展望

展望

下面的文章意在让走在上的人明晰道的不同面向,不论是关于内在小孩概念,还是觉知密集闭关,亦或是其他有趣的话题。
文章按时间先后排列。

若有任何问题或意见,请用联系表格

视频会议_被爱的渴望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被爱的渴望》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由于这将是我们今年的最后一次相聚,我们很幸运,探讨一个关于爱的问题。今天的问题是, “我听您讲过,渴望被爱会成为被爱的障碍,成为接受爱的障碍。你能就此谈一谈吗?”

是的,这似乎很奇怪,一方面,我们渴望被爱,我们如此渴望被爱,被接纳,被看到我们本来的样子,但无论我们做什么试图来实现它,这个渴望始终没有得到满足。通常我们会做很多事情来满足这个渴望。我们变得顺从、像仆人一般,我们取悦并成为追随者,但我们没有看到,这样做是在否定我们自己。错误的正是这种否定,而不是渴望本身。被爱就像呼吸一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值得被爱,无一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被爱着。有证据证明有一些人承受了投掷而来的冷漠,怨恨和仇恨。这发生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被爱很重要,因为被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认识到,本质上,我们就是爱。爱是构成我们的物质。爱是支撑着每一个生命的动力,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没有爱,我们就会萎缩和枯萎。

我们对被爱的渴望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空虚。我们渴望爱,只是因为我们缺失被爱。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青少年,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没有得到让我们内心满足的爱,自然而然地我们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我们觉得缺少了什么。我们最多被接纳,被包容,却没有被爱。我们的实用性需求得到了满足,但这还不足以被称为被爱,我们本能地想结束这种渴望,想要感受满足。
我们渴望被爱当然没有错,这跟其他的渴望是一样的,它指出了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在之前一次讲谈中,我提到过渴望的根源在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完整的追求。每个人心中都渴望合一;与我们的 “本质” 的合一。本质或 “未被篡改的意识”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这种对合一的渴望是一种驱动力,它在潜意识中将我们从无意识拉向意识。这种对合一的渴望正是生命的运动,它就是生命本身。爱与生命密不可分,爱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是生命的一种品质,我们渴望与爱合一,因为爱是我们生命的核心。

问题出自我们的教养。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青少年,我们的父母应该是向我们表达爱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被爱,并认识到爱是我们存在的一个内在部分。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在这方面都失败了,我们得到的是实用性的关心,却鲜少有心与心的连接。除了缺失这种心与心的连接,我们的心理中仍然根深蒂固的信念是,有人应该提供给我们爱,有人应该爱我们,以使我们感到完整。这种信念使我们从那些与我们有关系的人那里寻求爱。问题是,那些我们向其寻求爱的人本身就缺乏爱,这种关系对双方来说变成了一场乞讨的游戏,产生了挫折、怨恨、愤怒和大量的痛苦,因为被爱的渴望始终得不到满足。
正如前面提到的,被爱的障碍之一来自于渴望本身,因为当我们渴望时,我们往往会否定自己的某些部分。我们不仅通过取悦和顺从来否定自己,而且我们也否定了我们封闭的心的实相。不被爱会造成一种深深的痛苦,我们倾向于推开和避免感受这种痛苦。得不到爱也会让我们对那些本该爱我们的人产生深深的怨恨。寻求别人的爱也会造成障碍,因为焦点是想要来自外界的爱。
当焦点集中在外部而不转向内部时,就会产生障碍。结束不被爱的痛苦需要我们把焦点转向自己,照顾好我们封闭的心,照顾好我们封闭的心所承载的怨恨,照顾好我们心中的痛苦,最重要的是,放下那种认为“有人爱我们,我们就会满足”的信念。

当我们把焦点转向内心的那一刻,爱就出现了。关照我们的困难,关照我们缺乏被爱的事实本身,为这种向内转化带来了爱的品质。当我们对我们的痛苦,对造成痛苦的事物或人抱持“不”的态度时,我们就是在拒绝,在否认我们的现实。痛苦越深,“不”的声音就越强烈。我们被禁锢在我们的“不”中,禁锢到我们不再知道如何扭转这个过程,从这个禁锢中解放自己,从这个情感束缚中解放自己。
不被爱的痛苦是如此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如此难以忍受,以至于我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与之抗争,对这种不被爱的剧烈的痛苦说“不”。伴随“不”而来的是,对那些制造痛苦的人的怨恨。我们的内心世界正处于由痛苦和拒绝构成的情感危机中,我们不知道如何结束这种难以忍受的、似乎永无止境的局面。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结束我们的痛苦,但我们所有的方法都是失败的。如果我能再努力一点,再顺从一点,再讨好一点,再体贴一点,也许我就会被爱。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叫露西的女人,一个正处于这种境地的女人,她非常努力地想要被爱。她是如此努力,乃至于她接受了丈夫施加给她的所有虐待行为,欺骗、指责、羞辱和身体虐待。她对被爱的渴望是如此根深蒂固,她根本无法反抗,她根本没办法说不。她甚至为自己没能多付出一点努力而感到内疚,为自己对丈夫不够体贴而感到内疚。她花了很长时间才辨识出并找到不被爱的痛苦的根本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否定了自己。她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她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权利。一旦人们看清楚这些信念的本质,信念仅仅是信念而已,她的内心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产生了一些接纳,她开始能够对自己的问题给予关心和关注。

要处理任何问题,接纳是关键。然而,在接纳发生之前,辨识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必须的。记住转化的三个步骤
辨识、接纳和表达。
当我们遵循这些步骤时,我们内心的态度已经是被爱驱动了。这是爱在驱动,是因为当我们遵循这些步骤时,我们会走出评判自己拥有这种情感束缚,我们会与自己建立一种更有爱的关系。
每天多爱自己一点,接纳如其所是的现实,表达需要表达的东西

我想用一位禅师给塔利斯的回答来结束这次讲谈,塔利斯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问禅师,爱是什么?

“塔利斯,爱是了解自己、做自己的光芒和芬芳。爱是满溢的喜乐。爱是你看见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那么除了与他人分享你的存在,你无需做别的。爱是你看到你与存在并没有分离。爱是你感受到与万物的有机的、极度兴奋的合一。爱不是一种关系。爱是一种存在状态。这和任何他人都没有关系。一个人不是在爱中,Ta就是爱本身。当然,当一个人就是爱本身时,Ta坠入爱河只是一个结果,一个副产品,而不是源头。源头就是一个人本身就是爱。
谁能成为爱?当然,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就不可能是爱。你就是恐惧。恐惧恰恰是爱的对立面。记住,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爱的对立面;恨是倒立着的爱,它并不是爱的反面。爱的反面是恐惧。在爱中人会舒展,在恐惧中人会畏缩。在恐惧中,人变得封闭,在爱中,人变得敞开。在恐惧中人怀疑,在爱中人信任。在恐惧中一个人会感到孤独,在爱中一个人就会消失;因此,根本不存在孤独的问题。当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人的时候,他怎么会孤独呢?
塔利斯,别害怕,这种存在不是你的敌人。这个存在就是你的母亲,这个存在随时准备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支持你。去信任,你就会开始感受到一股新的能量,那就是爱。那个能量想要祝福整个存在,因为在那能量中你会感到幸福。当你感到幸福时,除了祝福整个存在,你还能做什么呢? ”

我们就讲到这里吧,在回答你们的问题之前稍事休息。
来自参与者的问题…

好了,本次讲谈到此结束。我相信,这一系列的讲谈让你对我们在人格层面上是如何运作的有了更多的理解,可以激励你辨识到,你是可爱的,也是值得被爱的。是的,挑战必然会来到你的人生道路上,以开放的心态,以一颗敞开的心和开放的头脑去迎接它们,它们将是你转化的机会。存在总是富于慈悲心的,它总是给我们带来我们需要面对的,以便我们成熟并记住。生命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与风雨共舞。所以,与存在带给你的挑战共舞吧,它们是伪装的祝福,就像鲁米所说的那样。

在结束本次会议之前,我想对组织这次会议的建雅表示热烈的感谢,当然,也感谢华京将我的发言用你们的语言传递给你们。
给大家一个温暖的拥抱,感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_2022年10月25日

视频会议_被抛弃和不安全感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抛弃和不安全感》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在某些方面,今天的问题和我们上周的问题非常相似。这大概是同一个人提出的,他更喜欢泛泛而谈而不是提出关于自己问题。问题是,“您能谈谈亲密关系是如何引发我们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的创伤的吗?为什么我们总是被那些能引发我们创伤和不安全感的人所吸引?”

并不是每一段关系都会引发不安全感和抛弃,这似乎只针对于你所处的特定关系。作为一个孩子或青少年,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你一定感到被抛弃了。这种被抛弃引发了你深深的不安全感,你的神经系统仍在尽力应对被抛弃带来的压力和不安全感。很多情况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它可能是在年幼的时候失去父母,可能是父母一方的冷漠,也可能是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父母注意力的转移。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父母一方或双方都要去上班,而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或留给老人。它也可能是在学习中缺乏支持或生活困难的情况。
一种普遍的被抛弃感是由弟弟妹妹的降生引发的。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母亲的注意力和情感必然会转移到新出生的孩子身上,年长的孩子开始经受这种情感和关注转移的痛苦。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开始袭来。

年轻的学生艾米丽从小就遭受着被抛弃的痛苦,因为她的母亲对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照顾多于对女儿的照顾。事实上,艾米丽的母亲是在重复她自己母亲的行为,照顾她的兄弟姐妹而不是她的孩子。艾米丽的母亲也曾遭受过被母亲抛弃的痛苦。在生活中,重复或采取父母的态度是很常见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她曾经告诉我,她的母亲严厉而暴躁。在一对一个案中的某个时刻,她意识到,她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实际上和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一样。当她发现自己的这种行为模式时,她感到非常惊讶和震惊。

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可能性去体验被抛弃!这些被抛弃的情形会在多年后重复出现,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和悲伤感,以及一种想要紧紧抓住跟我们有关系的人的冲动。
由于这些被抛弃的情形可能有很多,其强烈程度也不同,因此明确这些不同的情形是必要的。可以运用下面的问题来理清,“我在什么情况下感觉被抛弃了? 生理上或(和)心理上的抛弃感是怎样?” 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可以让你在被抛弃的问题上获得清晰和平静。
把这些让你感到被抛弃的情形列一个清单,在每一种情形旁边,写下当时你的感受。这样做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区分具体情形和由情形所引发的感受。这些情形不是你能控制的,无论如何它们都过去了,你无法改变。你所能做的就是照顾与被抛弃有关的感受。感受是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顾好它们是你的责任,这样你才能从它们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并在这些感受来来去去的时候与它们和谐相处。

恐惧、悲伤和无助是产生被抛弃感的主要土壤。孤独感和孤立感通常伴随着这些被被抛弃的情形而产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孤独更多的是不被理解,而不是被抛弃。不被理解可能是产生抛弃感的核心因素。
因此,重要的是要辨识出你有哪些地方是不被理解的。这可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带来了需要陪伴的需求,这也可能是对孤独的恐惧或渴望得到支持。我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抛弃的情形所造成的怨恨和痛苦上。然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正是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造成了被抛弃的感受。当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时,就有可能辨识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需求正在引起我们的关注— — 理解的需求。关于你的某些东西还没有被理解,因此你可以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地方没有被理解?”

在之前关于被理解的讲谈中,我提到,一个人的个性,她独一无二的样子,尤其是童年时的原本的自己得到认可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被理解的含义,但在你的情形中,这种理解似乎并没有发生。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认可你,或者是因为出于某种恐惧,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自觉地把自己藏在某种保护机制后面。
幸运的是,你身处这段特定的关系中,它让你有机会更好地理解你的被抛弃创伤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你的。此外,不仅是这段关系引发了你的抛弃创伤,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是引发你抛弃创伤的导火索。
在你的问题中,你把一段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与抛弃联系在了一起。一段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并不一定是因为被抛弃的问题。总的来说,在一段关系中缺乏安全感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有多种原因,最终会导致害怕被抛弃。找出你的不安全感是否与你对被抛弃的恐惧有关是值得的。这可能与其他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有关。
请核实一下我说的是否与你相关。

这让我想起了苏珊,一个非常需要安全感的已婚妇女。她对安全感的需求极为强烈,以至于她经常要求先生在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抱持着她,支持她。然而,她频繁的要求让先生难以承受,于是先生开始不同意她的要求,并经常因为这个原因离家而去。先生的态度让苏珊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她开始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但这种被抛弃的感受与先生的行为几乎没有关系。在个案中的某个时刻,苏珊能够意识到她非常缺乏安全感,以及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哪里。她有一个控制欲强的父亲,她很害怕会让父亲不高兴,她想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种心与心的连接,而父亲却无法提供。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开始对自己感到更加轻松,开始更加信任自己,这也消解了她被抛弃的感受。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为了能更准确地回答你,我需要知道你对什么没有安全感,你对什么有被抛弃的想法。这种抛弃感在你目前的关系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你问题的第二部分是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那些能够引发我们创伤和不安全感的人吸引?”

你似乎从被抛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你害怕落单;这样的做法会让自己陷入被抛弃所造成的痛苦之中。另一种不同的方法是从缺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我缺失的是什么?” 然后可以更进一步发问,“我渴望的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你的被抛弃,会立即丢掉受害者的角色——“可怜的我被抛弃了”,会把你带入一个更负责任的位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你感到有缺失并升起渴望。
当你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缺失了什么?”,你很可能会发现,你缺少的是一个关爱的关系,缺少一种安全感,一种幸福感。你孤身一人,你感到不安全,这反过来又产生了一种想要被陪伴的和被支持的渴望。有了这种方法,你就不再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你正在积极地探索,这将使你再次感到整全。
当我们感到被抛弃时,我们发现自己是空虚的,我们发现自己缺失了一些东西,自然而然地,我们倾向于向外寻找我们缺失的东西,因为我们已经被某人给抛弃了。在现实中,我们缺失的并不是那个某人,我们缺失的是这个人可以为我们提供的东西,主要是一种安全感,一种整全的感觉。这种安全感和整全的感觉便是你试图在每一个与你建立联结的人身上重新获得的感觉。然而,向外寻找它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满足你的需求,但由于它受制于他人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它可能是短暂的。
这就是苏珊的遭遇。

被触发的另一个方面是,所有未被消化的、未被整合的心理创伤都需要被消化和整合。存在或生命面向的就是和谐和幸福,当我们的神经系统处于压力下,它倾向于找到方法从压力中恢复,以回到一个更为和谐的功能。因为你被抛弃的问题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你就在无意识地发出化学信号(信息素)说,“请来满足我的不安全感”,这些信号被那些可能满足你的请求的人无意识地接收了,他们一开始便这么做了,但他们也想填补他们生命中的空虚,所以这只会起作用一段时间,但不会持续太久。
你会被那些会引发你不安全感的人所吸引,仅仅是因为你看错了方向。你在生活中前行,相信有人会填补你的不安全感的空洞。你的童年经历是,父母或某个人给了你安全感,你一直在寻找一个 “某人” 来填补你内心的空虚,但这注定会陷入失败。
我可以把这和饥饿作类比。当你饿了,想要停止饥饿感时,你就会吃东西,在某个时刻你感到心满意足,饥饿感消失了。如果你过早停止进食,饥饿感就会一直存在,待到你吃到心满意足,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到胃心满意足,饥饿感才会消失。
同样,你渴望有一个关爱的连接;你的渴望与食物无关,而是对被认可、被接纳、被抱持、被关爱和被支持的强烈渴望。你的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你满足这种渴望的机会,所以你到处在寻找它,试图在你所处的关系中满足它。问题是,你的伴侣也无法满足你对真正连接的渴望。
为了让你能够接纳这个被抛弃的问题,你需要面对你需要满足的是什么。是什么核心需求让你如此痛苦?
为此,你需要带着我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把关注点集中到你自己身上“我缺失了什么?” 然后再问 “我渴望的是什么?” 

把你的问题从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我……” 不会对你有帮助,即使你的关注点会集中在你自己身上,而不是集中在大众层面。这样做不会帮助到你,因为“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处的现实,你当前的现实。而你所处的现实是,被抛弃的痛苦仍然是一个打开的伤口,需要照料和治愈。心碎的痛苦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鼓起勇气面对心碎带来的痛苦,你不必独自面对,你可以在面对痛苦时得到陪伴和支持。你只需要发出请求就是了。在需要时,支持是可以获得的。
由于种种原因,你可能很难开口求助。你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那有什么用呢,反正我永远也得不到我想要的,我永远也不会被理解”,或者就像前面提到的,你想要一个特定的人来满足你的需求,你对那个人怀有怨恨。另一种可能是,你在求助时带着羞耻感,可能感觉像是在乞讨。想要得到帮助而不主动提出帮助的请求是一种常见的孩子生闷气的策略。这类似于希望有人走到你面前来满足你的需求。
你需要的是反其道而行,你需要迈出步子;当我们准备好接受帮助时,当我们接纳我们在错误的轨道上,并把向这一可能性打开思维时,帮助就会到来。当我们提要求的时候,当我们抱着 “被帮助是我的应得权利” 的态度时,帮助不会出现。需要一点谦卑,帮助才能结出果实。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相信,通过这次谈话,对于自己需要做什么来解决并整合被抛弃的问题,你们的理解将会更加清晰,你们将能够采取必要的步骤,为自己的内心带来平静。

在我回答你们的问题之前,我们先稍事休息。
来自参与者的问题...

好了,我们今天就停到这里吧。期待下周zoom讲谈中再会,我将会回答一个关于渴望被爱的问题。感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_2022年10月18日

视频会议_期待和接纳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恐惧、期待和接纳》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在自我探寻静修课的暂停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有关静修我来分享几句话。
5天的静修对参与者来说是一段紧张而有成效的时光,让他们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体验自己的初始样貌,那是与人格无关的面貌。我很高兴,也很感激我们能透过网络来进行静修。特别感谢建雅和团队组织并支持全过程。在本次静修中,并非每个参与者都沉思过 “信任是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的自信都在参加这次静修活动后得到了提升。感谢你们。

让我们用今天的问题来回归现实。“我们有三种基本的恐惧:不能生存的恐惧,被伤害的恐惧,没有人爱的恐惧。为什么我们对他人的期待,以及满足自己需求的要求,让我们无法接纳自己,也无法接纳他人?”
我首先想提请你注意这个问题是如何措词的。用 “我们” 而不是 “我” 表明我们的提问者只是把他或她无法明确联结起来的东西知性化了。泛化或知性化是一些人在不敢暴露自己问题时的一种倾向。这是一种常见的逃避机制,如果我们的提问者用“我”而不是 “我们” 来提出他的问题,会更有成效。我强烈建议你在提问时用 “我”。这将有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自己身上,而不是某个未知的实体上。
除了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中,有关基本恐惧的自信和有关期待的问题之间似乎有一个断点。最有可能的是,我们的提问者在无意识地试图让人们注意到他自己的恐惧,那是他对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恐惧。

正如我在去年12月关于恐惧的系列讲谈中提到的,恐惧可以有广泛的根源;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整合童年的环境。我们的提问者提到的三种恐惧,不能生存的恐惧,被伤害的恐惧和不被爱的恐惧,这些都与他自己的童年环境有关,与他作为一个孩子被看待和对待的方式有关。尽管这些恐惧对很多人来说都很常见,但它们不一定是“基本恐惧”,因为恐惧是多层次的。一种恐惧倾向于隐藏另一种恐惧,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在第一个娃娃里面藏一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里面又藏着一个更小的娃娃,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小娃娃出现。洋葱的一层层外衣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多层次结构。就我们的提问者而言,无法生存的恐惧转化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恐惧。然而,在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恐惧之下,还有另一层恐惧,与做自己的恐惧有关。坚持自我,表达我们的需求,表达我们的欲望需要勇气。这是在我们觉得是正确的时候,敢于表达自我的勇气。
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了表达我们的需要和欲望,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曾经尝试过,但没有任何结果。我们放弃了,并形成了“表达我的需求根本没用,反正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我”的信念。这些话或者类似的话语经常在一对一个案中被表达出来。
即使表面上我们已经放弃了满足自我需求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依然是我们心中强烈的渴望,并会表现为期待。我们期待某人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在一段关系中尤其如此。双方都期待对方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最近的一次个案中,朱迪在她和男友的关系中挣扎,因为朱迪不知道怎么才能让男友明白她不能接受男友的无序行为。朱迪尝试过很多次和男友谈论这件事,但她从来没有真正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她最终忍受了他的行为,甚至在要求他改变时会有内疚感。她从来不敢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她害怕如果这样做了,男友就会离开她,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作为单亲妈妈的生活。她想得到认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男友自己也处于类似的情况,他不明白为什么朱迪不理解他,为什么他的行为不被女友接纳,为什么女友不能接纳他本来的样子。因为他们都有被理解、被认可和被接纳的相同需求,他们都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结果是他们都向对方关闭了心门,开始像陌生人一样生活。双方都对对方怀有强烈的怨恨,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如何希望他人满足我们的需求,以及当他人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又如何关闭了自己的心。我相信你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我们的提问者问道: “为什么我们对他人的期待,以及满足自己需求的要求,让我们既不能接纳自己,也不能接纳他人?”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这件事,去了解是什么让一个人对别人产生了期待,而当她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她就会关闭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基本需求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通常会对他人有所期待。当我们年幼时,我们依赖父母来满足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其中一些需求得到了满足,而另一些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正是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仍然活跃在我们的内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找一个人来达成这些期待,并且无意识地把这个责任投射到我们的配偶、伴侣或朋友身上。
把这种责任投射到别人身上会让我们处于依赖,让我们处于一种幼稚的状态。通过这样做,我们避免了对自己的需求负责,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帮助我们远离了最初的痛苦。
如果想要进一步理清这方面的问题,你可以参考关于被理解的需要的讲谈,以及我在关于关系和相互依赖的讲谈中所建议的练习。
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首先需要准确地辨识它们。正如恐惧可以是多层次的,需求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发展而变化,一个人可能有不止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然而,重要的是,要辨识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安全感无疑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所有其他需求都指向这种安全感的基本需求。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一旦需求得到满足,担忧消失了,你会感到轻松、满足,不安全感也随之消失了。
不安全感,感到不安全是我们所有不同需求扩散的基础。当我们感到安全和信任时,我们的生活就会更自在。当一个或多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通常这就是一个有关认可的问题。在朱迪的例子中,就像许多人一样,真正造成问题的并不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而是认为这种需求不能或不会得到满足的信念
当我们相信时,我们就不信任了。这不是信任别人的问题,而是信任自己的问题。
我们不信任自己。原因有很多。被评判、批评或羞辱会在我们心里造成痛苦,就像被抛弃或不被理解一样。这种痛苦会变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害怕被评判、被批评或被羞辱。但实际上,我们害怕感知的是我们痛苦的心,而不是评判、批评或羞辱。很多人就是在此处错失重点,因而沉溺于不同的心理恐惧中,从而错过了感受内心痛苦的现实恐惧。
试着理解这一点。你所害怕的不是来自他人的评判,也不是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暴力和虐待情形,你主要害怕的是感受自己内心的痛苦。你痛苦的心是一个实相,因为你的心是痛苦的,你尽己所能去对抗或逃避那种痛苦。你带着一颗痛苦的心一直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
我只是想起了某个人,她坚信自己头脑中评判的声音是真实的。这些评判来自于她的家庭成员,她无法摆脱这样的评判——她不够好,在生活中她永远不会成功。她完全认同这种评判,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她的某个家庭成员对她的看法。她不信任自己,不认可自己的品质和价值。换句话说,比起她自己,她更看重家人对她的看法。一旦她意识到这一点,她内心的某种东西发生了变化,对自己信念的认同开始消失。
另一个经常阻碍我们的是,我们常常被这样的想法所蒙蔽:我们的需求只能由一个特定的人来满足,或者只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我们倾向于紧紧抓住过去的经历,这让我们忽视了我们的需求在当下已经得到满足的事实。在个案咨询中,我经常需要对对方指出,在这段关系中,她现在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最终,这个人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来认识到这个事实:是的,在这一刻,我是被理解的,我是被接纳的。
当这种认可被这个人完全承认时,需求就被满足了,它消失不见了,封闭的心便打开了。在理性上承认自己被理解或被接纳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还不够。要完全消除这种需要,这种认可需要进入我们存在的核心,它需要根除所有的信念,变成一个 “是”。“是的,这是真实的,我被理解了” 或者 “是的,这是真实的,我被接纳了”,当这种接纳发生时,一种深度的放松和平静随之而来。
当我们期待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怨恨。我们怨恨是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是怨恨让我们关闭了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关闭时,就很难接纳别人。我们也很难接纳自己,因为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痛苦的心。面对内心痛苦的恐惧是面对自我的恐惧的更深层次,对许多人来说,面对内心痛苦的恐惧是通向自由的强大障碍,通向真正接纳自我的障碍。

我已经提过很多次了,接纳是关键。当我们否认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就把自己封闭在我们本来的美丽之外,我们把自己封闭在我们的纯真之外,封闭在我们的创造力之外,封闭在我们的自发性之外。我们把在生活中前进的力量变成了固执,变成了对我们本来样子的否定,结果我们的生活就像温吞水一般无趣又沉闷。
你有需求,接纳事情就是如此,你有恐惧,接纳事情就是如此。只有这样的接纳,才能打开你们痛苦的心。当我们接纳我们在展现爱,我们就是在展现我们本来的样子。接纳一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好的,今天我们就先停到这里,我们稍事休息,之后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参与者的提问...

好了,我们今天就停到这里吧。感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倾听。期待下周zoom课堂中再会,我将会回答一个关于抛弃和不安全感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2年10月11日

视频会议_固执和坚决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压力和精神内耗》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你们中有些人提到我经常用不同的方式谈论固执,所以我想在接下来的讲谈中谈一谈下面这个问题。“我听您说过,固执可能是我们给力的盟友,也可能是我们最坏的敌人。我不太明白这个矛盾,您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还有固执和坚决的区别是什么?”

我能体会到你很难理解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因为 “固执” 这个词常常被贴上消极态度的标签,而很少被视为是积极的态度。固执主要是拒绝的表达,是 “不” 的表达。不,无论 “这” 是什么,我就是不想要这个。它可以是一个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或是拒绝说的话,又或是不愿意承认的事情。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态度是否坚定、毫不动摇的。
我们很容易在一个再也不想跟爸爸妈妈讲话的孩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坚定,因为他的父母责备的话让他感到很受伤,或者孩子做了父母不允许的事情而受到惩罚时,很容易看到孩子的这种坚定。孩子会生一会儿闷气,生闷气会让他感到孤立,然后他会不大情愿地回到他通常与父母联结的方式。但在内心深处,由于他受到了伤害,他会在内心有一个 “不”,并对父母心怀怨恨。生闷气是一种暂时的固执,常出现在孩子身上。儿童或成人也可以利用沉思或生闷气作为影响他人的一种方式,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当一个孩子挨打时,他会感到羞辱,这往往会导致他不去表达自己被打的痛苦,他会忍住眼泪,忍受挨打。他对打他的人的怨恨是如此强烈,因此他不会表现出自己的痛苦和眼泪,这是他的报复方式。这种态度的主要动力是不表现出任何软弱的迹象,因为表现出软弱会造成一种权力相关的关系。就这样,这个孩子从受害者变成了暴君,“我不会向你投降” 成为他的座右铭。这也是对施加惩罚的人进行报复的一种方式。
这种羞辱,这种心理上的痛苦是如此强烈,如此刻骨铭心,以致于除了怨恨和憎恨,没有其他可能的反应。因为这种拒绝示弱的态度,他的怨恨和仇恨无法公开地表达出来,它们变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 “不”,固执的 “不”。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表现得软弱,与想要赢了某人有关,这是一种权力斗争,为的是不让对方成为赢家。
这种固执是由怨恨驱动的。我们受到伤害,因为我们不能公开反抗,所以我们心怀怨恨。这是一种报复的态度。我们想报复伤害过我们的人,又不想表现出我们受到了伤害。“我不会再和你说话了”,或者 “我不再爱你了”,或者 “你不是我的妈妈/爸爸” 是伴随怨恨而来的常见思维。
我相信你们中的一些人可以在自己、孩子或配偶身上看到这种毫不动摇的态度。

对做某事或向未知方向移动的恐惧也会引发一个人的抵触情绪。当一个人被强迫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时,这种抗拒会被加强,变成一个固执的 “不”。被强迫会产生怨恨和固执。当一个人因为犯了错误或不符合某种规范或标准而被指责时,无论是否被公正对待,羞耻感都会产生,因为他极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对羞辱者的怨恨通常如影随形。
无论是被强迫、被羞辱、不被尊重、不被考虑到、被遗弃还是被抛弃,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痛苦,并对造成痛苦的人产生强烈的怨恨。当受伤的情形不断重复,当我们被诸如 “哭是不对的”“你还有脸哭”“不要这么懦弱,要坚强”,甚至 “你太丢脸了” 这样的话羞辱或斥责的时候,我们尽最大努力假装我们没有受伤。我们想要守住面子,表现得很坚强。然而,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把被伤害的痛苦推到一边,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欺骗自己。把痛苦推开会造成双重困境。我们把自己封闭在痛苦之外,不想去感受它,我们怨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
把我们的痛苦推开似乎是一种自然的倾向,但这样做我们会排斥处于痛苦中的那部分的自己,从而造成更多的痛苦。怨恨似乎也是一种自然倾向,因为我们想要推开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但这样做,我们的心是封闭的,我们是孤立的。我们把自己囚禁在双重拒绝中。这就是固执如何成为我们最坏的敌人。它给我们竖起了监狱的高墙,让我们没有出路。
不幸的是,这种不健康的循环对许多人来说都很常见,它成为许多人被困在其中的一个强大的卡点。《人生五章》这首诗歌精彩地描述了这种双重拒绝和走出双重拒绝的出路。当我们拒绝承认显而易见的事情时,我们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的固执就会成为我们最坏的敌人,因为它阻止我们向自己敞开心扉。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辨识出我们处在这个强烈的 “不”之中,我们在全身心地说 “不”。然而,大多数人努力对抗这个 “不” 的方式通常是,给强加给自己一个 “是”,因为他们认为 “我不应该说不,我应该说是”。这种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你是在用另一种固执强行对抗现有的固执。这变成了两种固执之间的拉锯战。唯一智慧的做法是对固执说 “是”,对 “不” 也说 “是”。“是的,我很固执;是的,我不想敞开我的心;是的,我不想承认我的这种痛苦;是的,我不想感受这种痛苦。”

摆脱固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是辨识和接纳,“是的,它是这样的”。然后问自己: “这种固执到底跟什么有关?” “是什么让我这么固执,这么坚决地说不?”
这两个步骤将创造一个开口。你不再与固执抗争;你已经接纳了它,你给了它空间去表达它想表达的东西。
当你向固执敞开心扉时,不一样的感受肯定会浮现出来。

•  首先可能会产生羞耻感,因为固执被认为是消极的。允许羞愧感浮现,感受它是如何在你的身体中表现出来的,并表达出所有的想法、念头或信念。“是的,我为自己的固执感到羞耻;固执是不对的;我不应该说不;人们会怎么说我?” 等等。
•  一旦羞耻感被辨识、接纳和表达出来,随后进入意识的可能是无助和不安全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让我不知所措;我感到孤独,我需要帮助。” 同样滴,给这些感受和想法空间,尽可能地表达出来。
•  这时通常会产生恐惧。这是向固执真诚敞开所产生的恐惧,“如果我放弃这种固执,会发生什么?我会活下来吗?” 这种恐惧是害怕失去我们很久以前就拥有的身份认同。也会有一种恐惧,那是害怕被发现和揭露被固执掩盖的脆弱。

一旦我们鼓起勇气,尽我们所能去面对和表达这些不同的感受,一扇通往真实的门就打开了,真实是关于谁是固执背后的那个人。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一个心碎的小女孩或小男孩,是那么的无助、绝望、极度悲伤。这是一个只想要安全感、被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能够被全然地接纳。
当我们接纳了自己的固执,它的方向就会改变,它的品质也会改变。它从对抗某种东西的力量转变为支持某种东西的力量,从否定转变为肯定,从拒绝转变为支持。它从我们最坏的敌人变成了我们的给力盟友。

固执是一个给力的盟友
固执的积极一面可以在我们的保护机制中找到。当我们不想做一些感觉不对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坚定地说 “不”。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孩子身上,因为父母倾向于强迫孩子做一些孩子感觉不对的事情。
我记得,一个孩子在某个周一的早上不想回寄宿学校,因为他肚子疼。母亲坚持要他回学校,她不能容忍这种装病逃学的胡闹。但孩子仍然毫不动摇地要求不去上学,并声称他的肚子疼。于是继母收到了寻求帮助的电话,继母马上注意到男孩不是假装的,于是他们叫来了医生,医生诊断出孩子患有阑尾炎。他被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手术。他不愿上学的固执救了他。
我相信你能回忆起童年时你觉得做某事是不对的情形。感觉做某事不对和不想做某事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它是不对的来自于内在的智慧,而不是来自于拒绝或否定。
健康的固执不会分裂或排斥我们的任何一部分,相反,它包容并拥抱我们存在的所有部分。它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前进的能量。所有被投入到拒绝和否定中的强度,现在都可以用来支持朝着一个人感觉对的方向前进。它就像箭一样瞄准目标。
有害的固执带有一种僵化、凶猛和暴力的能量,对它的主人和他周围的人是一种虐待,与有害的固执不同,健康的固执带有一种柔软、放松但坚定的决心,以达到一个目标。健康的固执支持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的愿望。它不再是固执,它变成了坚决,因此它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激情和欢乐。

从固执到坚决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我们倾向于执着于我们的固执,因为它保护我们不去感受我们痛苦的心。因为不想去感受我们痛苦的心,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这孤立了我们自己,让我们感到孤独,无法真实地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联结。打开我们封闭的心需要一种开放的意愿,需要耐心,需要理解,最重要的是需要慈悲。对那些受到伤害、感到孤立和孤独的人以慈悲。一旦我们开始从这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固执,爱就发生了。是打开任何封闭心灵的唯一钥匙。

我真心希望通过这次讲谈,你对固执的理解现在更清晰了,经由这样的理解,你能够从固执走向坚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开始一场自我探询的闭关静修。这一场静修对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测试你们遇见自我真实的决心有多坚定。在静修期间,你要做的就是揭露那个虚假,那个虚假的你,那个你关于自我的信念。通过这样做,那个真实的自己,你的真实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展现出来。
事实上,你的真实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在回答你们的问题之前,让我们暂停休息一下。
参与者的提问...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由于本周六即将开启自我探询的闭关静修,我们将会在10月11日(星期二)重启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期待下一次Zoom会议再会,届时我将回答一个关于期望和接纳的提问。
感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2年9月27日

视频会议_压力和精神内耗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压力和精神内耗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今天的问题似乎是开始这个系列谈话一个很好的话题,因为你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关注压力对生活的影响。提问如下:“最近,我们听说许多人压力过大,产生精神内耗,患上严重的疾病或者陷入抑郁。我们怎样才能终止这种精神内耗呢?”

在之前关于恐惧的系列讲谈中,我提到过,当我们感到吃惊或面临潜在威胁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产生的惊跳反射。当我们恐惧时压力就产生了,这在我们的身体中会以不同程度表现出来,主要是心率提升和血流的增加。我们所说的压力实际上是三个不同元素的连锁反应:外部环境、我们神经系统的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行动。
压力始于科学家所说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简单地说,在特定情况下,我们的大脑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向肾脏发送信号,向血液系统释放肾上腺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三种反应模式:战斗、逃跑或冻结。如果潜在的危险过于严重,另一种激素皮质醇就会进入血液,以帮助应对这种情况。这是我们交感神经系统的一种正常而健康的反应,它调节着我们的生存机制。一旦这种情况得到处理,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通过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的比例。副交感神经系统被称为是 “休息与消化” 的系统,是神经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它调节着我们所有的重要功能,如休息、消化食物、排泄废物、哭泣、流涎或性唤起。
简而言之,压力是身体在面对需要适应的困难情况时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射反应。因此,压力是我们身心系统健康运作的一部分,它有它的好处。压力能激发动机,能更好地估计当下所面对的情形并帮助处理它。它也会激发我们做喜欢的事情的乐趣。
对于那些喜欢在危险运动中冒险的人,或者更常见的是那些喜欢在游乐场坐过山车的人来说,寻求刺激肾上腺素是很常见的。我相信你们都曾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享受过肾上腺素的飙升。我们通常称之为兴奋。它可以是买一套新衣服的兴奋,可以是收到一份礼物的兴奋,可以是去旅行的兴奋,也可以是与朋友或爱人重逢的兴奋。所有这些情况都与压力有关,因为它们会刺激我们体内肾上腺素的释放。
也就是说,压力是我们身心系统正常和健康功能的一部分。不健康或有毒的压力来自于体内皮质醇的过量释放,皮质醇是一种负责压力的化学激素。当一个人经历过多或重复的身体、心理或情绪唤醒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不断产生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会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积累,产生精神内耗或倦怠综合症。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的人变得抑郁、生病或有自杀念头是很常见的。

造成压力的情形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超负荷的工作、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困难或与父母的关系困难。学校学习和考试是儿童和青少年压力的头号原因。不幸的是,主要由于教育方面的错误观念,孩子们的压力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被注意到,因此也没有得到关照。
与压力关系不那么明显的是疾病、身体或心理创伤和所有与恐惧相关的情况。对他人的控制和高度警惕,是一种微妙的控制形式,也是压力的因素。
一个害怕黑暗或害怕鬼的小孩正在经受着压力,他唯一需要的是,予以支持的父母在不否认他恐惧的情况下,让他感到安全。
精神内耗、压力过大或疲劳综合症并非中国人特有,它们在当今世界各地都很常见。

最近,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安娜贝尔告诉我,作为母亲她感到生活很艰难,因为她的两个青春期女儿经常争吵且行为不当,她们也打破了既定规则。她不停地说着女儿们都做了什么,又说她感到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同时她又责备自己,并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而感到内疚。她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对她来说太棘手了,她的压力太大了。事实上,自从他们在非洲的家乡经历了一次恐怖袭击后,整个家庭已经有几年压力过大。从那天起,两个女孩每天晚上都尿床,她们的叛逆行为肯定是出于对恐怖袭击压力相关的深深的恐惧。 
在某种程度上,压力可以被定义为对无法应对的恐惧,或对无法做到的恐惧。这对出生阶段的婴儿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有什么东西阻碍了分娩的自然过程。它可能是缠绕在孩子脖子上的脐带,婴儿错误的体位,或母亲由于害怕分娩而紧张的子宫。分娩对母亲和婴儿来说都是一件颇有压力的事情。婴儿的压力未曾被注意到,也不曾被关照到,但他很可能一辈子都带着这种无法做到的恐惧。压抑感受和情绪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压力,当压抑持续时间长了,它会导致精神内耗和严重的疾病。在试图应对压力的情况时,所有人的精力都被耗尽了。
就像意识到我们什么时候处于惊吓状态很重要一样,意识到我们有压力也很重要。事实上,压力和惊吓状态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的结果,也就是体内皮质醇的释放。

你问,“我们如何才能终止这种精神内耗?”
这一切都取决于造成压力的情形,有时是不同情形的合并造成了超负荷的压力。
安娜贝尔的例子很有意思。她的压力始于结婚初期的经济困难,当时,她的丈夫是一名独立的水管工,无法提供必要的账单。于是安娜贝尔便出手帮丈夫做账单,但这对她来说是一项乏味的工作,这给她带来了压力和怨恨。然后一个孩子出生了,大约一年后又生了第二个。她不知道如何担当两个女儿的母亲角色,因为没有人能够助她一臂之力。她的丈夫去了另一个城市工作,一个月只回家一次。这种情况也给走向叛逆的孩子们带来了压力。然后他们居住的城市发生了恐怖袭击。尽管家人都没有受伤,但全家人都深感惊恐。她和丈夫的关系也陷入了僵局,因为安娜贝尔感觉不到先生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她试图尽可能地应对所有这些情况,但即使她试图应对的动作本身也给自己平添了压力。
正是这些不同的压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安娜贝尔精疲力尽,她陷入抑郁,乃至看不到生活的任何意义。自杀的念头开始出现,她抑郁了大约两年。由于精神内耗和抑郁,她无法清楚地看到是什么给她带来了压力。这一切无法承受的情形似乎是一座大山,让她在心理和情感上不堪负荷。她向别人寻求支持,首先带给她帮助的是,辨识出给她带来压力的一系列情况。
清楚地辨识出压力的来源,有助于减少压力对人的影响,因为当我们感到压力时,我们倾向于放大或夸大产生压力的现实情况。这样做会让情况变得比实际更糟。
辨识出压力的来源有助于安娜贝尔与这些保持距离。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没办法总是能消除压力因素和压力根源。对安娜贝尔来说,作为一个母亲,她仍然要照顾两个叛逆的女儿。表达她的超负荷,表达她的想法和纠结的感受,这些做法能够帮助她释放所承载的情感负担。
压力的积累,加上难以谈论和被理解,这些本身就是一个额外的压力因素,它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沉重。一旦一个人开始与自己的压力联结,并开始交流她正在经历的事情,她的胸部就会发生紧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放松,一种空间感和轻盈感。安娜贝尔主要用无声的哭泣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之后我建议她休息一段时间,这样她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以不受干扰地工作。
总之,以下是摆脱压力的步骤:

• 请求支持
• 清晰地识别压力来源
• 与压力来源保持心理上的距离
• 如果可能的话,消除压力的来源
• 表达与压力情境相关的想法和感受,以去除它的情感负担。
• 休息和消化
• 温柔地对待自己,让身体和精神重新活跃起来。

当然,在安娜贝尔的例子中,并非她所有的压力都能在治疗过程中得到释放。把自己从超负荷的压力中完全解放出来需要一些时间,主要是因为这是一种多层的压力。好的一点是,她认识到,她可以经由辨识和表达自己压力的方式来减轻负担。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到被理解、有陪伴,这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目前可以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前进。她还谈到,在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道路上,她能够更加信任自己。

我想对上述步骤做一些补充。
正如每个人的压力因素可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压力因素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这种反应主要是一个人被教养的结果。有些人会承受压力直到完全筋疲力尽,有些人会为了摆脱压力因素而生病,他们会通过生病来逃离压力的现实,这与压力因素造成生病是完全不同的。还有一些人则不愿意做出必要的决定来消除压力因素,因为这意味着激进的决定,比如放弃一份工作,搬到另一个地方,或结束一段关系。
长期的压力状况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影响。它通常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并伴有多种副作用,如睡眠问题、免疫系统低下、消化问题、肌肉或关节疼痛和头痛等。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经常把责任归咎于压力因素,而不是我们自身。“就是因为这个人或者这个活动,我感到压力很大,精神上很疲惫。” 这是逃避责任的老习惯。
在摆脱慢性疲劳或倦怠综合症的过程中,对自我负责是一个重要的疗愈因素。承担责任意味着首先遵循上述步骤,然后继续建立日常活动,以便重新获得充分的生活潜力。安排一项活动,让自己花时间浸润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也可以防止我们陷入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思想中。这种日常活动需要是跟身体和精神相关的,比如园艺、创意写作、绘画、泥塑、舞蹈或体育锻炼。与他人一起参加愉快的身心活动将有助于回归到一个更为平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和精神都不会受到压力。这一做法是让身体和精神慢慢回到正常的、无压力的功能。让身体和精神都能投入到一些活动中,并在感觉需要的时候休息。
承担责任也意味着去质疑让自己处于有压力的环境中的理由。“我一直呆在这种压力很大的环境里,到底想要获得什么或者达成什么?为什么我不能说‘不’,也不能离开这个压力很大的环境?”
这个质疑是摆脱压力的最后一步,它是在处理了所有由压力因素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症状之后才最后出现的。以这样的质疑作为开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精神在此时处于超负荷的状态。
从这个质疑中你最可能发现的是,你有一种让自己进入压力环境的倾向,因为你害怕做自己。由于种种原因,你不敢做自己,当你觉得应该说 “不 ”的时候,你不敢说 “不”。害怕做自己大多来自不支持你的父母或老师,他们不允许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自我,或者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会惩罚你。害怕做自己还跟不被理解和不被尊重有关。
之前我提到过,压力可以被定义为对无法应对的恐惧,或者对无法做到的恐惧。这是真实的,但这只是更深层次恐惧的结果,那个更深层次的恐惧就是害怕做自己。压力也根源于做自己的恐惧。
所以,如果你想终止精神内耗,就像你提到过的,你需要审视做自己的恐惧。记住,希望别人改变、变得不同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做不到。想要终止压力或停止精神内耗,你能做的就是对你自己说“是”,做你自己,而不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通过这次讲谈和之前的讲谈,你拥有大量的要素来支持回归真实的自我表达,当内心的感受和被表达的东西之间有直接的联结时,或者换句话说,当你表达属于自己的真理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们先稍作暂停,然后我将会回答你们当中一些人提出的问题。
参与者的提问...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周我们还会继续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 固执与决心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和耐心,期待下周zoom会议再会。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2年9月20日

视频会议_从人格到觉醒

以下文字是Zoom平台上关于从人格走向觉醒的一个视频演讲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周一Zoom会议,
这个系列的最后一个话题安排的是“从人格到觉醒”,感觉很妥帖。这是对我们上次讲谈的一个很好的跟进,也是对五一期间刚刚举行的闭关静修活动的完美跟进。这里有一个问题: “从觉醒的角度来看,既然体验我们的真实本性就足够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认识和辨识我们的人格呢?您能分享一下从认识我们的人格到体验我们的真实本性的过程,以及活出我们的真实本性意味着什么吗?”

从觉醒的角度来看,处理人格问题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的真本性与人格无关,真实本性就是全然接纳如是。真实本性是超越人格领域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觉醒的人没有人格。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对生活中的发生做出反应,否则,一个人就像一棵植物人或一个新生的婴儿,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喂养和照顾。
觉醒是鲜活的体验,意识到没有二元对立,当二元对立不再存在时,合一就出现了。觉醒是一种合一的状态,融于存在之中。并不是说我们是合一,或者我们已经成为了合一,甚至不是说我们与存在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是二元立场,唯一的实相(或终极真理,正如你们中的一些人喜欢说的那样)就是合一。二元对立的全然消失。这种二元对立的完全消失可以持续几秒钟,几分钟或整个生命。在日本,人们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觉醒的深度,比如“见性”、“顿悟”或“三托历”。我可以打个比方,就像把脚趾放在水里,形成对比的是把整个身体都浸在水里。这并不意味着觉醒有不同的程度,无论是见性(短暂的体验)还是三托历(持续一生的体验),觉醒都是一样的。觉醒是与我们所说的“我”认同的完全消失。当这种认同消失时,只剩下合一。

正是与“我”的认同创造了二元对立。在之前关于人格和真实本性的演讲中,我提到过觉醒是关乎于恢复与我们本质的联结,关乎于从我们的本质而不是从“我”的感知中去生活。我也提到过,人格来源于对“我”的认同。我们的人格是多层次的二元对立,当你谈论“我和我的身体感觉,我和我的感受,我和我的观点,我和我的想法,我和我的评判”时,你可以辨识出这种多层次的二元对立。它总是跟“我”和“我”之外的东西有关。因此,那么问题就来了:“我是谁?”我经常提到这个问题。
你问: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认识和辨识我们的人格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正是对人格的认同阻碍了全然沉浸于合一之中。觉知闭关静修的参与者通常会体验到见性,这是一种短暂的合一体验。然而,将他们带回二元对立的是对他们人格的认同,对 “我” 的感知的认同。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认同,制造了充分体验合一的障碍。请理解,障碍不是人格本身,障碍是对人格的认同,而我们的整个工作就是要辨识出我们认同的是什么,以及这种认同是如何运作的,这样这种认同才能自行消解。
我们都倾向于评判自己,评判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这些评判很容易变成一种信念,当我们相信自己是这样或那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基于这种信念行事,直到这种信念成为我们的身份认同。这让我们的生活痛苦而悲惨;是我们的信念在制造痛苦,而不是别的。既然你们都针对自己做了一些工作,你们一定有过看穿自己固着的信念的体验。你认为你不可爱,整个世界都在跟你对着干,你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有一天你会意识到这不是真的,这只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一个观念,或者是你痛苦的心创造的想法。当你看穿一个信念时,你会立刻感到释然,产生了这样的辨识后,一种深深的放松随之而来。
一旦信念被识破,不费吹灰之力它就会地消失。走在这条道路上,意味着要看穿我们所有的信念,以及所有的认同。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辨识的并不是我们的人格,而是我们的信念,主要是我们对这些信念的认同。
“我们需要认识并辨识自己的不同人格,”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消除阻碍我们联结真实本性的东西,第二个是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原因,因为消除我们的信念有助于我们过上更轻松、更喜乐的生活。
一个人针对人格做工作时,就可以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出于恐惧,出于羞辱和痛苦的处境,我们习得了封闭自己的心。我们习得了保护自己, 因为这种保护机制发生在我们幼年,当时我们形成了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想法,并且我们基于这个保护机制和封闭的心去生活,而不是基于我们真实的自我去生活。因此,挑战我们的信念,挑战我们的认同,这样我们就能重新进入我们的内心。
你问: “活出我们的真实本性意味着什么呢?” 活出我们的本性首先意味着从心出发去生活,去活出一颗敞开的心。重新拥抱真实的自我,就是以一颗敞开的心生活。看看孩子们,在他们变得过于“受教育”之前,他们生活在敞开的心灵之中,他们是自发的、自然的、纯真的,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他们真实的自我。针对我们的人格和内在小孩做工作,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品质,这样我们就能有意识地经由真实的自我去生活,而不是从一颗封闭的心出发去生活。这是活出我们真实本性的第一层意义。
活出我们真实本性的第二个方面是第一层的直接结果。怀着一颗敞开的心,我们生活在对如是的接纳中,正是这种接纳打开了通往另一个维度实相的大门,那个实相就是合一。
合一是头脑无法企及的,因为合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体验。这种鲜活的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被感受和活出来。它可以通过沉默,通过浩瀚广大,通过宁静或通过爱被感知和活出来。寂静、浩瀚、宁静和爱是合一的属性,在密集闭关静修中,参与者体验到合一的这些面向并不罕见。这是合一以一个不同面向被活出来的相同体验,只是因为一个人会更自然地调频到这些特征之一。

你是 “从认识我们的人格到体验我们的真实本性的过程”
如果你清楚地理解了我的话,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生来没有任何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一种 “我” 的感知,这对我们在生活中打交道很有用。正是这种 “我” 的感知形成了我们的人格。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成长环境和我们所遭遇的创伤性经历,这种自我感变得扭曲,我们的人格就是这种扭曲的结果。我们通常会封闭自己;在我们真实的表达中,如果没有被认可、没有被理解,我们就会关闭我们的心。
通过使这种扭曲的自我意识变得清晰,通过认识到我们的错误,真实的自我必然出现,并随之打开通往我们真实本性的大门。当你戴着眼罩和耳塞时,你不可能看到和听到。这就是“教育”给你带来的状况。因此需要先摘下眼罩和耳塞,才能开始看到和听到。

我通过这些讲谈和回答你们的问题,目的就是帮助你们摘下眼罩和耳塞,但你们对它们是如此依恋,如此认同,它们就像你们的第二层皮肤一样。“从认识我们的人格到体验我们的真实本性的过程” 不是在你的第二层皮肤上涂爽肤乳,然后指望这层皮肤会神奇地溶解,而是要撕掉这层皮肤。这可能是痛苦的,并且会引起很多恐惧。有了这第二层皮肤,有了眼罩和耳塞,你会感到被保护,你会感到安全,你在一个小气泡里,没有伤害可以触及你,没有伤害可以影响你。但这和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同。
去年1月,回答你们中的一个人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为快乐和放松的生活而奋斗。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 我指出,幻想是通过不同的过滤器对现实的解释。这些过滤器可能是基于希望或绝望,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体验的结果,或者是基于信念,而它们是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结果,当然也包括集体思想的结果。
我也给出了一个建议来结束这种白日梦的状态。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时,观察你正在呈现的想法,你会立即接触到你的过滤器。在那一刻,不要停留在幻想的世界中,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用这些想法想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请再听一遍本次讲谈,以了解更多细节。
一位灵性导师曾经说过,有意识不是一场游戏。« 有意识就像经历一场大手术,问题是你既是外科医生,也是病人。意识是痛苦的,因为你将必须放手在你整个生命历程中都认为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但一旦你成功了,所有的痛苦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因为降临在你身上的福乐是无与伦比的;你所遭受的痛苦看起来都是那么微乎其微,并且毫无意义。但这是最后的大结局。高塔姆佛曾经说过: "我的道路一开始是巨大的痛苦;最后,是巨大的福乐"。但很需要耐心。»
这就是从认识我们的人格到体验我们的真实本性的过程,这是一个没有捷径可走,并且需要巨大耐心的大手术。

进行这种手术通常有两个主要障碍。一种是不耐烦,另一种是恐惧,它们通常是相伴而生的,当有了不耐烦,恐惧就不远了,反之亦然。面对挑战,面对痛苦,我们往往会产生不耐烦。我们希望它尽快完事儿。我们变得烦躁而焦虑,甚至为生活中不舒服的感受或痛苦没有消失而生气。我们经常对我们不喜欢或打扰我们的事情没有耐心,我们想要尽快摆脱它,逃避它,躲避它,或者否认它。这些是最常见的策略,我相信你们能理解我所说的,因为你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不耐烦其实是逃避现实。它伴随着我们对现实的恐惧,对面对我们自己的恐惧。在之前的一次讲谈上,我谈到了做自己的恐惧,但在那次讲谈中,我没有明确提到面对自己的恐惧,因为那次讲谈更多的是指向面对生活或他人时如何做自己。而面对自己的恐惧具有类似的特点,它是面对有时被称为我们内心恶魔的恐惧。愤怒、仇恨、羞耻、我们毁灭性的暴力,以及被以不同方式虐待、羞辱或拒绝而产生的极度痛苦。
在这条道路上走向我们的真实本性的确需要勇气和耐心。你可以从我的网站上下载展现这条道路的禅宗的《十牛图》,在闲暇时欣赏。这些图画描绘了修行者在觉悟到他的真实本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每张图画只搭配了寥寥数语,但这些图画精确地描绘了修行学徒在这条道路上的位置。
现在要给这一系列的讲谈来一个总结,我想提请你们留心《十牛图》的最后一幅,也就是第十张图,因为它肯定会挑战你们对什么是开悟的看法。在到达源头 (第九幅图) 之后,现在开悟的学生回到了当初的世界。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在我的门内,无数的圣贤不知道我。我花园的美是看不见的。人为什么要寻找先圣贤人的足迹呢?我带着酒瓶去市场,拿着拐杖回家。我造访酒肆与市集,每一个我遇见的人都成了道。

一旦知道了源头,除了简单地回归平凡的生活,以简单和谦逊的态度与他人分享已经发现的东西,还能做什么呢?有些人会理解,有些人不会,有些人会被这条道路吸引,有些人不会。一切都是受欢迎的,因为知晓存在将以它的方式引导每个人回到源头。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要完全理解今天所讲的内容,肯定需要一些 “消化时间”。在这次讲谈结束之前,我想感谢建雅组织了这些演讲,当然也感谢华京用你们的语言向你们呈现我的讲谈。给你们大家一个温暖的拥抱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2年5月9

视频会议_从做到存在

以下文本是由Zoom平台上关于 “从做到存在” 的视频演讲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周一Zoom会议,

作为上周的后续,今天我们有一个关于渴望真实而简单生活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敞开和真实的问题。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提问者的问题:“我总是期盼活出真实的人生,却日复一日地深陷在‘虚假的生活’里,这份虚假带给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让我意志消沉,难以与人连结。我十分渴求真实和简单的活着,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呢?我感觉到在我‘想要’和‘做到’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我不知道这条鸿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跨越这条鸿沟,去统一我的内心和行为之间的真实和一致。”

好的一面是,你能够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所谓的“虚假生活”。然而,把你想要的“真实生活”和你困在其中的“虚假生活”做一个区分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生活,它永远是真实的,从不虚假。
你说: “我渴望真实而简单地活着,但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你做不到,是因为你期望过 “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 “虚假的生活”,这会让你远离现实,远离自己。它将你投射到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假想的未来,因为 “真实的生活” 总是关于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通过辨识出 “这份虚假带给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让我意志消沉”,你隐约地认识到,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你在生活中的态度或行为。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把焦点带回你自身。
当我们假装与真实的自己不同,当我们与内心不一致时,就会变得虚假。这是错误的自我意识的结果。我在去年4月的讲谈中,做了题为 “真实的自我表达” 的讲座,在2020年3月做了有关 “真理和真实” 的讲座,如果你还记得这两个讲谈的内容的话,关于是什么让你无法真实而简单生活,以及要朝着什么方向前进,你会得到一些指点。仅仅说你被困在了虚假中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客观地意识到虚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当你说 “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让我意志消沉” 时,你是在说出虚假的结果,然而对于你是如何表现这种虚假,以及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在驱使你虚假,你却保持了沉默。也许更为准确的做法是使用过去式语态,然后问自己是什么在过去驱使你变得虚假,因为你的虚假一定是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当我们着手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它的不同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发生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你所遭受的无尽的痛苦和感受,而是驱使你变得虚假的动机。一旦我们确定了原因,其他两个方面,行为和结果,会已然失去它们的一些控制。
你渴望 “真实而简单地生活”,你说这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你不能活得真实而简单? 是什么阻碍了你过上真实、简单的生活?
我之前曾经提到过,你对 “真实生活” 的期望成为了阻碍本身,但这不是唯一的阻碍因素。同样阻碍我们的还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 “真实而简单的生活” 是怎样的。因为你的痛苦,你不可避免地渴望一些不同的东西,一种没有痛苦、折磨和消沉的状态,但除非你以前曾经经历过这种状态,否则你只能去想象那种状态会是什么。你的渴望似乎更倾向于是想要逃离你现在所处的这种难以活下去的状态。尽管这种渴望是很自然的,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把你从当前的状态里拉出来,但仍然需要对任何要发生的事物保持开放,而不是对你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形成先入为主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既然你提到 “我感觉在我‘想要’和‘做到’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似乎你不敢做自己。在这一点上,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你害怕做自己,更确切地说,你害怕坚持自己。你的 “鸿沟” 是由对坚持自己的恐惧造成的。
如果不是因为害怕被指责、被评判或被羞辱,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害怕不被接纳,那你为什么害怕坚持自己呢? 你的童年一定充满了被拒绝的经历,你的行为很可能没有得到支持,你试图表达自己的心意也没有得到支持。你渴望被接纳、被包容、被爱,这些渴望驱使你妥协,并给那些注定要出现的反抗声音蒙上了一层面纱。不被接纳、不被支持会让人受伤,因此,以任何感觉正确的方式哭出来是很自然的。然而这样的哭喊对你来说似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你想要的和做到之间就不会有鸿沟。
你提到的让我想起一个年轻的学生,他曾告诉我,在他童年时期,他必须要假装,讨好,最重要的是,要礼貌,为的是得到他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喜爱。经过几次个案咨询后,他能辨识出并承认这是他的行为模式;他确实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难过,但他也意识到,在冷酷的家庭环境中,这是他的生存方式。这种认识让他决定不再假装,而是去做真实的自己。对他来说,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做到了,并在那之后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这种力量和自信改变了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此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跨越鸿沟意味着要跳出受害者的角色,跳出对痛苦的忍受,跳出假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你的消沉只是忍受痛苦的结果,而忍受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拒绝自己。为了 “统一你的内心和行为之间的真实和一致”,你必须停止拒绝自己,接纳自己的消沉、痛苦,接纳自己以一种虚假的方式生活。无论现实是什么,只有当我们与自己眼前的现实合拍或一致时,转化才能发生。接纳是打开你新生活之门的钥匙。
我想补充的是,你对真实和简单生活的渴望可能不是你深切渴望的唯一东西。发现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将会给你的内心带来平和,从而使你有可能与他人一起发自内心地生活。

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将带来一些元素,可能会帮助你 “统一你的内心和行为之间的真实和一致”。有一个人这样发问: "老师,您经常讲“真实与敞开”很重要,能分享一下 “真实和敞开”与“觉醒和开悟” 之间的关系吗?"
是的,敞开和真实很重要。然而,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敞开和真实。虽然这些话很容易理解,但将它们付诸实践往往是困难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过去给我们带来了伤害。并不是说敞开带来伤害,而是因为当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就会暴露在他人的评判和批评之下。 
看看小孩子,他们以一颗敞开的心去生活,他们以敞开的心与人交往;他们忠于自己,但他们的敞开经常给他们带来来自父母、老师或长辈的评判和批评。他们的敞开不被理解,他们的不被理解造成了很多伤害和痛苦,这些伤害和痛苦反过来使他们变得虚假。他们变成了好男孩,好女孩,他们彬彬有礼,勤奋好学,顺从听话,然而也非常怨恨和无助,他们变得像我们的第一个提问者一样虚假。正是他们对于被爱、被珍惜、被支持的渴望才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真实,为了妥协的好处而放弃了自己的敞开;他们做出了妥协,开始以一个虚假的自我去生活,那是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成为的自我,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至关重要的需要是被接纳。于是“教育”的结果通常是锻造出了一颗封闭的心。 
如果我们想要生活得敞开而真实,或者像前面的提问者说的那样 “生活得真实而简单”,我们需要重新获得以一颗敞开的心去生活的能力。这就是针对内在小孩和人格所做的工作。因为伤痛,我们封闭了自己;我们孤立了自己,这带来了苦难和痛苦。为了重获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和纯真,我们只需要再次敞开心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困难的部分。并不是他们不想敞开心扉,而是他们真的很想,但伤口往往太深了,保护机制又很强大,所以再次敞开心扉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挑战。
这就是敞开和真实发挥作用的地方。真实和敞开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很容易付诸实践。它们就像开罐器。当你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或评判去看待一件事时,你马上就会对如是的真相敞开心扉。你需要明白,这不是直接打开你的心,直接打开心不可能的,但更多的是向如是的样子敞开,说出如是的真相,说出现实的真相。而眼前的现实通常是一种痛苦的状态,由不同的感受组成,这些感受包括愤怒、悲伤、绝望、仇恨、孤独等组成。
我们需要的是对此敞开,对我们所有的“不”以敞开的态度。我们需要停止否认自己的感受。你内心的实相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不想要这个,或者我害怕那个,又或者我恨我的父亲或母亲。”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向内心的实相保持敞开,这就是真实和敞开的所指。一个人首先需要向内在的实相敞开,看到实相的本来样子,并真实地表达它。这是觉知密集闭关静修的参与者们被要求要做的练习。
上周,当我提到用一些语言来表达对于如是的接纳时,我举了一些语句的实例:“我是封闭的,是的;我生气了,是的;我痛恨,是的”,在这里,我指的是敞开和真实。所有这些小小的“是”就像多条小河流向更大的河流,最后汇入大海。同样的,敞开和真实会让你觉悟到一个实相:你处于自我存在的核心。
觉醒即开悟,开悟即觉醒,它们是同一实相。当你使用连词“和”时似乎在暗示它们是不同的,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实相。觉醒或开悟不是两个不同的实相,这两个词指向同一个实相——你就是意识,问题在于我们要对我们正处于我们存在的核心的这一实相觉醒。然而,要让觉醒发生,一个人需要对如是敞开,辨识和接纳在这一刻自己是谁的真相。事实上,它并不是真正的真相,而只是一种被当作“真相”的信念。一旦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相”得到充分的沟通,它就会轻而易举地消解掉,并为另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相”留下空间,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显而易见的真相”都消解掉。这就是剥洋葱的比喻。
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显而易见的真相”实际上是身份认同。我们认同,我们相信自己好像是这样或那样的,或者我们是这样或那样的,而觉醒的整个过程就是去除我们对所有信念的认同,去除我们对执着的一切正确的认同。觉醒是关于丢弃我们内在的错误,为此显然需要敞开和真实,否则就不可能觉醒我们是谁,我们存在的核心是什么。

你问 “敞开和真实 与 觉醒和开悟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请理解,如果没有敞开和真实,就不可能有任何觉醒或开悟。为了唤醒你的真实本性,敞开是必需和必要的因素。没有敞开,觉醒或开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总是强调要保持敞开和真实。
敞开的困难在于我们不信任。我们害怕,而不是信任。我们害怕发觉我们内在的一些东西。我们害怕面对痛苦,我们害怕面对我们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们害怕面对自己,并且携带着一些自己应该要怎样的各种评判。渐渐地,我们学会了保护自己,而不是信任。保护自己是被那些本应保护和支持我们的人背叛许多次的自然结果。但我们也忘记了相信生命或存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忘记了相信自己。信任是敞开的另一个面相,如果没有信任,敞开即使可能发生,也是很困难的。

信任意味着我们欢迎任何对我们成长有潜在好处的东西。还记得鲁米的《客栈》吗,在鲁米所作的这首诗中,他把我们人类比作客栈。

“每个早晨都是一位新到的客人。快乐、沮丧、卑鄙,一瞬的觉悟来临,就像一位不速之客。欢迎和招待每一位客 人!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之徒 ,来扫荡你的客房,将家具一扫而光。但你还是要款待每一位宾客。他或许会为你打扫,并带来新的喜悦。即便是阴暗的思想、羞耻和怨恨,你也要在门口笑脸相迎,邀请他们进来。无论谁来,都要感激,因为每一位都是由世外派来,指引你的向导。”

鲁米诗意地描述了我们对待内心世界的态度。当我们欢迎而不评判这是好还是坏的时候,当我们对任何事情都持敞开态度的时候,我们就会信任,当我们信任时,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自在。觉醒或开悟,请记得这两个词指向同一个实相,它们就是敞开和真实盛放的花朵,也是信任散发的芬芳。
信任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从 “” 转变为 “存在”。做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模式。因为我们的头脑是目标导向的,我们总是忙着做一些事情,试图实现一些目标。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关系,还是为了一些灵性成就,比如开悟,这些都不重要。所有这些都是 “” 的一部分,因此它们让我们忘记了存在是我们固有的实相。
 “存在还是毁灭” 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现代版本是 “我是谁?” 这个在行动、思考、说话、聆听的人是谁?
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做只是一种活动,思考只是一种头脑活动,我所参与的任何活动都只是根据社会观念和概念来定义我,但它并没有说明我就是存在的。我们是人类,不是机器人,觉醒的全部目的就是意识到我们的存在。存在与成为某物或某人或不成为某物或某人无关,所有的属性都必须消失,直到只剩下 “我是”。这只是一个辨识出它的问题,“我是” 接着句号。觉醒是 “我是” 的鲜活体验,要体验这个真相,敞开和信任是必需的。这就是将要参加觉知密集静修的人所能体验到的。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由于即将到来为期5天的静修,下周一不会有讲谈,暂停一次。我们将于5月9日的周一继续这一系列的讲谈,届时将提出一个问题,即 “从了解我们的人格到体验我们的真实本性的过程”。我很肯定,即将参加为期5天静修的你们,将会从体验层面理解这个从人格到真实本性的过程,因为这个静修就是专门提供一个机会来消解人格认同,唤醒我们的本性。
带着爱
诺肯左拉

杭州,2022年4月25日

视频会议_克服路上的困难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克服路上的困难》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周一Zoom会议。
在今天的讲谈中,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对这项工作的目的以及你们所面临的困难的担忧。我可以理解,你们中的一些人,看到自己的生活没有真正的改变,就怀疑自身能否从工作中得到好处。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会说出跟这位提问者一样的话: “我已经在我自己身上做了很多年的工作,但是我的生活并没有变化;我还是跟以前没有在自己身上做工作时一样。既然如此,将自己投入在这些内在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是的,如果没有带来任何改变,那么投入时间和金钱在这项工作上有什么意义呢?这似乎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但你真的什么都没有改变吗?你真的还是和你刚开始做工作时的自己一样吗?
让我们看看不同的选项,因为你可能忽略了已经发生的改变。
因为我们的头脑通常都是目标导向的,也是目的导向的,所以我们期待商业人士所说的“投资回报”似乎是正常的。在自己身上付出努力之后,我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将会觉醒,生活将会变好,变得轻松自在。这种“投资回报”的想法有些幼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贪婪的想法,一种渴望被认可的想法。这样一来,人们聚焦于未来,而不是聚焦于真实的现实。
当你读到或听到别人、导师们或大师们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因为走上这条道路而改变,你也会因此忽视自己的改变。想要像他们一样的愿望制造了这样一个鸿沟,使得你的改变与他们的成就相比,显得微乎其微,而不被察觉。
请注意,这种想要模仿某人的愿望并不仅仅特属于这条道路;你可以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很多人,想要通过模仿他们喜欢的艺术家或政治领袖的着装规范、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试图跟他们相像。我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会寻找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形象”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在这些时候,这种模仿的欲望会自然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然后我们把自己投射到这个人身上,这个投射就变成了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我们便不在“这里”,而是在“那里”。
通过阅读书籍或收听关于自我成长或灵性的讲谈,一个人对这条道路及其结果就有了先入之见。然后,此人便会期望拥有与她在书中读到的或在讲谈中听到的一模一样的体验或洞见。这种期望造成了一种盲目性,它掩盖了正在发生的一切可能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到的是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以及每一种经历的独一无二。尽管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同一个独一无二的意识,通常被称为“合一”,我们的化身使我们具有独特的、可比较的经历。

不久前,有人提出了以下问题: “我可以通过读书或听讲谈来改变我的人格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读书或听讲谈几乎不会改变任何人;就像只是阅读喝水的好处永远不能解渴一样。仅有智识上的理解是不行的。这是开始的好方法,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带来改变,才会带来持久的转变。你需要针对提议的东西做练习,你需要质疑和调研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然后转化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就在今天早上,在一次个案咨询中,一个人意识到,尽管她在自己身上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但直到这一刻,她才意识到,她一直在跟自己抗争,一直不曾接纳自己真实的状况。由于不接纳自己,她没有注意到,也没有考虑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的变化。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或正在经历的事情过于认同,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后见之明(不要把后见之明和洞察力相混淆)来感知任何可能已经发生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让人们回顾六个月前的生活,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会突然意识到,是的,实际上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的生活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当我们勤奋精进地做这项工作,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我假设这就是我们的提问者已经做到的,我们必然会穿越变化,不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项工作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但不是以我们想象中的转化方式发生的。在这个工作中,转化是负向发生的;是一个向下建设的过程而不是向上搭建的过程。破蛹化蝶的图景就是这一转化过程的贴切的象征。一个人必须先死于自己的信念,死于自己认为正确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尔后才会有新的生命。这就是放手的意义,也是“空手”图像的意义。

下面的问题将有助于阐明这一点。“当我敞开自己的心,真实的面对自己时,我通常体验到的都是情绪、身体感受、信念。孤独和痛苦这两种感受总是如影随形,与自己相遇并疗愈我的内在小孩有什么意义?” 
没错,当你敞开自己的心时,你只会体验到情绪、身体感觉或思想,原因很简单,这些连同骨骼、肌肉和体液都是身体这个机体的组成部分,身体也要通过它们发挥作用。
所以,除了感觉、感受和思想,你不会找到其他任何东西。
话虽如此,正如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的,作为人类,我们被赋予了大量的身体感觉、感受和思想,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面板承载着这些信息,从快乐到痛苦,从喜乐到绝望,从思想到观点和信念。这个巨大的面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这个面板不仅以线性水平呈现,它也是多层的。每一种身体感觉,每一种情绪感受,甚至每一种思想,都可以在不同的深度层次上被感受到或被体验到。从害羞的微笑到捧腹大笑,从沮丧到怨恨和仇恨,从伤心到极度绝望和自杀的想法。
每一种身体感觉,每一种感受,每一种想法的深度几乎是无限的;它可以是浅浅的,又或者是“海洋一般深”。这种感知的深度与我们的敞开程度密切相关。
我将在下一个问题中进一步探讨这一点,现在我们先回到你们已经辨识到的两种主要感受上,孤独和痛苦。
只说有痛苦和孤独是不够的,它只是触及了一些更深层次东西的表面。你提到 “这两种主要感受总是如影随形”。如果你不尝试进一步探询这些感受,它们一定会一直在那里。需要做一些探询工作。
这是什么痛苦? 它是如何在我身上显现的? 它如何限制我的日常生活? 针对孤独也是如此探询。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孤独感?我感到孤独是因为我的痛苦不被理解,还是因为处于痛苦中的我不被理解?我感到孤独是因为没有人关心我,因为我得不到任何支持吗?我感到孤独是因为我害怕被拒绝,不敢寻求支持吗?同时,被遗弃可能造成了这种孤独感。
把这些你体验到的痛苦和孤独的方方面面一起澄清,将有助于消融和治愈埋藏在你心中的痛苦。
当你问: “那么,遇见自己并治愈我的内在小孩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两种感受打败了你。你已经放弃了,你的孤独如此之深,几乎变成了绝望。在遇见你自己的过程中,你只能找到你自己。除了找到那个身在痛苦的人,或者那个在挣扎、在逃避痛苦和孤独的人,你还能找到什么呢。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既然痛苦和孤独是由某人感受到的,是由某人经历的,那么自然产生的问题就是:“这个某人是谁?”“这个感到痛苦和孤独的人是谁?”这个人真的是你吗?是成年的你,还是曾经那个小孩的你? 基于你对曾经的这个小孩的认同,或者这个某人是成年你和小孩的你的结合?
此外,如果你进一步探询:“觉知到这些感受的是谁?”你一定会意识到,那个人是你,成年人的你,觉知到了这些感受。是的,这些感受肯定属于你曾经是的小小的孩子,并且这些感受通过当前的身体有机体被感觉到,又被当下的“你”觉知到。因此问题是:“这个有觉知的我是谁? ”或者 “我是谁?”,这些问题在觉知密集闭关营中我们会使用。
这种辨识可以带来巨大的转化,因为它创造了觉知者与觉知对象之间的分离。感受在那里,痛苦也在那里,我觉知到了。这样的质疑和辨识可以引导你去体验你所说的“你”、“我”或“觉知到一切的我”的本质。请在这个月底到静修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一点上就不深入谈了,对于你的问题 “遇见自己和治愈我的内在小孩的意义是什么?” 我可以说的是,遇见当下的自己,揭开表面的“挺好”之下依然存在的伤口。这个小孩一定经历了一些艰难时刻和困难处境,并且缺乏正确的支持,这些痛苦的时刻或情形依然像刺一样刺在曾经的你——这个小朋友的心里。正是这个小孩,这个“内在小孩”需要帮助和支持,而除了你——现在的你这个成年人,谁又能给予这种支持呢。
你曾经是的那个孩子仍然在呼唤支持、理解、关心和爱。他没能从长辈那里得到这些,你必须把这些给到他,只有这样,伤口才能愈合,你的心灵和头脑才能带来和平。它将帮助你丢弃虚假的和你不需要的东西,这样你就能重新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并基于此去生活。
需要你着手去做工作了,在这个工作中你不是一个人,需要的支持也在。

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帮助你理解更进一步地理解。“我感觉自己的负面情绪、痛苦好像永远都无法终结掉,怎样才能终结这些负面的情绪和痛苦呢?你总是告诉我们 ‘完全地与这些感受和痛苦待在一起,去体验未曾允许自己充分体验的经历’,它是如何引领我们走向终级实相的?”
当我们把身体感觉、感受或想法分类成积极和消极、愉快和不愉快时,问题就来了。正是这种分类制造了问题,不是感觉本身,不是感受本身,也不是思想本身。我们倾向于选择我们感受好的东西,丢弃我们感受不好的东西。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不去分类,不把一种身体感觉,一种感受或一种思想归类,也不要给它们贴上“消极”或“积极”的标签。你对“负面”情绪和痛苦永远不会结束的看法完全是主观的,没有真实的依据。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基于你的困难与体验到的不舒服的感知。作为人类,我们倾向于延长我们感觉良好的事情,缩短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和一些我们认为“消极”的东西在一起是很困难的,比如痛苦或难以生活的感觉。我们只是想尽快结束它,越快越好。这似乎很自然,但这是一种不耐烦、不安全感的表现,而且大多是一种不接纳现实的表现。当我们处于一种想要某样东西尽快逝去的头脑框架时,我们不会直接去看它;我们倾向于回避或逃避它。回避或逃避主要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对某些人来说,逃避可能成为一种便利的倾向,逃避甚至可能变成一种对赞同的强烈抗拒。当我们害怕被评判或指责时,当我们过去因为表现出脆弱而受到羞辱时,这种阻抗就会出现。在这个情况中,我们没有看到的是,我们不但没有把自己从痛苦和不舒服的感受中解放出来,反而是把力量的权柄授予了痛苦和不舒服的感受,我们强化了它们对我们的控制,结果我们开始在心理上与它们陷入斗争。与这些感受保持距离,并置于我们控制之中的欲望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主要关注点,只要我们继续这么做,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就会继续纠缠和困扰我们。
有时我看到人们努力与一些难以活下去的感受在抗争,认为如果他们足够努力去奋斗,他们最终会战胜这些感受,让它们消失。但无论这些人如何努力,这种“胜利”从未发生。正是这种对抗让你产生了 “所有负面情绪和痛苦根本无法终结” 的想法。
对于你提出的 “怎样才能终结负面情绪和痛苦?” 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停止抗争,停止想要让事情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我想起了松尾芭蕉的一段俳句:

“静坐无所为,
春来草自生”。

让生命顺其自然;凡事皆有始终。当我们停止了斗争,当我们停止想要控制生命的进程,突然我们会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放松的世界,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接纳如是的世界。
当我们接纳了痛苦和随之而来的感受,放松就发生了,我们不再与“敌人”战斗,我们和痛苦和感受交朋友。正是这种友谊会支持你治愈痛苦。痛苦和所谓的“消极”情绪是有意义的,它们告诉你有些事情失去了秩序,有些事情需要处理,有些事情需要被看到。关注它们,而不是把它们推开,这将是融解它们的一步。欢迎它们,就像鲁米在他的诗《客栈》中邀请我们做的那样。它们来清理你,让你获得一些新的乐趣,它们是伪装起来的、生命的智慧之声。我从经验中知道,与痛苦和随之而来的感受交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个人需要鼓起勇气,敢于向这些难以活下去的感受迈出一步。在现实中,这并不需要太多,只要有意愿去面对我们的痛苦,对此刻的我们说“是”。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说,正如你所提到的,要 “全然与感受和痛苦同在”
你要明白有两种可能的方法来处理痛苦和感受。我们可以谈论它们,也可以让它们发出声音。谈论只是在兜圈子,只是避免与痛苦和感受联结在一起;这种做法从来不是直接的,因此也不可能把你带去任何地方,而只会让痛苦和感受永无止境。
从感受出发来说话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暗示了我们与痛苦或感受是有联结的,我们经由痛苦或感受而作表达。联结和表达是一体的,那里没有鸿沟,没有分裂,这是指向愈合的。
全然而充分地与一种感受同在,并把它表达出来,这能帮助我们化解童年时因任何原因无法处理的创伤经历。人们做个案咨询的时候,他们经常谈论童年困境以及相关感受,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获得信心,他们能够与感受建立联结并能够经由感受去表达,就好像他们在重现过去具体的情形。引用雅诺夫博士的话,"他们能哭出曾经不能哭出来的哭泣,笑出曾经不能笑出来的欢笑"
在联结和表达这些难以活下去的感受时,一个人可以从过去的创伤事件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一种真正的自我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用 “重返童真” 作为内在小孩工作坊的标题。它是纯真、自发性、创造力,以及力量和自信的品质,构成了你的真我。
至于你以目标为导向的问题 “这如何将我引向终极实相?”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你已经是终极实相了。“终极实相”不是一旦你去除所有负面情绪和痛苦就能得到的东西。你已经是它,它与你的 “做” 无关,它与 “存在” 有关。不管你是否关照这些负面情绪,对“终极实相”来说既无关紧要,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既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什么可达到。你所说的“终极实相”只是一个头脑创造出来的概念,类似于在驴子的鼻子面前吊的那根胡萝卜,为的是让驴子向前走。在上周的讲谈中,我提到了我们就是生命,从体验中去辨识它,去活出它,这就是开悟;这就是 “终极实相” 的意义所在。这不是一个关于到达 “终极实相” 的问题,而是关于成为 “终极实相” 的问题,因此,它所需要的只是从 “做”“存在” 的转变。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在我们下次的讲谈中,在回答你的问题时,我将更多地谈论这种 从“做” 到 “存在” 的转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2年4月18日

视频会议_关于生活和苦难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生命的意义》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新一系列的Zoom会议,

在这一新系列的讲谈中,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的各种疑问,包括针对这项工作的目的,你们即将面对的困难,还有那些无穷无尽的负面情绪又是什么,以及你们对于开悟、真实的自我和真实本性的疑问。
读到你们的各种问题,我能感觉到你们中有一些人会有一种在黑暗中摸索的感觉,好像对于正发生在你们身上的事情毫无头绪;那是一种走在这条路上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的感觉。这是一个常见的阶段,是在这条道路上重生的一部分;就像蝶蛹不知道自己会破茧而出蜕变成蝴蝶一样,当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时,我们不知道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更不要提知晓自己的真实本性是什么了。这时候,这条道路上的过来人如果能够指点一二,就成了方便之门,因为那个过来人清楚你们正在经历什么,你们此时处在哪里。你们的问题将有助于清晰让你们感到挣扎困顿的道路,并且我相信,我即将透过回答你们的问题来向你们澄清,这会让你们在前行的路上更有信心,也会让你们更有勇气去面对那些不舒服甚至势不可挡的障碍。打个比方,只要你们需要,我就会握住你们的手,来支持你们重新获得一种真实的自我表达,那是真正的自我感。

你们已经听我说过很多次 “生命除了好好地活着,没有其他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想以你们其中一位提出的重要问题作为这一新系列讲谈的开始。“你经常告诉我们,‘生命除了好好地活着,没有其他目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苦难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能理解你很难完全领悟这个说法。这一问题源于我们人类的头脑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也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有一个目标或目的会让我们的头脑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从这里移动到那里。这种运动会造成与我们当前的现实产生脱节。我们把自己投射到了一个假设的未来,为了我们即将成为怎样的人,或者我们可能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忘记了此时自己是谁,我们是怎样的人。这种对假想未来的投射是苦难的主要来源之一。
苦难的另一个来源是对我们过去的认同。由于过去未解决的创伤或冲突情形,我们会保持认同过往经历发生时的那个我们。

“生命”是什么?
我先澄清一下“生命”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因为“生命”一词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在当前语境中,“生命”一词指的是维持这个星球上每一个生命体生存的原则或力量。在中国文化中,它通常被称为“生命力”或“气”。这种无法被看见,但可以被感知到的“生命力”,在你触摸一棵树,或握住一根花茎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并且对于那些能够感应自己能量流动的人来说,在下腹部(在亚洲文化里会称之为丹田)感知到“生命力”是很容易的。
这种“生命力”不仅是赋予我们生命和维持我们生命的“燃料”;它也是我们的“驱动力”,在我们一生的存在之中支持并引导着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去相信它。正如我们的肠道系统通常被称为是我们的第二大脑,这种“生命力”是我们最亲密的智慧之声。信任和智慧与我们思考的大脑没有多大关系,信任与智慧的源头便是“生命力”。我们向生命力敞开得越多,我们就会变得越智慧。
这种“生命力”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是无条件的,可以随机获得的。鸟儿扑动翅膀,盛开的花朵,孩子充满惊奇的眼睛,一个心满意足的人容光焕发的脸庞,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生命力的存在。我们能感受它,感知它,活出它,但我们不能思考它。它是“此地”,它总是在这里,从来不曾“在那里”。它默默地显现和闪耀着,不期待被注意到。它除了活着没有别的目的。我们就是生命,我们就是生命跳动的脉搏,去透过体验来辨识它,活出它,这就是开悟。
为了让开悟发生,我们得从“做为”转变为“成为”。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做占据了你们生命的一大部分。做覆盖了很多方面。我们不是忙于这个就是忙于那个。不仅是在现实层面,而且主要是在头脑层面。是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但事情可以用一种放松的方式完成,并且一旦完成就能被忘掉。但是我们的头脑经常对我们的行为做出评判。评判可能是消极的,比如:我本应该做得更好;我做得不够好(我不够好),评判也可能是积极的,比如:我做得很好;我很擅长这个,这句话也可以变为:我比某某、某某好得多。
我们的头脑不仅忙着评判我们的行为,也忙于试图解决各种问题。解决问题可能是我们思想的头脑的核心目的。解决问题可以从非常物质的欲望,比如,如何变得富有,或如何获得权力地位,上升到更多的心理欲望,比如,如何被接纳或被爱;解决问题也会触及到灵性领域,比如我如何才能开悟。
头脑是目标导向的,因此它有积极的一面,通过实验和发现来寻找做事的新方法。科学技术中的大发现是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的纯粹产物,我们确实从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中获益良多。然而,我们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的头脑也有它的缺点。正如前面提到的,当头脑把我们投射到未来,或者把我们与过去捆绑在一起时,往往会造成我们与当前的现实产生脱节。正是这种与当前现实的脱节,才是苦难的根源。

你在提问中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所有苦难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要再说一遍,“生命除了好好地活着,没有其他目标”。活出生命也意味着迎接生活带来的挑战。我们在生命历程中遇到的挑战会帮助唤醒我们对现实本来样子的认识。我们也可以说,生命目的是帮助我们从虚假走向真实;让我们了悟现实。
我们盲目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在过去或未来中寻求庇护,只是为了逃避内在的实相,因为我们的内在实相经常充斥着对创伤事件的痛苦回忆。

什么是苦难,是什么让我们受苦?
理解苦难的本质会让我们更容易消除对生存的恐惧,也会让我们接纳如其所是的现实
苦难只是人类心理上的一个概念。现实中没有苦难。是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疼痛是有的,而且难以忍受。因此面对它们也有不同的选择。

• 我们可以忍受它,我们通过紧紧抓住过去不放,并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的方式来忍受。
• 我们可以身患“明天更美好的希望综合症”逃避到未来,把它丢弃一旁。
• 我们也可以通过拒绝承认我们感到疼痛来否认它; 我们会对真实的状况有着决绝的“不”。

这是三个最常用的保护选项。我们倾向于通过使用这些选项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保护自己免受疼痛。对于为了恢复真我的身份而与我约个案咨询的人来说,这些保护策略会变得显而易见。
苦难是拒绝和否认的结果。当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给出“是”的答案时,我们的情绪立刻就会改变,内在会出现放松,自在和喜悦也会随之而来。当我们对现实说“不”的时候,我们就会紧缩,而正是这种紧缩带来苦难,而非情境带来苦难。
苦难的原因从来都是对现实本来面目的否认。
有许多情形,尤其是在童年时期的情形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痛苦,都带来了一种心碎的感觉,因为我们在痛和当时的处境中感到非常孤独。在我们遭遇困难时,没有人理解我们,也没有人支持我们,或给我们指点;这给我们的痛苦加上了一层孤独,并且还经常会附加一层针对某些人或某种情形的怨恨。这些不同的层面,这些痛苦以及伴随痛而来的不同感受,在我们长大成人乃至今天,仍然是活跃的,而且是未被察觉的。
这些层面让我们被过去所束缚,我们无意识地执着于过去,只是因为它是我们所了解的,我们了解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珍贵的,因为我们所熟悉的东西给了我们一种安全感。我们一直在寻找安全感,我们一直想要感受安全,即使这种安全感是颠倒的。曾经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活了下来,因为有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总比无父无母要好。为了平息内在的不安全感,我们除了妥协,别无选择。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所涉及的不同关系或情形下,很容易能观察到这一点。
我们害怕做自己,害怕感受自己,害怕感知自己,原因很简单,我们想要避免与内心深处的痛苦产生联结。我们与痛苦保持距离,不断否认我们是谁,我们是怎样的,渴望我们会变得不同。无论我们是在无意识地在执着于过去,抑或是把我们投射到一个假想的未来,这让我们生活在幻想之地,一年前,有人曾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在这里我为快乐和轻松的生活而奋斗。什么是幻想,什么又是现实?”
受苦始于否认,放下否认,苦难就会立即终止。拒绝过去的创伤经历是我们受苦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面对我们的否认。走出否认将为我们重新找回纯洁的心灵扫清道路。
我已经听到你们中的一些人在问:“但是,如何放下否认?”正如我曾很多次提到的,走出否认以及离苦的方法是从压抑到接纳;对本然说“是”。

在前面的讲谈中,我提到过我们倾向于通过不同的选择来保护自己,以免感受到痛苦;我们忍受它,推开它,或者拒绝承认我们有一颗破碎的心。所有这些选择都会带来苦难,它们是苦难的核心来源。一旦这些选择被看清楚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处理,一个想要找回真实自我的人就会意识到第四种选择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利用苦难是可能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可以利用苦难来成熟,来恢复我们真实自我的身份,复原我们无瑕的心灵。
第四种选择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革命,180度的大转向。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苦并尽力表达出来时,我们就会从否认转变为接纳。我们从对抗到自我尊重,从冷漠到关心,我们开始关爱我们自己的存在,通过这样做,我们抚慰并安抚了自己。我们进入到了爱的维度。
爱是消解苦难的天然成分。爱打开了一片天地,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我,看到一直在大背景中的天真的自我;只是我们的否认掩盖了它。有了爱,我们就能走向提问者曾经所说的对我们本来样子的真实表达。反过来,这第四种选择将引导我们辨识出我们的真实本性与我们的人格或我们的真实自我无关。我们的本性就是如此。它不依附于任何“我”。
正如身体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灵性”的成长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就像成熟是一个过程,对于真实自我的觉醒也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因为我们需要放下所有的想法和信念,这些想法和信念大多数时候是在无意识当中我们不情愿地,从长辈或其他人那里接受的。放手是困难的,困难是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当我们感到被爱和被接纳时我们会有安全感,为了感到安全,我们妥协了自己的真理,我们为了得到利益,而选择相信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东西,从而放弃了自我的真理,因此开始通过他们的眼睛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生活。如果我们想要恢复我们的整全,找到我们真实的自我,并进一步找回我们的真实本性,我们必须要丢弃并抛却我们从他人那里所全盘接受的舶来的知识。我们需要回到一个未知的点,一个不安全的点。跟这种未知和不安全感同在是最困难的部分。它需要勇气、果决,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接纳真实现实的意愿。
我要再提一遍,“生命除了好好生活,没有其他目标”。活着,并感受活着,不需要任何诀窍。看看操场上的孩子们吧,他们充满活力,洋溢着生命力。他们本能地知道如何活着。就像你一样,他们本身就是生命的体现。问题很简单,你已经忘记了它在哪儿,现在正在到处寻找,却忘了在你自己的内心里寻找。
停止你的寻找;记住,你就是生命!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在下一次讲谈中,我将回答你们提出的有关你们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困难的其他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2年4月11日

视频会议_关于死亡恐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恐惧的不同面向》的视频谈话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一次的zoom会议,

我们这一系列讲座的最后一个主题是关于死亡的恐惧,因为你们中有很多人都提出了与死亡恐惧相关的问题。你们可能已经从我们上次的讲谈中了解到,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恐惧是大为不同的,尽管这两个议题彼此交织,因为死亡就是生存的结束。对死亡的恐惧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对不复存在的恐惧。但是请记得,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是一种想象的恐惧;它可能源于过去的创伤经历,但大多数时候,对死亡的恐惧只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我们通常知道活着是什么,但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而且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在死亡中,所有知晓都不复存在了。死亡是身心装置的终结,而这正是我们最为害怕的;就像我们知道自己存在一样,死亡时再也不能存在。死亡是身心鲜活体验的终结,是此生轮回的终结。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物,人类、动物、植物、山脉和山谷,终有一天会化为乌有。这是自然循环,是生命规律,也是进化规律。然而,有一种东西不会消亡,而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被许多人所追求。
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宗教和灵性传统中,会强调 “在你死亡之前死去”,这样一个人可以体验有什么没有死去,等到肉体死亡到来的那一刻,这个人可以平静地接受死亡,让身心有机体完成它的轮回旅程。
这与对永生的追求是截然不同的,永生追求的是以肉身形式永恒地延长生命。发现“长生不老泉”或“贤者之石”从早期的几个世纪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探索者。在中国的传统中,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玉皇大帝和仙桃。
无论以何种形式,对永生的追求都是对生命的否定,因为追求者的愿望是永远保持他现在的身体形态。这不仅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对生命的彻底误解。
生命就是生与死的持续循环;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的身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受孕到死亡,我们的身体一直在不断进化。我们体内每分钟都有许多细胞死亡,并有新的细胞取而代之。死亡和出生是在这个身心系统中不断发生的,但我们的意识头脑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发生,这是好事,否则我们将穷尽一生于烦躁不安,而且肯定会发疯。
对死亡的恐惧,虽然本质上是基于对未知的恐惧,程度可以由简单的忧虑到焦虑,再到死亡恐惧症,死亡恐惧症是死亡恐惧的极端形式。对死亡的恐惧也可以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来。它可以是对疾病的恐惧,对身体疼痛的恐惧,对失去生命的恐惧,对不再存在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死亡的这一行为或死亡时刻的恐惧。关于这个话题的你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有关死亡恐惧范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实际上,死亡恐惧所体现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肉体死亡到来之前去除这种恐惧。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关关于这个话题你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提问者写道: “我现在看到我非常害怕死亡,这个恐惧好像不仅仅影响到死亡,在我日常生活中,我被这个恐惧支配着,比如害怕与人冲突,害怕别人愤怒,我都隐约感觉到是对死亡的恐惧,我想清楚的看到它,但每次我努力去看的时候发现这个恐惧是在我头脑中,被头脑巧妙的掩饰了,我不敢面对这个恐惧,是的,我恐惧面对死亡恐惧,好像进入死循环一样,我该怎么办呢?”
看着你的这个问题,以及在我们本系列第一次讲谈中曾经回答你的问题,我能理解为什么你说你被各种各样的恐惧所控制。恐惧似乎是你日常生活的伴侣; 它在你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如影随形。我的感觉是,你看到恐惧无处不在,即使可能恐惧根本不存在。你看起来就像一个阅读医学词典的人,并相信家人有字典中描述的所有疾病。你会不知不觉地紧紧抓住你的恐惧,恐惧给了你一种存在感; 它们已经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
没有了恐惧,你又会是谁呢?
我不否认你感到恐惧,感到不安全,你害怕某些特定的情形。你确实感到恐惧,这种觉知有助于识别并处理这些恐惧。然而,花时间去处理每一个恐惧是有点浪费时间和能量的。恐惧就像一只章鱼; 它有一个头和许多触手。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了九头蛇的象征,英雄必须打败九头蛇才能获得永生。困难在于,当一只蛇头被砍下时,九头蛇怪马上就会长出两个新的头。最后,英雄用一把金剑砍下了九头蛇最主要的那个头,从而打败了它。
所有给你制造困难的不同恐惧实际上只是一种恐惧的延伸,它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对死亡的恐惧。与其说你把死亡视为是一种生理事件而恐惧,倒不如说你害怕的是在心理层面上的不存在。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昏厥。

你说道:“我想清楚的看到它,但每次我努力去看的时候发现这个恐惧是在我头脑中,被头脑巧妙的掩饰了”,以及你提到的 “害怕发生冲突,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全都指向了不存在的恐惧这一点。
你的恐惧并不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而更多的是对不存在的恐惧,这方面的恐惧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常见的。在恐惧中,我们往往会晕倒、消失,尤其是当我们难以面对眼前的现实时,比如要面对某人的愤怒。下次,当有人对你生气的时候,尽你最大的努力去观察你的身体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有哪些想法正在升起。你可能会发现它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这可能与父母中的一方对你的控制甚至虐待有关。这可能和校园里曾发生的事情有关。重要的是,要允许你与不舒服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受建立联结。

根据你所提出的不同问题,很明显基本上你是没有安全感和自信的,并且你倾向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证明你是可以的,这样别人就会认可你。自己真实的样子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有可能是你最主要的愿望。然而,被别人认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我们首先需自我认可。不仅仅是意识到我们内心正在发生什么,对于内心的活动是你熟悉的,而是要更多地去认可,去接纳你就是现在的你。你似乎缺少的是对你自己真实的样子说“是”。你感到困惑,是;你在抗拒,是;你在生你孩子的气,是;你有羞耻感,是;你有恐惧,是。对所有这些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说“是”,这些感受和想法与你日常生活中充斥的不同情形有关,也存在于家庭、工作或朋友之间。
对你的感受、想法,对当下的自己说“是”,这将激发你的生命力,也给予你力量,并把你所缺失的脊梁赐予你。对于你内心的不安全感,辨识、联结并且说是,是比 “想要清楚地看到对死亡的恐惧” 更好的选项。在某种程度上,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对你来说,更确切的是对不存在的恐惧,这些恐惧都太遥远了,没办法看清楚。从离你更近的不安全感开始吧。首先留意到它,尔后列出所有让你感到不安全的情形,以及在这些情形中所产生的感受。通过这样做,加上我刚才提到的步骤,你将开始驯服这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你将逐渐获得对自己的信心。这将是最有成效的方向。

正如前面提到的,对死亡的恐惧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不过这些表面的形式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以下面提问者的分享为例。“我害怕死亡,尤其害怕家人死亡,当老婆孩子被医生“暗示”可能有明显疾病的时候,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每次这种时候,我的整个腹部胸腔很紧绷紧缩,自动有可怕的念头和画面跳出来,内心非常焦虑和恐惧,整个人瘫痪萎缩,由此衍生的行为模式就是: 去找 “权威医生”……一旦内心的这个恐惧机制被触发,就让我很痛苦。在生活中,我体验了很多次,也主动听老诺的“走出惊吓”的引导静心,几年了,这个恐惧现在仍然很大……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份恐惧中走出来。”
当家人生病时,我们感到担心是很正常的,当病情严重时感到担心更是如此。然而,焦虑和严重的恐惧指向的是与害怕家庭成员死亡完全不同的事情。你所害怕的并不是家人死亡,而是假如你的一位家人去世,你会产生的一种被遗弃和孤独的感受。
我记得你之前的问题,你提到你的父母很少理解和支持你。在童年的大部分时期,你很可能感到被遗弃,并且相当孤独。如今你已结婚生子,这种被遗弃的恐惧在家人病得很重时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在这种情形下,你们的角色是颠倒的,生病的家人需要得到你的照顾,然而你却渴望被照顾、被倾听。
我能理解多年以来一直有这种恐惧伴随着你,你渴望找到一位权威医生可能表明你缺乏一个支持你的父亲形象。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情绪崩溃的事实,表明你非常没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形下,情感受到影响是正常的,但还不至于到崩溃的地步。其实是你内在的小男孩崩溃了,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不知所措,非常无助,他想要一个支持他的人出现,能帮他处理这种情况。
在之前的问题中,你提到了你对被接纳和被理解的强烈需求,你对被要求或被强迫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感到恐惧。似乎是曾经那个无助的小男孩在主宰着你今天的生活。
你提到了收听《走出惊吓》音频,但这似乎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如果你真的想走出恐惧和惊吓,就需要拿出一点勇气。要有勇气去探究所有这些活跃在你内在不舒服的感受,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是对你自己本来的样子说“是”。我经常提到这一点,因为如果对你和你是谁没有说“是”,任何转化都不会发生。“是”是一个起点,它经常被误解,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不”的反义词,是要求与我们变得与当下的自己有所不同。我所说的“是”并不是“不”的反义词,它也不是要求你变得有所不同。我所说的“是”包含了所有你可能拥有的“不”。
是对真实状态的接纳
我们常常生活在否认之中;否认出现的情形,比如你所面临的情形。你不希望妻子和孩子生病,你强烈地对这一点说“不”,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也在否认我们自己,我们否认我们的感受,否认我们的行为,否认我们的想法,这些否认都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事实发生的——想要我们变得跟现在的自己不同。想要让自己变得不同是一种逃避,一种虚假,是活在梦境中。我们怎么可能跟真实的自己不同呢? 这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确实在努力朝那个方向前进,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迷失了自己。我们需要的是对我们所有的否认、对我们所有的“不”,包括我们想要变得不同的欲望,全都说“是”。所有这些否认,所有这些“不”都有它们的意图,它们保护我们免受内心深处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想要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我们必须从“是”开始,从接纳我们如其所是的样子开始。
害怕做自己,也是害怕面对自己的阴暗面,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消极面”。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这种“消极”说“是”。我所说的“是”,所需要的“是”,是对我们抱持的所有“不”说“是”;它是对自己本来样子的接纳,包括我们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的接纳。它是对我们内在阴与阳的接纳。
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面对你要面对无助的恐惧,面对绝望的恐惧被触发了。更准确地说,那些绝望和无助,是你曾经是的那个小男孩的绝望和无助。这个无助的小男孩需要你的关爱和支持。作为一个无助的小男孩,他真实的样子需要被看见,被认可,被接纳。你曾经接纳过这个小男孩吗? 你有没有花点时间和他真实地联结?
现在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你可以给这个曾经的小男孩以支持和关爱。这就是他需要你做的,这就是他渴望得到的。尽你最大的努力把支持和关爱给予他,很快你就会看到你的恐惧融化并消失。

我忽然起了一位母亲的提问。“孩子10岁,怕死,有很多想象的恐惧,怕鬼,应该怎么办呢?” 
你得明白,这个世界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孩子天生没有安全感,他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上,无论是真实的事物,还是像鬼魂一样的想象出来的事物。这是自然的。作为父母,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年幼的孩子,你们的任务就是当孩子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让他感到安全。然而父母往往无法让孩子感到安全,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安全感。几天前,一个40岁左右的人告诉我,她害怕在黑暗中行走,因为黑暗中有很多鬼魂。这只能说明她没有安全感或内心充满了恐惧。鬼魂并不存在,它们只是想象的恐惧的产物,大部分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你的孩子并不害怕死亡,除非他有过创伤性的经历,他只是害怕他不知道的东西。
如果不幸的是,你的孩子有过创伤性的经历,比如看到家人的尸体,有过严重的疾病或发生过事故;作为父母,你的角色是与他交谈,周全考虑到他的恐惧,并支持他化解这一创伤事件。说“不要害怕”或类似的话不会帮助他,因为他已经在害怕了。相反,当父母说不要害怕的时候,他会认为感到恐惧是错误的,并且为了让爸爸或妈妈高兴,他将来可能不去感知恐惧。他的恐惧只会游移到他的无意识中去,并在那里保持活跃状态。这就是发生在你们大多数人身上的状况;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的恐惧没有被关照到,恐惧被嘲笑或者变成了侮辱性的话语,而不是被纯然地理解——这只是一个孩子单纯的不安全感。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的恐惧,同理他,信任他的感受;要明白他不是在说谎,他是真的感到害怕。抱起他或拥抱他,耐心地倾听他,理解他,让他能够敞开地说出他的恐惧,通过这种方法让他体会到安全感。有时,要消解孩子心中恐惧,不仅仅需要语言,而是需要一种单纯的关注。
下一次请试试,看看他的反应,当然,不要忘记照顾好你自己的恐惧!😊

当我们身处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就像下面这个提问者提到的那样,对死亡的恐惧会变得真实。“回想起来一个场景,以前我去帕劳浮潜,看到蔚蓝色的大海就已经有了恐惧感。浮潜时来到了一处海底大断层,突然间看到一片漆黑,深不见底的黑暗,惊吓到了,拼命地逃离。最近我回想当时的情绪,是因为我害怕死在那里,害怕没人来救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一直在那里。所以想到孤独和恐惧。请老师讲讲关于死亡恐惧和孤独的议题。谢谢。”
潜水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面对水下环境,即便配备了合适的设备,我们也会感到有些不安。你所描述的 “看到一片漆黑,深不见底的黑暗,惊吓到了,拼命地逃离” 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你对这个新环境感到很惊讶,因为你不是潜水专家,你只是感到惊慌失措,以为自己会死。这是完全自然的反应。好事是,你没有死,因为你还活着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回到水面上,安然回到海岸。当时,你可以做的是,在惊吓之后简单地休息一会儿,让这种惊吓状态自动消失,或者和别人谈谈你的惊恐发作。这些你也许已经做到了,不过对于死亡的恐惧依然存在。实际上依然存在的是惊吓状态,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进入到了一片漆黑之中,并且独自一人在那里时的惊讶时刻。
你似乎把单独和孤独弄混了。孤独的感觉与单独一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在那种情形下,你只是独自一人,并因此害怕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不能在危险的情形中拉你一把。不过你还是拉了自己一把,因为你今天来到了这里。有关潜水,智慧的建议是,除非你是潜水专家,否则不要独自潜水。这种情况下的单独和孤独无关,但对你来说,单独和孤独似乎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能理解你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因为当时你认为没有人可以依靠,没有人能支持你。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你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你感觉不到被支持,感觉不到被理解,基本上感觉不到被接纳。不幸的是,这些感受在今天仍然活跃在你内在,并在最微小的匹配经历中被触发,比如在帕劳的潜水经历。你的过往经历掩盖了现实,过往经历也阻碍了你的行动。
当你写道: “请老师讲讲关于死亡恐惧和孤独的议题”。我感觉到了一种绝望。那感觉就像是:“请和我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只要和我说说话,和我在一起。对于单独的恐惧隐藏在你的言语背后,是的,在单独的恐惧之中,出现了孤独。
虽然这种孤独感需要被关照,但它不是你需要照顾的主要感受。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信念。“我很傻,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我不如弟弟重要”,等等。列出你所有的信念,并辨识出它们的源头。你可以使用我在2018年3月 关于这个话题的演讲。那次讲谈你在场。你可以在我的网站页面上找到它,也可以阅读2020年5月的讲谈。
这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的信念,并明白如何化解它们。你需要关注的第二点是你内心被压抑的感受,比如愤怒、蔑视和嫉妒。找到一种安全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感受,表达它们也会帮助化解信念,最重要的是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自信。最后且同样重要的是,你可以随时向我寻求支持;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孤单了。就像潜水需要监视器的帮助和指导一样,潜入我们的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是有一份支持陪伴着我们。支持永远都在,你只需要发出请求。

我想用下面这个问题来结束这一系列的讲谈。“有过突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或者活着有什么意义,所以觉得结束生命也不是不可以的想法。我恐惧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临终前还会抱有一堆遗憾。有时急于寻找做一件事情的意义。该怎么办?”
我能理解你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注定会让你误入歧途。正如我多次提到的,“生命没有目标,除了活出生命本身。”

生命没有目标

想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存在的理由,一定会让你发疯。你只需要来到这个 “我存在” 的真相之中。
你似乎被困在你的头脑中,因此与你的感受和现实感脱节。你在梦中编织你的生活,希望奇迹发生。你生活在不安全感中; 事实上,你没有安全感。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是你需要面对的第一件事——你的不安全感; 事实是,你不知道如何生活,更别说知道自己是谁了。走出头脑并非易事,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踏上这段旅程。并非是因为这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困难不在于此。困难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的执着,只是为了逃避一个简单的现实——我们受到伤害,我们的心充满了痛苦。我们一直在保护自己不去面对内心的痛苦,除非我们开始面对内心的痛苦,否则我们永远不会明白存在的意义。没有必要去寻找存在的意义。一旦你允许自己面对内心的真实,存在的意义就会不言自明。你是一个人类,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你内在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你身上的一切都在搏动着生命,甚至是你富有创造力的头脑。但是你迷失在关于你和你应该怎样的想法和念头的烟花中,因此错过了唯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 “我活着” ,“我存在”。你也错过了这种认识到这一点的美丽和喜乐。
不要错过了这个关键点,与其去寻找存在的意义,不如把你的能量投入到面对你的感受、信念、想法上,通过这样的努力,存在的意义将会展现在你面前。它并不遥远,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揭示了存在的意义;稍微留意一下你的呼吸可能会帮助你发现这个真相,并帮助你死而无憾。一旦你意识到存在是你生命的核心,你就会很容易会在死亡时了无遗憾,在走向死亡时面带微笑。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才能了悟,在死亡到来之前死去!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关于恐惧的话题,今天和之前的系列讲谈中谈及许多。对你们每个人来说,再次聆听这次讲谈和之前的讲谈都是有好处的,因为有时我们会在倾听时走神或不理解一个点。再次聆听或再读一遍文字有助于消除可能的困惑。这4个关于恐惧的讲谈将给所有参与者一个机会,来改变你对恐惧及其恐惧不同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你们会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式面对恐惧。

感谢各位认真的聆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有其他机会见面。很快你们就要迎来新年虎年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老虎一样大声咆哮,来宣布 ‘我存在’。
在我们结束这次会议之前,我想由衷地感谢建雅组织这一系列讲谈,也感谢华京用你们的语言将我的讲谈呈现给大家。
给所有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2年1月10日

视频会议_关于生存恐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恐惧的不同面向》的视频谈话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一次的zoom会议,

在前两次讲谈中,我谈到了恐惧和惊吓如此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于我们丢掉了自己的力量和权力,结果是我们恐惧成为自己。请理解,这一系列讲谈的目的不是为了用概念填鸭你的头脑,而是为了帮助你重拾做自己的信心。我对你们问题的回答只是简单地指向你需要审视什么,这样可以把你们从自己所固守的信念和想法中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的问题与生存有关,与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有关的恐惧。有一位提问者是这样说的: “我的问题是关于金钱,我对金钱有很深的匮乏感,即便是自己身上有些余钱的时候还是感觉自己是穷人,‘穷人’就像一个紧箍咒一样,只要是涉及跟钱相关的,我都感觉到痛苦。现实情况是我经常把自己身上搞的没有钱,我总处于缺钱的状态。而且我还特别喜欢买打折的衣服,买回来之后发现不合适,因此感到后悔,下次又继续这样的模式!我觉得这跟小时候家里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知该如何在金钱上获得自由,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

对于很多人来说,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一些人来说,害怕没有足够的钱来维持生活会成为一个让人持续头疼的问题,就像我们今天的提问者一样。在我们本系列的第一次讲谈中,我提到有两种类型的恐惧;现实的恐惧和想象的恐惧。在处理人们的头脑时,我注意到心理的或想象的恐惧是许多人的普遍模式。想象中的恐惧是过去恐惧经历所留下的印迹。当下已经形成的某种想象的恐惧,其根源其实是一种真实的威胁,尤其是你们当中一些人遭遇倒对生存的恐惧时,这一点就会变得尤为真实。
生存无疑是所有现存物种的主要关注点,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没有了食物、空气和水,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这在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是很容易观察到的。这对人类来说有点不同,因为他们有更为广泛的可能性。
然而,在动植物世界中,恐惧是不存在的;对它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利用所有可用的潜力来生存的问题,当死亡来临时,只有顺应接纳。我们的祖先也曾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智力的发展,事情变得略微复杂了一点,因为人类开始为了生存而斗争。生存变成了一场持续的斗争,由于战争、饥荒或经济原因,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种为生存而战的奋斗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许多人的现实,在一些国家也是如此。
在中国,这种生存奋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所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背景下更为凸显。人们在为生存而战;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现实,而不是头脑的想象。如果人们想要生存,就必须与逆境作斗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斗争,恐惧是他们永恒的伴侣。对死亡的恐惧,对没有足够食物生存的恐惧,这些恐惧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恐惧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实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人们可以重新开始去生活,而不用为第二天的生计发愁。 
然而,这些艰难的时刻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印迹。他们的记忆留存了下来,不仅仅是历史记忆,还有代代相传的细胞记忆。当一个人经历了生存斗争,她会无意识地将她与生存斗争有关的恐惧传递给下一代,通过故事、行为模式,更隐秘的方式是通过分娩来传递,因为恐惧已经在细胞层面上被记录下来。对这些艰难时代的现实恐惧已经转化为了想象中的现实。
提问的朋友,这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现实。你对没有钱的恐惧不是现实的一部分,它是想象中的恐惧,是你的父母和祖父母传给你的。他们必须面对现实,他们必须为生存而战,他们恐惧自己未来的状况,他们在无意识中把恐惧传递给了你。但你的情况不一样,你并没有真正的威胁。你的经济状况与你的父母有很大不同,但你依然隐隐地担心,如果你的银行账户余额所剩无几,你将无法生存;这在你的内在促生了恐惧,以及因贫穷而滋生的羞耻感——尽管在提问中你没有提到羞耻感。
请核实一下你的恐惧是否与羞耻有关。
你把关注点放在了金钱上,因为自古以来,金钱就是衡量财富的标尺。我们非常重视金钱,却没有意识到金钱只是获取或交换商品的一种手段。从本质上讲,货币与贫富无关,它只是一种有用的交换工具。是一个人的观念模式让她觉得自己是富有还是贫穷。贫穷只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比较的概念。在印度,有很多人没有任何财产,有时甚至头顶连一个屋顶都没有,但你会看到他们面带笑意;他们是幸福的,他们幸福,因为他们的心是敞开的。他们的幸福与金钱无关,而是与活着的幸福有关。物质上的匮乏并不会让他们变得贫穷,而只是让他们在这个以物质为导向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加艰难罢了。
财富和富有往往带来痛苦,而不是幸福;它让人们变得贪婪、吝啬,并滥用权力。努力致富背后隐藏着一颗贫穷的心,隐藏着不够好的羞耻感。这可能也是你的信念之一:认为自己不够好。你肯定会评判自己如今的模样,并希望自己会是另外一幅样子;然而,你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从有关金钱的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
对你来说,第一件事是辨识和接纳你对金钱的感受和思维形式。我建议你罗列一个清单,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关于金钱的思维形式和感受到底是什么。你也可以运用一些关于金钱或愧疚的特定交流练习来清理这个议题。

这将引导你意识到,这是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意识到这些关于没有钱的思维形式和感受并不是你的,它们是你的父母传给你的。它们是你父母遗传基因的直接产物。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父母在孕育我们时传给我们的遗传基因,继而由母亲传给孩子。我们无法逃避父母遗传的遗产,我们生来就有,也必然会与之相关;然而,改变它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中,改变能够使过去不再困扰我们的心,让我们可以敞开心去生活,以不再被祖辈感受束缚的方式去生活。我们终其一生的任务就是让这一遗产开花结果; 如果这种遗产是基于恐惧和退缩而累积的,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力量、开放和扩展。

有一个古印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一个伟大的国王有三个儿子,他想选一位做王位的继承人。这并不容易,因为三个王子都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应该选谁呢? 于是国王向一位圣人请教,圣人给出了一个主意。
国王回到王室,把三个王子召唤到一起。他给三个王子每人分了一袋花种,并告诉王子们他要离开王国去朝圣。“朝圣需要几年的时间,可能一去一年,也可能两三年,甚至更久。这对你们是一种考验。我回来的时候,你们得把这些种子还给我。谁能最好地守护好种子,谁就会成为我的继承人。”就这样,国王启程去朝圣了。
大王子把种子锁在铁柜里,当父王归来时,他好完璧归赵。二王子想:“如果我像我哥哥那样把种子锁起来起来,这些种子会死掉的。一颗死掉种子根本不是种子。父王可能会说,‘我给了你活种,它们本可能生根发芽,但现在这些种子已经死掉了;它们无法生长’。”于是他去到市场,把种子卖掉,把钱存起来,心里想着:“等父王回来,我去市场买些新的种子,这可比大王子能拿出手的东西更好。”
至于三王子,他走进皇宫花园,把种子撒播得遍地都是。
三年后,国王回来了,大王子打开了保险柜。他的种子都死掉了,发臭了。父王说:“怎么回事!我给你的这些种子,它们原本有可能绽放花朵,散发出美妙的香味,而现在这些种子却臭烘烘的。这不是我的种子!”
听到父王归来,二王子冲到市场,买了一些种子回来,然后对父王说:“给您种子。”国王说:“你比大王子强,但还没有像我期望中的那样能干。”
于是,国王怀揣着一半希望和一半恐惧去探视三王子。“他会做点什么呢?”三王子带他来到花园,那儿有成千上万棵植物在盛开花朵,到处都是鲜花怒放。三王子说:“这些是您给我的种子。我很快就会收集到这些种子,把它们还给您。现在这些植物快要准备好,可以被采种了。”
国王说:“你是我的继承人。这才是人们应该对种子所持有的态度。”

这就是让遗产开花结果的含义。
让这个小故事启发你,因为你写的是 “不知该如何在金钱上获得自由,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你需要一点勇气来让这种转变发生在你身上,我相信一旦你决定够了,就会采取我建议的行动。对你来说,重要的一点是要辨识出这种恐惧和行为模式不是你的,它们来自于你的祖辈并属于你的祖辈。一旦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将体验到一种深深的解脱,并能自由地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

对生存的恐惧也可能来自于这位参与者写道: “我总是担心我没有足够的钱,所以我继续赚钱。在这种情况下,我怎样才能感到富有呢?”
亲爱的,生命不是要变得富有,而是要敞开心扉去生活,意识到自己是鲜活的,当你怀着这种觉知去生活时,你的内心会感到富足,因为你可以分享生机盎然的喜乐。生命就是有觉知地鲜活地生活,而不是获取财富。这种有意识地生活的觉知,是比任何金钱所能带给你的更为有价值的财富。无论你一生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觉知地生活
假如你确实没有足够的钱,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但你没有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什么在推动我变得富有?”对你来说,问题可能更像是这样的措辞:“我想要这些钱做什么?”最可能的答案是:“我想被认可和被爱”。你的生存不依赖于拥有钱,你的生存依赖于这样的思维形式:“如果我有钱,我就会被认可为是好女儿,我就会得到妈妈的爱”。你极为渴求得到这种认可,而变得富有只是实现你梦想的一种手段。问题是,你所渴求的认可直到今天还没有发生,而金钱却让你陷入更多的麻烦。
去看清楚,让你困扰的其实不是钱,而是想要被爱,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你的纯真和真诚需要被认可。你的真诚还没有被认可; 相反,它遭遇了打击。每当你想要别人认可你的真诚时,你就会感到羞辱。
你渴望挣钱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你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负责任、值得信赖、重要的人。你把“爱”这个词转换成了“钱”。金钱会给我带来我渴望已久的爱和认可。这对你来说有意义吗?

你问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怎样才能感到富有?” 只要你继续追求赚更多钱的欲望,你就永远不会感到富有。放弃这个想法,把你的关注点聚焦在你内心充满的绝望上。照顾好这种绝望,看到或者更好地认识你心中这个渴望被认可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在妹妹出生时感到自己被抛弃了。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你对赚钱和获得体面的追求从那是便开始了。忘掉赚钱吧,专注于不被认可和不再重要这一方面。罗列出所有你觉得没有被认可的情形。从现在开始,温柔地回忆更久远的情景。当你做好了这个清单,回到最近的一个情形,聚焦于这个情形,并注意到当你与那个特定的情形联结时所涌现的感受。
这样做会在不同方面帮助到你。它将帮助你清晰你的行动以及背后的动机,并且重要的是,还会帮助你于内在的感受建立联结。一旦你与一种感受有了联结,请允许自己以任何自发涌现的形式去表达。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有胸部紧张和腹部疼痛,我担心我的健康。
在的孩童或者青少年时代,在遭遇困难时,没有人真正承担起支持你的责任;你一定感到孤独并且被抛弃,这在你的心中造成了很深的痛苦。你不得不独自应对,承担责任,于是赚钱就成为了你会被考虑到,会被认可,进而会被爱的另一种尝试。然而,在你内心深处,你并不是真的想要承担责任,也不是真的想要去负责,负责任的重担压在你的肩膀上,让你不堪重负。你内心想要的是支持,渴望被支持是自然的,也是得到认可的标志。通过做这些建议的练习,你将为自己、为自己的成长承担责任,这是你唯一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样做,你将支持你内心渴望被支持的小女孩。她才是需要关心和关注的人。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以给到她这些。这会带来重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会给你带来金钱无法带给你的自由。无需理由就能幸福的自由。

在下一个问题中,对生存的恐惧呈现出不同的一面,它变成了对于未知的恐惧。
下面是此人提出的问题。“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一些看不到答案或结果的事,自己很容易恐惧未知而胸口扯拽感或腹部隐隐的痛,担心这样总是伴随自己使自己的身体变坏,然后会更难受该怎么办?
因为以前和她人的一些事件,担心自己现在的女朋友离开自己,和其他人相处,在询问对方过程中,给我发的一些话让我不安,我是不是可以经常性的去看某个时段让我不安的谈话内容,让自己体会每次害怕的感受?”

知道所有事情的答案是不可能的,这也挺好的,因为不知道会成为进一步询问和发现的邀请;它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成长。在我带领的闭关静修中,参与者会静坐几个小时来沉思 “我是谁?” 或者“谁在里面?”他们不知道答案会是什么。他们的头脑忙于努力提供正确的答案,但他们得到的答案从来不曾真正匹配这个问题。他们的头脑总是功亏一篑,直到某一刻他们意识到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谁在里面。当有了这份经历,这种不知道就像一种启示,它成为了起点。只有从那里才能产生真正的答案,因为在那一刻,头脑停止了提供答案。头脑变得沉默,在这种沉默中,真正的答案才会浮现。答案会作为一种被感受到的体验而浮现,而不是作为一种想法或感受出现。
所以你不知道答案和结果挺好的。它可以成为你了解自己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通过你身体的感觉给予你的。你的胸部发紧,腹部疼痛。接纳这一点,把它作为起点,你的身体会给你一些线索,帮助你前进。
是的,恐惧可能就在那里,不过请鼓起勇气,允许自己和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同在,它们是乔装打扮的祝福。它们在告诉你,有些东西多得过了头,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得到照顾,没有得到关爱。如果你允许自己与这些感受同在,你可能会发现,它们是一种未被解决的内心冲突的表现,掩盖了似乎是一种强烈的被抛弃的感受。可能是身体上或心理上的被遗弃感,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为什么你在问题的第二部分提到,你担心你的女朋友可能会离开你去找别人,你在与她的交流中感到不安。
这些对你来说有意义吗?

你没有必要 “经常性的去看某个时段让我不安的谈话内容,让自己体会每次害怕的感受”。你需要的是辨识出自己是多么缺乏安全感。恐惧的感受只是内心深处不安全感的结果。聚焦于对未知的恐惧不一定会引导你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你来说,列出你感到或曾经感到不安全感的不同情形会更有帮助,也更容易。要罗列出得不仅仅是那些具体情形,还有你在那些情形下的感受,也包括你的想法和信念。可能会有一种思想形式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或不能胜任。
请你核实一下,我只是给你一些指导。
在学校度过的光阴以及在学校环境也是滋生不安全感的绝佳环境。
也请核实一下。

记住,恐惧只是你想象的产物。基于过去未被解决的经历,你的头脑只会预测更为糟糕的境况。这些过往的经历在你的头脑里和心里都留下了印迹。除非你能辨识出并照顾好自己痛苦的心,否则不安全感将会永远占据上风。
对你来说,也需要一点勇气。不要沉溺于扮演缺乏自信的受害者角色,鼓起勇气,把关注点转向内在那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需要你的帮助和支持; 他孤零零一个太久了。
你能听到他的呼唤吗?
允许你忙碌的头脑慢下来一会儿,这样你就能听到内心的呼喊,内心的痛苦,这些都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照顾的。要做自己,就需要经历这些不舒服的心痛,而勇气和接纳是可供你使用的,也是你所拥有的唯一工具。
我相信你能成功,在穿越这些不舒服的心痛时,你会找回你的力量和自信。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这是新的一年,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找到方法让幸福充满心灵,让幸福纵横于2022年的生活中。幸福和生命的喜乐不会在未来发生,它已经存在于你的内心。你只需要重新发现它,或者更好的说法是去发掘它,因为幸福和喜乐已经被多余的恐惧所掩盖。
一定要想办法再听一遍我的讲谈或再读一遍这篇文字,我相信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所讲的内容。在我们下次的会议中,我将探讨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是怎样阻碍我们的生活的,我还会回答一些你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再见,祝你们在2022年万事如意。
下周见。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2年1月3日

视频会议_关于做选择的恐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恐惧的不同面向》的视频谈话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一次的zoom会议

就像我们在上次讲谈中提到的那样,我将在今天讲谈开场时简要谈一谈惊吓和惊吓状态,这样的话你们就能够在惊吓出现的时候辨识出它。我也会回答你们有关选择困难的问题。

惊跳反射就是出其不意反射,与吃惊的类型不同。惊跳反射可能源于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或源于外界的刺激,如喇叭高响、一声雷鸣、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场事故或某人的喊叫和暴力行为。
有很多情形都会触发我们的惊跳反射。惊跳反射会令身体做好行动的准备:呼吸变化、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流量增加、眼睛睁大。一旦发现危险,人就会采取适当的行动,然后身体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节奏。这种循环在家畜或新生儿身上很容易被观察到。 然而,当外界刺激变得强烈或重复时,惊跳反射会冻结,导致一个人进入更为持久的惊吓状态,如昏迷、昏厥或思考丧失。这些惊吓状态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各不相同,而且会暂时阻碍此人的方向感和聚焦的能力。
一些惊吓状态是物理环境的结果,因此很容易识别并做相应的处理。然而,如果惊吓状态是心理状况的结果时,惊吓状态很难被留意到,并很容易落入潜意识,进入到潜意识的惊吓状态会变得更加难以识别,因此也没办法被照顾到。其主要后果是,惊吓状态会在不知不觉中覆盖我们意识层面的心智能力。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不久之前,一个学员在个案咨询中告诉我,在她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她多次面临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她没有受到虐待,只是目睹了暴力的发生。目睹暴力使她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惊恐感和根深蒂固的惊吓状态。由于她的家人不断地发生冲突,没有人照顾她的惊恐和惊吓。她只能独自一人处理这些情绪。她的生存机制自发启动,把这些不舒服的感受推到了无意识中,这样做她才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然而,不安全感和惊恐感依然活跃在她的内在,她的意识头脑没有留意到这一点,但这些不安全感和惊恐感却极大地阻碍了她的存在感和行动力。
这似乎是一个可怕的案例,但实际上这对于儿童来说是常见的情形。许多孩子确实会在家庭或学校目睹令他们感到惊吓的情形。问题是,对大多数遭遇惊吓得孩子们来说,这些惊吓状态持续不被看见,并且不幸的是,很少会被关爱到。
任何形式对儿童的虐待都会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惊吓状态。羞愧、愤怒或仇恨的感受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处在惊吓状态里,这些感受不一定会被表达出来。惊吓状态会起到消音器的作用,阻止感受被公开表达。

在我们的童年和成年生活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经历过惊吓状态,而且不止一次,而是很多次。这些惊吓状态可能是轻度的,也可能是深层次的。重要的是要明白,惊吓状态是一种伴随着高强度压力的恐惧的冻结形式,和其他的恐惧一样,它会阻止我们保持自然,也会破坏我们的心智能力。我们会变得健忘,没有方向感,在学习或融入生活的新方面有困难,我们还会感觉自己不够好,表现不够好,这会让我们在面对生活时感到不安全。

今天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关于未被发现的惊吓状态的好例子。提问的人是这样说的: “我觉得在我的生活中需要做出很多选择。我害怕做选择,因为我害怕未来会后悔,而且我也被后悔和悔恨所困。做选择然后陷入后悔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是的,有时确实很难做出我们认为对自己来说是正确的选择。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利弊,然后再做决定。运用我们的头脑来思考并做选择当然是有用的,然而这种方式也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因为它引发了后悔的可能性。后悔是由不安全感驱使的; 后悔通常是 “我应该做得更好或明白得更多” 这种思维形式的表达,而这种思维形式通常会进一步延展出 “我不够好” 的想法。这种思维是一种伪装的恐惧,这种思维也指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所做的选择只是一个智力性的选择,一个头脑的选择。我们整全的生命并没有参与决策。
当我们做出一个自发的选择或发自内心的选择时,我们的整个生命都会参与其中,我们快乐地向前走,而没有任何遗憾,即便我们所做的选择最后呈现的结果并非是最适合的。重要的一点是要跟随我们自己的心,随心而动。只要这样做就能带来喜悦。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某些情况下,思考不同的可能性是有用且必要的,然而我从你的问题中感受到的是,你很难做出选择,更多的是因为神思不定和犹豫不决。摇摆的底层是不安全感和恐惧,是害怕做自己,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害怕面对这个世界,害怕说是的,我选择这个方向。我相信你能辨识出你身上的这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强烈地表现在你在父母面前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性别。
这并不是关于你纠结于选择和悔恨之中;这是关于做决定。做决定,并表现果断需要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一种自信,而你的自信不是很强大,它是摇摇欲坠的,几乎不存在。不安全感在你身上占主导地位。不安全感弥漫在你全部或大部分的行为和行动之中。
你能辨识出这一点吗?
辨识并接纳你没有安全感的事实,会为进一步的探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不安全感从何而来? 我曾经经历过哪些让我感到不安全的情形?
不安全感可能与你的母亲去工作,留下你一个人有关;可能与你的父亲批评和责备你有关;可能与你更喜欢做男孩而不是女孩有关。这种可能性很多,它们层层叠叠,盖在最初让你感到不安全的惊吓或创伤之上。不安全感也可能是不同情况的组合。找到根本原因的唯一方法是解开不同情形的缠绕,要做到这一点,你唯一的工具是连接和表达你的感受。你需要从头脑转移到心灵。除非你开始朝那个方向前进,否则你将永远纠结于做选择和做决定。
现在,把这些纠结放在一边,把你的焦点放在你的不安全感上。辨识这种不安全感是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跟你的朋友或家人相处中发挥巨大影响的。意识到那些在你头脑中发挥作用的思想形式和信念,找出它们并核实它们来自于哪里。如果你想要找到答案,那就勤奋而耐心地在自己身上投入。需要有耐心,因为在耐心中有爱,在耐心中有关怀。记住,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那些选择和决定都将是正确的。它将是正确的,因为它将与此刻的你相匹配。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你意识到这不是正确的决定,也不是正确的道路,请把它当作一种学习来接纳,对做出那个选择和那个决定时的自己充满慈悲。当我们信任我们的直觉,当我们信任我们的心而不是头脑,我们就不会出错。错误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种念头。当我们停止比较时,所发生的便只有前进。放下恐惧,勇往直前,你不会犯错,你只会在前进的过程中成长。

下面这个提问也呈现了我们对于做自己和做选择的恐惧,提问者写道: “我内心有反抗和毁灭的欲望。好像有一个新的我准备从我的身体里出来。我该如何面对这个内在小孩?”
出于必要,我们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尤其是当我们的冲动被社会贴上“消极”的标签,比如反抗和破坏。我们会变得顺从。顺从是我们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选择。顺从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也不是全然有意识的选择,顺从是一种生存机制,它把我们导向妥协,为的是给我们带来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妥协似乎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我们最想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能够被爱并且被接纳。问题是,在妥协时,我们通过阻止这些冲动来否定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冲动会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冲动依然在那里,但被麻醉了,被置于一种休眠模式,羞耻是它们的守护者
你意识到你身上的这层羞耻了吗?

一般不会被我们理解的是,这些冲动只不过是我们生命能量的表达,生命的能量想要显现、有生机并且得到发展。这些冲动并没有错,它们可能是我们生命能量有一些些扭曲的表达,但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错误的。是社会,通过父母的教育给这些冲动贴上了错误的标签,主要是因为冲动带有一种将现有权威排除在外的力量。奇怪的是,社会谴责这些在个人基础上发生的冲动,却又利用它们来战胜并对抗政治思想和战争。这真是奇怪的矛盾!
理解是什么让我们反抗是至关重要的。
反抗的根源在于不公平。我们感觉到对我们所做的,以及我们被对待的方式,都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奋起反抗。反抗是一种自然而健康的反应; 它是我们的生命力量和生命能量的体现。反抗是对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表达出的 “不”,这个“不”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我们通常不会看到这一点,但所有的疾病都是一种反抗。我们生病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不想面对某种情况,当我们生病时,身体就会与疾病作斗争。

反抗是为了生存而战,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反抗的行为,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只会说“是”的人,像奴隶一样顺从,没有任何毅力。我们不是在活出生命而是在忍受生活。所以有这个欲望在你心中升起是好事,你把它压抑在阴影里太久了。积极地反抗吧!
要明白,你不敢公开反抗是因为你不信任自己,不相信你有成为自己的能力。你害怕被责备、被羞辱、被拒绝或心理上的被抛弃。表面上你没有反抗,但幼年以来,你的内心深处却一直在反抗。你的反抗是隐蔽的; 它不是一场公开的反抗。由于害怕被排斥,你不敢公开展示这种反抗的能量,但它就在那里,我相信你能辨识出过去和现在你都在使用的反抗方式。它可能是冷淡、冷漠、蔑视、怨恨或冷暴力。看看有什么能引起你的共鸣。

破坏也是一种自然和健康的反应。它是反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存机制,比如当我们的身体中出现病毒威胁时,它就会活跃起来。然而,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羞辱或动摇时,往往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让我们别无选择,于是我们只能试图扭转这种痛苦,用愤怒回击,摧毁伤害的源头。然后愤怒会发作,变得具有破坏性;它会变成一种杀戮的能量,通常伴随着伤害的欲望。它变成了一种报复机制,在这个机制里,受害者成为了暴君。
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观察这种机制在你们内在运作。你可能不想公开承认这一点,因为你会觉得羞愧,但我相信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能辨识出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有选择权,不要去走那条路,我们要将这种潜在的破坏性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能量,而不是把这种破坏性能量投掷到别人身上。我们可以首先通过砸垫子或撕扯一块布或撕碎一张纸来表达这种原始的能量。我们也可以用绘画、写作、舞蹈、拳击或武术来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积极的推力。重要的是让身体参与这些活动,因为当我们的身体投身其中时,我们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当我们的生命力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被设定时,我们就能成就一些事情,因为我们步入我们的完整,步入我们的真实。我们步入到: “我在这里”,“这就是我”,“我存在”。
让这个你称之为“我”的新自我占据它所需要的任何空间,允许这个反抗和破坏的欲望以任何对你来说适合的形式去呈现。它会让你完全接纳你自己,它会让你获得自由,那是成为你自己的自由。不要害怕,只要你把欲望引导向正确的方向,你就能从中获益。

当我们处于惊吓状态的时候,做选择或做决定有可能是令人心碎的。有一位这样写道:
“我在祖父母家里长大。我的祖父母有8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有争吵和打闹,我是最被忽视和最不重要的一个,我感受不到爱,只感到被评判。我已经结婚生子,但我不想和我原生家庭的家人有任何联系,因为我害怕他们会扰乱我平静快乐的生活,我也不想被要求和命令。如果我切断与他们的联系,我想我也会受到伤害。我生活在害怕被家人伤害的恐惧中,我希望他们都死掉。”
你的问题与我在开头提到的案例非常相似,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惊吓状态是怎样阻碍我们做决策的。正如你所描述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定会把你置于一个持久的惊吓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你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你在保持联系和排斥之间摇摆不定。考虑到你成长的环境,这种摇摆是可以理解的,它不应该被轻视。相反,让它成为你摆脱目前这种优柔寡断态度的基础。
对你处于惊吓状态这一事实说“是”是必要的。
你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联系或切断联系这两个选择似乎都会给你带来新的痛苦。一方面,你希望与原来的家庭保有联系,因为它是你的原生家庭,因此你与他们有联系。另一方面,你害怕再次被他们潜在的要求和苛刻的态度所伤害。你在这两种可能性之间感到被困住是可以理解的。
要想走出这种僵局,你需要开始意识到自己因为被忽视而受到了多大的伤害,并因此想要向原生家庭成员表达你的愤怒。这种伤害和拒绝似乎如此之深,你甚至都没有提及你的家人实际上就是你的父母。仇恨如此强烈,到了你想让他们死的地步。
请找一种安全的方式来表达你内心深处的仇恨和愤怒。你有生气的权利,你没有得到你有权得到的关心和爱,而且,你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即使你说你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你的行为中一定会存在着一种无价值感。
我的感觉是,在这种平静而快乐的生活背后,有一只老虎随时准备扑上来。请让这只老虎活过来吧。正如我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到的,给你内心的反抗者以空间。有意识地表达这种破坏性的能量,而不要去伤害任何人,也不要伤害到你自己。除非你能发自内心地这样做,否则你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你现在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是肤浅的。
你提到你 “生活在害怕被家人伤害的恐惧中”。这种恐惧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基于你过去被虐待的经历而投射出来的恐惧。问题是,这种恐惧让你处于一种“受害者”的角色,你仍然感到很无力,不能采取行动,不能做决定,并且当你被要求或命令时,也不能说“不”。从幼年和青春期的你的视角来看,这种恐惧让你没有办法和家人保持联结。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决定对你来说不仅是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做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恐惧的背后有一个小女孩,她紧紧地抓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能被原生家庭成员接纳和爱。要辨识出这一点,也要认识到你不再是那个小女孩了,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因此你有力量做分辨,并在需要的时候说“是”或说“不”。
一旦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变化就会立即发生在你身上,你会重新获得自己的力量和信心。为了消除想象中害怕被伤害的恐惧,这种恐惧蒙蔽了你的双眼,遮蔽了你的活力,你需要照顾这个小女孩痛苦的心,通过辨识和表达累积在那里多年的各种各样的感受。
现在,把做决定放在一边,简单地辨识你当下处在哪里,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让答案从内心自动浮现,而不要绞尽脑汁去想,上脑只会导致出现更多的困惑。也许你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答案从内心浮现,所以对自己要有耐心和体贴。温柔地对待你的心,同时找到安全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觉,不要直接对你的家人表达感受,而是你独自表达感受,或者找到一个能够保持中正的人来支持你。
如果你想重拾自信,重拾生活的快乐,那么这样做是很重要的。

在结束今天的讲谈之前,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些关于惊吓的事情。上个星期六是圣诞节,我打算度过平静的一天,在家里休闲一下。然而,我打开电子邮箱时,看到了有关你们提问的文件。阅读这些问题时,我立刻被这些问题给淹没了,问题多如麻,这可不是我期待的圣诞礼物。在阅读你们的问题时,我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惊吓状态;我的大脑无法运转,我内在有一部分想要昏倒,我的能量被耗尽了。我感到筋疲力尽,唯一明智的做法是离开电脑,暂停一下,于是我躺了下来,直到惊吓状态自行消散,这可花了一阵功夫。
惊吓状态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处于惊吓状态,就要给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一些时间和空间来处理它。
当惊吓状态出其不意偷袭你的时候,请记住这一点。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请一定要想办法再听一遍这次讲谈或读一遍这篇讲谈,我相信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处在哪里。在我们下次的讲谈中,我将讨论生存的恐惧以及它怎样阻碍了我们的生活,并回答一些你们提出的关于这个话题的问题。
再见,谢谢大家的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1年12月20日

视频会议_关于做自己的恐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恐惧的不同面向》的视频谈话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一次的zoom会议,

大家提出的所有问题中,共同点就是恐惧,更具体地说,你们的问题都是跟这一点相关:害怕做自己,害怕去生活,害怕生存,害怕死亡。考虑到这一点,我围绕这些不同的子主题组织了接下来的四次会议,并将相应地回答你们的问题。
对于那些参加过 “内在小孩” 工作坊的人,你们可能还记得,在这些工作坊中,我提供了一些练习来辨识和体验恐惧,因为恐惧在童年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常常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一些可见的或有时是更为隐蔽的印记。你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清楚地表明,这些隐藏的恐惧印记正在阻碍你们今天的生活。
考虑到这一点,我想要在今天的讲谈开始时先就 “恐惧” 谈几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曾经历过恐惧,也许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更甚,但恐惧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恐惧只是我们神经系统的一种自然和健康的反应,帮助我们面对和应对未知的和具有潜在伤害的情况。恐惧的普遍诱因是我们的身体、情感或心理健康受到伤害的威胁。这种威胁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因此恐惧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个是“现实恐惧”
现实恐惧与一种迫在眉睫的危险联系在一起,需要迅速做出反应。
例如,你在过马路时,一辆车迎面驶来,或者你走在乡下,突然窜出一只狗,它冲你狂叫。或者,深夜时分,你独自走在漆黑而荒芜的小路上,一个陌生人突然向你走来,又或者你在一辆火车或公交车上,一个愤怒的人以激烈和凶狠的态度威胁所有人。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引发你的恐惧,并要求你做出反应,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要么冻结。“攻击”、“逃跑”、“冻结” 反应对所有动物来说都是常见的,它是我们的保护机制。在打或逃的反应中,我们的神经系统直觉地知道我们有机会逃离危险,所以它会发送适当的信号,让我们朝向最佳的可能的方向运动。我们要么使用愤怒的能量去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在我们觉得自己无法处理这种情况时跑到安全的地方。
当出于某些原因,我们的神经系统无法承受这种压倒性的情况时,它的反应是冻结。冻结的意思是身体和思想收缩,以逃避眼前的现实。瘫痪、晕厥和昏迷是最常见的身体冻结反应。头脑一片空白、脱离或游离,都可能是头脑冻结的反应。
这些反应简单、直接,是我们神经系统固有的;我们无法控制它们。
然而,我需要补充的是,甚至在恐惧产生之前,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出其不意效应,通常被称为 “惊跳反射”。这种出其不意效应是一种本能反射,它使我们的神经系统处于警觉状态,并使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以尽可能最佳的方式应对威胁。一旦我们做出反应,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要么冻结,所有为了攻击、逃跑和冻结而聚集起来的能量就会立即缓和下来,我们又回到了放松的状态。
这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对任何感觉有威胁的情况所产生的响应序列。惊吓和恐惧达到顶峰时,一个响应就会产生,惊吓和恐惧的强度逐渐减弱并离开我们。作为一种保护机制,“惊吓”“恐惧” 是我们的好朋友,是我们的保卫,我们可以带着感激来调度这种保护机制。惊跳反射的问题在于,它的本质是短暂的,它有时会发展成更持久的冻结反应,也被称为 “惊吓状态”。理解惊吓及其影响是很重要的。我将在下次讲谈中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当感觉威胁变得无法承受时,这通常是儿童会遭遇的情况,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他们的神经系统不能以正常和有效的方式做出反应;它会冻结成一种惊吓的状态,这会让恐惧在神经系统中留下痕迹,成为心理上的恐惧,即恐惧会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精神和情感状态。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恐惧就不再是直接的和真实的东西,它成为未来精神和情感的投射。恐惧成为心理的恐惧。

心理恐惧
心理恐惧是想象出来的恐惧,它没有直接的现实映照。心理恐惧是过去恐惧经历留下的印迹。例如,当一个年幼的孩子经常面对暴力或虐待的父母或老师时,他会本能地害怕在生活中有地位的那些人——即便这些人对他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对权威的潜意识恐惧可能是许多人最常见的心理恐惧。
请审视一下,这一点对你来说是否真实。
恐惧有着不同的强度。它的强度范围可以由恐怖、恐惧、恐慌、害怕、焦虑、紧张到最温和的躁动不安。当人们做个案咨询时,他们通常在开始时会表现出一些不安。这是一个迹象,表明他们即将面对一些对他们来说有困难的事情。它可能是一些他们羞于谈论的简单事情,也可能是一种他们害怕面对的感受或身体感觉。
伴随这些不同形式恐惧的身体症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强度,但这些身体症状都有共同的特征,如眼睛睁大、声音尖细、呼吸急促、出冷汗、颤抖和肌肉收缩。
相关的头脑症状包括头脑空白、混乱、迷失方向(方向感)和失去联结。与感受或身体感觉失去联结是最常见的可被观察到的迹象。

处理现实的恐惧相对比较容易,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这是出于本能的;我们只需要让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一段时间后就会恢复正常功能。
处理情感或心理上的恐惧不是那么简单,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信任和决心,因为心理恐惧是多层次的,常常根植于我们无法触及的潜意识深处。然而,正是这种多层次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耐心地揭示和化解我们最深的恐惧。

心理恐惧是多层次的,有各种深度的身体感觉,也有广泛的情绪感受(内疚,羞耻,绝望,不安全感),思想形式(不值得,不够好)和行为模式(取悦,操纵,控制)。反过来,所有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和身体感觉也会激发恐惧。在恐惧面对最初恐惧的大背景下,又有着恐惧直面难以忍受的恐惧所造成的身体感觉和感受。这段话可以进一步翻译为:“我害怕感到害怕”或“我害怕面对我的恐惧”或更准确地说:“我害怕感知这些不舒服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受”,这意味着与其说是我们害怕面对最初的恐惧,倒不如说,我们害怕的是由恐惧激发的不舒服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受。
这和你们的经历有共鸣吗?
你是否意识到你害怕面对最初的恐惧所产生的不舒服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受;你是否意识到弥漫在你行为中的这种潜在的不安全感?
如果是,那么我们有了一个起点;这是一条线索,我们可以用它来温和地引导我们走向消除最初的恐惧。

应对想象中的恐惧
为了说明这个多层次的概念,我将举一个你们提问的问题为例,来揭示最初的恐惧,而这个最初的恐惧实际上是许多人共同的恐惧。(害怕做自己) 你的问题是: “我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害怕在别人眼里不够好,但我又想跟别人一样,不想被排斥。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
你害怕和别人不一样,这表明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你曾经被拿来和别人比较。那个别人可能是跟你的姊妹,可能是同学,甚至可能是吹嘘自己在你这个年纪有多聪明的父母。听到这些比较,屈辱和羞愧感随之而来,同时你又渴望证明你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或者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你会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受,因为在如此强烈的期望面前你感到了无助。这两种态度可能都会在你身上起作用。有时你想要去证明自己,有时又会因无助而自我放弃。
当你写下 “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我内心的恐惧” 时,这两种态度,证明或放弃似乎是活跃在字里行间的。
因为你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害怕在别人眼中不够好,所以你可能有一种渴望,想通过面对自己的恐惧来证明自己足够好。面对恐惧会向别人证明你可以应对,你足够好。你的内在有这样的愿望吗?请核实这一点是否与你产生共鸣。
如果有,那么你担心的不是你的恐惧,而是你向别人所展示的你的形象。它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尝试,试图呈现一个美好的形象,然而你的恐惧却在背景中表现得颇为活跃。
不知道如何面对你的恐惧也表明,这一点很重要——在面对你的恐惧的呈现时你感到犹豫并且缺乏安全感。你感到迷茫、无助,不知如何是好,甚至陷入绝望和无望。这一点对你来说更为熟悉吗?
我的感觉是,这两种态度在你身上都很活跃,这种活跃并不是真的想面对你的问题背后的恐惧,而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望,因为不安全已经成为你的地基。你们从3月20日以来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在指向这个方向。

恐惧会带来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感受,但除非我们允许自己感到不安全,否则我们就无法消除内在最初的恐惧。
你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与他人不同的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被排斥的可能性。好,你需要从这里开始。这种不知道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但最重要的感受是不安全感。允许自己感到不安全,在这种允许中,一些记忆或图像就会跳出来。也许是一个经常被拿来和别人比较的小女孩,她害怕被拒绝,也许她非常渴望被爸爸妈妈接纳与爱。看看这个小女孩,那个曾经的你,如此缺乏安全感,那么的脆弱,而最重要的是,没有人理解她是谁,以及她想要什么。对这个曾经的你——这个小女孩心怀慈悲吧,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没有得到真正的支持,她被误解,最重要的是,没有人看见她真实的样子,因为她被拿来和别人比较似乎是一种常态。她一定有过这样的想法:“我永远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同时她又害怕不被爱,害怕因为“不够好”而被拒绝。无价值感可能是你抱持的一个信念。
但最重要的是,似乎由于某些原因,虽然她受到了这些不公的对待,但这个小女孩没办法反抗,也不能说不,不能表达她的愤怒和沮丧。记得你们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我可以说,你们的恐惧与其说是害怕与众不同或被排斥,倒不如说是恐惧做自己
这对你有意义吗?你能与这种做自己的恐惧关联起来吗?
你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是如何在你身上活跃地发挥作用的吗?
那么对你们来说,问题不在于知道如何面对这种与众不同或被排斥的恐惧,而在于我如何成为我自己?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允许自己表达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说不,可以生气,可以伤心,可以不知道。允许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和愿望。你曾经被阻止做你自己,现在是时候对你自己说“是”了;敢于与众不同,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让这种独特体现出来。打开你的心门。不要躲藏,不要让自己显得渺小,不要假装,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恐惧消失了。对你说,对你是谁,你是怎样的人说是,这是唯一需要迈出的一步。
做你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做自己的恐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下面的问题展示了这种恐惧的另一个方面。
“ 我把自己和别人比较,我感觉到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同时我在意得失,追求名利,然而我感到很沮丧。我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自我价值的缺乏呢? 
不是你缺乏自我价值,只是你认为你没有自我价值。这是你已经吸纳的信念。你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你似乎缺乏自我价值这一信念或许是你父母中的一个,甚至可能是父母双方传递给你的,所以这不是你的,你只是把他们对你的看法整合了,并纳为己有。现在你认为自己不够好; 正是这种信念让你与他人比较,并且热衷于追求名利。
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你真实的样子曾经不被接纳,因此,你通过别人的目光,又或者通过追求名利来寻求接纳。当我们被接纳时,我们也会感受到被爱。接纳与爱是相辅相成的。正是这种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遭受的不被接纳的痛苦,让你相信你没有任何价值。通过你的行动和行为,你试图证明你是有价值的,因此你能够被接纳并被爱。这一定需要你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可以理解你的沮丧与失落,因为你最想要的(被接纳和被爱)仍然是目不可及,依然是缺失的。
你把自我价值的缺乏视为是理所当然和真实的,然而自我价值感缺失并非实相,而是一种信念。没有什么需要你去克服的,因为克服需要努力。你所要做的就是走出这个信念,要做到这一点不需要任何努力,只需要简单地认可你真实的样子。简单地对真实的自己说 “是”,对你的优点和缺点说“是”。
你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还不是你应该成为的样子,因此你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联结,并且你蛰伏于内在的恐惧就是做自己的恐惧。如果你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敢于表达你的感受或想法,你体验的就是你不会被接纳,你不会被爱,这个结果是令人心碎的。它撕裂了你的心,那种痛苦几乎难以忍受。
这种对你本来样子的认可,就是一种接纳,它会给你的心灵和头脑带来平和。
把试图克服你所谓的自我价值缺乏这回事儿丢到一边,看到那些不言自明的真相;你本来就是你现在这样,这样就挺好的。接纳是关键

当这位提问者写下这段话时,也表现出了对于做自己的恐惧“我非常想被体贴、温柔、充满爱意地拥抱着,但我无法从外界满足我的需求。没有人能理解或满足我这种想被拥抱的简单需求。我能做点什么?”
把关注、焦点和责任放在外在,试图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源自于对做自己的恐惧,源自于对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渴望的恐惧。我能理解你想要温柔而充满爱意的拥抱。这是我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就像被尊重对待一样。孩子有这种需要和渴望是很自然的,他的身心幸福也需要这一点。
但你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你可以表达你的需求、渴望和沮丧,你也可以思考它们的源头。当你要求被体贴地拥抱时,很可能你周围的人不理解你的需求,或者不知道如何满足你的需求。然而,以偏概全地声明没有人能理解你,从而巧妙地指责了大家,除了导致你更加沮丧和愤怒之外,不会把你带到其他任何地方。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以思考是什么让你如此渴望这种爱的关注。你一定会发现,没有这种爱的关注,你会感到多么不安全。正是这种不安全感让你的需求颇为活跃。这种不安全感是你的需求显现的基础。正是这种不安全感和这种对安全感的需求阻止了你成为你自己。
你需要的并不是真的被体贴地爱抚;你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有人悉心体贴地抱着你,你会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你会感到安全。
你问: ‘我能做什么?' 你需要做的是辨识出你在生活中遭遇到怎样不同情况会没有安全感,然后对那个内在缺乏安全感的自己说“是”。因为现实是,你感到不安全,允许自己与这种不安全感同在,会温柔而且笃定地驱散做自己的恐惧。鼓起勇气去面对你内心的不安全感,你会发现隐藏在这种不安全感背后的力量。

我们常常害怕做自己,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被排斥或被抛弃。我们如此渴望被爱和被接纳,于是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了满足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而放弃自己的真实模样。这是一笔愚蠢的交易。我们也害怕做自己,因为我们害怕感受内在的痛苦。
补救的办法很简单: 辨识、接纳和表达。接纳是关键。

通过这次讲谈和提出的问题,我相信你们明白了做自己是首要的。然而,不要简单而盲目地信任我说的话。我的话只是指明道路而已。要发现你自己的实相,你要思考、核实并亲身体验。这将是属于你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别人的认识,这将把你从你的恐惧和不舒服的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
我在这里只是为了支持你发现自己的内在实相,而不是用一些想法或概念来填鸭你的大脑。

好了,感谢大家的认真的聆听,在我们下次的讲谈中,我将探讨惊吓状态以及惊吓状态怎样阻碍了我们的生活,同时还将回答你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1年12月20日

视频会议_关于恐惧与保护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恐惧。
“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觉得需要保护自己。我想要停止恐惧和持续的保护模式,但我对此感到茫然,我不知道我需要去看向什么才能走出这种恐惧和保护机制。您能帮我走出这种恐惧和保护机制吗?”

保护自己的需要是我们自然生存机制的一部分,因此是完全是正常的。然而,当这种自我保护的需要被恐惧驱使时,它就变成了一种强迫,因而产生的麻烦比它带来的满足还要多。它让我们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模式中,充满了担忧和焦虑;我们会被焦虑驱使,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障碍。正如我之前多次提到的,首先要对这种恐惧和保护机制说“是”。“是的,我感到害怕,因此我要保护自己”。想要向前走得更远就需要这样的接纳

我能理解你想要停止害怕,不想要一直处于一种保护模式,但这种渴望只是一种头脑上的渴望,否则的话,只要你能阻止它,你就会阻止它。对吗?事实是,你不能停止它,你对它感到不知所措,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或朝哪个方向去,来停止这种行为。此外,除了生活在迷茫和绝望之中,你可能还会因为无助或无能为力而感到内疚或羞愧。面对这种情况,唯一可能的态度是:接纳;接纳你无法停止这种行为模式的事实;接纳你无法控制它的事实;接纳这种行为驱使着你。
接纳: “是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是的,我对此感到很困惑。”这种接纳将自动带来放松,并随之有可能以更敏锐的觉知来看待这个问题。

恐惧可能是我们强大的盟友,但也可能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并应对恐惧。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恐惧的感受,我们就无法生存,恐惧是我们生存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对我们人类是这样,对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恐惧帮助我们在潜在的危险中生存,因此,恐惧是一种有用的和必要的机制。
恐惧的机制很简单;当有潜在的威胁存在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做出反应,在体内产生大量肾上腺素,它会激发我们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我们要么会与危险作斗争,要么会逃避危险。一旦采取了其中一种或另一种行动,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放松,我们的身体也会恢复到正常的节奏。由于恐惧是一种深刻而重要的生存机制,幸运的是我们无法控制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是我们生活中强大的盟友。
然而,如果恐惧没有离开我们,留在我们体内,阻碍我们的神经系统清除掉恐惧,那么恐惧就会成为可怕的敌人。当一种恐惧变得令人无法承受,或者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有威胁不断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恐惧就会成为可怕的敌人。一个经常或经常被批评、责备或殴打的孩子,会倾向于在冻结他的敞开和反应,因为他必须继续他的生活,他会无意识地倾向于通过采取控制行为模式的方式来克服恐惧。

当我们试图推开恐惧,避免直接面对恐惧时,我们会倾向于陷入两种主要模式:我们要么变成无助的受害者,要么走向相反面,变成强大的控制者。在这两种情况下,焦虑都占主导地位。焦虑是恐惧具有毒性的一面,它是恐惧的颠倒过来的感觉,焦虑是对恐惧的预期;是危险还没有到来,但我们认为它会到来。焦虑是大多数人所纠结的,因为他们的童年经历是基于恐惧的,童年时他们既不能战斗也不能逃跑;他们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打击。这样的打击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挨打是身体上的打击,被批评、责备或羞辱是心理上的打击。正是养育人的不可预测性造成了孩子的焦虑; 你所经历到的对受伤的恐惧很有可能来自于你的童年环境。
当恐惧变得不能控制的,它也可以变成各种恐惧症,而恐惧症可以变得如此强烈,那些有恐惧倾向的人可能会失去所有的现实感,落入一个完全无法控制的恐慌模式,这种恐慌模式会导致各种类型的强迫行为模式,甚至会导致偏执。
更普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也被用作一种控制人的工具;对惩罚的恐惧统治了绝大多数的文明,现在仍然如此;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恐惧为基础的。恐惧也从幼儿时期就成为教育强加给儿童的一个因素;“如果你不好好表现,妈妈就不会再爱你了”,这可能是全世界父母用来让孩子按自己意愿去行为的最常见的话语;这样的话让孩子别无选择,他只能成为一个顺从的木偶,试图去获得爱,并害怕如果他不按照应该做的方式去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处理恐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并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灵。由于每个人的恐惧根源都是不同的,所以应对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个体为基础;不过,有一些简单的练习可以真正帮助调节我们的神经系统,使其摆脱过度的恐惧。在这个讲谈之后,我会给你们展示一个我们可以一起做的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你松动你的神经系统,带来放松。

你说: “我害怕受到伤害”和“我不知道我需要看向什么”。那么,那你害怕什么样的伤害呢?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伤害?还是这两者的混合? 对大多数人来说两者的混合是更为普遍的情况。这是你需要明确的第一件事,否则只说伤害太泛泛了,很难去处理。一个人会因为被抛弃、被批评、被羞辱、或看到别人自我伤害而感到受伤。受伤的方式有很多种。
一旦你更清楚地意识到你害怕被伤害的方式,让一些特定伤害发生时的记忆浮出水面。是有人说了什么还是他没说什么; 是有人做了或没有做你期待的事情。让情形变得具体一点会有帮助。伤害可能是发生在昨天或最近任何时候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是发生在你童年时期的事情,尽管伤害的源头很可能发生在你的童年时期。但从当下开始,允许依然新鲜的感受浮现,会更容易一些。
一旦这种感受开始在你体内动起来,这种感受本身就会带你去向你需要去的地方,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只要相信它会发生;你的身体,你的神经系统比你的头脑更清楚,所以让运动顺其自然吧,这样的动向不会伤害你,也不会淹没你,即使你可能会感到害怕。

因为我们害怕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倾向于用我们的理性思维来控制一切,从而阻碍了自然的感受流动。在走出恐惧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允许”和“控制”发挥它们想要的作用。有时你会感觉有一种感受先出现,当感受被表达出来时,一种想法进来了,它倾向于让感受停下来,那也没关系,允许它,因为想法可能会带来另一种感受,表达这种感受,然后就这样继续下去。
例如,有人害怕被批评。一旦想起一个特定的情景,首先会感到愤怒,同时想要责备他人。没关系,让愤怒和责备表达出来,当你表达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应该生气,我不应该责备,这是错的。” 羞耻感会悄悄袭上心头;那也没关系,接纳这一切,随它去;允许和表达这种羞耻感可能会唤醒一种悲伤的感受,等等,就这样持续下去,直到内心的某些东西安定下来,你开始感到更放松,就好像有一个重量离开了你的心。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是正确的方向。上周我谈到了敞开,这正是我们想要从一些问题或纠缠中解脱出来所需要的。这是一种对即将发生之事的开放心态,不带任何期望,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没有必要特别去审视你的保护机制;当你连接到一种害怕被伤害的情形时,只要你支持对希望发生的事情保持开放的心态,这种机制就会以自己的节奏放松下来。记住要具体描述你的恐惧,更具体地描述你受到的伤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进一步进行下去。

在我回答你们的问题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下面是你需要做的:
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会立即收缩,如果我们保持这种收缩,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不可能释放掉恐惧产生的压力荷尔蒙。所以为了释放这些压力荷尔蒙,我们首先会收缩我们的上半身,采取我给你们展示的这个姿势,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以便尽可能多地感受这种收缩。然后我们张开双臂,张开嘴,伸出舌头,发出哈哈哈的声音,持续几秒钟。
重复几次,然后疯狂地大声大笑。
为了更有效率,你可以回忆起一个让你感到害怕的情景,收缩,然后张开上身,伸出舌头,发出声音,最后大笑起来。
你可以每天练习几分钟。

好的,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如果恐惧来袭,请记住这个小练习,它将有助于带来平静和放松。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12月15日

视频会议_爱、自我尊重和自由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关系的不同方面》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二Zoom会议,

今天一位与会者提出的问题很适合结束这一系列关于关系的谈话。
她写道: “您能澄清一下爱和自我尊重是如何在一段关系中融合起来的吗?我想要被爱,但我不想被伴侣的爱囚禁。我该如何平衡我对爱、自我尊重和自由的需求?”

如果你回想一下这个月每周讲谈上我曾说的话,你会注意到我一直在强调的是“你”而不是“别人”。这意味着在关系中尊重自己是很重要的。你的问题引出了一个人们对于爱、自我尊重和自由这三个词的含义抱有普遍误解的议题。
爱和自我尊重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相互交融的。当爱存在时,自我尊重会自动发生,当你尊重自己时,爱就会延展开来。问题来了,因为你从一个扭曲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你的想法完全颠倒了。你把对方放在了第一位,你希望对方爱你、尊重你。这种扭曲的看待现实的方式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你没有真正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你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迷失了自己,在你的眼中自己几乎不存在。你一直在否认自己,评判自己怎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换句话说,你想要变得和现在的自己不同。你想要符合别人对你的期望,这样你才能被他们接纳、被喜欢或被爱。你没有看到的是,你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否定了自己,成为了一个 “爱的乞讨者”。
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核对一下,自己是否存有这种自我否认的情况。

在之前的一次关于性与爱的讲谈中,我曾说过: «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对于爱的深切渴望。我们的本质就是爱,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失去了与爱的内在联结,我们倾向于通过他人来寻求爱;然后性行为就变成了渴求爱的满足。当我们在寻寻觅觅,试图去填补我们欠缺的一面时,我们只是在利用伴侣来获得我们内在迷失的东西;我们是在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我们沦为了“爱的乞讨者”的牺牲品。»
自我尊重这个词很清楚,它由你开始;自我尊重与任何人无关,但你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跟随别人对你的看法,以满足你的需求。在这样做的时候,你不再存在;你把自己当成了木偶。自我尊重的起点是: “我存在”。“我存在” 意味着我站立在这里,以一己之力,准备好面对这个世界,我可以根据我觉得什么是对的去表达“是”或“否”,而不是根据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或道德规则来做判断。然而,要能够说出“我存在”,一个人需要意识到他是活着的,他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他就是以这种独特形式存在的生命本身。但这一点很少被人认识到,因此显而易见的东西却被忽略了。理智上你知道你是活着的,但这种知识纯粹来自于头脑,它不是有鲜活的体验。"我活着"或"我存在"不是一个思维过程的结论或推理演绎,它必须是有生命的体验,而正是鲜活的体验使一切变得不同。
当“我存在”被认可时,自我尊重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因为自我尊重就是这种认可的表现。自我尊重是对我是谁说“是”,这意味着当你觉得不合适的时候,你能说出“不”。
看看那些还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们吧,他们没有自我尊重的概念,也没有自我存在的观念,但他们却是自我尊重和存在的鲜活的证明。留心观察他们,你就可以有所领悟。
问题是,你已经被训练得不会爱自己,不会关心自己,而是更多地去取悦别人,以求得到爱的回报,从而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听妈妈的话,妈妈会爱你的。如果你在学校名列前茅,爸爸会为你感到骄傲的。不要自私,自私是不对的;多为我们想一想,不要让我们蒙羞。”
这些话或类似的话在你耳边重复了多少次呢?的确,自私不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自我尊重与自私无关。
一个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一个封闭内心的人,只会遵循她自己的想法,她的欲望,而不是她的心,而一个尊重自我的人拥有 一颗敞开的心。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是自私的人,因为他们很少允许你做自己,他们希望你符合他们期待的形象。他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你,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教化、驯顺的人,他们看到的是需要接受教育以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适应社会的规则和道德观念的人。你的父母也是这种教育的产物,他们只不过是在重复别人对他们做过的事,所以他们怎么能支持你爱自己呢?这是不可能的。在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中,你害怕被拒绝或不被爱,正是这种被爱和被接纳的渴望造成你不能尊重自己,也让你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说出那个“不”。回想一下,有多少次你对现实中本应说“不”的情境说了“是”。性生活可能是最为不言自明的情形。不要盲目地去相信我说的话,要自己张开眼看清楚。

你说: “我确实想要被爱,但我不想被伴侣的爱囚禁。”
你想要被爱是因为你不爱自己,因为你不自信。想要被爱的欲望正是你缺失某些东西的迹象。这表明不安全感是你人格的基础。你没有安全感,想要得到安慰。你想要的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安全感。你就像一个小孩子,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想要被抱着。
请核实一下,我所说的是否与你相关。

对一个孩子来说,不安全感覆盖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他所成长的世界是如此的未知,也不友好,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感到不安全并在父母的怀抱中寻求安全是正常的。父母的角色是支持孩子获得自信和独立,而不是责备他或排斥他的不安全感。无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不安全感而对孩子说一些羞辱的话,并且,很可能当你想要一些温柔抚慰或者想要有空去跟其他孩子们一起玩耍时,你的父母便是用羞辱的态度来回应你的。你没有得到本应得的爱和支持,这会促使你发问: “我怎样才能平衡我对爱、自我尊重和自由的需要呢?”
虽然你不再是一个孩子,你依然想要被爱,因为你的基本需求仍然在你的内心尖叫着想要被满足。然而,你不是承担责任来照顾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是要求伴侣以一种你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满足你的需求。你可能也会因为有这些需求以及感到不安全而评判自己。这种模式将你禁锢在一种基于恐惧的态度之中。你想要被爱,但又深深害怕这种“爱”会成为禁锢和控制你的方式,就像你父母以“爱之名”对你所做的那样。你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那里得到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是的,我相信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在尽其所能地支持你,但他们的支持是一种微妙的控制,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安全感。如果你自己也有孩子,你肯定能理解我所说的,因为这同样也会成为你面对的问题。
我指的是大多数父母在为人父母时都有的不安全感。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大多数父母不知道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如何支持他们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鸿沟,有时是巨大的鸿沟,为了填补这一差距,大多数父母会从“教育”和控制的出发点去思考,而不会想到陪伴和支持。他们的不安全感甚至会让他们过度保护,因此你会有一种感到恐惧的被囚禁的感觉,进而你会想要自由。我这么说不是在指责父母,父母们做了他们能做的,然而他们自己都没有真正被爱过,他们又怎么可能把爱传递给他们的孩子呢?他们的“爱”实际上是一种义务。因为他们已经生养了孩子, 他们会觉得尽力抚养孩子是他们的义务, 但往往他们做不到心随人愿, 不能做到心随人愿可能有很多原因, 比如意外怀孕或孕期遭遇困境, 怀的是女孩而不是男孩,婚姻遭遇困境或遭遇财务困难等等。
如果孩子的降生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欢迎,这就给孩子带来了痛苦。
真正的爱不会禁锢任何人,否则那不是爱而是用微妙的控制方式。真爱会提供支持,让你自由,让你扎根于你的存在,帮助你表达你的活力;真爱给你飞翔的翅膀,表达你的创造力。真爱不会给你树立任何理想要你去追随。真爱会让你自由地做你自己。
你对自由的需求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自由观念,它是基于对被控制的恐惧。作为一个孩子,你一定受到过限制和控制,所以自然你想要相反的东西。谁会想要被控制呢? 没有人想要被置于别人的权力之下或被他人影响,也许那些不能自己做决定的人除外。大多数人想要自由,但大多数人想要是随心所欲做他们想做的事,然而随心所欲地你想做的事与自由无关。这不是自由,这是不负责任、自私和一种微妙的控制形式,这是对控制的人说“去死吧”的态度。
真正的自由与接纳有关,接纳会让你自由。当你感觉到有人试图控制你时,也会有不同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对抗这个控制欲强的人,也可以选择逃离那个人,但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一种不接纳的态度。一旦你意识到这个人处于控制模式,你就有可能做出另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说是,你可以选择接纳这个人处于控制状态。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行为是一种控制的方式,这是她的行为方式,她的行为方式与你无关。你可以看到这一切,正是这种辨识创造了接纳。接纳现实如期所示的样子会让你自由。

因此,这不是一个寻找 “如何平衡你对爱、自我尊重和自由的需求” 的问题,而是一个从你未满足的需求中解放你自己的问题。你需要认识到,作为一种生命经验,爱就是你如是的样子,在实相中你已经自由了。参加一个自我探询的闭关静修会给你带来这种体验性的理解。
正如我们本系列的第一次讲谈时提到的,一段关系始于你,所以如果你想让你和伴侣的关系变得健康,爱和尊重是最基本的成分,那就从尊重和关爱自己的方式开始吧。希望你的伴侣发生变化,要求他更体贴你,这是毫无意义的。他就是他,接纳这一点,并利用这个机会更多地了解自己。记住,关键是要尊重你自己,而不是承受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跟随你的内心,而不是跟从你的头脑或别人对你应该是怎样的看法。
自我尊重的另一个词是“整全”。整全意味着完整、不可分割,最重要的是不妥协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把你的关注放在自己身上,渐渐地你就会开始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将自动带出一个关心的态度和强大的不随意妥协的动力。爱,自我尊重和自由都在你的手中,而不是别人的手中。

我相信这四场关于关系的演讲将会给你以及所有参加的人,一个机会来改变你对如何在一段关系中相处的理解,从而创造一段更为健康的关系。

谢谢大家的聆听。
现在我们来探讨你们今天提出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1年9月28日

视频会议_关系中的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关系的不同方面》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二Zoom会议,

在我们上次探讨了对异性的恐惧之后,一个提问者写道: “我对男性有不同方式的恐惧,尤其是围绕性方面。您能谈谈在性的方面对于异性的恐惧吗? 我确实想和我爱的男性做爱,但我又不想被视为是性成瘾者或者是性工具。我的性欲如何符合道德规范呢?”

在我们上次的会面中,我提到过性关系通常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在一段关系中确实会发生性行为,但没有人真的敢公开谈论它。性已经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而恐惧和羞耻感对这个话题起到了主要的压抑作用。在一段关系中,谈论彼此喜欢什么样的食物或衣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对于双方在性行为中如何感到自在,以及在性行为中双方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往往会有很深的沉默。性生活通常被简化为生殖角色或男性主导的性冲动,女性在其中必须服从。
首先要理解的是,性是男性和女性身体构造中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然而,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被赋予了感知快乐和痛苦的能力。这种能力使男性和女性在性交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或痛苦。他们甚至有可能把快乐带入到一个更为狂喜和灵性的水平,而其他动物不会有此类欲求或天赋,因为其他动物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维持物种的生存。
你对性的恐惧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根源,它可能不一定与男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男性的权力主导态度有关。就像男性和女性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一样,男性和女性在对待性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完全不同。显然,男性是阳性的,他的阴茎勃起,而女性是阴性的,她的阴道的形状是接纳和吸收。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已经成为男女双方产生各种恐惧和羞耻感的通道。

性方面的恐惧和羞耻感
在性方面,恐惧和羞耻感感对抑制双方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可能比其他任何情形下起到的作用都更大。羞耻感感通常会叠加在恐惧之上,从而成为最具抑制性的因素。消除羞耻感感的唯一方法是袒露这一感受,首先辨识它,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在性行为中,羞耻感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最可能出现的羞耻感感的第一个方面是做了罪恶的事情而感到的羞耻感感。“女孩子不应该和男孩玩”或者“如果你和男性发生性行为,你会被贴上妓女或荡妇的标签”。父母和社会的评判在诱导这种羞耻感和负罪感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消除这种羞耻感感,我建议做一些消除负罪感的沟通练习。对于那些感兴趣的人,我可以给出一个有神奇魔力的沟通秘方供你们运用。
然后是身体羞耻感感,裸体的羞耻感感,生殖器区域的形状和大小或乳房的大小的羞耻感感。那么多的羞耻感都集中在两种性别裸体的外表上。以裸体示人通常是一个很艰难的时刻,因为赤身裸体已经被大多数社会禁止了。 

消除这种羞耻感感的可能性是,和你的伴侣一起花点时间,双方都宛如新生,一丝不挂,你们看着对方,表达自己由此产生的想法、欲望、反感与排斥。在此时,和你的伴侣做沟通练习,释放你对自己和伴侣身体的所有评判,这将对你们双方都有巨大的好处。当然,这可能颇具挑战,但当它是出于爱和尊重而进行的时候,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你会看到幼小的孩子,不管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他们不为自己的身体感到羞耻感,他们不害怕被看到光着身子。只是因为父母的教条和社会的信条的影响,“有毒的羞耻感” 开始形成。大家是否记得之前有一个讲谈,我讲到了羞耻感感,也讲到了自然的羞耻感感和有毒的羞耻感感之间的区别。 
分解这两种羞耻感感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是部分地分解它们,这样你就可以更轻松地应对你可能会有的不同恐惧,并且在做完我刚刚提到的沟通练习之后,你会发现你对裸体的恐惧已经融化于无形,接下来浮现出来的就是对于错误触摸所造成的恐惧。

对女性来说,被错误地触摸可能是最主要的恐惧和挫败感的来源。女性和男性在这一点上很难理解对方。在这个方面,两性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对待异性的方式往往是对立的。
男性通常对于花时间以关爱的姿态去接近女性不感兴趣,他只是想要“拥有”,以满足他的性冲动,并且他可以笨手笨脚地做这件事。而这样的作法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野蛮的侵犯,必然会导致女性产生恐惧、沮丧、愤怒和排斥。这种对于被错误触摸的厌恶通常会让女性放弃做爱,并由此引出著名的一句话:“亲爱的,今晚不行,我头痛”。也可能是出于某些社会信念或害怕被厌弃,女性变得顺从,成为配偶心不甘情不愿的谦卑仆人。当这种行为被表现出来时,通常会导致女性忍气吞声,变得麻木、冷淡。虽然这些情形因为是发生在婚姻中,因而通常不会被贴上性虐待的标签,但男性这种粗鲁的行为确实是一种性虐待。
女性说着不同的语言,因为她们跟男性的性化学反应是不同的。在性生活方面,女性身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星球。女性的性唤起需要时间,为此她们需要一种更柔和、流畅的方式,其中乐趣、温柔和尊重是最为关键的。在性生活中,女性可能会感到非常脆弱,而这种脆弱往往不会被她们的伴侣考虑到。
再说一次,解决这种性“语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交流。找到表达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方式是双方的责任。当女性觉得感觉不对的时候,她需要说停下。她需要向她的伴侣展示什么对她来说是正确的方式,以及她希望被触摸的方式等等。通常情况下,女性会觉得自己在做爱时没有受到尊重,但她们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当不想要的触摸发生时,她们一言不发,这样做就是不尊重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尊重自己都应该成为一种规范,包括在性行为中。这也同样适用于男性。

我想再次强调,在做爱前,做爱中和做爱后,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说的沟通并不是指在性交过程中说一些甜言蜜语,我指的是在感觉和感受的层面上,坦率地说出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理解你不可能总是以这种方式与你的伴侣交流,因为他可能不会敞开心扉,或者对方可能觉得这对他来说太有挑战性。
无论如何,请尝试看一看,你能和伴侣一起做点什么。

在性方面,一个女性或一个男性可能会面临许多其他的恐惧。仅举几个例子:害怕欺骗伴侣,害怕在性方面表现得不够,害怕表达自己的在性上的快乐,害怕表达和表现性幻想。重要的是,每个伴侣都要辨识出对他来说最难缠的恐惧是什么,并能开始处理这一恐惧。

既然性是一种自然的活动,这些恐惧从何而来呢?
对性的恐惧和羞耻感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一个来自你自己的经验。在性方面,你可能被嘲笑、指责、羞辱甚至虐待,这给你带来了羞耻感感和恐惧。另一种则是由错误的观念、信念和错误的假设所构成的扭曲的教育。
性恐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尤其是最初几次性体验,也可能是因为童年时期的性虐待。许多儿童(男孩和女孩)在童年早期受到过性虐待,要提到这些经历,会让他们感到羞耻感或害怕被抛弃; 所以谈论这种性虐待会很困难,更不用说让长辈去相信和理解了。童年时期的性虐待肯定会对一个人成年后的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不幸的是,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在家里,性侵犯,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性侵犯也非常普遍。 “晋升性虐待” 或“内部性虐待”会继续强化最初的创伤。
在性方面,男性以权力为导向的态度往往会变成对女性的虐待,这在许多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规范。幸运的是,对于虐待妇女和儿童的噤声沉默正在慢慢被解除,因为这种虐待的受害者现在勇于站出来发声。
我想鼓励那些经历过性虐待的人鼓起勇气,抛开你们可能会有的羞耻感感,这样你们就可以探讨它,并且驱散由性虐待所带来的痛苦。一开始要做到这些可能很不容易,但这是释放你心灵的唯一途径。
除了创伤经历之外,对性的恐惧也源于扭曲的教育和社会观念和不同信仰。恐惧和羞耻感会不知不觉地降临到你身上, 在你还是儿童或青少年时, 当你被告知:有婚前性行为是一种罪恶, 或者你需要保持你的童贞以等待那个真命天子的到来, 或者手淫是可耻的, 或婚前性行为可能会让你染上某些疾病或者让你怀孕……这些说法都会带给你恐惧和羞耻感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强加于人的观念,为的就是让男性和女性屈服,这些观念往往强有力地抑制了性生活。

当你写道: “我确实想和我爱的男性做爱,但我不想被视为是性成瘾者或者是性工具。我的性欲如何符合道德规范呢?” 你精确地描述了社会道德的约束。成为性工具意味着你为了别人得利而牺牲了自己。这意味着你抛弃了自己,意味着你不珍视自己,意味着你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而不尊重自己。你想得到的可能是感情,可能是安全感,也可能是金钱,无论是什么这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放弃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罪过。
不过,既然你也提到了被视为性成瘾者的恐惧,我感觉你给“性工具”这个词的含义是不同的,可能你赋予的意义更符合你对性行为强烈欲望的事实。
强烈的性欲不仅仅是男性的特权。性欲是一种男女共有的充满活力的内在运动。然而因为被强加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约束,女性被认为在性方面应该没有欲望。这是为了把女性置于男性控制之下的极为幼稚和不负责任的想法。的确,男性和女性说着不同的语言,尤其是在性方面。他们通往性的方式不同,但源头是相同的。性欲是两性共同拥有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不应该害怕自己的性欲。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位女同学在线下个案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她的问题是: “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如何保持性活跃?我们的文化认为女性不应该太直接,如果女性在性关系中过于主动和直接,她就不会被爱,还会被贴上荡妇的标签。”
这是一堆用来控制女性的误导观念!这种控制态度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如果女性可以自由地让自己的性欲顺流而下,那么男性就会不知所措,他可能会感到不安全,不知道该做什么。男性在上的传教士式体位,是一种非常控制的体位,它把女性绑缚起来,使男性能够掌控自己的快乐。如果女性采取“骑马的姿势”,她就能掌控自己的快乐,事实上也能控制男性的快乐。这只是谁在控制的问题。女性在性方面太活跃被认为是可耻的,仅仅是因为男性的不安全感和权力至上的态度。当女性性活跃时,她会变得狂野,而男性常常会恐惧他无法控制的东西。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恐惧,人类关闭了创造力和乐趣的大门。当双方都很放松并且不受先入为主想法的束缚时,性生活可以是非常有趣和丰盛的时刻。
有必要发起另一场文化革命,一场把女性从男性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的革命,尤其是在性方面。你害怕被视为性工具或性成瘾者,这也与你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有关。“如果我表现出性欲,他们会怎么说?
羞耻感潜藏在你的恐惧背后。你害怕自己的能量,更确切地说,害怕别人对你的评价。请核实一下,这种恐惧别人对你评头论足的感受,是否在你的生活中的某些地方也是很活跃的。要是这种恐惧已经蔓延到你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并不会感到惊讶。
如果你爱的男性真的爱你,他会接纳你在性生活和其他方面的需要。所以,让你的性欲顺势而为,在这件事情上,一本正经最煞风景,忘掉某某或某某可能会怎么想或者会说什么,面对你自己的能量,乐在其中,这将为你们双方打开更多的狂喜时刻的大门。你的性欲永远不会与道德相符合,因为道德是社会强加于我们的,这一点要清楚。对你来说,唯一重要的一点是以轻松心态面对你的欲望,同样,轻松心态与你的伴侣就这一点进行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性是一种对能量的分享,只有当心灵投入进来而头脑不干涉时,性才能达到顶峰。

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行性生活,那就是没有羞耻感、恐惧或内疚,要做到这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自己的诚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以一种自信和轻松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性。为此,我们只需要重新获得说出我们想要或不想要的能力,需要能提出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感到窘迫,并能迅速离开让我们无法满足或羞辱的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你们每个人能够达成的巨大心理成就,这样的成就会给你们带来自尊和自由。

在下一次讲谈中,我们将以一个关于爱、自我尊重和自由的问题来结束这一系列关于关系的主题探讨。
好的,感谢大家的聆听。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今天在座的各位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在之前的讲谈中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9月21日

视频会议_对异性的恐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关系的不同方面》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二Zoom会议,

上次讲谈的尾声中,我谈到了我们在童年时期所积累的恐惧,以及恐惧是怎样成为自由和充分表达自我的障碍的,尤其是恐惧在亲密关系中所制造的障碍。恐惧覆盖了一段关系中的很多情形,包括性 (性会是我们下一个讲谈的主题),但今天我们的提问者带来了与异性相关的恐惧,她写道: “因为我被丈夫伤害了,我开始逃离这段关系。有没有可能遇到异性而不害怕? 我该怎么做才能和一个男人建立一种舒适放松的关系?”

当我们被伴侣伤害时,逃离这段关系是一种理智的反应。然而,由于你没有具体说明伤害是什么,也没有讲清楚逃离这段关系究竟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很难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但同时也可能没有一个答案适合你的情况。请记得,把问题具体化会很有帮助!
你提出的有关遇见异性不害怕的问题,把重点放在了异性身上。我想再次强调的是,不仅异性在一段关系中会产生恐惧。任何权威型、控制型和虐待型的关系搭档激发对方的恐惧。可能在你的原生家庭中,你也曾见识过这种情形,比如由于某些原因母亲是一个控制欲强、具有权威的人,而父亲则更为随和。
话虽如此,普遍的事实是,在一段关系中,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倾向于虐待他人,不幸的是,对女性的暴力事件最近频繁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像印度或一些穆斯林国家,妇女几乎没有基本权利,也很少享有行动的自由,她们只能存在于男人的阴影下。
即使在西方国家,男女平等在许多方面也都不达标。就我在旅行和工作中所看到的,东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上似乎同样不尽人意。几个世纪以来,全球社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男性对女性施加权力,男性几乎把女性当作奴隶和性对象;女性只有承担家务和生养孩子才是好的,好像女性是次等人。即使目前在一些国家,女性得到了尊重,她们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男性主导的权力取向态度在许多微妙方面仍然盛行,这势必会带来女性对男性的恐惧、怨恨和攻击。你要记住一点,跟恐惧相对应的是恨;而在无助的下面一层,往往是强大的破坏性能量,指向的是制造恐惧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想在理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没有恐惧的状态下遇见异性的时候,你必须也看向你内在的破坏性能量。稍后我将详细讨论这方面的内容,现在我想谈谈是什么让男人如此权力至上。

为了理解这种以男性权力为导向态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需要考虑不同的方面。
其中一个方面是在早期人类居住地发现的。从史前时代一直到近几十年,生命主要是关乎于生存。这包括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生存。由于男性的身体能力,他天然承担起了供养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扮演照顾和养育的角色。在这些社会早期发展中所需要和相关的东西似乎已经奠定了男性和女性心理世界的基础。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在男性的组织结构中,在他的DNA中,有一种天生的外向和征服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用他勃起的性器官来象征。这种外向和征服的态度渗透到男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结果是必然的,因为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主要是由雌雄(男女)原则支配的。生命的绽放和新生便是基于这一雌雄原则。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雄性优势在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中发挥作用。

人类的问题在于,这种天生的优势变成了心理上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性把这种天生的外向和征服的态度转变为以权力为导向的态度。男性想要控制并拥有权力,去控制他能得到的一切。每个国家和宗教的历史都是建立在男性征服权力的基础上的,它建立在男性控制其他人,或者更具体地说,它建立在男性控制女性的基础上。不幸的是,在战争、经济和知识主宰的现代社会,这种态度仍然盛行。人类似乎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成熟的状态,人类依然像其史前祖先一样生活着。然而,很少被我们看到的是,这种以权力为导向的态度实际上是基于恐惧的;从表面上看,男性是强大、有力量、有控制欲的,然而这一表层是肤浅的,在这一表层之下是恐惧和脆弱。在许多情况中,男性是披着狮子皮或大猩猩皮的小老鼠。

我上面谈到这些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男性以权力为导向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特征,而是许多世纪社会条件作用的结果。同样,女性也承袭了女性先祖的性格,由此,当代美国作家约翰·格雷将他书写的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命名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以此来强调男女关系中的差异以及两性关系中所遭遇的困难。他写道:“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语言,因为火星马尔斯是战神,金星维纳斯是爱神。两性在行为和情感表达上并不相同。”
我鼓励大家阅读刚刚提到的约翰·格雷的作品以及他的另外一本书《男人进卧室向左,女人进卧室向右》,本书与两性关系中的性有关,这也是我们下周讲谈的主题

男人和女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的行为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构造或连接方式不同。可以说,男性是被创造出来是要狩猎的,要掌控他周围的世界,去保护,他是向外的,外向的,而女性更多的是接受,培养和吸收,以为了改变。他们的身体差异,尤其是性器官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无法相互理解。
让这种已经很复杂的男女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的是男性在早期发育阶段受到的对待。一个男人可能有一个控制欲强的母亲和/或一个暴力的父亲,当他成年后,他会无意识地重复强加在他身上的行为模式。他可能被当作王子对待,因而在女人面前表现得傲慢自大。他的性发育可能受到了干扰,这势必会在他成年后的性生活中留下伤疤。他也可能努力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因为害怕如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就会失去爱。

一般来说,社会也把它的模式强加于男人应该如何做人和行为。诚实可靠的男人,努力工作的男人,忠诚孝顺的男人,尽职尽责的男人,好父亲,性表现者。男性努力想要达到社会强加给他们的许多原型,以至于他们失去了自我,忽视了自我的真实。因此,男性的内心通常感到脆弱和不安全,但由于他的男性身份,他不能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了补偿,他们不得不戴上迎合期待的不同面具
不安全感是控制和权力的主要来源,不安全感的另一个来源是报复,许多男性和女性纷纷落入这些陷阱。这主要是一种内在感受到伤害时的保护机制。

一旦理解了男权主导态度的根源,与异性相遇而不会感到害怕的可能性自然就会产生,因为你明白了让你感到害怕的并不是男性,让你感到害怕的其实是男性所代表的东西,那就是权威、权力以及对权力的滥用,这些才是你真正害怕的。我说这些,并没有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依然有一些男性积极地表现出这种以权力为导向的态度,他们可能会有暴力和施虐行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最显而易见的做法便是远离他们。
如果我们把男性与古希腊战神马尔斯(火星)联系在一起,又把女性与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金星)联系在一起,要提醒诸位的是,这样的比喻把女性包裹在了某种类似的心理状态中,把她们囚禁在了各种社会原型中,规定她们应该是怎样的人,应该如何展现,最重要的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童年时代也遭受了同样的破坏性发展,这样的经历破坏了她们身为女性自信的绽放。

当你问: “我该怎么做才能和一个男人建立一种舒适放松的关系?” 答案自然是:关爱你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潜伏在你心底的破坏性能量,它随时准备一触即发。这种破坏性能量会转向不同的方向。它很容易让你成为男权主导态度的受害者,或者把你变成一个对男人唠叨和咄咄逼人的人,又或者让你成为一个虐待狂和权力至上的人。这种破坏性的能量也会转而反噬你,成为一种责备的声音,告诉你,你不值得被爱,你很可怕,也很差劲。
首先,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对自我感到自在,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这样你的自信和信任就会得到提升。有恐惧是因为你缺乏安全感,关照你的不安全感,自信就会像影子一样跟随你。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人,这个选择就握在你的手中,然后你会发现或意识到世界并不是总是黑白分明,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男性/女性差异,每个性别都携带着一些异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会被整合到此人身心中,从而形成一个成熟的人。在上周的讲谈中,我谈到了单独。单独是两种原则结合的结果。在你们的文化中有道家的阴阳说法,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也指出了在每个部分中都蕴藏与其相反的部分。

要与一个男人建立一种舒适而放松的关系,你要关照好你的不安全感和恐惧的不同表现;你还需要认识到并整合你阳刚的一面。理解并接纳你是谁,你是如何运作反应的,这是与自己建立一种舒适放松的关系所需要的第一步。请记得,你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你是第一位的,当你变得自信、能够与自己和平相处时,你们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对他人的恐惧也就不复存在了。当接纳发生,所有的担忧,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爱也随之流淌。
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理解,成为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

今晚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我们下周的会谈将讨论敏感而又禁忌的两性关系话题。这是另一个恐惧经常以不同程度出现的领域。
好了,感谢大家的悉心聆听;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今天提出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9月14日

视频会议_关于关系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关系的不同方面》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我们的主办方建雅让我做一系列关于“关系”的讲谈,因为似乎有不少人在跟伴侣的关系出现了困难。读到这些问题,我能理解在亲密关系中与他人相处是怎么给你们带来困难的。在这一系列的四次讲谈中,我们将探讨在一段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例如:对异性的恐惧、性、爱和自尊,以及如何从双方的利益点为基础来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9月份的这些讲谈将对你们中的许多人有帮助。
我们的第一个提问者写道: “和伴侣的关系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快乐。我不知道在这段关系中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这段关系意味着什么。您能澄清一下和异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吗?”

“与异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无疑是第一个需要审视并弄清楚的问题。
我首先想指出的是,提问中把焦点放在“异性”上其实缩小了这个主题。你们中的一些人处于男女关系中,也有一些人处于同性关系中,无论处于怎样关系中,类似的亲密关系问题都在涌现。这就意味着,问题并不在于伴侣的性别,而在于“对方”本身。无论你是在异性或同性关系之中,那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与那个特定的“他者”之间的互动。
人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问题总是出在别人身上,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思考 “他人是什么” 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在与特定的他人互动时会遇到困难。简而言之,我们通常不把对方视为是他人,而是更多地把对方视为是我们需求的满足者,就这样,对方成为了满足我们需求的工具。去探询“他人是什么”对你们每个人来说将是富有成效的练习,你可以在闲暇时间独自做这个练习或跟你的沟通练习伙伴一起做。去探询“他人是什么”对你们每个人来说将是富有成效的练习,你可以在闲暇时间独自做这个练习或跟你的沟通练习伙伴一起做。
关于“关系”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明显事实。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一直处于某一段关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把目光投向哪里,这都会成为一段关系,仅仅因为“我”和“除我之外的其他东西”的二元性一直在起作用。我们生活在二元性之中,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记得我之前做的关于 “人格和真实本性” 的主题讲谈,在其中我强调“一切都以这个‘我’为中心或围绕着这个‘我’展开。”
理解我们总是从“我”的观点来互动是很重要的。由于这个原因, 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我们的外在,也就是关系中的他人身上。我们希望这个他人能够看到我们本来的样子, 并且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希望这个他人符合我们的预期, 满足我们的需要,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安全。然而我们忽略的是, “这个特定的他人” 也想要被如实地看见,也想要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在大多数关系中,没有人被如实地看见,这不可避免会导致关系中的冲突。冲突的产生是因为我对他人施加了我的需求,我的欲望,以及我的期望,同时,‘他人’对我也有需求、欲望和期望。这就是为什么这段关系变成了一段令人失望和磕磕绊绊的旅程,这与初见钟情时以及感情“蜜月期”的预期的和期待中模样不匹配。
无论你们处于何种性别的关系中,我相信你们都注意到并体验过这一点。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段健康而富有成效的关系不可能是双方都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样的话,关系就更像是一种乞讨或讨好,然而不幸的是,这是大多数人所处的关系状态。请各位审视一下,你是不是也处于类似情形。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关系?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段健康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是健康关系的最为基本的基础。当我们单独时多少有些局限,当我们相伴时就能拓展。健康的关系应该是独处与相伴的结合。
单独并不意味着孤独,单独意味着完整和自尊。独自一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意味着自信地生活,以及对自我本来面目的全然接纳。独自一人是爱的光芒。当两个单独的人邂逅进而相伴时,一段健康的关系就诞生了,这种关系可以开花结果,因为两个单独的人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他们在爱中扩展,产生了美与创造力。
正如你可能已经从我刚才所说的了解到的,对每一个伴侣来说,一段健康的关系实现的必要因素是扎根于他们的单独。你们可能还记得我在四月份做的关于 “亲密与关系” 的讲谈。亲密便是独自一人; 独自一人就是亲密,这两个词有着相同的含义。如果你想拥有一段健康而富有成效的关系,那就再读一遍这次讲谈,做一些必要的事情来重获你的单独,重获你的完整,以及你真实的面貌。
我所提供的所有讲谈和工作坊都在朝向这个方向,旨在引导你重新找回你的单独,这样你就可以选择如何生活,选择你想要进入怎样的关系。我能为你指明方向,支持你前行,然而我不能替你走路。

如何处于一段关系中?
对于提问者的你来说, 你对和伴侣的关系感到困惑和不快乐。你不知道在这段关系中该怎么办。基于以上发言,很明显你还没有重获单独,因此你所在的关系也不是健康的关系。
除了重获单独(这是最为重要的),对你来说,还可以做出哪些可能的改变,提升这段关系的快乐度?
首先,放弃任何想要改变你伴侣的想法,放弃想要他变得有所不同的想法。我们必须清楚地知晓这一点,他就是现在他这样子,你现在必须学会处理好这一点。一旦你接纳了你的伴侣本来的样子,奇迹就会发生,你有了一个选择!
你可以选择离开他,终止这段关系,因为他的处事方式不符合你的愿望,也不匹配你对一段健康关系的想法。

如果你想维持这段关系,另一种可能是选择从他那里来了解你自己。你的伴侣可以成为你的“老师”,而不是你的眼中钉。每一个被他的言行触发你情绪的情形,都可以成为你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机会。使用自我探询的问题: “在这种情形中,揭示了关于我的什么讯息?” 这会让你重新找回你的单独。练习这个自我探询的问题将使你把关注点转向你自己,而不是放在你的伴侣身上,通过这样做,你将更好地了解你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欲望是什么。澄清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也会减轻你想要伴侣满足你的需求和欲望而在无意识中给他施加的压力。因此,你和他的关系会轻而易举地有所改善。
关键点是要尊重自己,而不是承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向你的伴侣表达你的真心会对你和你们的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发自内心的沟通,而不是被动的反应和责备是首选,也是必要的。然而,你的伴侣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敞开;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可以选择寻求一个中立的人的帮助,以表达出你真实的内心,重新获得你的单独。
当一段关系变得不健康,以至于会让一方感到失落和不快乐时,一种微妙的分离便产生了,双方都开始生活在一种对对方的冷漠和漠不关心中。表面上他们还在一起,但这种关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是优先考虑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这似乎就是你正在经历的情形,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制造了一种孤独感和无助感。这就是为什么你不知道如何处于这段关系中,并且感到迷失了方向。与其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不如让这成为你重新振作并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机会。一旦你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就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把它给自己。
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经常向那些找到我的人发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想要自由,或者我想要无条件的爱。”尽管这些答案在某些方面是真实的,但它们往往来自于知性的观点,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回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内心渴望的第一件事就是被理解。
对许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故事是建立在他们的某一个核心需求或很多需求不被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核心需求可能会因她童年时所生活在一起的人和生活其中的环境而有所不同,但关键点是她没有被理解这一事实。一个人如果没有被理解就无法好好地生活,一个人如果只能限于生存,以生存模式去生活,这会令人感到心力交瘁和痛苦。
去年3月,我详细地谈到了 “被理解的需要”,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这个基本需求,你可以回顾一下那次讲谈。
总而言之,理解需要两个部分。
第一是能够清楚地表达我们想要的东西,第二是对方能够理解并接纳我们所表达的东西。如果你想清楚地掌握这方面的沟通以及被理解,你可以回顾 “沟通圈” 的讲谈。
这是被理解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我们只能在与我们相关的方面采取行动,那就是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尽可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有时却很难表达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积压的恐惧随时会浮出水面。这种积压的恐惧与你小时候与周围人的关系有关,主要是你和父母、长辈和老师的关系。之后的所有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些原初关系环境的基础上。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害怕表达自己,要么是因为我们害怕权威或暴力的人,出于这种恐惧,我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感受。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需求时受到了压制。对被拒绝或排斥的恐惧,以及对被爱和被接纳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对方的强烈控制或者占据绝对优势,无论他是什么人,都抑制了我们被理解的欲望。我们放弃了对自我的需求或欲望的满足,因为我们认为被理解是不可能的。这种放弃被理解的态度依然固着在成年后的你的内在。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会各不相同,但不被理解的核心痛苦仍然清晰地留在你的心里,它导致了你在当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这些失落和不快乐的感受。
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那时你没有太多选择,但现在你不再是个孩子了,你可以看到有不同的可能性,选择重获你的单独,并进入到一段滋养你的关系中。无论是独自生活还是跟伴侣共度人生,幸福的生活主要取决于你自己迈出关键的步伐,而不在于你的伴侣如何做;我能给你的唯一建议是跟随你的内心而不是你的头脑。

好了,感谢大家的悉心聆听 。我们下一个主题是对异性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对男性的恐惧,因为男性往往代表着权力和权威。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9月7日

视频会议_真实的自我表达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是: “我如何区分真实的自我表达和对内在实相的逃避,或者对当下时刻和眼前情况的逃避?”

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记得我做过的关于 "真实和真相", 的讲谈,其中我提到过区别二者是可能的,因为作为生命体,我们被赋予了智慧和辨别能力。在那次讲谈中,我还提供了一个质疑我们感知和信念真实性的小练习。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表明,你感觉自己生活在一种虚假的自我意识中,而不是你认为的“真实的自我表达”。这种虚假的自我认识是什么,也许对你来说并不完全清楚,但怀疑已经升起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因为现在你可以向前走,支持你对自己内在虚假的觉知。

让我简要地提醒你,什么是对自我的虚假认识,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
虚假的自我认识主要是由在童年时我们持有的各种信念和想法所产生的一种思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我们在那段时间经历的痛苦事件产生的。痛苦的事件和信念导致了我们与内在世界的脱节。我们的行为变成了一种结构化的、假装的,由否认和压抑构成的行为模式,我们最终被困在这个断开联结的世界里,除了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生活在希望和期待之中,我们别无选择。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许多人并不是真正的处在当下,他们总是在别的地方,与眼前的现实脱节,迷失在他们想要生活的理想世界里。这种功能障碍当然不是有意为之的; 它是在一个无意识的层面上产生的,其后果是发展出了自我的虚假认识。与现实和真我的联结迷失了,我们最终面对的是你所提到的;就是很难区分真实的表达和对内在实相的逃避。因为没有能力做区分而责备自己,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没有必要对自己进行评判,只要接纳这是当下的情形。
好吧,目前我还不能做出区分,好吧,这是我目前的局限,我接纳。一旦做到了接纳,就有继续前进的可能,并可能澄清是什么在阻止我区分现实和逃避。

从我之前所讲的虚假自我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虚假自我总是在逃避;它是逃避的化身,它就像生活在浓雾中或持续的自我催眠中,能够走出这种自我催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使我们尽最大努力去表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仍然被困在我们生命的故事里。讲故事是虚假自我的专用驱动力,是逃避的驱动力,因为讲故事总是在谈论跟人有关的是,而不是发自人的内在的东西。讲故事谈的都是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事,可能有情感,也可能没有情感,但这个人从未真正全情投入其中。故事,无论多么美好或可怕,都只是一个背景,或一个信封;重要的是人,而不是故事。是的,故事有助于理解受到影响的人所处的大背景,但真正重要的是被影响的人,而不是故事。
而这正是许多人忽略的一点,他们一直在自己的故事里兜圈子、指责和评判,讲述自己有多么无助,讲述生活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他们往往从不考虑活在这个故事中的人,就好像这个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
还记得我在上周的讲谈中提到的吗:“我”是所有知觉的中心点;一切总是跟“我”有关,而不是跟“我和我的故事”有关,只跟“我”有关。这似乎是很难被人们整合或理解的一点,因为这种说法似乎带有一种自私的味道。但事实并非如此,把关注放在“你”身上并不是自私。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巨大的变化将开始发生。
把关注放在 “你” 而不是你的人生故事上,你就已经开始区分逃避和现实了,因为你是你人生故事的主角。为了帮助你更进一步,记住这个问题: “这是真实的吗? ” 通过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种区别就会毫不费力地显现出来。
但有一件事需要记住。因为你生活在一个虚假的自我意识中,你只能从那里开始。因此,就有了众所周知的剥洋葱的比喻。你将从一层想象的实相走向另一层想象的实相,即使这个新遇到的实相似乎更为真实,它也只是一些虚假的东西,不过它比之前的那个更接近真实的自我表达,如此一层一层继续下去。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实的自我表达”。
当内心的感受和被表达的内容之间存在直接联结时,你所谓的 “真实的自我表达” 就会出现。换句话说,你所表达的就是你自己。
例如,我看到很多人表达愤怒,但他们从来没有摆脱他们的愤怒,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愤怒是智性层面的,而不是内在感受上的愤怒。在前几天的一对一个案中,一个学生告诉我她很生母亲的气。我让她拿个抱枕,用肢体和语言来表达她的愤怒。她拍打着垫子一言不发,不到一分钟之后,她说她感觉好多了。这并不是她愤怒的真正表达; 这只是为了满足她的头脑,表现得像个好学生,实际上,她打的动作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为什么它没有任何效果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害怕有人听到她的愤怒,从而对她评头论足,所以她不敢真正表达自己的愤怒。她对被人评判的恐惧如此强烈,导致她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
第二个原因是她认为自己不够好,并为父母不曾善待她而感到悲伤。悲伤掩盖了她的愤怒。一旦她成功地表达了她的悲伤,并且表达了她想要被赞许这些事实,愤怒就会突然跳出来,这一次愤怒从她的腹部升起,她与自己建立了联结,她能分辨出不同。
当我们与自我联结时,每一种想法、感受或身体感觉都是我们是谁的真实表达。它很容易被人辨识出来,因为它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声音,甚至身体也会变得不同,身体会很放松,在那一刻,这种对于你是谁的真实表达可以被周围的人感知到。

下面用一则美妙的有关丰雄的禅宗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丰雄当时只有12岁,但他希望有人给他一些东西让他去沉思,去冥想,所以有一天晚上,他去找禅师默雷,轻轻地敲着锣宣布他的存在,然后恭敬又安静地坐在禅师面前。
过了一会儿,禅师说:丰雄,给我听一听两只手的声音。
丰雄拍了拍双手。
好,禅师说。现在让我听一听一只手的拍手声。
丰雄沉默了。最后,他鞠躬离开,开始冥想这个问题。
第二天晚上,他又来了,用一只手敲锣。
那不对,禅师说。
第二天晚上,丰雄又来了,他用一只手弹奏三弦琴。
那不对,禅师说。
丰雄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回答,但禅师一遍又一遍地说:“不对。”连续好多个晚上,丰雄都在尝试新的声音,但每个回答都被驳回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荒谬,所以没有一个答案会是正确的。到了第十一个晚上,丰雄来到禅师面前,还没来得及说话,禅师就说:“还是不对!”
后来他就不再去找禅师了。
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考虑所有可能的声音,然后把它们全都抛弃了。等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抛弃的时候,他顿时开悟了。
当他的人格全部褪去的时候,他回到禅师身边,没有敲锣,而是坐下来鞠了一躬。他什么也没说,周围一片寂静。
于是禅师说:“你听到了没有声音的声音!”

在那一刻,借用你的话来说,丰雄在真是地表达自己,在表达中没有任何阻碍;他就是真实的一种表达。

如果你的目标是真实地表达自己,活出真实的自我,那么就像丰雄一样,你需要辨识并抛弃你内在的虚假,你还要辨识并抛弃所有你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它们不是你,它们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它们是别人对你的看法,曾经你不得已接受了。它们是你接受并认同的头脑中的声音、想法和行为模式。请记住,这些都不是你。

你的问题是: “我如何区分真实的自我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逃避?”
根据我今天所说的,以及之前提的那些讲谈,你现在已经具备了赋予你真实的那部分生命的所有要素。每次你表达自己的时候,在心里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这将帮助你切中虚假的部分,引导你回到本质的部分,当你认同一种信念或某些评判时,问自己:“这是真实的吗?”去探究你的内在实相究竟是什么。
这可能不是一段轻松、平稳的旅程,因为我们确实习惯并执着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害怕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的善于控制的头脑阻碍了我们,它让我们认为“有个坏妈妈或坏爸爸总比没有妈妈或爸爸好”。这种或类似的想法表明了我们是多么害怕孤独,多么害怕跳入未知,多么执着于一种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是的,对一个孩子来说,爱和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必不可少;但你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所以你可以让成年人的部分积蓄勇气,并迈出必要一步来面对这些被无意识地锁在黑暗中的你的某些部分或方面。这需要毅力,这与你小时候开始用两条腿站立并迈出第一步时所产生的毅力相同。在那一刻,那个孩子没有犹豫,没有质疑,没有“如果……会怎样?”没有控制的头脑;是你内在的生命力驱动你这么做的。让这生命的力量再次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支持你实现对真实的渴望。
请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告诉我。

好了,感谢大家专注的聆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们今天提出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4月28日

视频会议_行为模式和控制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第二个有关行为模式和控制的话题也与内在小孩的幻想世界有关。
有人问: “您能谈谈我们小时候的行为模式吗,比如攻击、取悦或抽离,以及我们是如何把这些行为模式作为一种策略来控制我们的环境的?”

行为模式有很多种,并且会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关于行为模式,首先要了解的可能是它们所呈现出的状态的原因、它们的根本原因,以及是什么让我们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另外一种。
根本原因
行为模式主要是一种防御机制,我们的神经系统时刻准备着来保护我们的完整性。这并不是说,作为孩子,我们做好了决定要采取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自行设定好的。如果环境是友好的,欢迎的,那么我们会倾向于采取开放和友好的行为模式。相反,如果环境被感知为是危险的,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那么我们的神经系统将做出相应的反应,为我们提供一个适当的行为模式。
我相信你们都听说过攻击和逃跑反应,对我们人类并且对每种生物来说,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存机制。行为模式就是在这种生存机制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这些行为模式要么以愤怒(攻击)为基础,要么以恐惧(逃跑)为基础,当然,其中会有一些变化和混合。行为模式也主要是我们孩童时对心理和情感环境的一种反应; 行为模式是在试图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

正如你们所知,作为孩子,我们有一些基本的需求,比如被别人看见我们本来的样子,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最重要的是有陪伴,或者简而言之: 就是被爱。然而,这些需求很少得到满足,这使我们的心感到疼痛。我们对被爱的渴望深植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因而实现被爱的渴望会掩盖我们眼前的现实环境,并产生一种绝望感,以及与之对应的感受,即期待
期待,如果我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行事,我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开始发展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模式。请理解,这种发展发生在我们心灵无意识的部分;并不是孩子跟自己说:‘我要这样做,以满足我的需要’,不,并不是这样的。这种发展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它总是指向生存。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行为模式实际上,并且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机制,是围绕着我们童年时代生活的心理和情感环境组织起来的。

例如,如果我们童年生活的心理和情感环境是基于恐惧的,我们可能倾向于发展成一种受害者取悦者的行为模式,或者相反,我们会发展出一种叛逆或战斗者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的情感环境是以愤怒或暴力为基础的,我们可能倾向于发展出受害者取悦者的行为模式,而很少会发展出战斗者的模式。
请理解,这些都是倾向,而不是存在其中的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会有很多不同。

只要我们一直渴望我们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成为期待和依赖关系的牺牲品。为了看清现实是什么,我们必须走出孩童时被糖衣包裹着的想象世界。正如下面图片所显示的,有很多行为模式,不过,我们可以基于作为一个孩子时我们与环境的情感关系,将这些行为模式分为4大类。请注意,这个列表不是详尽无遗的,同时每个人可能会有所不同。

人格类型 - 行为模式行为模式 相关联的感受

你会问: “我们是如何把这些行为模式作为一种策略来控制我们的环境的?”
控制我们的环境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态度,可能自从生命开始存在起自古就有;为了生存,所有物种都发展出了控制它们所处环境的策略。对我们人类来说,我们的生存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生存,而不是生理生存。正因为如此,我们发展出了与我们的心理需求相关的策略或行为模式,以满足这些心理需求,有关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
例如扮演受害者角色的人,因为他没有得到应得的关注,便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不公平,全世界都跟我作对,没有人爱我,我感到很受伤,我很孤独,没有人关心我;这都是他们的错。”
那个人会花很多时间哭泣、流泪,试图引起关注: “看看我有多可怜,我受了多大的伤害。”  然而,在这种受害者的态度下,隐藏着一个暴君,因为怨恨和愤怒近在咫尺。受害者通过无休止的悲叹试图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外,他处于一个强烈的“不”中。“不,不应该是这样的,你应该是我想要什么你就得给什么;如果我很痛苦,那是你的错。”
就这样,他一边哭泣流泪,另一边要求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两种态度往往会把人赶走,让人排斥这样的人。这和受害者所想要的恰恰背道而驰。谁愿意忍受一个受害者持续不断的悲叹?谁愿意忍受暴君无休止的指责?恐怕除了救世主/拯救者,没人能做到。而救世主/拯救者又是另一种常见的基于恐惧的人格类型。
救世主也被称为拯救者供养者,他会做任何他能做到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需要跟受害者一样,也就是被爱。他是如此渴望被爱、渴望有人欣赏和认可他的价值,乃至于他愿意牺牲自己,甚至有时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得到它。他的主要工具是取悦,说是,服从。取悦是救世主的另一面。他不知道如何说“不”,他就像一块擦鞋垫,你可以在他身上擦脚,他依然会说谢谢你利用了他。
救世主不忍心看到有人痛苦,因为这反映了他自己的痛苦。他是一个乔装打扮的取悦者! 反过来,也可以说取悦者是伪装的救世主。救世主取悦别人是为了被认可、被欣赏,也是为了拯救 “这些可怜的、受罪的人”取悦者救世主都有一种微妙的优越感。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表现出一种比你好的轻视态度。

你可能在你自己的家庭(父母或核心家庭)中观察到这一点。夫妻关系经常会被这些行为模式所支配; 这会导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甚至孩子之间的误解、困惑甚至仇恨。它们也会导致我在上周的讲谈中提到的依赖共生。虽然这些行为模式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试图控制我们的环境,但它们很少管用,你自己肯定也经历过这样的失败。
这些行为模式不起作用,是因为它们不是一个坦率明确的、开放的请求;它们是在绕着弯来索取我们想要,它们建立在期待之上。此外,它们微妙地携带着怨恨的能量;有时怨恨会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被携带,比如当我们生气或叛逆的时候;然而大多数时候,怨恨隐藏在我们心灵中某些无意识的部分。

记住,是对需要会被满足的期待创造了一种行为模式,而非其他;所以我们可以说,行为模式就像是在稀薄空气中形成的肥皂泡。行为模式之中不存在现实,它们只是一种手段,期待我们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然而它们从未成功。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倾向于认同这些行为模式,而忘记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变成了受害者-暴君或取悦者-救世主,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扮演这些角色是为了掩盖我们痛苦的内心。这些角色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而且还掩盖了我们的生命力和我们真实的人格。因此,这些角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为它们阻止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纯真地生活。这些使得我们过着一种受限制和受控制的生活,也是一种求生存的生活。
当我们认同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时,它会遮蔽我们的洞察力,遮蔽我们的辨别能力,遮蔽我们看清眼前现实的能力。因此,有必要辨识和理解我们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又是被困在怎样的行为模式中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这种行为模式所掩盖的需求和伤害。通过照顾好我们的需求和疼痛的内心(辨识、接纳和表达),这种行为模式将会逐渐消失,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它了。
就是这么简单!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和提问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10月20日

视频会议_孤独与联结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我们有一个参与者提出的关于孤独和联结的问题。她问:“您能谈谈孤独与充实的联结吗?我感到孤独和绝望,我渴望爱,渴望信任,渴望一种全然的联结。我到底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没有任何问题。你只是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下造成的不幸结果。你的孤独和对你所说的“全然的联结”的渴望是对极度缺乏爱的结果。作为一个孩子,你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关心和支持,同时,你的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理解。所有这些都让你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也产生了对温暖内心的联结的渴望。这种渴望也没有错,它只是你身上所缺失的某种东西的表达。错的是小时候养育你的人,而不是你。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一点,以避免任何内疚感或责怪自己不够好的想法;请不要陷入受害者的心态,这会把你带进死胡同。
我还要指出,孤独和单独一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单独一人又乐在其中,同样,有时候我们虽然和亲戚朋友在一起,但依然会感到孤独。孤独不是单独一人的结果,它是一种失去联结的结果;缺少一种亲密的同在感。

你说:“我感到孤独和绝望”;我知道这就是你今天的实相,而且这个实相可能已经存在很多年了;然而,孤独感是一种可以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或事件触发的感受,找到孤独感的可能来源很重要。一旦你所经历的那种特定的孤独感有了一个准确的指向,解决它就变得更容易。
当父母中的一方因工作或生病或其他原因不在家时,孩子会感到失去了什么,但这并不一定会产生孤独感,因为父母的另一方会陪伴左右。然而,当孩子多次被单独留下,主要是因为父母或监护人都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时,孩子会感到被遗弃,这种身体上的遗弃无疑会产生内心的孤独感。也可能是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孩子本人; 这样一来,人们不再能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而是只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或生活中的成就。其结果是就造成了孩子内在一种深深的无价值感。他会形成这样的思想形态: 只有符合父母的期望,他才有价值。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着想,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父母的期待。然而,想要被着想可能是孤独的错误解药。
同样,当一个孩子不能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当他的话或意见没有被考虑或认真对待时,孩子也会感到被排斥和被忽视,这会让他产生深深的悲伤和孤独感。

我刚才提到的不同情况的共同之处在于“不被理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理解是他的基本需求,不管这些需求是什么,都等于有安全感。留心观察一个小孩跑向妈妈或爸爸,孩子仅仅是为了投向父母的怀抱,当孩子在父母的拥抱里,他感到安全、被保护和放松。在这样的同在之中,他的需求得到了理解和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基本需求没有得到理解,都会造成怨恨、被拒绝或不被需要的感受;这是孤独感不断滋长的完美土壤。
大约一年前,我们举办了一场有关“被理解的需要”的Zoom会议,在这次讲谈中我也给出了一些练习,以帮助澄清有关你自己,有什么是不被理解的。明确我们的需求和我们没有被理解的地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当我们想要确定我们孤独感的源头时。因此,我鼓励你再阅读一遍这篇讲谈的文字稿,并按建议的步骤来做练习,以澄清你的需求是什么,因为我感觉有些东西对你来说并不是那么清晰。
让我们回到你对“全然的联结”的渴望上来。
每个孩子都在渴望什么呢?或者我应该说每个人都渴望什么呢?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你所说的“全然的联结”,一种暖心的联结。暖心的联结能带来什么呢?它带来了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同在感和归属感。我们不再孤单一人,有人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感到被接纳,被包容,换句话说,我们感到了被爱。
这种同在感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他们无意识地在关系、性、体育运动、工作或领导力中寻求这种同在感,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做的只是避免面对自己内在的孤独感。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全然的联结,因为当我们还在子宫里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这种同在感,这种感受当然是无意识的,但这对我们当时那个小生命来说至关重要。胎儿和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分离,分离在出生的那一刻出现了,从那一刻起,每一个存在都开始渴望一个“全然的联结”,是一种与被感受为是一体的东西的重新结合。因此,抚触婴儿、拥抱婴儿,以及随后在身体和心理上支持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婴儿或儿童没有得到这些,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痛苦。分离是孤独的种子,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分离,对孤独来说都有着同样的作用。你对全然联结的渴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要说这很正常,你一定错过了身体抚触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你写道: “我感到孤独和绝望,我渴望爱,渴望信任,我渴望全然的联结。”
你一定会感到有些绝望;这是孤独感的一部分,当我们孤独时,我们确实渴望爱,渴望有人可以信任并能建立真正的联结。我这么说是为了强调你所经历的一切是完全正常的。你渴望爱,渴望信任和联结,这都没有错。这些也是孤独感的一部分; 你要做的就是接纳目前的状况,接纳这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情形。如果你不承认和接纳这就是你的情形,那么你只是在更深地锚定你的孤独,因为你否认了自己内在一个重要的部分。请不要这样做,请向你的感受敞开,诚实地面对你的感受,不要隐藏它们,给你内在的感受以空间,好让它们在这个空间里得以充分表达。是的,我渴望爱,跟爱断开联结让我感到痛苦。是的,我渴望信任和被信任。是的,我渴望一种充实的联结。
与你的感受保持一致将有助于达成你的决议。
你提到你渴望信任,这似乎表明你不仅在你的行动或愿望上没有得到信任,而且你的养育者也不值得被信任。他们可能在很多方面都欺骗过你,他们不遵守诺言,他们用自己的期望否定你,并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也不了解你的基本需求和渴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去信任任何人,包括信任你自己都是不可能的。你对全然联结的渴望也表明,到目前为止你还不能信任任何人。

信任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完全依赖和脆弱的,我们只能依赖我们的养育者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我们依赖长辈的保护和支持,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尽管信任是与生俱来的,但信任就像一粒种子,想要发展出自信,关注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孩子内在树立信任是父母教养和职责的一部分,如果父母没能做到这些,孩子会缺乏自信,变得自我怀疑、优柔寡断、胆怯,甚至是胆小。不安全感、担忧、焦虑和恐惧成为孩子成年后人生中的常客。
没有信任,你所说的“全然联结”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一种关系要富有成效,就必须建立在信任和爱的基础上,这样的关系需要双方的信任,没有爱不可能有信任。爱和信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爱不可能有信任,反之亦然。
你需要的就是爱,正如同名歌曲所唱那样。然而,爱始于你,而不是来自于他人。把爱带入你的生命之中,带入你的内在世界。爱是接纳自己,对你说是,对你本来的样子说是。你没有从父母或养育者那里得到足够的爱,这是真实的事实。但你可以接纳当下的现状,并开始多爱自己一点。

你会问: “我能做些什么?”
也许你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澄清你的状况。澄清你的需求,澄清你的孤独感的源头。最近我和一个有类似问题的人沟通,一开始我发现他感到很困惑。读了你的问题,我感觉对你来说也是一样的处境。这就是为什么我强烈建议你把我今天所谈论的不同方面弄清楚。
请花点时间来思考你的需求是什么,首先列出你所有的需求,然后丢弃那些对你来说不重要的。其次,在每一个需求前写下你在过去希望如何实现这个需求。每一种需求都要尽可能写得具体,对于每一种需求,可能有不同的实现可能性,把它们都写下来,不要去管现实中发生了什么。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对你的一两个基本需求,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练习功课,就是在“不被理解”讲谈中我所提出的练习。
一旦你对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继续我在之前的讲谈和工作坊中所提到的内容:“转化三部曲”:

• 辨识(是什么)
• 接纳(情形就是如此)
表达(需要被表达的东西)

其实,仅仅辨识出来是不够的,因为我意识到,很多学生确实辨识出他们感到愤怒、悲伤,或孤独,但他们不想承认这是事实,承认事实会让他们会感到羞耻;他们的骄傲阻碍了他们。骄傲、恐惧和羞耻成为接纳的障碍;他们创造了一个在接纳发生之前需要处理的卡点。所以,请核实一下是否有骄傲、恐惧或羞耻活跃在你的内在,如果是的话,那么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你接纳你的实相,并阻碍了你表达任何需要表达的东西。
在你的问题中,你提到你渴望信任。就像我之前说的,信任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种子,这颗种子需要支持才能成长。既然你不再是一个孩子,你就有责任给予自己支持,培养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我相信你能做到,就像这个学生曾经告诉我他有多绝望,甚至想自杀。他谈到了他的绝望,他的无助和孤独,但却无法真正与这些感受联结,因为他太害怕如果他真的与自己的绝望联结起来会发生什么。恐惧是障碍;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做到了面对自己的绝望,并没有将它推开,也没有回避它; 而是对它说是,令他感到惊讶的是,他的内在开始发生变化,一种敞开被创造出来,接纳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幸福感和一种更加自由的感觉。这使他更有信心进一步打开。
信任与接纳携手并进;当有了接纳,抗争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放松,爱开始流淌。就是这样简单,然而有时由于恐惧、骄傲或羞愧而令人难以承受;因此不屈不挠毅力是必需的。

我相信这次讲谈将会澄清你们不清楚的地方,至少可以部分地澄清。现在轮到你们来行动了,做好你们的功课,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支持,请记得支持一直都在。好了,感谢大家专注的聆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们今天提出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4月14日

视频会议_遗弃和孤独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抛弃。
“作为一个孩子,我感到被抛弃,没有融入家人,这让我感到孤独和悲伤,就好像我的脚下有一个深深的洞,我可能会掉进去。我该如何处理这种被抛弃的创伤?”

不幸的是,许多人都有这种被抛弃的感受。我们很多人在我们生命的不同年龄,以某种方式或其他方式,都曾遭遇过这种被抛弃的可怕经历。抛弃既可以是一种身体上的经历,也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经历,有时两者兼而有之。无论这种经历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它所造成的深层次的情感痛苦是相同的。
身体上的抛弃可能在幼年时就存在;尽管剪断脐带并不能真正将婴儿与母亲分开,因为他与母亲依然保持着联结,只要婴儿与母亲依然保持亲近的关系,这种联结对婴儿的健康也有着深远的重要性。但通常在出生后,当婴儿被放在摇篮里,跟母亲分开时,他开始经历一种被抛弃的感受。在那个幼小时期,这种感受并没有被概念化为抛弃,但婴儿依然经受了这样的经历,并且这一经历可能对他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婴儿在失去了与母亲——也就是他安全感源头的联系之后,这种感受更多会是一种不安全感,他表现被抛弃的感受和对安全感需要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泣。

母亲是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来源,父亲是第二来源,然后是作为一个家庭和住所的家;这些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安全保障。
当我们与安全感的源头分离时,会有被抛弃的感受;它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如果这种不安全感持续或反复出现,就会导致焦虑甚至恐惧症。这种分离可以是身体上的,比如长时间被放在大桶里,或者被逐出家庭,送到亲戚那里。年幼时所遭遇的冷漠、不被关注和不被理解也是不安全感的来源,会激发被抛弃的感受。
多年来,我处理人们的问题和创伤的经验让我明白,如果被抛弃的感受对许多个体来说是常见的话,它不一定都是来自外部,也不一定都是来自粗心的父母或照顾者,这种感受也可能来自孩子的内在。

艾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艾伦告诉我,在他四岁左右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甚至目睹了母亲试图自杀;在这段时间里,艾伦非常害怕他的母亲会死去,所以他决定做个好孩子,永远不给母亲制造麻烦。他变得很听话,从不提出任何要求,而他的兄弟姊妹和其他家庭成员则不断地要求他母亲的关注。艾伦也很需要母亲的关心,但他又不能用任何方式表达出来,他担心如果他这样做,母亲会承受不了,她可能会死掉。艾伦的父母以为艾伦样样都挺好,不需要太多的关注。艾伦开始感到被排斥在外;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是个局外人,不知不觉他开始嫉妒其他家庭成员,因为他们都得到了母亲所有的关注。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孤儿,在情感上与自己的家人隔绝。艾伦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他自己才是被抛弃感的无意识创造者,因为当时他决定不给母亲带来麻烦,他害怕如果给母亲带来麻烦,母亲就会死。失去母亲对艾伦来说是更大的灾难。
想到母亲可能会死去,艾伦就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这让艾伦决定要做一个好孩子,而这个决定又让他的内在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被抛弃的感受。

父母离家去工作、离婚、自杀企图、疾病或丧父或丧母或近亲去世,甚至是心爱宠物的死亡,这些情况都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的感受。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被忽视也是被抛弃感的来源。同样,当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更受青睐时,手足之间的竞争也会产生这种被抛弃的感受。身体上的或心理上有很多不同的情况,都可能是被抛弃感的来源。

在你的问题中,你提到你觉得自己没有被家人接纳。对孩子来说,不被接纳可能是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的另一个源头。为了获得安全感,孩子需要参与家庭决策。一家人要搬到不同的城市,搬家,和不同的家庭成员住在一起,甚至去到一所新的学校,这些都是孩子需要事先了解的情况。孩子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因为他所习惯的环境将不复存在,他害怕他不理解事物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他至少能够参与新的安排,这对他来说很重要。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提前为即将到来的新情况做好准备,并向孩子解释新情况将能给他带来哪些积极的变化。经常父母有这样的思想形态,他们认为孩子太年幼,理解不了新情况的改变,或父母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分享变动的信息,无论出于哪种原因,父母因故对于家庭即将面临的变化闭口不谈,这就会把孩子置于一个突变的定局之中,这就注定会让孩子陷入挫败和愤恨之中。小孩或青少年可以理解任何情况,只要以真实的方式告知他,并把他视为是家庭的正式成员,而不把他作是一个没有发言权的人。

由于被抛弃感本质上是关于不安全感的,因此被抛弃感不仅会带来悲伤和孤独的感受,还会带来其他的感受,如:恐惧、怨恨、愤怒和复仇的欲望。羞耻感也将在其中发挥作用,当有人不被欢迎或在一个团体(兄弟姐妹,家庭或社会)中被排除在外,这个人将形成一种想法,而想法在后来毫无疑问将成为一种信念,他会认为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或根本不重要,所以他才会被排除在外,他才不会被大家考虑到。无价值感往往源于被抛弃的情形。
更重要的是,有被抛弃问题的人也会形成相关的行为模式,并在人际关系中遭遇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对方会离开他们。正是对被抛弃的恐惧会导致人们变成了“讨好者”,并且形成依赖,需要对方不断地保证对他们的爱,并且保证会他们在一起。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可能会推开别人,以避免自己被拒绝或排斥;他们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定、不健康的,他们需要持续控制自己的伴侣。有些人甚至会通过过度保护孩子,把他们对被抛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会牢牢地抓着孩子,好像他们的生命取决于孩子对待他们的态度。有些人可能会无缘无故经常生病,出现这种现象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饮食失调、各种各样的成瘾、说教或对他人的责骂都可能是早期抛弃问题的迹象。

你问:“我该如何应对被抛弃的创伤?”
任何时候,当我们想要处理一个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澄清这个问题,在你的情况下,就要尽可能地清晰是什么让你感到自己被抛弃了,感到被排除在外,否则就这个问题会变得过于笼统,也就很难给出正确的方向。
你能做的就是首先设定一个时间,让自己独处,不被打扰,这样你就能回想起最近发生在你身上的被抛弃或被排斥的情况。是的,你的问题的根源很可能是在你的童年时期,但允许自己回忆起最近发生的情形将会更容易让感受浮现出来。
你在哪里?谁和你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让场景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谁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你有怎样的想法?有什么感受被触发了?
记住所有这些方面可以帮助你重新连接到这个情形,就像它正在发生一样,唯一要做的就是表达随之而来的想法和感受,无论这些想法和感受以什么方式出现,去表达它们,就像你在慢慢抖开绕成一卷线轴的线。
让这种“你的脚下有一个深深的洞,你可能会掉进去”的画面和身体感觉浮现起来吧;这个画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首先浮现的感受可能不是悲伤;恐惧可能会和强烈的“不”一起出现;不,我不想掉进这个洞里。尽你所能地允许它出现,当它变得太强烈,几乎吞没你的时候,回到当下;辨识出你在自己的房间里,你是全然安全的,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你,你不会掉进任何洞里;做几次深呼吸,当你觉得准备好了的时候,重新回到那个情境当中。

重复这种“碰一下就走开”的方法可以温和地驯服恐惧,并且让其他情绪浮现出来。关键是要表达出发生的一切,甚至是可能产生的评判。记住,我们欢迎任何的发生。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恐惧越来越少,你会发现你对自己内在所产生的感受更加自信了。记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神经系统整合情境的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无法控制它。你唯一的选择是愿意再次面对这种情境,允许任何要发生的去发生,并在你有感受的时候把它表达出来。疗愈只能在它自己的节奏里发生;疗愈是不能被强迫的。
如果你觉得独自处理自己的问题对你来说可能过于艰巨,你可以考虑做个案;支持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当我们在处理被抛弃的问题时。

孤独和悲伤的感受不可避免地来自于被排斥或被抛弃,然而这些感受并不仅仅是由被遗弃的问题引发的。不被理解、不被支持或被指责也会带来悲伤和孤独的感受。当我们错失了某人或某物时,我们往往会感到痛苦和悲伤,正是这种“缺失”造成了孤独感。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很孤单,尤其是在我们对安全、陪伴和体贴的需要和渴望不被理解。我们只是缺失人类的温暖。共情、善意和慈悲是孤独最好的解药,要大量地不加节制地使用它们。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1月5日


视频会议_设置边界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设定界限。
有人问:“很多人不敢说‘不’。为什么人们如此害怕设定界限?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如何为自己站出来,如何设定界限吗?”

人们害怕设定界限主要是因为害怕被评判和/或拒绝。他们如此渴望被接纳和被爱,乃至于他们做好了准备让自己以各种方式被虐待,希望因此而被接纳和被爱。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难以捉摸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是无意识的;它是无意识的,是因为过去曾被评判、被羞辱和被拒绝的痛苦已经深埋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正是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让他们踏上了一段封闭内心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说“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确实设定了一个界限;但是这个界限,这个“不”不是一个健康的“不”;这是一种轻蔑的“不”,通常与报复的欲望联系在一起。问题在于,这种界限深埋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很难被直接辨识出来,也很难用“不”或“停止”来表达或清晰地说出来。“不”的真实表达应该是:“我感到受伤”,然后再说:“请爱我或不要抛弃我”,但伤害的程度是如此之深,人们做不到公开表达出这一点。这颗心将痛苦与被接纳和被爱的渴望结合在一起,导致他们采取各种行为策略,如成为取悦者、供应者、拯救者或操控者等身份,以达到被接纳和被爱的终极、唯一大结局。问题是这些行为策略并不能真正起作用,也不能建立任何令人满意的界限。
说“不”会设定一个界限;然而,界限可以基于不同的动机。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参加9月29日Zoom讲座的朋友们一定记得,我提到了健康的“不”和扭曲的“不”。一个不依赖他人评判的人会轻松地说出一个健康的“不”并设定界限,她的生活会变得从容,因为一个健康的“不”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被别人的评判所束缚的人,她在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挣扎,试图让别人理解她。她经常感到被周围的人利用她、虐待她,因为她不能设定任何真正的界限。她参加了一些工作坊的学习,也做了一些个案咨询,对她的困难有了更好的理解,但这些并没有真正解决她的问题,可以说,直到有一天她体验到她实际上是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的;别人对她的评价在本质上与她无关。这种认识使她获得了自由,她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她变得自信起来,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设定界限。
相反,一个生活在别人目光中的人,一个被别人的意见和评判所束缚的人,没有能力表达一个健康的“不”,也没有能力设定健康的界限。她所有的“不”,如果她能表达出来,会是被扭曲的,因为它们包含了情感的负担,她的生活将会是一种持续的内耗和割裂,因为她既想要被尊重,又想要被接纳、被爱。

你会问:“如何为自己站出来,如何设定界限?”
为自己挺身而出,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所背负的令人心碎的痛苦。然而,在面对痛苦之前,我们需要辨识出掩盖和保护痛苦的不同层次。我们常常对自己破碎的心说“不”,仅仅是因为它很痛苦,而且我们害怕与这种痛苦联结在一起。这种保护机制是如此强大,它制造了一种假象,似乎一旦我们允许痛苦,我们可能会死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时间来面对痛苦,我们只能随着防御机制的减弱而走向疼痛。想要让防御机制减弱,我们需要对如其所是的样子说是,需要对当下的自己本来的样子说“是”。我们需要有一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处于痛苦中的那部分以及对待我们保护痛苦的那部分。
识别、接纳和表达,还有对自己的尊重态度,这些是穿越我们防御机制的基本支柱。坚持不懈并不意味着要付出艰辛来突破障碍;相反,它只会通过在人身上制造分裂而加强防御机制。耐心和慈悲是通向自由之旅所需要的要素。设定界限意味着对自己坚定的“是”,意味着爱和尊重自己。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和提问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10月13日

视频会议_关于相互依存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有关《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相互依赖的。“在个人成长中,似乎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关于‘依赖共生’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依赖他人? 您能分享一下这个话题吗?”

首先,不仅在个人成长中人们有依赖共生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是依赖共生的,但人们往往不自知;它更多地体现在个人成长上,因为人们在公开表达他们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依赖他人?答案很简单,人们依赖别人是因为他们不能依赖自己,他们还没有成熟。他们仍然是渴望爱、渴望认可和支持的小男孩或小女孩。正是他们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要驱使着他们去依赖他人。依赖共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有一些主要的指标能够表明一个人是依赖共生的。

缺乏自信,不能说“不”,不能设定界限
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关注别人的评价
控制和操纵
优柔寡断,依赖他人做决定

如前所述,依赖共生源自于童年。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依赖的,而且在他生命的头两三年主要依赖母亲,较小程度上依赖父亲。两三岁之后,虽然孩子仍然依赖父母满足自己所有的基本需要,不过孩子也开始走向独立。在孩子的童年阶段,他们需要并且通常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身体和情感上的照顾,得到理解、认可,并且最重要的是得到父母以不同方式提供的支持。当父母能够提供给孩子以上种种,孩子自然会变得自信并走向成熟。
不幸的是,情形并不总是这样(理想);是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现实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但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得到满足,正是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使人对他人产生依赖。看看你自己和周围的人,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没有被支持,没有被爱,没有被理解?你们有多期待无条件地被爱?期待也是依赖的一种迹象。
当我们的需要本应该得到满足却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倾向于从身边的人那里去寻求,我们需求的对象可能是老师、牧师、政治领袖、朋友,而最为常见的是我们的人生伴侣。
大多数处于关系中的人,无论是婚姻、友谊还是工作,实际上都是依赖共生的。依赖共生与相互依赖完全不同。在每个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之间都存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绝对的自力更生是不可能的。我们都依赖别人来保障衣食住行的需要,而工作就是互相交换渠道。我们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钱,有了钱,我们可以满足我们基本的和非基本的需要。这种相互依赖不能与依赖共生相混淆。相互依赖是健康的,也是必需的,而依赖共生则是需要未被满足的不健康心理行为。

我们都拥有不同的关系:工作中的关系,与朋友关系以及与人生伴侣关系,我们可以检查我们在这三个方面的依赖程度。一个明显的标准是“不安全感”。如果在一段关系中,我在某些方面感到不安全,这表明我有某种依赖性。不安全感会导致控制和期待。
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思想形态:

“如果我在学校学习好,爸爸妈妈会很高兴,他们也会爱我。”
他的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他将继续这种模式,比如在工作中,在友谊交往以及在跟人生伴侣的相伴中。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别人快乐;他的幸福依赖于别人的幸福。

一个青少年会有这样的思想形态:

“如果我看起来很酷的话,我期待这个男孩(或那个女孩)会注意到我。”
衣着光鲜,扮相很酷会吸引别人关注,这是另一种依赖于他人意见的方式。

一个成年人会有这样的思想形态:

“如果我好好照顾我的丈夫和孩子,我期待婆婆会喜欢我,说我的好话。”
或者是这样:
“我最好依靠我的妻子来做决定,否则我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两个例子都表明拥有这些思想形态的人处在不安全感之中,并且缺乏自信,这两个成年人跟那个为取悦父母而做功课的那个孩子比起来,他们是半斤八两,相距不远。在这些事例中,一个人不是为了做她必须做的事而去做事,她总是期待从她的行动中得到一些回报。这是典型的依赖行为,基于不安全感、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期待。
我相信你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可以核实一下。

摆脱依赖共生的方法很简单,但并不一定容易。个体需要对他的行为有一定的意识并思考它。“我的这种行为模式到底表现出了什么?”以及“我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有些答案可能是:我想要得到认可、表扬或被融入其中。无论答案是什么,它总是指向一个人内心活跃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下一步是有意识地照顾这些需求,通过照顾这些需求,依赖性就会逐步消退,直至消失。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和提问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10月13日

视频会议_亲密与关系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似乎是我们上周话题的延续,问题是:
“您能谈一谈亲密和亲密关系吗?什么是真正的亲密?我怎样才能辨识出到我对亲密的需要?我是否有必要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如果有必要,那么是什么让一段亲密关系富有成效?”

亲密关系对每一个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亲近是亲密的条件,是与自己保持亲密关系的条件。不幸的是,就像许多人共同的特点一样,亲密关系常常(如果不是总是的话)与另一个人相关或有联系,这是亲密关系容易被忽略的核心方面。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之前,让我先简单地澄清一些关于关系的要点。“关系”这个词通常被理解为与我们之外的某物或某人的关系,但我们不清楚也不明白的是,一段关系只能从“我”开始。一切事物,包括关系,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而这个中心点永远是“我”。“我”是所有知觉的中心点。为了让你更清楚,只要问你自己这个问题:现在是谁在听到这个声音,是谁在观看这个视频会议?不言自明的回答是:“是我”,我是那个正在看到、听到、倾听的人。
每个人都要清楚这一点,没有“我”,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关系或联系,也不可能存在亲密或亲密关系。我们从“我”出发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即使大多数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我”是谁或“我”是什么。今天的目的不是要找到“我”是谁或者“我”是什么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理解关系的本质和它在关系中的含义,那么请重温去年4月的讲座,如果你想找到“我”是谁或者“我”是什么的答案,就请参加觉知密集闭关课程吧。

现在,让我们聚焦在亲密上,因为很明显,亲密始于“我”,始于本来的自己,包括我的品质和特定的特质。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包括我们的三个方面,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头脑或思维过程。如果我把讨厌和自己联系起来,如果我对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身体有评判,那么我对自己就不可能有亲密,而只有否认和拒绝。亲密需要敞开,需要理解,需要爱。真正的亲密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与自己的真诚联结,是一种对于“我是什么”的敞开;真正的亲密开始于对我们是谁说是,对我们本来的样子说是。
这才是真正的亲密。
因此,如果我不能和“我自己”亲密,我怎么能和别人亲密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然后,亲密又会转化为一种需要的表达,一种对陪伴的需要,一种对安全感的需要,一种对性的需要,一种对被照顾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只是对爱的需要的不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密只是为了掩饰孤独。这就是大部分亲密关系的模样,大部分亲密关系是对于需要的相互满足和孤独的藏身之所。
你提问道:“我怎么才能辨识出我对亲密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你似乎混淆了两者:亲密和为了感到满足或平静而要获得满足的某种需要。让我们清晰这一点,亲密不是一种需要;亲密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一种与自己交往的方式。你只是把亲密这个词和被照顾、有陪伴的需要搞混了。这就是大多数人在渴望他们所谓的亲密或“整全的关系”时所做的事。他们渴望的是同在、相聚,而不是亲密。请确认一下你属于这类情形吗。
不过,对亲密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对真实的需要,与真实相对照的则是虚伪和虚假。当一个人诚实地发自内心去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期望别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天性是敞开的,当两个人坦诚相待时,信任和爱也随之流动,它会为双方带来滋养。在这样的交流中,一片和谐,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深深的平和和放松感。
你所说的“我对亲密的需要”也可能源于对实相或真实的自然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实相,渴望真理,渴望诚实和敞开,因为这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童年的确在纯真地生活着。不幸的是,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也经历了一些让我们的纯真被严重损害的情形,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心碎记忆。这些反复的心碎经历逐渐地让我们变得自我封闭和孤立,我们开始生活在隐藏和幻想中,尤其是生活在虚假之中。表面上我们保持着友好的面孔,我们假装坚强、友善、温柔、乐于助人,而内心却感到软弱、怨恨和刻薄,不断地评判自己和他人。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敞开,我们的纯真,而变得虚假、麻木,甚至有时怀有恶意。亲密消失了,评判和否认成为了我们的行为规范。

你问:“我有必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吗?”当然有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起点就是你,以及你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你的问题表明你的内在有恐惧;毫无疑问,你害怕向别人敞开,但最重要的是,你害怕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从这种恐惧开始吧;向这种恐惧敞开你自己,向你的内心世界敞开你自己,如此亲密才会诞生。鼓起勇气,你可以记住苏菲派教师兼诗人鲁米的这首小诗:《旅舍》。

“生而为人就像开旅舍。每个早晨都是新的开始。愉快、沮丧、恶意,倏忽即逝的觉察,都像是不速之客。
招呼款待所有客人吧!即便来者是巨大的忧伤,在你屋里粗暴肆虐,将家具洗劫一空,无论如何,还是要待客以礼。他可能洗涤你,好注入新的喜悦。阴郁的想法、羞辱、敌意,在门口得到微笑迎接,获得邀请入内。
来者是客,要心存感激,因为他们的到来,都是天意的向导。”

通过打开你的内心世界,和它亲密起来,你会重获自信,也会重获自尊,同时你也会产生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和有建设性的方式跟别人分享的愿望。

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能让亲密关系富有成效?”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大多数所谓的“亲密关系”实际上是双方需要的满足和孤独的藏身之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关系根本算不上“亲密”。对这种关系更好的称呼是“满足我需要的关系”或“乞丐的关系”。
然而,处在一段关系中也有一些好处;有了伴侣,你就不是孤单一人,这样的关系会给你带来安全感,你的一些需要也会得到满足。处在一段感情关系中,面对生活带来的挑战,应对起来也会更容易,而且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然而,你需要明白的是,在大多数的关系中,很多事情都是在双方无意识的层面上发生的。当缺乏自我亲密时,每一个伴侣都会无意识地向对方投射一个理想人的或有缺陷的人,同时他也会投射自己无意识的特质、感受或渴望,而这些特质、感受或渴望是他一直在自己的内在忽视或拒绝认可的。投射是关系的慢性杀手,因为一方期望从另一方那里得到一些对方实际上无法给予的东西。大多数向我提问的人都处在这种纠结之中。“如果我的伴侣变得不同,我的生活就会好过得多。”他们想要他们的伴侣改变,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了对方身上。每个人的投射范围都可能非常广泛和具体,但它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方面;那就是渴望被“无条件地爱着”。
由于这些投射与现实不符,因此投射很快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满会逐日累积加深,继而很容易变成痛苦和怨恨,接着开始争吵。电影《玫瑰战争》(The war of The Roses) 就非常出色地展示了这一点,我相信你身边一定有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人。

话虽如此,那么什么才能让一段关系亲密而富有成效呢?
当一段关系的双方都对自己和对方敞开时,这段关系才被称为“亲密”。当他们不害怕分享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柔情,他们的爱;当他们可以坦诚地与对方交流,当他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纯真地交流,没有恐惧,而不去隐藏他们的感受和痛苦。当你用心与他人分享你自己,并被他人接受和理解时,爱就会立刻流淌出来。爱不是像说出“我爱你”这样的字眼。爱是敞开的根基和结果。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觉知密集闭关中体验到这样的爱,当双方都对对方敞开的时候。这就是敞开的奇迹,它打开了所有的门;然后你就可以体验到同在,一种结合在一起或完整的感觉。另一个人在你面前,然而你们却没有分离,在那里有一种融合,一种共同的流动,每个人都感到滋养和满足。

向自己和他人敞开的恐惧是障碍,请像一个孩子一样变得无所畏惧,流露出纯真和自在吧,你所有的关系都会变得亲密和富有成效。
好了,感谢大家的专注聆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们今天提出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4月21日

视频会议_幻想与现实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幻想和真实的
“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为生活的快乐和轻松而奋斗。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 

为生活的快乐和轻松而奋斗是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一个明确标志。你问:“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幻想是头脑大部分时间所产出的东西。头脑停留在过去和/或未来,很少处在当下,而真实则总是存在于当下。你是否注意到,头脑是持续绽放出的思想的烟花,有时这烟花是美丽和璀璨的,有时是可怕和噩梦般的。头脑给了你各种各样的想法、信念和观念,这些可以极大地影响你的感受和感觉。头脑就像一种催眠药物,让你进入一种恍惚状态,扭曲你所感知的东西。
就在上周,念一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好地说明了头脑具有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这种能力。她,或者说是说她的头脑,有一种虚构的渴望,想要打败父亲,想要变得坚强。俞晓兰在她的问题中提到:“如果我能与我的心相联结,那么我就能忘记曾经发生的一切。”我最近也听说有人“迷恋”上了一位异性,开始幻想和这个人在一起的生活会比和她现在的伴侣更好。浪漫的爱情可以是一种敞开心扉的感觉,你会突然觉得自己有了飞翔在天堂的翅膀和对生活的激情;尽管如此,它还是蒙蔽了人们看向真相的双眼。
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头脑中最喜欢的幻想。

这些想法或激情时刻都是纯粹的头脑幻想,人们必须意识到它们是徒劳、无价值的。有这样的想法或念头就像生活在梦境之中,生活在希望里;就像一个孩子没有其他的选择来减轻他的痛苦,于是只能梦想一个更好的和理想的世界。幻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绝望和希望的结果;在最近的Zoom会议上,我提到:“伤害产生绝望,绝望产生希望;当一个孩子在心理上或身体上受到伤害时,他会进入一种惊吓状态,结果是他会脱离真相。但由于他必须继续生活下去,他的思想的头脑创造了很多幻想,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同时也希望复仇。
我们对被爱的需求是如此根深蒂固,对爱的需求对我们的生存也是如此重要,最终这种渴望会掩盖我们眼前所处环境的现实,并产生一种绝望的感受,以及绝望的相反感受,那就是希望。”
幻想和希望是相似的词语,因为它们指向的是同一个方向:不真实。印度圣人般若南帕曾说过:“头脑除了不看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外,什么也不做,它只是根据过往的经验来解读事物。”
幻想就是如此;通过不同的过滤器来诠释现实。这些过滤器可以基于希望,也可以基于绝望,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经验的结果,或者是基于一个人所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而产生的信念的结果,同时也有集体意识的结果。
当你发现自己在思考时,观察你正在产生的想法,你就会立即与你的过滤器连接起来。在那一刻,不要继续停留在幻想的世界里,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用这些想法想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把意识带到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总是有收获的,你很可能会发现,你在试图给自己讲述一个故事;要么是一个让你感到安慰的故事,因为你感觉很痛苦;要么是一个责备或报复他人或报复某个情形的故事,因为你受伤了。故事可以有无数的变化,因为它们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经历息息相关。然而你会注意到它们都有同一个根:受伤。而且,由于伤痛仍然弥漫在人的心中,头脑正尽其所能以各种扭曲的方式去转移痛苦,寻求某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当然,这种解决方案总是在未来伴随着众所周知的“如果”。
大家是否还记得念一想要赢了父亲的渴望。她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欲望?仅仅因为她小时候被父亲深深伤害过,感到无能为力;她的烦恼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她的心还在流血。我引用念一的例子,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她解释了她想要赢了父亲的渴望,这是一个有关幻想世界的完美例子,揭示出这一点将支持她从幻想的头脑中走出来,帮助她走向一些真实;在我们短暂的交流中,当她从她身体里受伤的小女孩的口中说出这句话时,她开始与真相联系起来。

在上次的Zoom讲谈中,在我与姚萍交流结束时,我请她告诉我:“你有什么地方不被理解”。在那一刻,她还不知道自己不被理解的什么,但我相信她在某个时候会知道的。这听起来可能是一个奇怪的问题,然而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将穿透所有头脑的废话,并引导人们理解和意识到是什么在最初造成了伤害。实际上我可以把这个建议送给上周的每个提问者,童年时照顾我的人,比如爸爸和妈妈,他们可能尚未理解到我的某些部分,如果能够找到未被他们理解的有关我的这一部分,我甚至可以绕过并且消除大部分阻止我看到我内在真实的过滤器。这个问题适用于你成年生活的任何时候,适用于你跟配偶、老板、朋友的关系;这不需要一定是跟童年的具体情形相关联。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不被理解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你的需求。

我记得有个学员告诉我,她承受着超负荷工作的痛苦,却不敢对老板说一个字儿,因为她害怕被拒绝,甚至被解雇。她不断地在纠结这个问题,并抱持着一个信念,就是所有的麻烦都是因为她不够好,她应该更加努力工作,让自己值得被欣赏。她开始审视自己为什么不敢表达自己,为什么害怕权威,为什么总是忍气吞声,强迫自己做个好员工,直到感觉被压垮了。但这样的审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解决方案。当她开始问自己:“我哪个部分还没有被理解”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她明白过来,其实是她不想被强迫。在她的童年,她总是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穿不喜欢的衣服,吃不喜欢的食物,为她的兄弟姊妹们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整个家庭的替罪羊。当时她尚年幼,别无选择,只能服从吩咐去做。她只能咽下她的“不”,部分原因是害怕受到指责和惩罚,但主要是因为害怕被拒绝和得不到爱。这一“发现”改变了她的生活。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念一在一开始讲的是自己的故事,她想要赢过父亲,我跟她说了几句话之后,念一就变成了她内在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被父亲的态度伤得很重。在那一刻,她不再谈论她的故事,而是从她受伤的那部分表达出来。这个表达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她从幻想转向了现实。当然,她的内在真实还不是最终实相,但那是她生活在其中的真相,一个人必须从这个真实开始。
真实就是如是,它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想法;对于念一来说,真实是破碎的心,幻想是她寻求报复的方式。她的真实被扭曲了;她生活在一个虚假的现实中,她认为那是她的真实。她在绝望中抱有一种希望。
我们一直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现实,害怕面对我们内心的真实,通常我们内心的真实不仅不舒服,而且是痛苦的。
外在的现实也可能是不舒服和悲伤的,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真相,无论是外在的现实还是内心的真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它们。我们要么把它推开,否认它,要么接纳它本来的样子。接纳让我们获得自由;还记得11月关于压抑和接纳的讲谈吗?当我们接纳了一件事,马上就有了放松;当我们压抑或否认时,立刻就会产生紧张感,而紧张感就是幻想的温床。

奥地利出生的诗人和作家埃里希·弗里德创作了一首美丽的诗,可以说明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区别。

理智说 - 这是疯狂
爱说 – 如其所是

谨慎说 – 这是忧愁
恐惧说 – 这只是痛苦
洞见说 – 这没有未来
爱说 – 如其所是

骄傲说 – 这是荒谬的
谨慎说 – 这是愚蠢的
经验说 – 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 – 如其所是

我只是想起了一位禅师在一次禅修中对我说的话:“接纳本来的样子,因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会成为别的样子。”他说的话让我很是纠结,因为长时间安静地坐着对我来说已经很痛苦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诅咒他,因为他竟然跟我说了这些话。我怎么能接纳这种身体上的剧痛?我的头脑一直在与疼痛和老师的话语作抗争。然而,在某一刻,接纳突然而至,对疼痛说了“是”,我突然感到平静,所有的抗争都消失了,疼痛仍然存在,但它不再干扰我了。在那一刻,我接纳了我所处情形的现实,这种接纳带来了巨大的不同。
接纳如是的一切,因为它本就如此;这是进入真实的钥匙;也是远离否认的钥匙。当我们与内在的真实一致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步调一致。
据说佛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执着于世间万物的头脑,不思考,也不感受;它是流动的,也是灵活的”。
执着让我们远离了真实,因为我们认同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开始希望并且否认,我们就这样一直生活在幻想世界里,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今天的问题之一来自余亚的提问:“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幻想世界会存在?
余亚,现实生活看起来明亮又光彩,时时刻刻充满了欢乐与创意,处处充满着乐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一些自在的,而幻想是由虚假的希望、绝望和挣扎构成的。幻想世界的存在是因为有否认;我们否认自己的感受,否认自己的痛苦,甚至否认自己的品质,结果是我们生活在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之中。我们生活在这种思想形态中:“要是我有……”要是我有更好的配偶、更好的朋友、更好的工作、更多的钱,等等……我的生活将会更加愉快。记得俞晓岚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能与我的心联结,我就能忘记曾经发生了什么。”
要是能像这样,要是“他们”能改变,要是“他们”能听我说,看见我,听见我,懂我,那么我的生活就会很精彩,我会很幸福。我们可以列出无数个“如果”,但这些“如果”永远不会给你带来幸福;它们总是会把你引向绝望、痛苦和怨恨。停止回避,停止逃避,直面你的不安全感,直面你的孤独,直面你痛苦的心;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是”。

真实始于对我们本来的样子说是;真实始于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缺点,我们的特质。春节就要到了,让这一轮新月引导你更多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你的痛苦,接纳你的悲伤,接纳你的希望和绝望,迎接一切不要刻意拣选,一切都是受欢迎的,即便只是脸上浮现的微笑或者哈哈大笑。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请记得每天开怀大笑。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1月12日

视频会议_关于信任和敞开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信任
“我不能信任自己,就像我不能信任其他人一样,我也不能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善意和给予。”
您能谈谈信任和敞开吗?”

信任与敞开是携手并进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敞开,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任。观察一个婴儿,你会发现,敞开和信任都被婴儿表达出来了,婴儿当然不是有意识地在这样做,而是真实地表现出来了敞开和信任。敞开和信任是所有生命体共有的品质。我们人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从头脑的角度去生活,我们被文字、想法或概念所纠缠,忘记了现实是什么样子、感受是什么样子、味道是什么样子。
在密集闭关中,我有时会向一些参与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告诉我信任是什么”,以便让他们去品味到信任的真实。在这个询问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产生各种有关信任的想法或信念。这些信念或想法可能很有趣,但它们与信任无关,因为信任不是一个概念或想法,而是可以活出来的东西。
这些参与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体验到信任;但一旦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就会确认无疑地知道信任是什么,他们关于信任的所有想法或信念便会消失。
这就是为什么我鼓励我们的提问者参加一个密集闭关并沉思这个问题。能够让参与者体验信任的必要的一种调味料是就是敞开的元素。正是因为他们愿意敞开心胸,去面对与他们的质询相关的任何出现在他们身上的事物,信任才能被感受到、被体验到。没有某种程度的敞开,没有什么事情能落入正确的位置;无论是关于内在还是外在的情况,一定程度的敞开是必要的。就像信任有不同程度的深度一样,敞开也有不同程度的深度,有时我们会错误地认为敞开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开放,我们甚至不知道完全开放意味着什么或隐含着什么。认识到我们是封闭的而无法打开,这才是敞开的第一层;是的,这是表层,尽管如此,敞开也需要识别。为了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敞开,一个人需要先把钥匙插入门锁,然后转动它,这样门就可以打开了。

敞开和信任以相似的方式发生作用;它们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类似于婴儿一步一步地学习走路的过程。首先婴儿用四肢爬行,然后是坐直,接着是想要站起来,然后在大人的援助之下迈出一步,然后是又迈出第二步,就这样一步一步迈出去。这也就是我们怎样变得自信,建立起对自己能力信任的过程。
记住,信任和敞开与想法或概念无关,甚至与理解也无关。信任和敞开是有形的感觉,人们可以识别、体现和表达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核心品质,所以它们总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然而,对许多人来说,这些核心品质被恐惧和信念所掩盖,因此人们无法获得它们。要让这些核心品质像正常情况下一样发挥作用,你需要有意愿去看一看是什么掩盖了它们,而这只能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内在来实现。在智识上理解信任是什么不会有多大帮助,真正富有成效的是信任的内在体验,没有人能给你这种体验,你必须自己去实现它。
似乎信任也有不同的方向;信任自己、信任别人、信任生命,并且很多人都倾向于信任别人。在现实中,就信任而言,“信任自己”才是一开始唯一重要的事情。不信任自己,就不可能信任生命。至于信任别人,你自己的经验已经向你表明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走这条路。
我之前提到过,敞开是打开信任之门的钥匙。一旦你有了一定的意愿或敞开,去诚实地向内审视自己,你很可能会撞到你不能信任的事实,你无法再去信任,更重要的是你的心封闭起来了。尽管这种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不舒服、悲伤或羞耻,但这是你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你想重获对自己的信任,你就必须处理这一点。

上周我谈到了情感束缚。不信任和封闭恰好就是这样的:它们是一种情感枷锁。因此,与其试图推开它,或责怪自己或试图尽快强行突破它,更好的选择是直面它,第一步是对这个内在的实相说“是”。
“是的,我没有能力去信任别人,是的,我很难接受别人的善意和给予。”对人们来说,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他们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或者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如果他们承认自己不信任别人,羞耻感也会悄然而至。然而,一旦迈出了这一步,就可能看得更深入一点,你将会认识到,在这层不信任之下,有不安全感和对一些可能结果的恐惧,比如如果我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就会被拒绝或者责备。正是对我的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的恐惧,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恐惧,阻碍了信任。另一个可以被察觉到的因素是我的心是封闭的,这确实阻止了我的接受和给予。为了达到敞开和信任,恐惧和封闭的心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被关照好。
恐惧是一个相当广泛的话题,在我们下一次的讲谈中,我将更详细地谈论恐惧。现在我只想谈一点,对信任的恐惧和对敞开的恐惧是不同的;我们的心看起来是封闭的,因为我们害怕在某些方面受到伤害。确实,我们曾经受过伤害,并因此而封闭了内心;然而,封闭我们内心的主要原因是怨恨和愤怒,而不是恐惧。
你可能觉得奇怪,恐惧和愤怒同时在不信任中起作用,同样都造成不能敞开地去接受,不过事实就是如此。正是愤怒和恐惧的扭曲一面而不是它们自然的一面,在我们内心起作用,造成了这种不信任的问题。在上周的讲谈中,我提到感受在维持我们内心的平衡中扮演着一个健康的角色;但当它们被扭曲并产生情感束缚时,就会出现不信任和封闭的心这样的情形。
有时,由于社会条件作用(社会制约),我们努力对他人敞开,并带着我们应该敞开的信念;我们还认为封闭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信任。当我们处于这种心态时,我们没有看到的现实是:“我不信任,我不敞开”。然后,我们倾向于生活在否认我们的内在实相中,并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它,仅仅因为我们的内在实相感觉太强大了,对许多人来说感觉太羞愧,因为他们不断地把自己跟他人比较。我们害怕遇见自己,结果便陷入否认模式。当我们否认的时候,我们不仅逃避了痛苦,也逃避了我们好的一面、逃避了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以及我们的创造力。因此,辨识和接纳到,“是的,这是我的实相,我感到愤怒和生气,作为结果,我向那些伤害我的人封闭了我的内心”,这种辨识和接纳是打开我内心的实相的一部分,因此它已经带来一些放松,也带来了一些可能性——更深地审视是什么让我无法相信的可能性,更深地审视这种恐惧是什么的可能性,更深地审视是什么让我封闭内心并感到愤愤不平的可能性。
没有这种辨识,没有这种接纳,就不可能有任何成长和转变。

“我不能信任自己,就像我不能信任其他人一样,我也不能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善意和给予。您能谈谈信任和敞开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她的问题只是一种陈述,与想要更多地了解信任和敞开的知性的愿望有关。从她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是完美的;然而,这句话去只字未提她不信任、不敞开的感受。她反而提出请求去听到有关信任和敞开的探讨。这种做法使得她封闭了自己,也关闭了深入探索的可能性,她更想要去听到有关信任和敞开的探讨,而没有意识到只去听有关信任和敞开的探讨不会给她任何机会去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信任和敞开;聆听只会给到她关于信任和敞开的想法和可能的信念,但却给不出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只能被体验,不能被相信,也不能被思考。
我们的提问者在不知不觉中逃避了与自己可能的冲突,直面这种冲突有可能给他或她带来信任和敞开的真实体验。希望在这次谈话之后,我们的提问者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他或她想要去的方向。是的,面对他或她受伤的心的恐惧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有一只支持的手,这种恐惧可以很容易地被克服。
这只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问题。
你们可能已经从我之前给出一些人的回答中理解到,我需要和提问的这个人进行一次对话,才能了解他真正陷入的斗争是什么,哪些方面或哪些感受需要得到认可和支持。我们都是不同的,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尽管我们童年时感知和吸收环境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通常我们在童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疗愈我们内在小孩的创伤基本上可以被归结为理解我们还没有被理解的部分,以便我们最终能感受到被认可,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本质上被理解,从而重新获得我们敞开和信任的能力。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12月22日

视频会议_无价值感和价值感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我相信你们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假,并渴望在这一年里能够“骑牛归家”,就像我给大家送出的新年致辞里所提到的那样。我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正在“归家”的路上,我希望这一新的系列讲谈将支持你们所有人实现回归真实的自我。在牛年致辞中,我指明了“骑牛归家”是什么意思,并指出这一系列的讲谈旨在支持你们丢弃长期所抱持的错误想法和信念,只有这样,你的真实自我才能得以显现。
我经常从很多人那里听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无价值感信念,以及一种不被人爱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想用你们中的一个人提出的问题,来开始这一系列的讲谈。“一直以来我有一个信念,就是我是无价值的,并且我也不值得被爱。这让我感到伤心、绝望,几乎想要自杀。我似乎没有能力放弃这样的信念。关于我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是我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懂得的吗?”

你没有看到或尚未懂得的是,你本来就很有价值,而且你原本就值得被爱;但你坚信你不值得。你的信念是问题所在,没有别的问题。
你本来的样子,你的优点,你的缺点,都是值得被爱的。你值得被关注,值得被接纳,值得被善待;换句话说就是你值得被爱。有价值或者值得被爱并不需要任何特定的能力或行为模式。这与任何的功德与配得无关,与顺从和孝顺无关;值得被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爱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关注和尊重,包括你。
你的信念产生于他人的评判,尤其是你的父母或养育你的人,他们希望你按照他们的标准行事,他们的评判使你不能成为原本敏感的孩子样子,也让你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态度是在完全否认你是谁,他们没有把你视为是完美的你本来的样子。他们把你看作一个可以根据他们的欲望去操纵的对象。而且,他们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用轻蔑的语气告诉你,你就是个“笨蛋”,或者你就是个只会哭只会犯错误的没脑子的孩子。他们也可能让你相信你的意见不重要,他们是唯一的做决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是这种带有羞辱的评判不断地重复,最终让你相信自己没有价值或者不值得被爱;但事实是,这些评判都与你无关。评判不能定义你,也没有看到真实的你;评判只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仅此而已。
但是你当时只是一个孩子,因此你需要安全感、需要被保护、需要爱,所以你接受了这些评判,努力去迎合父母对你的期望以及父母所持有的你应该是怎样的想法;你甚至可能努力去证明你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你变成了一个温顺、取悦的孩子,你与自己的感受妥协了。不然你还能做什么呢?这一点是你必须看到的。
你需要理解并接纳,在你小时候,你没有任何真正的选择;公开造反是不可能的,因为造反会让你失去父母的爱;你会失去他们的关爱,这是不可能接受的。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忍受这一切,压抑所有涌起的感受,尤其是伤害和不公平的感受。怨恨,愤怒,憎恨连同复仇的欲望也一同涌现。复仇、谋杀甚至自杀的想法一直充满着你的头脑,这些想法直到今天仍然在你的大脑中很活跃。
当然,在相信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时候,你会有悲伤和绝望,但是你也没有看到或了解自己的部分是,你的内在有多少被压抑的愤怒或复仇的欲望。这种羞辱的痛苦是如此深刻,这种伤害是如此痛楚并难以忍受,于是我们只好把它们掩盖起来,假装坚强,装作若无其事;然而,在这层保护之下,却有着仇恨和复仇的欲望。这些感受和想法需要被辨识、接纳和表达,然后真正的痛苦才能被感受到、被接纳,被表达出来。

去年11月,我谈到了“压抑和接纳”。压抑就是否定自己,否定我们本来的样子。我们通常会否认我们不能吸纳的东西,否认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当我们没有选择来表达我们的痛苦,或者当没有人支持我们度过我们的情感危机时,我们通常会否认自己感受到的痛苦。这种否认大多是无意识的,它不是一个有意识决定的结果,因此也就意味着它很难被根除。这种否认遮蔽了我们的内在实相,阻止我们清晰地与内在实相的联结。
为了能够从你的无价值感信念中走出来,你将需要辨识并接纳你所承载的所有感受和思想形态。记住,接纳就是对如是说是,无论这个如是是什么。对你的信念说是,对你的悲伤、你的渴望、以及放弃这个信念的无助感说是。
接纳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即与我们所遇到的现实和实相保持一致,无论这个现实是什么。然而,很多时候,尽管我们看到了我们受伤、伤心、生气或怨恨的实相,我们却拒绝承认这一实相。我们经常针对自己内心的实相表达出强烈的“不”。这种“不”的态度也需要被接纳和表达出来。
接纳是关键,也是钥匙!

你说:“我似乎没有能力放弃这个信念。”
你是对的,你没有能力放弃这个信念,解决的办法不是放弃你没有价值或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因为你的头脑会立即用另一个信念来取代这个信念。同时,解决办法也不是去说服自己,告诉自己你是值得被爱的,你是有价值的,因为这又成为另一种信念。解决方法在于认识到你并不是这些评判,这些评判也不是你,评判并不能定义你是谁。质疑这些评判从何而来,以及这些评判的原创者或发起者是谁将会为你扫清道路,让你重新获得活力和自由,从而让你成为真正的你。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5月我做的关于“信念和消除信念”的讲谈,在那次讲谈中我提到了一个步骤练习,那么你已经有了一把挑战和消除信念的有价值的钥匙。我还会建议你练习下面的作业,这是我最近给一个正在与无价值信念斗争的人布置的作业。
当你觉知到一个评判时,你可以这样做:
尽最大努力把评判的话语听清楚,每一个字都要听清楚。
辨识出这些话语对你的影响,辨识出这些话语引发的你的感受、情绪,然后表达这些感受。
上面的步骤已经非常有价值了,你还可以继续下面步骤:
检查你是否能够辨识评判背后的声音,这些评判的话是谁说的?
一旦你辨识出是谁在说这些话,大声对那个人说:“这不是我,这是你对我的看法;我不是这样的人。”

要尽可能地坚定,尽可能充满能量地把评判还给作者。用你的声音和肢体动作来表达你的送还,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如果有一种感受或情绪浮现,就把这些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练习这个小功课,会在不同方面帮助到你。它将带来清晰和信心。首先清晰确认评判,并且清晰是谁发出了这样的评判。清晰评判给你造成的影响,最后,同样重要的是,这样做将会增强你恰当地表达的信心。
逐渐地,你会重获曾经失去的自尊,这是一种尊严和自我尊重的感觉。有了这种重新恢复的自我尊重,在你自己的眼中,你会变得有价值,并且更值得被爱,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你甚至还会涌起对那个曾经被虐待的自我的一份慈悲。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别人的声音,这种信任会成为你坚实的实相;它将锚定在你的真相之中,锚定在你是谁的真相之中。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中,希望不会有任何帮助,所以忘掉希望吧,鼓起勇气,向你的实相向前迈步,你会看到,信念、悲伤和绝望都会像春天的冰一样融化。这不仅值得你去做,而且你也值得过上喜乐的生活。

好了,感谢大家的悉心聆听;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今天提出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1年4月7日

视频会议_关于解决问题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解决问题的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不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问题我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您能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困难吗?”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挑战,有时是较小的挑战,有时是更为困难的挑战,我们确实会在一些情况下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困难,但在个人发展或灵性成长的背景下,解决问题是无关紧要的。这是我想引起大家关注的地方,因为我经常收到一些问题,问我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或他们会分享本人所持有的一些智力观点。
这并不是说这些问题或分享本身是错误的,而是这些问题和分享完全忽略了个人发展大框架中的要点。在之前的谈话中我提到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一个成熟的人,你就必须把关注点放在你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上。是的,描述一个情景对于理解整个大背景是有用的,但是重点是关于你以及你对这个情景的反应和感受。
这是你的生活;你而不是别人,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永远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关于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要留心,把关注点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外在发生了什么。我可能怎么强调这句话都不为过;你才是你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人,所以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通过照顾好你自己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照顾好你自己是很重要的,这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因为除了你,没有别人可以为你做这件事。有的人说,我们都是“残次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过爱、照顾、关注和支持,而这些是我们作为一个孩子时本应该得到的。这是一个事实,就这一点我们可以扮演受害者角色,并维持一个恒定不变的怨恨和抱怨模式,又或者,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个“残次品”,那么把它当作是存在向你发起的挑战,存在之所以这样挑战你,是为了让你成长,让你绽放全部的潜能。这是你可以做出的选择;一个你可以选择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决定,决定了把你的聚焦转向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在你的生活中唯一重要的就是:“你”。

不久前,我给一个人发了一段幽默的视频,视频中有一个人找一位心理咨询师寻求建议,心理咨询师给出了一个回答。他的回答只有两个英文词stop it(停下)。当然,这只是对心理治疗的一种调侃,但当“停下”与个人发展相关时,这个词却蕴含着更深的含义。当美国学生康卡向印度老师帕帕集讲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时,印度老师帕帕集也是用同样的词stop(停)来回答她的。当康卡听到了这个词,她如实地停了下来,开悟了。帕帕集的意思是:“停下你所有的头脑活动。” 你不需要达到停止你所有的头脑活动的地步,不过请停止向外看,而要把聚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重要的是你,不是环境,也不是别人,不管他们是谁。
我能理解,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我们的头脑往往会倾向于避免感觉不舒服的事情。但如果你想从深陷其中的情感束缚里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这就是需要朝向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搞错了,处境本身并不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你被纠缠其中的情感束缚才是造成痛苦的原因。情况原本如此,不需要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你的情绪暗示和对情境的反应。没有情感纠缠的时候,问题的解决就会非常清楚。是你的情感纠缠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照顾到,这里才是我可以支持你的地方。虽然在过去的某个时候,我已经讨论过如何从情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现在回顾一下什么是情感束缚,以及如何从其中获得自由,可能是个好主意。
情感束缚意味着我们被绑缚,被我们的情感束缚;它们往往掌控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服务于我们的幸福。每个人都有感受,感受是我们情感构成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在维持我们内部的平衡中扮演着健康的角色。无论是悲伤、愤怒、恐惧还是羞耻,它们都是我们调节系统的一部分,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愤怒和恐惧,“战斗或逃跑”反应是我们主要的生存机制;如果没有这两种感受,我们的生活将会非常艰难。它们保护我们;同样地,悲伤和眼泪有助于安抚我们疼痛的心,就像自然的羞耻感是我们的智慧调节器一样,因为它提醒我们自己是有限的,从而防止我们的自我膨胀。
广义上说,一种感受产生是因为我们感到有威胁或痛苦,所以这种感受就像神经系统的调节器,来维持健康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想要快乐地生活,允许感受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只有当我们的感受被压抑时,问题才会出现,不管这种压抑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被允许表达,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而感到内疚,又或者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从不表达他们的感受,所以我们没有机会学习和理解表达我们的感受其实是可以的,因为以上种种可能的原因,因此表达感受成为了一件丢脸的事。
当我们压抑一种感受时,这种感受并不会消失;它只是进入到我们心灵的某个无意识的部分,等待着在最近的机会表达出来。我们越是压抑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越会控制我们,它就越会推动我们以与实际情境不相称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工作中很容易看到这一点,比如某人会针对一件实际上无足轻重的事情小题大做。这让我想起有人曾经告诉我,当她的婆婆把她布置的花盆做了调整的时候,她是怎么勃然大怒的;同样,我从很多父母那里听说,他们会因为孩子没做作业或犯了一些小错误而责骂甚至狠狠地打自己的孩子。他们都能看到,他们感受的表达跟具体的情境是不相称的,但同时,他们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点。
我相信你们对此都能有所共鸣,甚至在你们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解决的方法不是责备或对这个人发脾气,或者试图改变这个傻逼,而是以关心的方式看待这种不成比例的情绪爆发。责怪自己有这些情感束缚也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有它们出现在那里的理由。我很清楚,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外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发现是什么让人感到不舒服,而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到的地方。他们不想感到不舒服,他们不想感到孤独;他们基本上不想和自己建立联结,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痛苦。不幸的是,如果他们想过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除此,没有其他的方法。
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渴望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但当我们有这种渴望时,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只是拒绝自己的一部分。一旦这种拒绝被看到,一些变化已经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谈论转化的三部曲:辨识、接纳和表达。这是实现支持性和可持续转化的三大支柱。首先是辨识,因为我们不可能处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然后接纳情况就是如此,这种接纳为理解这种感受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打开了一扇门。最后,表达有助于释放卡住的能量,这种“表达”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而不只是许多人认为的情感释放。可以使用的方式有语言分享、写作、绘画、跳舞以及不同的身体工作技术。
独自走这条转化之路并非易事;支持是必要的,正如刚才提到的,支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我们需要外界的支持,因为我们的头脑很容易欺骗我们,依靠支持的手可以是一种鼓励,一种激励,让我们放下恐惧,鼓起勇气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或存在。因为最终它只关乎信任而不是其他;有一首著名的歌是这样唱的:“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我想把它改成:“信任是你度过你生命所需要的一切”。
我想通过强调这一点来总结这次谈话;不要再提那些与你无关的问题了。问一些与你的情绪世界有关的问题,那些给你制造问题的感受,忘掉别人,你是你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人。 记住,不表达违背了你内在的活力,违背了生命;不表达就是“扼杀生命”。活下去,表达自己,你只会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12月15日

视频会议_从压抑到接纳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第二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接续:从压抑到接纳
“有很多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都在压抑而不是表达。您能分享一下我们如何从压抑到表达,以及从表达到接纳吗?”
是的,这是不幸的事实,许多人只是压抑而不是表达。他们压抑自己的动机可能不同,但从长远来看,他们都会因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而痛苦。如前所述,逃避是一种压抑。我们倾向于因为恐惧而压抑,当我们压抑时,我们会出现身体和心理的紧缩,这种紧缩会导致头脑和身体上的紧张。反过来,这些紧张又会导致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未被表达出来的感受迟早会变成对我们不利的各种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
我们压抑的理由来自于教育,来自于社会规范,也主要来自于恐惧。害怕违反既定的规范,害怕因此而受到指责、惩罚或排斥。
对孩子来说,压抑主要源于害怕被拒绝、不被包容、被抛弃或被强迫;换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对不被爱的恐惧。孩子对被爱、被包容和理解的需求是如此强烈,因此他宁愿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不愿表达出来。
孩子往往会选择顺从和听话,不去打扰父母,期待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被父母看到,被他们接纳。但父母往往是盲目的,父母不能意识到,孩子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表现出他对于被接纳和被爱的需要。父母只能看到表面上的顺从,并为此感到满足和自豪;他们全然忘记了他们的孩子迫切地需要他们。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这种态度是令人痛苦的;孩子感到痛苦和茫然,但他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当痛苦对孩子来说变得太强烈,当他看到没有任何改变发生,他可能会开始表现出叛逆的态度,为的是让他的父母对他感兴趣。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变得懒惰和冷漠,他可能选择熬夜玩电脑游戏或生病;这一切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这种叛逆行为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报复方式,但孩子仍不能清楚和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叛逆态度只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压抑。
你们有些人也有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们可能会像我描述的那样行事。请留心,这是一种寻求帮助和支持的呼唤。不要错失了这个呼唤!

当我们压抑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们无意识地伤害了自己。我们压抑是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关注而感到受伤,也因为我们不敢提出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我们害怕请求会被拒绝。我们没有鼓起勇气去要求我们想要的东西,而是逃避到各种行为模式或头脑的幻想当中。我们这样做的时候,积累了怨恨、愤怒和仇恨。
这恰恰也是上周前三位提问者所处的情形;她们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而是与某种智力或知识上的泛化有关;在这样做的同时,她们无意识地逃避了与真实的自我的联结,这也表明她们在压抑自己的感受,她们压抑的不仅是自己的感受,还有她们的生命能量。不表达就是在违背我们内在的活力,违背生命;这是“生命的杀戮”,有些人甚至因而死去。活下去,表达自己,你便会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奇怪的是,即使有表达的可能,即使人们知道他们有表达的许可,他们表达是安全的,他们依然会找到各种借口不去表达。我看到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一对一的个案中。我鼓励人们去表达,但他们经常找各种借口不这样做。我理解他们心中一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阻止了他们的表达。并不是说他们不想表达,他们有表达的意愿,但是他们似乎对自己的压抑机制抱有一定的忠诚。如果没有压抑的行为,他们又会是谁呢?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某种形象,而且他们无意识地依附于这个形象,他们并不是这样的人,但至少这是他们相信自己是这样的人。但是在这个障碍被移除之前,真正的表达就不可能被展现出来。

对许多人来说,从压抑走向表达并非易事;它需要跳入未知之中,而未知本身就是可怕的!要让纵身一跃成为可能,就需要一些支持;对于表达的支持,如果父母无法给予,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可以参加各种工作坊或者以成长为导向的活动,以及一对一的个案。存在总是在提供各种机遇;我们只需要利用好它们就可以了。
回到提问者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从压抑走向表达,从表达走向接纳呢?”
认为一个人在走向接纳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步骤,这是一种误解。无论我们是在压抑还是在表达,接纳都会发生。接纳并不是跟表达绑定在一起,认为我们必须从压抑转向表达,然后再转向接纳,就好像接纳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表达,这是一种误解。事实并非如此。接纳是独立于压抑或表达的。接纳是一种独立的肯定;它是自给自足的,因为它不与任何态度或行为模式相关联。
今年3月,我提到接纳对于我们的头脑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因为我们总是从头脑的角度来生活,而很少从“如是”的角度来生活。如是意味着我们是生命,我们是活着的生命,被呈现出来; 然而,我们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不断的思考和评价的模式中,因而有一些人说:“我们并不是在活出我们的生命,我们只是在梦中虚度了它。”
生命就是事情在不断的发生和发展之中,而没有任何“好”与“坏”的评价。只有我们人类,用我们思维和控制的头脑去定义并区分“对”与“错”,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去“表达”或“压抑”。从如是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可以接纳的,甚至压抑也是可以被接纳的。
接纳是什么?
接纳是对现状的一份‘是’。不论它是关于我们之外的情形还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念头、感觉或身体感受, 这不关紧要。接纳就是简单的与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不论这个实际情况是什么。
如果我们内在的实际情况是压抑的模式,那么我们需要和这个事实,这个实际情况保持一致,承认‘是的,我习惯压抑’。我还可以加一句,即便我这样又怎样!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除非我们接受压抑自己的事实,没有什么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称这个为‘承认’。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对抗,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念头,自己的品质,不论在我们内在发生的是什么。
在一对一个案或工作坊中,很多人都抗拒承认他们愤怒或受伤,或是他们需要帮助。他们能够很容易辨识出来这些,但跨出下一步去对他们的感觉完全的说‘是’则很困难。不想承认似乎在他们内在深深的扎根,他们困在自己的‘不’和抗拒中;紧握住自己的‘不’,如同生活依靠于它。某种程度上这是真的,他们的生活从某时开始依赖于说‘不’。在面对特定的情形时,说‘不’非常有必要。但问题是那个情形很早就已经过去,现在不再具有威胁性,所以放下这个‘不’是有可能性的。为了让放下发生,首先需要对这个‘不’说‘是’。是的,我在对抗;是的,我关闭了我的心;是的,我不想理这个人,还有最重要的,‘是的,我很受伤’。
在一个人能对这个‘不’,对这份抗拒,对关闭的心,对这颗关闭的心携带的痛苦敞开前,承认自己内在的实际情况非常重要。而正是对这份抗拒的敞开和接纳允许了疗愈的发生。抗拒这份抗拒只会增加孤立和痛苦。没有一个可以直接打开‘是’的按钮,为了让‘是’说出来,呈现出来,控制的头脑需要放手,但这不能被强迫,因为它是一个内在认识的过程,而当这个内在认识发生时,深度的放松也会随即发生。
放松是接纳的另一面。
请记住,对自己的抗拒不能说出真诚的“是”,可持续的转变就不可能发生。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0.11.3

视频会议_关于上瘾和逃避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个人成长》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回到我们的每周Zoom系列课堂,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成瘾和逃避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上瘾来逃避恐惧和痛苦。您甚至提到过,冥想、正念和自我觉察都可能是逃避的方式。您能谈谈成瘾和逃避吗?”
请记住,一个人可以采用战斗或逃跑行为。成瘾和逃避是逃跑行为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基于恐惧的。我们想要逃离什么?我们想要逃离我们内心的痛苦、我们的孤独、我们的心痛和我们的紧张。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会采取特定的行为模式。所有的行为模式在本质上都是逃避机制。
逃避意味着我们开始进入到一种寻求,寻求能够给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寻求可以满足我们在之前讲谈中所看到的自我的某一个需求; 然而,在满足需求的欲望背后,还有一种逃避痛苦现实的企图,这种痛苦的现实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所造成的,而以上也是所有上瘾试图要做的。
为什么人们抽烟、喝酒或吸毒,仅仅是为了忘记或掩盖他们感到无法忍受的事情。上瘾是对痛苦的掩盖,试图阻止上瘾行为是毫无意义的。毫无意义,因为它将被另一种瘾所取代。

青少年时期,为了能够融入和被接纳,我开始抽烟,几年后,我想戒掉烟瘾,我成功地戒了烟,但我只是以一个“不抽烟的人”的身份取而代之,这仍然是一种瘾。是的,不抽烟也可能是一种上瘾,在某种意义上,对第一个上瘾所掩盖的痛苦的逃避仍然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当然,不抽烟比抽烟更健康,但烟瘾仍然以“不抽烟的人”的形式存在;唯一的改变是上瘾的方向。我仍然在掩饰没有被接纳和不能融入的痛苦。
除了抽烟、喝酒或吸毒这些我们通常认为对健康有害的成瘾,任何一种“作为”都可能成为一种瘾;吃饭、不吃饭、工作、购物、性、阅读、冥想、寻求开悟、获取知识;所有这些活动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也是无害的,但它们也会变成上瘾的行为。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是一种成瘾。并不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造成了上瘾;而是一个人在某种行动中的强迫性是一种上瘾,这种强迫性来自于没有能力去联结,没有能力去感受自己的心痛。在行动中的强迫性是一种主要的逃避机制。
我们害怕面对我们疼痛的心,我们害怕与我们的感受建立联结,我们甚至变得害怕面对我们的恐惧。我们背负着这样的信念——如果我们允许与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痛苦建立联结,我们就会死掉。正是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去逃避,以避免面对我们的感受。并不是说我们真的会死掉;事实上,害怕死去是一种我们自以为的强烈情绪的释放会造成一种压倒性的恐惧,并且我们自以为自己无法面对这样的恐惧。为了避免面对内心伤痛所造成的恐惧,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打发自己。
解决的方法不是力图终止或改变我们的逃避机制,解决的方法是意识到我们一直在“为”。我们已经成为强迫性的行为者,原因很简单,我们想避免感受内心深处由于痛苦而造成的空虚。我们不仅感到心痛,同时伴随着心痛也感到失落和无助,为了不感到这样的空虚,我们从一个成瘾转向另一个成瘾。从暴饮暴食到厌食症患者可能是最为著名的在成瘾和成瘾之间转换的例子。
关键点就是那个“为”,任何一种为,已经成为一种规范,以避免与我们的心痛联结起来;为了避免痛苦和孤独的感受,我们用“为”来逃避。请审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为”,即使当时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你也会看看手机来打发自己。难道不是这样吗?

请理解我并不是在说“为”是错的;当我们想要完成某事时,行动起来是必要的;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不会给你的银行账户充值;你必须要卷起袖子工作挣钱。为是必要的,通过有为,可以提供和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当我们想要身体上和精神上变得更健康的时候,进行冥想、自我觉察、瑜伽或任何健康导向的技巧练习都是必要的。要使转变发生,就必须有所为。
我想强调的是,不快乐的根源是对行动的强迫,而不是行动本身。强迫去行动是不快乐的来源,是因为它是对我们当下所是的现实的逃避。跟一个孩子逃进自己的幻想世界,以避免感知内心的伤痛是一样,成年人用强迫性的行动来逃避。在某种程度上,强迫性行动可以被看作是孩子幻想世界的延伸或延续。
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注意到,同时这也是我曾经的经历,就是寻求开悟和修习冥想会成为一种微妙的方式来逃避我们的心痛。“一旦我开悟了,我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大多数开悟追求者们头脑中的念头。然后,这个寻求便偏离了预定的目的;它变成了一场逃避的旅程,一场逃离痛苦的旅程。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一点;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首诗。

一位诗人寻寻觅觅几百万世,为了找到上帝。有时,他在很远的地方,在靠近一颗星星的地方看见上帝,然后他便开始向那个方向行进,但是当他到达那颗星星的时候,上帝已经去到另一个地方了。但是他还在不断地找啊找,他下定决心要找到上帝的家。出乎意料的是,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一座房子前,房门上写着:“上帝的家。”
你能体会他当时的狂喜,也能领会他的快活,正当他要敲门时,他的手突然间冻住了。他心中浮现了一个念头:“如果这里碰巧真的是上帝的家,那么我就完了,我的追求也便终结了。我已经认同了我的追求,也认同了我的寻觅。除此,我什么都不知道。如果门开了,我面对着上帝,我就完了;寻觅终结了,然后呢?”
他开始害怕得发抖,脱掉了鞋子,以最快的速度奔跑。他曾以为自己一直在追寻上帝,但今天他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逃走,不愿回头。这首诗的结尾是:“我依然在寻找上帝。我知道他的家在哪里,所以我会避开上帝的家到别处去寻找。这很令人兴奋,也很具有挑战,在我的寻找中我将继续存在。上帝是一个危险;我将被消灭。如今我连上帝也不怕,因为我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我把他的家放在一边,继续在整个宇宙里寻找他。我心里知道,我在寻求的不是上帝,我在寻求的是对自我的滋养。”

把“上帝”这个词换成“疼痛的心”,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描述我们是如何摆脱痛苦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该往哪里看,但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并在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据说,经过多年的修行,一位禅宗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我只需要单纯地终止寻找,让自己被发现。”

接受这个建议,停止逃避,让自己被发现。让你疼痛的心靠近,珍惜它,呵护它,你便会发现一处隐藏的宝藏。这当然需要勇气、毅力和辨别力,你们都拥有这些能力,好好利用它们吧。这是关于从行动到安住于当下;也是关于从行动到接纳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0.11.3

视频会议_关于沟通练习

下列文本是在Zoom的平台上的一个关于沟通练习的视频谈话的抄本

亲爱的在道上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这个特别的Zoom会议,据我所知你们很多人都在潜心于做一对一的沟通练习,我想带给你们一些额外的信息以便你们每一个人能够从这样的练习中获得更多的益处。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想起我在几年前的一次讲谈中讲的“沟通和沟通圈”。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我的网页上<展望>的章节阅读这个讲谈的内容。
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和搭档坐在一起,并且沟通我们正在发生着什么呢?
这个练习是关于什么的?
也许练习这样的沟通练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想要去澄清我们的头脑中正在发生着什么,或是解决我们现有的议题。然而我们也能运用书写或者画画,所以这些一对一的沟通练习的如此特别之处是什么呢?这些沟通练习的特别之处就是,它们给予了一个人一个机会无条件地表达她自己,并且最重要的是被理解。
在今年3月份的一个Zoom的会议中我讲到了被理解的需求;我想建议每个人都再一次地去读一下或者听一下那个讲谈,因为被理解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而且这份被理解的满足感就是这些一对一沟通所能提供的东西。

在3月份的讲谈中我有提到,被理解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所说的话语被人理解。是的,这很重要,但是这只是表层,而本质的部分是这个人感觉到她的个性和独特性被理解了;以她所是的样子。并且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份认可让生命得以流动。我们是生命,生命流经我们,并且当生命被认可时,它就会绽放。看看当一个小孩子的需求被理解了,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立即就感觉到满足并且笑容从他的心里升起。被理解对我们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跟你的身体需求一样的必不可少;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被理解不只是必不可少,也是生死攸关的。不幸的是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我们很少被我们的养育者所理解;我们大部分的需求和欲望都没有被理解,因而也没有得到满足,并且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仍然在试着去让自己曾经未被满足的孩童需求得以满足,而这常常导致关系中的扭曲。
然而一个人被理解需要满足两个要素。

  一个是我们尽可能清晰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这是我们要负的一部分责任
•  第二个是那里有一个倾听者,他有意愿并且能够接收和理解我们所沟通的内容。

没有这两点积极的要素,理解不可能发生,挫败感会占上风。在那个“沟通和沟通圈”的讲谈中,我展开了这个要点并且提到了富有成效的沟通需要6个步骤。

  开始意识到我们内在的某些东西想要被沟通出来(辨识)
•  按照它被辨识的样子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表达)
  它被另一个人接收并接纳(接纳)
  它被另一个人所理解(理解)
  它以它所是的样子被另一个人承认(承认)
•  留意到这份沟通完全地被另一个接收和理解(满足)

下图的展示会让你对这些步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些步骤可以汇总如下:
辨识
表达
敞开/接纳
理解
承认/回应
满足

不论你是沟通者还是倾听者,当你参与这些一对一沟通演练时,要尽你所能地去遵循这些步骤。
两个角色都是重要的。
如果你做这些练习只是想要被理解,而不是真的有心成为一个倾听者,你就完全地错失了要点。作为倾听者与作为沟通的一方同等的重要。要记住在这些沟通演练中你并不是与治疗师面对面;它也不是一个疗愈的个案,不是你可以完全将责任交托给治疗师,并且他可以给你指引和给出建议的地方。你正与一个跟你一样的,带着相似的议题和一些无意识的信念以及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人做搭档。所以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放开你的责任;而是要变得更有意识,更多地觉察我们想要沟通什么,以及我们是怎样在沟通我们想要沟通的内容的,以便我们的沟通能够被搭档所理解。这些一对一的沟通演练要求自我负责,甚至要更加的负责,因为没有人在督导你的练习。

一个人做此类练习的时候会遇到的三个最常见的陷阱。

→ 可能主要的陷阱是通常我们并不是真正地在沟通,而是在做我称之为的话痨;不停地讲。我们的头脑只是简单地跟随说话的冲动并倾吐我们的话语。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都是简单地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打转,就好像我们是在自言自语,并且我们在利用另一个人作为投射性的支持。陈述我们的观点已经变为首要的了;而被理解变成次要的了。

→ 另一个重要的陷阱是没有可以遵循的方向,目标或路径,并且只是简单而随意地谈论我们头脑中出现的东西。这样在做的时候,我们很快就掉入讲故事中,这往往会致使我们去分享我们有多么悲惨或是有多么伟大。

→  第三个主要的陷阱是出自于害羞或是羞愧,我们在沟通时没有看着我们的搭档或者倾向于在沟通的时候闭着眼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对沟通他们自己怀有恐惧,并且他们无意识地使用这个策略去避开他们的恐惧。

对于一些已经在做这些一对一沟通的人,去检视你自己,是否在某个点上你已掉入到一个或者多个此类的陷阱中。当我们在练习这些一对一沟通时,在刚开始的时候掉入这些陷阱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如果没有人在督导这些演练。当你开始觉察到你已经无意识地掉入此类的陷阱中,如果提前意识到这些陷阱会帮助你回到正轨。然而如果你遵循了我将要给你的指导,误入歧途的风险将会是有限的。

第一件要去理解的事情是,这些一对一沟通演练的工作动态。
你与搭档在一起,一方是沟通的,另一方是倾听的,你们每个人在40分钟的演练里,平等地进行两个角色的轮换。他不是一个与搭档的谈话,不是你要去分享你的一些事情的地方。它是一个明确的问与答,并且搭档双方都需要遵循所被给予的指导方针。
这些指导方针如下:

•  所有给到搭档的指令都应该以“告诉我”的格式开始
•  这些一对一沟通练习的焦点可以逐次明确。然而一旦焦点被明确,练习者需要坚持下去,并且一旦开始沟通,不要去改变焦点,即使对你来说它变得有些困难。
  使用一个定时器以便每个人都有5分钟的沟通时间,共40分钟为一个循环。
  这些沟通演练可以经由不同的指令来完成,目的是澄清甚至是清除正给练习者制造困难的议题。

简单一些的指令可以按照下面这个开始:

« 告诉我一些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关于你的事 »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他想要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以及当他沟通完的时候说:
« 谢谢你 »

倾听的一方对活跃的一方给出这个指令,然后保持专注去接收来自于搭档的沟通,不带有任何的评论,赞同或是反对。当这个搭档结束沟通,倾听的一方说“谢谢”,并再一次地给出指令;这个循环一直持续直到5分钟结束,随即角色互换。此时的活跃方不应该对他的搭档所讲的内容有任何的评论,而只是遵从所被给予的指令。这个5分钟的互换持续到40分钟结束。
这个指令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人将更多的觉知带入向他人沟通让他们感觉到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并且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它。倾听方的角色是接收并理解这个沟通。如果他的搭档所沟通的内容并不清晰,倾听方可以说:“请澄清这个”,以便完全地理解这个沟通。
重要的是去尊重这个过程以及措辞以避免任何的弯路。

一旦你开始开始熟悉第一个指令,并且能够沟通你自己而非他人,你可能想要把焦点带到一个更具体的,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主题上,比如说:金钱,性,疾病,虐待,酗酒,抽烟,你的一个人生目标,养育孩子,关系和婚姻,死亡或老去(或者变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包含已选择的主题,这个指令应该稍微有些不同。
这个指令可以是:

« 告诉我一些关于你的,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与金钱有关的事 »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他想要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以及当他沟通完的时候说:
« 谢谢你 »

正如你所看到的,与先前的指令唯一的不同是“与之相关+主题”这些词。剩下的完全是一样的,而且这个指令的流程与其他的指令完全一样。在这个案例中,这个人会谈到她自己以及金钱。一旦主题被明确,坚持进行下去直到这个沟通练习结束,即使你开始变得空白而且不知道你要说什么。继续坚持在同一个主题上。建议在同一个主题上至少进行2轮,一共40分钟。

一旦搭档双方都可以轻易地沟通以及倾听,也可以使用一个更加先进的格式。
第一个指令会是:

« 告诉我一些你想让我知道的关于你的事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他想让你知道的事,并在当他完成的时候说:
« 谢谢你 »

然后给出第二个指令:

« 告诉我沟通那些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关系的 »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上述的沟通是如何改变了这个关系中的一些东西的。当他完成的时候说:
« 谢谢你 »

对这个格式的一些解释:
接收者开始给出指令:“告诉我一些你想让我知道的,关于你的事。”
这个指令会让活跃方向接收方沟通一些事情。然而你要说的并不是指最重要的事,它应该是一些你真正地想要他人知道的事。沟通应该比较短,而非你的生命故事或者任何类似的事。保持足够地短,这样你就可以花一些时间在第二个指令上面。
第二个指令是:
“告诉我沟通那些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关系的。”
伴随这个指令,你会留意到当你对第一个指令给出回应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我内在有什么变化?
•  说出我所说的对我的内在有什么影响?
  我是怎样对我所说的做出反应的?
  或许甚至,你说出那些话的动机是什么,以及说出它是否完成那个动机?
•  把你的注意力从你所沟通的信息中转移到你与接收方的关系中,并且想一想通过沟通你跟他们所说的话让这段关系中发生了什么。

如有任何疑问,困惑或是争论,停止练习并且找到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来克服所升起的困难。一旦搭档双发都清楚了这个步骤,重新开始沟通练习。

一些围绕着羞愧愧疚的议题并不罕见;带着一个特定的指令,会对一些围绕着羞愧和愧疚的信念变得清晰。
为了更明晰,使用以下这个特定的指令。

« 告诉我一些你自认为不应该做,但是你已经做了的事 »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上述的沟通是如何改变了这个关系中的一些东西的。当他完成的时候说:
« 谢谢你 »

沟通20分钟上面的指令,然后沟通20分钟下面的指令。

« 告诉我一些你自认为你应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事 »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上述的沟通是如何改变了这个关系中的一些东西的。当他完成的时候说:
« 谢谢你 »

当你澄清羞愧和愧疚时,我建议每次做两轮,一共40分钟,随后以下列的指令作为结束。(每人2次,一次5分钟)

« 告诉我你从这些练习中获得了什么 »
... 让你的搭档告诉你他的体验,当他说完了你就说:
« 谢谢你 »

好了! 要很多需要整合的!练习,练习还是练习,一次又一次,这是唯一从这些一对一沟通练习中真正获益的方式。我对这个练习的体验是我们能与我们的内在真相越近,并且清晰地沟通出来,它会更加富有成效。要记住每一方都要对她所沟通的内容带着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演练并不是交谈或是与一个朋友的分享;它们是更好地知道自己的工具,并且通过勤奋,坚持不懈和谨慎而获得成熟。当你参与这些沟通演练时,保持敞开和放松。

这里有一点针对参与过我带领的觉知密集闭关的学员的提示。虽然这与闭关中的一对一沟通格式很相似,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给予的练习的指令。不只是指令不一样,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所谓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是指在闭关中,注意力是放在意图直接经验自己并且不仅仅是更好地理解和澄清我们的人格的面向。一个格式是人格面向的,而另一个则是旨在超越人格。

建议不要混淆着两种沟通格式,因为它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谢谢你专注地倾听,现在可以提问。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
年8月4日

视频会议_觉醒的障碍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觉醒的障碍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在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我们每周一次的zoom会议。

在我的上一次讲谈当中,我提到了开悟、觉醒或真实的本性只是能帮助我们的头脑把它的聚焦点转向超越头脑理解方向的一个指针或路标。请记住:“开悟不是我们所想”。
然而,由于我们天生具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和持续的冲动去思考而不是去感受或感觉,通向真实本性就成为一项潜在的艰巨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何已获得的知识、书籍、修行,都不会对体验“是然”也就是真实的本性有任何帮助。然而“是然”或真实的本性就在这里,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体验“是然”呢?
这个谜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理解了头脑的本质、思维过程的本质和认同的本质。
头脑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它可以创造和甄别;正如在关于真相的谈话中提到的,我们天生具备“智慧”和“甄别力”,绕过或超越思维的头脑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它做它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那次讲谈中,我还提供了一些练习,以根除对自我及其信念的错误认识,从而得出什么是真实的。当我们想要回归真实的本性时,同样的原则也适用。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思考的头脑是单一指向的;它总是朝着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总是指向某个东西;无论这种指向是指向外在还是指向内,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单一指向的方向。头脑就像一支箭;它向目标射击并有能力刺穿它。正是这种头脑的能力可以被用来超越它自身,然后进入到或体验到真实的本性。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并惊叹于思想的头脑的创造力。头脑就像一个幻觉大师。就像魔术师可以从折叠的手帕中变出一只鸽子;头脑也可以让我们相信有鬼魂,而实际上那里只有风吹起的窗帘。在印度,人们常用的一个打比方的话就是:把绳子误认为是蛇。头脑可以让我们认为我们是强大和自信的,而现实却是完全相反的。思想的头脑拥有创造幻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但它也有甄别和消除幻觉的力量。换句话说,它有创造和消除任何障碍的力量。
在许多场合中,尤其是在觉知闭关期间,我向参与者指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我们意识到的东西上,但我们很少关注到有意识的那个人。
我们能够意识到许多事情;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身体,有感受,有思想或记忆,我们还能意识到世界在我们周围发生和展开,但是我们的头脑往往会忘记或全然遗忘了那个拥有这些意识的人,那个手持着着弓和箭的人。为了能够超越思想的头脑,持弓的人需要被考虑进去。因此像这样的问题:‘谁意识到了?”会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能够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拥有意识的人身上。

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我们开始使用这个问题时,我们比较容易发现的第一件事情是,总是“”在做着某事或正在意识到某事。是我在做着这个,是我在感受到这个,是我在感觉到这个,是我在意识到这个,等等。运用这个问题,人们可以开始注意到实际上一切都围绕着“我是”。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感受到什么或思考什么,它总是会指向或回到“我”。辨识出那就是“我”;我是万物起源之源,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记得“十个盲人”的故事,它恰恰说明了“我”很少被考虑在内。虽然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至始至终都是“我”;许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个人原因,很难意识到这一点,而要真正接纳这一点就是难上加难。对于“我”的难以接纳,很可能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如果我接纳都是“我”;也就是说我是那个行动的人,我是我的所做作为、所思所想与所感所受的行为者,这就意味着我有责任,要接纳这一点有时候很难。

接纳身为行为者是困难的,因为这涉及到要为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负责,而羞愧感常常会阻碍我们负责,尤其是当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与我们视为是既定规则的道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生气、悲伤或害怕的事实。他们能辨识出内在有愤怒或悲伤,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来,但要在实际上承认这些感受则是另一回事。仅仅是因为他们坚持一些道德标准,认为生气或悲伤是错误的或可耻的,并且他们不应该是这样子。这有时也会引发一种不愿承认自己伤心或受伤的固执,这种固执表现在这些通常未曾被说出的话语中:“我不会让你赢过我”。这种态度起源于受伤的小孩;一个受到了很大伤害的孩子,他不想让照顾者看到他受到了多大的伤害。
承认自己是行为者是重获存在感和诚实感的关键一步;它给人一种认同感,一种“我存在”、“我在这里”以及“你”与“我”是不同的认知。这种所有权给人一种能力感、自信感和力量感,这一切温暖人心、令人满足,而且在生活中也颇有用处。
我意识到,我正在行动、思考、感受或感觉这个或那个,这些就是我们普遍生活在其中的广阔领域。我们变成了“行为者”,强迫性的行为者、强迫性的思考者; 我们如此完全专注于我们所做的,到了我们不会去想象其他任何事情的地步。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也变成了一种行为。“你在干什么?”“我在做静心,我正在静心。”
在无意识中,我们认同了“行为者”的身份,也有了“是我”的感觉。“我”已经成为我们的认同,我们通常在生活中不会质疑它的真实性。但,这是真的吗? 我真的是我的行为、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的行为者吗? 乍一看,是的,似乎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确实是我在说话、在看、在听、在做,而不是别的人。承认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赋能又充实。
然而,这种“是我”的感觉只不过是一种认同,正如在上次讲谈中提到的,在真实的本性得以实现之前,所有的认同感和身份都需要剥落。虽然每个人都渴望终结他们的痛苦和疼痛的心,这份渴望是很自然的,但疼痛的心并不是问题所在。正是那种是“我”的痛苦,是“我”的疼痛的心的思维方式制造了痛苦。我是那个受苦的人才是问题所在;认同才是真正的疾病。消解对于“我”和“行为者”感觉的认同,不仅会终结痛苦,也会打开体验真实本性的大门。走出“行为者”的身份认同,消解对“我”的认同,这是许多灵性学派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此为目的而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虔诚的方法当然是最为常见的,而且这种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在全世界传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一个人来说,如果她能全身心投入到某个更高的实体或神上,这种虔诚若能修行得很好,那么这个更高的实体或者神就会为她提供各种各样的好处。人们所寻求的主要好处便是离苦。信仰和信念是这些以心灵为导向、以感受为基础的虔诚方法的主要支柱。

消解认同也可以通过身体导向的方法来完成,比如瑜伽、太极、禅箭或仪式性的舞蹈等。通过运动,所有这些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认同,从而使个人的行为消失,只留下运动本身。在中国,这被称为“无为”。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头脑也被用来通过自我探询的练习来消除认同。通过从明显的认同转向更微小的认同,直到没有任何认同残存,这一针对“自己”或“我”的本质现实的挑战,能够帮助把聚焦点放在意识到的“那个”和觉知本身上。这是一种负向的方法,在意识到实际上的“我”只不过是头脑的一个建构,并且缺乏任何现实性之前,这种方法一直在强调质疑我们视为是理所当然的“我”的现实性。然而,思想的头脑却无法达到这样的认识,因为它会暗示自己的消亡,而这对于头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我们需要的是跳离头脑的飞跃,而这种飞跃只有在头脑无法找到解决方案,头脑意识到自己无法解释、无法理解、无法懂得并停止尝试时才会发生。正是在这一放弃头脑的时刻,真实的本性才会显露出来。只要我们坚持想要自己、具体情形或他人与其本来的样子不同,我们就会被思想的头脑所控制,也会被行为者所控制。当人们接纳事情本来的样子时,痛苦就会消失,真实的本性就会焕发光彩。

一个人选择修行虔诚的方法,或是与身体有关的方法,还是与头脑有关的方法,经由这些方法能够体验到“是然”的共同因素都是臣服的行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倾向于想要事物和情形能够按照我们的预估而不是以它们本来的样子发生。这种倾向被一些人称为是“自我的旅行”或“权力的旅行”。自我或权力之旅仅仅是对“行为者”的纯粹认同,过着自己喜欢的人生;而没有意识到事实是我们被生活着,是生命在呼吸着我,是生命在背负着我,支持着我。这种认识是生命在不断地展开,而不是我在做什么,这就是臣服的意义。我们无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一切都围绕着的中心,因此我们错过了生命,同时也制造了自己的痛苦。
我们是生命体,但不幸的是,思想却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根在生命之中,忘记了生命是我们的本质,是构成我们的物质。仰望星空或无垠的蓝天,这会提醒我们,有比我们有限的身体和人格更为广阔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臣服于这浩瀚与广阔,臣服于我们所处的无限之中。

正如在今天的讲谈中提到的,从头脑的角度来看,“认同”是障碍,更具体地说,是作为行为者或者被一切围绕着的中心的认同。“我和我自己”是实现、体验真实的本性,是觉悟‘是然’的障碍。并没有其他的障碍,因为如果不是“我”,谁会想体验真实的本性呢? 真实的本性是不需要“我”的,从真实的本性的角度来看,不存在任何障碍和问题;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问题都是头脑的构造,因此,它们是完全可以被接纳的,它们都是“是然”的一部分。想要体验真实的本性或者想要开悟只是头脑的构造,只是一种纯粹的幻觉,由被标记为“我”的东西所产生。

« 当“我”存在时,世界出现了,当“我”消失时,生命如是。»

感谢你们专注的聆听,现在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0年7月21日

视频会议_关于开悟和真实的本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开悟和真实的本性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开悟、真实的本性,在许多人的头脑里,这两个词承载着许多先入为主的想法、毫无根据的信念,而且大多是某种关于希望的想法。对不同生活的希望,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结束苦难的希望。即使这些希望可能还不在意识层面,也常常有一种傲慢的态度与“开悟”和“真实的本性”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比如:“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在这条道上”;“我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关注冥想和灵性;我们跟普通大众是不同的。”在禅宗里,这种态度被称为“禅臭”,请留心这一点!

在今天的讲谈中,我不会强调开悟是什么,也不去安慰你们思想的头脑,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指出开悟不是什么,这样的话,你们就不会执着于那些东西,也不会有要达到的目标或者要相信的信条。
一位美国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开悟不是你所想》。他没有说:‘开悟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只有:‘开悟不是你所想。’
而这正是开悟的意义所在;它不是我们的所想。所有的思考,任何一种思考都不是开悟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个思维过程可以引导一个人走向开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达到开悟的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悟会发生,并且会降落在许多人身上,但它的发生并不依赖于任何方法。
最佳案例之一便是佛陀;佛陀想知道死亡之后是什么,以及什么不会死,他花了许多年努力想要达到离苦的境界,他尝试去修行各种技巧,却没有达成任何真正的成功,直到有一天他厌倦了,他说:“就这样吧,我完成了所有修行,跟它们再也没有关系了,随它去吧。”正是在这样的随它去的心态中,他了悟到了真实的本性。

“开悟”一词通常的意思是在某一刻我们忽然理解了以前不理解的东西。当阿基米德发现体积公式时,他惊呼出了著名的“我发现了!”(Eureka)这句话,这就是“开悟”一词含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连好多天,阿基米德都在冥思苦想,试图找到测量体积和液体的公式,但他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后来他决定放弃思考,泡个澡放松一下。当他跳进浴缸的时候,有什么东西咔嗒一响,他忽然意识到了这些天以来一直在寻找的是什么。就在那一瞬间,他知道了那个公式,并且没有丝毫的怀疑,因为这是他的亲身体验。
在灵性圈子里,这个词的意思略有不同;它意味着对超越任何心智概念的事物的觉醒。想要‘变得’觉醒或开悟是不可能的;想要被唤醒或被启悟只是一种头脑的幻想,就像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伟大的灵魂”,它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

然而,这种想要被启悟的渴望对所有“在路上”的追求者来说是共同的愿望,但是你必须看到这一愿望是毫无意义的。这是毫无意义的,是因为这是一种头脑的欲望,而开悟跟欲望和思考的头脑毫无关系。开悟是这样一种观点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人可以达到一种特定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都将完美无瑕、平滑、痛苦和情感自由;就像我们想象的圣人一样。
根本没有这样圣洁的境界。开悟并不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然而,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不同的东西,渴望得到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渴望拥有一种不同的离苦的意识。

这种渴望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来源。
一个源头是,每一个人类携带着一种朝向整体的内在的拉力,朝向合一感的回归,在那里一切都是如其所是的样子,在那里痛苦不复存在,安全与和平永存。有些人称之为“真实的本性”,另一些人称之为“本质”或“意识”,佛教徒称之为“佛性”。
这种整体感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辨识出有一种对整体的内在渴望。渴望和欲望是不同的。渴望是对我们想要与之合一的事物的渴望;它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欲望主要来自于在人格层面上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这种回归完整的吸引力或渴望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曾经处于完整的状态,或者更好的说法是,我们曾经就是这份完整,但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当时还没有发挥出它的全部潜力。
这种渴望就在那里,我们曾经无意识地寻求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它,因为它已经和我们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混淆在一起了。
性可能是最“触手可及”的和回归到整体的自然可能性,因为在性交中,一个人可以体验到片刻的合一,这与整体非常相似。性高潮是通向完整的一扇门,在印度和中国,它被不同的“灵性”学派所使用。

这种想要开悟的欲望的另一个源头来自于不满,对于我们现状的不满,换句话说,便是来自于痛苦。它不再是一种渴望,它已成为一种结束某件事或成为某个特别的人的欲望,因此就像其他的欲望一样,这个欲望也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我想要这个,因为它能让我摆脱那个”或者“我想要这个,因为它能让我变得特别”。这种欲望来自于对现实的否认。
是渴望也好,欲望也罢,开悟不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做什么而获得的东西,因为开悟不是一个东西,它不是一个可以被抓取的东西或目标,它也不是一个可以达到的境界或状态,它甚至也不是可以把一个人从A点带到B点,或者从无意识状态带到某种所谓的幻梦般的超意识状态的一个过程。

那么你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开悟呢?
我可以这样说:“开悟是对我们真实本性的觉醒;是对我们所是的认识”。
但即使这样的说法也这只是在给头脑投喂食物,也不能给人一种对于实相的真实感觉。它只是指向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并不是真正的方向,而仅仅是一种体验,一种领悟。佛陀过去把这种领悟称为是“涅槃”。涅槃意味着欲望的寂灭,在变得无欲无求之时,涅磐或真实本性之门就会猛然打开。
要知道师者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谈论的认识真实本性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为了体验到它,就需要探询它;就像只有咬一口才能知道西瓜的味道,这是同样的道理。然后你会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有许多书写关于真实本性的书籍,很多作品对于真实本性的本质以及获得这种“涅槃”的方法都做了大量的说明; 然而,所有这些作品只描述了一些被当作目标或状态去获得的东西,而并没有传达真实本性的真正体验,他们做不到,是因为真实的本性不是关于“看见或懂得”,而是关于“存在”,它不是关于成为某人或某物,而是简单的存在。
认识到“我是”是走向“存在”的第一步。它不是关于‘我是这个’或‘我是那个’,而是简单的‘我是’。然而,“我是”倾向于固化一些东西,去定义,去停止一种运动,生命的运动;类似于“本然”(amness)这样的词会更好,因为它指向一个连续体,是某种流动的东西。然而,即使是“本然”,也仍然携带着一种身份认同感,涅槃的大门不会让任何拥有身份者通过。
所有的身份认同感和身份本身都意味着认同,这些认同在真实本性得以实现之前,都需要逐个剥落。即使“是为”(being)真实本性也不会被允许通过禅宗所说的无门之门;因为即使在“是为”之中也蕴含了一种对身份认同的热情。为了进入涅槃或通过无门之门,所有的认同都必须被放下,当所有认同都消失时,一个人就是就“不”,当我们是“不”时,突然间一切又都成了‘是’。
在之前的谈话中,我提到“是生命在呼吸着我们,是生命在背负着我们,支持着我们;我们就是生命本身。”这不是在说“一个人就是生命”,而是更多地在说“生命是”。“是”不是静态的东西,它是一个持续的运动;“生命”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从不静止,总是在扩张或收缩,但却在无声无息地、毫不费力地、毫不痛苦地扩张或收缩。
为了强调这一运动的观念,一些圣贤甚至创造了“是然”这个词。

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找到一种方式来表达“是然”的俳句:

« 静坐无所为,
春来草自青。»

印第安人是这样表达的:

« 生命是什么?
是黑夜中闪烁的
萤火虫的微光, 
是冰冷的冬天
野牛呼出的白气,
是在草原上奔跑着的
与落日一起消失的小小的影子。»

开悟、觉醒、觉悟、真实本性、真我、涅槃或佛性,只是一些指针或路标,帮助我们的头脑将聚焦点转向一个超越头脑所能理解的方向。记住“开悟不是你所想”。
然而,由于我们的头脑倾向于思考,因此就为唤醒真实本性的可能性创造了障碍,在即将到来的Zoom会议上,我将把重点放在这些障碍上,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上。

感谢各位专注的聆听,现在我们进入问题回答环节。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7月7日

视频会议_我们是生命—生命就是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作为一系列问答前的介绍性讲谈的转录。

亲爱的朋友们,
在回答你们的问题之前,
我想先就我的工作谈几句,以便让你们清楚地理解,在支持你们面对个人问题时,我所指向的方向。

我的兴趣并不是帮助你们在人格层面上更好地自我发挥,而是引导你们体验和活出你真正的本质——就是你到底是谁。我们是生命本身,这是我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经验;我们是在这个身体形态中所显现的生命,当我说生命的时候,我指的是‘那个’存在于我们之中的,我们本身就是的生命的力量或生命能量。这种生命力量以无数个不同的形式显现,只要看看你周围的世界,你就会看到,每一个生命实体,无论是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植物、一只动物还是一个人,都是这种生命能量的独一无二的表达。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除了人类,所有这些生命的表达方式都在遵循它们的自然进程。

作为人类,我们有可能扭曲这一自然进程,这种扭曲并不是自动出现的;这是基于生存机制的一种无意识的发生;然而结果是我们失去了与我们真实本质的联结,失去了与生命能量的联结,我们开始认同自我创造的人格;这是一个虚假的身份。在人格方面的工作只是为了帮助这种重新联结得以发生的第一步和基本步骤。我们只能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始,并且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迷失,会被自己的问题和身份认同所困扰。
如果我们想与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的生命相一致,我们就要承担责任,有意识地采取必要的步骤,回归到我们真正的家园。这不是人为地跳到较高的意识状态;它不是开悟;它更多的是与我们的本质,与我们的生命能量相协调。我们从生命中诞生,我们是生命的儿女,只有成为我们自己,我们才能荣耀生命。我们就是生命本身。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圣人或相信某个超意识或神明,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活着,在这个身体和头脑的系统中全然地活着。

当我们能够以双脚站立,直面生命,我们便成为了生命本身;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活着;我们第一次成为了真正的人。我们恢复了我们的真实本质;这样循环就完成了,我们就可以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没有问题的环境中;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处理的不同情形。我们自由了。这种自由人人都可以享有,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只需要拿回它。

我的目标是引导你们走向这种自由,对你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种自由已经非常接近了,只需要再走几步即可。只需要简单地辨识到,是生命在呼吸着我,是生命在承载着我,支持着我。
还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美好、更光荣、更壮丽的呢? 从出生的那一刻到死亡的那一刻,我们就是人类生命的这一脉动;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意识到这一点。我的目标就是引导你们走向这一职责。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与自己断绝了关系;我们远离了自己,我们生活在一个用思想和信念造就的幻梦的世界,我们继续做着梦,希望能够达到开悟的状态,希望能够实现一些奇迹。而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回到当下的现实,而现实从我们的身体开始,从我们的所谓个人问题开始。这份工作就是重新拥有你自己。拥有自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最大奇迹。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鼓励你去辨识、接纳和表达你要面临的一切,因为这些都是通向自由生活的步骤。接纳只是爱的另一种说法;爱是接纳;接纳你如其所是的样子就是拥有你自己的意思。

现在,回答你们的问题……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0年7月2日

视频会议_关于个性与灵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个性与灵性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在短暂的暂停之后,我可以继续我们的每周一会了,我想从上次停下来的地方继续,在上次会谈中,我澄清了我的目标是支持你们。我提到在人格层面上的工作仅仅是迈向更广阔、更有成就感东西的第一步,这个更为广阔的、更有成就感的东西可以被称为是灵性。
人格和灵性不过是人为的概念。人们喜欢概念化事物,也就是说把他所看到的一切赋予一个名字。然而,在概念化的过程中,人们抹去了生命的精华,因而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话虽如此,概念化对于从智力上理解我们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我们如何适应我们称之为的世界或存在是非常有用的。

你可能还记得,在我们上一次的讲谈中,我提到过,我们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以这种特定的身体形式表现出来。而唯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我们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我们就是生命本身。简而言之,这就是这项工作的全部内容。
为了做到这一点,或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本性,需要迈出一些初期的步骤,这对于理解诸如人格和灵性的概念是有用的。并且,这些步骤将有助于你清晰正在踏足的道路,并让你更好地理解在这条道路中的一些特定术语或某些方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人格和灵性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人格,就没有灵性,反之亦然。人格和灵性是互补又对立的。它们是对立的,因为它们涉及到了生活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是互补的,因为其中一个不存在,另一个同样也不会存在。我们需要记住,虽然每个概念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但最终它们都是生命的表现。

人格 概念
既然除身体之外,距离我们最近的便是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人格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什么。
大多数心理学家将人格定义为由生物和环境因素演变而来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模式的特征集合。
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需要一个彻底的解释! 我这次讲谈的目的不是要讨论不同的人格研究取向,也不是去运用人格类型和人格特征普遍的差异化,而是去澄清并实际地探究每一个个体中共同的部分是什么。
我们所谓的“人格”实际上是集中或聚焦在一个且唯一的参数上的,这个参数就是“我”。一切都以这个“我”为中心或围绕着这个“我”运转,因此拉丁语中的“自我”和希腊语中的“persona”都是如此。
每一个小孩在他的幼年时期就会发现并开始经历一种我称之为“我”的感觉,当他开始认识到:“我”在这里或“是我”。这种“我在这里”或“是我”根本不是自我中心;这是每个孩子都在经历的一种身体体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我”,以一种力量感、对生活的开放,以及简单而又愉悦地活着、存在着的姿态,用双脚独立地站立着。看着孩子第一次开始站立和迈步行走,你会注意到他的自豪和力量;孩子没有概念化的能力,他甚至无法用词语描述他正在经历的,但是通过他的肢体语言,他在说:“是我,我在这里。”

在有这样的发现之前,孩子生活在没有分离的环境中,他对于“我”和“妈妈”没有任何概念,但有了这种经历,突然之间就有了分离,有了“我”,就有了我之外的其他东西。那个其他东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即使语言和概念化还没有被孩子完全掌握,一个分裂已经产生;世界现在变成了一种“我”和“非我”之间的关系。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大脑的发育,这种分化越来越明显。起初,它与“我和我拥有的东西”(我的玩具,我的妈妈,我的爸爸等)有关。对孩子来说,这不是占有欲;这是在建立他成长所需要的一种安全感。
随着孩子的发展,他经历了成长的不同阶段,这种“我”的感觉会扩展,会更加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进而会变成:

我的感受
我的思想
我的身体及其局限性
我的观念、评判、信念和期望
我的拥有(我的房子,我的自行车,我的朋友,女朋友/男朋友,后来是我的妻子/丈夫,我的孩子,等等)

这种自我中心是正常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其积极的一面是,它帮助我们设立界限,并获得与周围世界相处的信心。但其消极的一面是,它往往会屏蔽掉我们与真实本性的联结,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是从“我”出发,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相联系。我们和这个“我”一起生活;从我们记事起,我们就一直生活在这个“我”之中。“我”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份,我们把“我”视为是理所当然,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实性。
“我”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份,我们倾向于自然而然地抓住这个“我”,因为它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也因为通过对这个“我”的认同产生了内在恐惧。这个恐惧就是:“没有了这个‘我’,我将是谁?”
虽然“我”在人格的前沿中显现,但它只是我们人格的表面中心或外层。我们的人格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是一个从皮肤到骨髓的多层次结构。在表层或意识层面,我们发现最为显著的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我们的想法、信念和我们的情感世界。
然而,这个意识层次不是自主的,它是由一个更深层的层次驱动的,这个层次是思维过程、感受和记忆的源头,甚至在这个潜意识或前意识层次之下,我们又发现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我们语言前的记忆,也是我们的感受和与神经系统相联结的重要功能的所在地。
通常被忽视的是“我”产生的分离感和二元性。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总是有“我”和“除了我之外的东西”。

• “我”和“你”
“我”和“我的身体”
“我”和“我的头脑,我的想法,我的信念”
“我”和“我的感受,我的情绪”
“我和我的行为,我的所作所为”
“我”和“我的故事”,也就是这个“我”的故事。
对于那些“灵性高级别”的人,甚至还有“我”和“我的觉知”或“我和觉醒”。

理解这种持续的二元性是一个必要的步骤,能够帮助我们从这种“我”的身份以及由它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正是这种分离感和二元性,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既然现在一切都是“除了我之外”的东西,我们因此失去了与我们与生俱来的实相的联结,同时也制造了深深的痛苦。这种痛苦可以被总结为失去我们的真实身份,我们真实的身份与我们的真实本性合一或不分离。
所以不是人格造成了痛苦;是对人格的认同造成了痛苦。人格本身并没有错,尽管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人格是被需要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它是非常有用的。没有人格,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确实需要人格; 但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人格,而不是过于扭曲的人格!
清楚地理解不是人格的错,而是我们对人格的认同的错,这样的认识将帮助我们摆脱对人格的认同。对人格的认同才是问题所在,而不是人格。
几个世纪以来,宽泛意义上的灵性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资源,是从我们的人格中分离出来,以回归到与我们真实本性的合一或不分离的一种手段。

灵性概念
灵性主要与宗教有关,任何形式的宗教和灵性最常见的意义,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对于某个宗教的信徒而言,都是通过一些虔诚的努力拯救他的灵魂,进入所谓的天堂。
在这种情况下,灵性是以希望和信念为基础的。那是如果我做得好,并依此敬拜,我死后或来生将升天的信念; 那是如果我不好好表现,不敬拜,我要么会下地狱,要么就完了的信念。在西方,类似的信念说法是,如果我表现良好并相应地敬拜,耶稣或上帝就会来救我,我将永远坐在我主的右边。
大多数宗教以这种基于惩罚和奖励的幼稚方式运作,它们是基于恐惧的宗教。

另一个公认的对灵性的理解是,在我们的人格之外,在我们通常对世界的理解之外,存在着另一个境界,人可以进入这个境界从而获得永生。这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追求永生,在这种意义上,这是对我们人终有一死的拒绝;我们从生到死都被这种形式所限制。
人格可以称为是形式。灵性是超越形式的东西;它是无形的。形式是有限的,我们的身体呈现方式是有限的,当我们从我们日常思维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在某些方面的确如此。然而,如果我们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会意识到,这个身体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用感官感知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我们的肉体。自古以来,圣贤们就发现,我们不只是这个可以看到和体验的身体外壳。就像彩虹的颜色或声音的音量,我们的身体是一种能量,从基本的红色能量到更高的紫色和白色能量。我们身体不仅有一系列的能量,而且我们的意识也有从一个基本的浅层的理解到一些圣贤所说的超级或更高的意识。现在科学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方法被开发来,对这些超越我们的思维和概念化头脑的领域进行探索。
所有这些被称为灵性的不同途径的连接或线索是经常被忽视的。被忽视的是,灵性是生命的能量;生命的能量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正如我们之前以及在我们先前的zoom会议上提到的,我们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我们以这个特定的身体形式来表达;我们是生命本身,唯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是生命的振动。
一旦我们认识和体验到这个简单的真相,所有关于灵性的概念,所有试图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比如不朽、开悟或佛性的各种努力,都将土崩瓦解。我们就是生命本身,俗话说,“生命本身没有目标,除了活出生命和享受生命”。
这种认识就是“灵性”的真正含义。

我想以佛陀的教导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他的教导都是关于欲望和抗拒的寂灭,以及认同所造成的痛苦的根源的寂灭。佛陀称这种寂灭为“涅槃”。在巴利语中,涅槃意味着灭绝,并不意味着天堂或任何特殊的状态。他的教导经常被误解为:“我不应该有任何欲望”,如果我有,那么我就是一个罪人,我不会进入涅槃的境界。有这些想法的人会成为信念和行为模式的牺牲品。在佛陀的教导中需要理解的是,涅槃是关于不认同受苦的原因;以及不认同我们对“我”的认同。不认同是灵性的核心,是所有“灵性”教导的核心。
印度的圣哲拉玛那·玛哈希用不同的方式在教导同一件事。他通过不断地发问:是谁有这样的想法,谁有这样的信念,谁有这样的情绪,来引领那些前来见他的人。他唯一关心的是那个人开始质疑:“这个‘我’是谁?”
人格和灵性不是分离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它们都是生命的某种变化体;它们是生命之歌。生命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歌唱它的曲目,而我们作为人类的任务就是通过从人格到灵性的转变来调谐生命。

从人格到灵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文化或宗教背景中,圣人们发展出了许多方法或技巧来引导那些以发现或认识他们的真实本性为目标的人。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从被动或主动的冥想技巧,如内观、坐禅、动态、曼荼罗或苏菲旋转舞,也有具体的练习,如瑜伽、太极拳、诵经、谭崔、书法、弓箭术或茶道等等。
其中大多数是面向身体的练习,这是为了绕过思想的头脑。在第一次关于真实的谈话中,我曾说过,我们天生就有智慧和辨别力,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有觉知。觉知是我们辨别真假的能力,并能把无意识的东西提升到有意识的水平,这样我们就可以处理它并让它离开我们。
质疑“我”的这种感觉是所有灵性教导的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自我探询”方法被发展出来。自我探询仅仅意味着质疑我们所说的"我"的真实性,也被称为"自我"或"我"。为了发现这个"我"的真实本质;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这是真的吗?”,这个“我”是一个有形的实相吗?
自我探询是对真相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需要投入到现实中去,这也需要我们抛开我们的梦想或想象中的现实的模样。自我探询的诀窍在于,聚焦点不是在“除了我之外”是什么,而把聚焦点放在“我”身上,并质疑“我”的真实性。自我探询就是丢弃不是“我”的东西,就像剥洋葱一样,不是这个,不是这个,也不是这个,直到没有什么可以丢弃,最后昭然若揭的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从人格到灵性是一段有着许多奖励的旅程,也是值得你踏足旅行的旅程,这是我对你发出的邀请,通过内在小孩的工作,你已经重新获得了一种力量感,品味到了生命的开放感,体会到了单纯的活着的快乐,那么你可以通过加入觉知密集闭关课程来继续你的旅程。
在这次闭关课程中,我们使用了一种源自日本禅宗传统的特定的自我探询方法,旨在引导参与者直接体验所谓的“真实的本性”。
明天我们开展专门以此为目的而设计的在线闭关课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这可能是首次在网络上开办此类闭关课程。我有信心,在这5天里将向所有参与者无缝展开,并且那份认同会轻松地消解。

我想引用美国作家和演说家玛丽安·威廉姆森的话来结束本次讲谈。

« 内心的平静不是来自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而是来自于回忆起我们是谁。»

据说佛陀曾经给他的弟子们这样的忠告:“记住,记住,记住”,换句话来解读就是:“不要忘记你是谁”。

感谢你们耐心又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6月23日

视频会议_性与爱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性与爱》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由于这是我们Zoom会议系列的最后一场讲谈,我想谈一谈“性与爱”。我会尽力阐明这两种不同的能量是什么,以及如何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便为跟这一议题相关的人们带来幸福时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先分解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禁忌。

性是我们的主要能量
性是我们的主要能量,也是我们成为生命体的源头。 没有性,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并谈论它,我们不会存在。 我们是性行为的产物和结果;不仅如此,我们是生命能量的体现,我们还是生命能量的具体体现。正是这种生命能量使我们能够呼吸、站立、行走、看到、听见并讲话。 这种生命能量是我们生命的伴侣,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存在。
这种生命能量主要储存在我们的生殖器区域,其主要目的,除了使我们保持生命之外,还可以用于繁殖,以保障人类的生存。这不是人类特有的,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都取决于这一定律。我们作为人类的主要区别在于,我们天生具有享受并有意识地觉知自己的身体感觉和感受的能力。我们也具有思考和概念化我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在性的背景下,我们的思考和概念化能力往往会产生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信念和禁忌,而这些往往会导致扭曲的性行为模式。

有关性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信念和禁忌
有关性的最初的禁忌之一可能是裸体。 在西方世界,《圣经》中提到,当地球上最初的人类亚当和夏娃发现自己是赤裸裸时,他们立即开始掩盖自己的裸体,更具体地说,就是掩盖他们的生殖器官。在那一刻,羞耻感应运而生。
虽然生殖器官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来源和产物,但它们是我们身体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需要加以保护。然而,保护并不一定意味着隐藏,但是在人类中,隐藏这些部分已经变得相当普遍,这种倾向产生了羞耻感,而羞耻感则通过创造道德标准偏离了性的自然进程。
观察小孩子们,你会发现他们一点儿也不为自己的裸体感到羞耻,而且他们对身体的这些部位非常好奇,每个孩子都想知道为什么小男孩的两腿之间会有这么个晃来晃去的小东西,而女孩子的两腿之间却有个洞。
孩子般的好奇心没有任何禁忌,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没有任何羞愧感; 这是纯粹的纯真。我们并非生来就有道德标准,它们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而被给到我们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裸体由于道德标准而成为一个问题。大多数男人和女人都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外形并持有评判态度,这些反过来又会在性方面产生问题。
人类头脑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当某些东西被隐藏时,它会立即在大脑中产生一种紧张感;一种寻找被隐藏东西的欲望,去看见它、触摸它,甚至拥有它的欲望。隐藏的对象变得令人向往,正因为性在几个世纪以来被众多不同的文明所禁忌,它可能是众多人愿望清单上最被渴求的一项。

性可能是最令人渴求的话题,也可能是最令人恐惧的话题。由于道德标准和可能的疾病,恐惧和羞耻感在限制性自然地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升我们对性的恐惧和羞耻感的觉知并质疑两者的相关性,始终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我鼓励你使用以下问题形式来澄清你对性的恐惧和羞耻感。
我对性的恐惧是什么?
关于性我感到羞耻的是什么?

这是你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或者为了更好的效果,找到一位搭档,用“告诉我”的形式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比如:“告诉我你对性的恐惧”或“告诉我你对性的羞耻感”。
请记住,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当我们所表达的东西被不加评判地接纳时,并且当我们被理解时,疗愈就发生了。

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性是一个广义的词,涵盖了我们的性欲或生命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最明显的表现是生命能量与性别有关;
它分为两个具体原则:男性原则和女性原则;每种原则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功能。为了能够繁衍生命,这两种功能必须结合起来,就像太极图所展示的那样。这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关于性的主要方面——给予者和接受者被严格地固定在自然所分配的角色中。
我们所说的性欲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能量刺激,它来自于我们的生命力,表现为对异性的吸引力。这种能量很容易被察觉到,只要把你的手放在一起搓一会儿,然后分开几厘米,在你的两个手掌之间,你会感觉到类似于性能量层面的能量密度。如果我们和另一个性别处于相同的能量层,双方都可以选择是否跟随这一能量层。这是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强迫。重要的是要记住,在有这种能量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选择是否跟随它移动。这是我们的责任。

性与超越
对我们人类而言,性可以超越单纯的生殖功能或无法控制的性冲动这些最初方面。自然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才能,这些能力在我们的意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首要的能力就是体验快乐和痛苦的能力。
由于我们的皮肤和身体的不同部位具有某些特定的荷尔蒙和神经末梢,我们因此能够体验性快感。这意味着触摸可以在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触摸不仅限于运用我们的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碰触。这种感觉发生在皮肤层面,然而快乐的中心则位于我们的大脑。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性刺激可以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发生。当人们做“春梦”、观看露骨的性爱视频或产生与性有关的幻想时,情况尤其如此。在这些情况下,只有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其中。

性与爱
从本质上讲,与性或性吸引力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人们经常在发生性关系时谈论“坠入爱河”和“做爱”。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能量,它是关于心灵的,而跟性器官无关。爱是我们生命力的内在方面,因此爱变成了织布人,它在心灵层面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当性与爱融为一体时,就会发生一些与单纯的身体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爱的深切渴望。在我们的核心,我们是爱,但大多数时候——如果不总是如此,我们失去了与真爱的内在联结,我们倾向于从对方那里、或通过对方来寻找真爱;然后性行为就变成了满足对爱的渴望的一种探寻。
当我们想要探寻满足我们所缺失的某一方面时,我们只是在利用我们的伴侣来得到我们内在所缺失的东西;我们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我们沦为牺牲品,成为“爱的乞丐”。
真正的做爱意味着双方都已经意识到他们自己就是爱,他们走到一起来升华这份爱。这与“性交”完全不同,它更多地与性的第三个方面有关,即性的灵性方面。

性与灵性
对许多人来说,灵性和性有着天壤之别,仿佛它们二者是人性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现实情况则完全不同。不同是因为灵性不是与头脑相关的东西,灵性与想法和信念无关,它与生命能量有关,它是生命能量的极致绽放。它是生命能量的终极表达和扩展。灵性和性都是体验,而不是思想形态;它们是相同能量的表现。性是生命能量的最基本表现,而灵性是生命能量的最高表现。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宗教或灵性学校把性作为达到意识最高境界的一种手段。印度的昆达里尼及其七脉轮图就是非常形象的例子。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是生命能量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有潜力让我们的生命能量从生殖轮移动到心轮,并进一步移动到顶轮,我们可以独自做或与伴侣一起做。

性、觉知和责任
我们的性,我指的是我们与性的关系和使用性能量的方式,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自私地使用它,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我们可以随意地使用它;我们可以用它来支配或征服他人;我们可以用它来虐待别人;我们可以用它来与伴侣共同享受,或者我们也可以完全拒绝使用它。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有可能利用这种性能量来提高我们的意识。可能性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而这仅取决于我想在我的性中引入多少觉知。
选择权显然在我们手中,重要的问题变成了:“我想拿我的性做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我想用这些生命能量做什么;我应该给自己的性指明什么方向?”
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提升我们的性意识的一种方式,它也会产生责任感。当我们想要过一种和谐、充实的生活时,就必须有意识地选择我们与性的关系以及运用性的方式。
这是我们的选择,但我知道这种选择是有限制的,这是因为我们对于性、对于爱以及灵性,有着自己的信念和先入为主的想法。

这些限制是什么
在之前一次讲座中曾提到,我们的限制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验以及我们从父母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所吸收的东西。我们在性方面的限制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包括所有与性有关的信念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谈话和关于信念的谈话中所提到的不同练习,来挑战并克服这些信念。好好利用这些练习,它们可以带来心智的清明。
我们的限制还包括我们小时候遭受的身体虐待,不管是明显的身体虐待还是非性虐待,这些身体虐待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妨害我们与性的健康关系。
当小时候在身体和/或心理上受到虐待时,我们内心深处会有一个“不”,一个非常深的“不”;然而,我们必须生存下去,所以这个“不”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种与我们的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被采纳了。这种生存机制的发生是无意识的,这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能做出的最佳的反应,但它并没有消除这个“不”;它只是把“不”搁置在一边。当有性行为时,那个“不”依然存在,而且会非常明显。在性行为中,我们是“赤裸裸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脆弱的,我们经常在渴望和拒绝之间纠结。我们想要体验快乐,我们渴望与我们的伴侣坠入爱河,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处理在性行为中所出现的各种束缚和恐惧。恐惧的程度从害羞到对被虐待的深深恐惧,也有在我们的束缚中不被理解的感受,以及在某种方面被虐待时所产生的许多羞耻感和缺乏自信。
就像之前所提到过的,恐惧和羞耻感是限制我们与性的关系的两种最为显著的感受,因此需要恰当地照顾这两种感受。
因为我们所受的社会教育,因为我们想要表现得强壮、聪明或有礼貌,我们往往会绕过我们的“不”、绕过我们的恐惧和羞耻感,而让自己被各种方式虐待。最明显的一种方式是在我们不想做爱的时候却说“是”,以及在我们被触摸的方式或者部位感到不喜欢或不舒服的时候也说“是”。

当我们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就背叛了自己,因为我们没有为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承担责任。我们更容易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责怪我们的伴侣不够关心我们、不尊重我们、没有给我们应得的东西,很多人都掉进了这个陷阱。健康的性意味着我们向伴侣表达我们的需要、恐惧、好恶和羞耻感,同时这些需要、恐惧、好恶和羞耻感都是被理解和尊重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性可以发展成一种更加愉快和有爱的关系,因为心灵开始投入其中。当心灵开始投入时,爱就出现了,接着也可能超越与荷尔蒙相关的性活动。性行为因此会成为双方静心的时刻。双方从性伴侣变成了爱的伴侣,从爱的伴侣变成了灵性伴侣,可以把性行为当作一种舞蹈来扩展双方的意识。性行为不再只是“性交”或“做爱”,它是允许一个人进入一个无为的空间,并被性能量的流动带入到它的终极境界。它是完全放下欲望和需要,向我们体内流动的生命能量臣服,允许生命带领我们到达它的终极顶峰,让我们和伴侣在生命能量中消失、融化并交融。

这就是性对每个人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拥有与生俱来的权利去这样做,我们也有意图这样做,自然或存在赋予了我们实现这个潜能所需要的一切,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能;我们只需要向它靠近,并宣称拥有它。

在结束这次分享之前,我想鼓励你们多多地使用在历次讲谈中所提到的练习,以帮助你们放下所有关于性的信念和想法,这样你们与性的关系和性行为的方式就会成为共享的喜悦和满足的时刻。
这次讲谈可能会激发你们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跟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那么,请随时将这些问题发送给我们,以便下次会议时回答。现在,我要回答你们已经提出的问题
感谢你们耐心而专注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5月19日

视频会议_关于信念以及化解信念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提供的《关于信念和化解信念方式》的视频谈话的转录。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我们的每周Zoom会议,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我在一次公众讲座上所做的关于信念的分享,你们也可能还记得在最近的分享以及你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所涉及的信念议题。我注意到有很多信念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促使我去再一次深入地探讨信念,以刷新大家对于信念的理解,以及重新认识信念如何牵制了我们的精力,同时去回顾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除信念对我们的束缚。
当我在三月谈论真实时,我提到我们都拥有智力辨别力,这有助于我们将真假区分开;在那次演讲中,我还提到了一种可以去挑战并消除先入为主的思想或信念的练习方法。在谈论羞耻感时,我做了简要的陈述,即如何通过对一种感受内化的过程,造成一个人去认同一种思想形式或行为模式,这样的认同最终会形成一种信念。
我深知,信念有时会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以至于变得难以被辨识出来,遑论说要消除信念了。在有关信念的议题上多做一些澄清,将会让挑战你们信念的真实性变得更容易些。
众所周知,信念是一种被接受、被认为是真实的或被视为是一种观点的想法或思想形态;同时无论是否具有现实性,我们依然对其报以相信。当我们相信时,我们坚信我们所相信的便是真理,正如关于之前在有关真实的谈话中提到的那样,我们总是有可能通过以下问题来挑战我们信念的现实性:“它是真的吗?”

这是一种方法。审视我们信念的另一种方法是对于信念的根源有更好的觉知。信念从何而来,或者,如果我们想对自己的思想形态负责的话,那么我是从何处获得了这种信念?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总是这样的话),我们会从他人、家人、朋友、老师或牧师那里获得信念,因为我们把他们的想法据为己有,并且这是另一种伪装的信念,因为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说的一定是对的,因为他们更为年长或者在社会中更有地位。孩子们天生单纯无辜,诚实不欺,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他们会把长者所说的或肯定的话视为是理所当然。

如果父母经常对自己的女儿讲男人是危险的,并且她不应该接近男人们,女孩会相信并遵守父母所说的话,从而变得对男人不信任。
在学校时,老师对你说,像你这样简直是没救了,因为你的考试分数太低了,你开始相信老师说的话是对的——“我确实是没救了”,因此我不再抱有希望,我不可能改变。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很容易从长辈那里获得信念,但并非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有些人会反抗,并采取不同的态度。那么,事实上到底是什么让我去相信我所相信的呢?如果我能辨识出别人所说的只是他的个人观点,而显然不是我的观点,那么我就不会全盘接受这种信念。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拥有这样的分辨力是很难的,并且孩子采纳这种信念也会让他获得某些好处。因此,应运而生的问题则是: ‘是什么促使我相信了这一信念?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则是 :‘我全盘接受这种信念的动机是什么?
你可能会对答案感到惊讶。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想要取悦某人,想要获得某人的认可,或者被某人接受,或被一个团体接纳而成为一员,这个团体可能是家庭,也可能是学校或社区等。通常在小时候,我们会感到不安全或害怕某人,为了躲避这种不安全感或恐惧感,我们也会采纳那个人的信念。
例如:

我父亲有一个信念:妇女不应参与政治。秉承父亲对妇女的信念会让我跟他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我将得到他的认可和接纳,也许最重要的是,跟父亲同在会给我带来安全感。
又比如,母亲在婚姻中一直为钱发愁,并且她常常诅咒存在,因为她没有得到一个配得上自己的男人,没有得到一个为她和家人带来丰厚收入的男人。 同时,你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爱和关怀,因此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和关怀,你认同了她的观点,你也同样认为:是的,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太不幸了。

找出自己接受信念的动机会春风化雨般地让信念开始融化,因为你将会理解自己抱持某个信念背后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小练习,请写下这些步骤。
首先找出自己的一个信念
“我相信…”
现在问你自己:“我是在哪里获得了这个信念?”
你对信念的源头越清晰,信念的转化就越容易发生。一旦你辨识出了信念的源头,问自己:“是什么促使我接受了这一信念?”
该练习包括三个步骤:

我的信念是什么?
它从何而来?
我全盘接受这一信念的动机是什么?

写下来,以便你可以在家里做练习。当你按照建议的步骤逐步进行书写练习时,你便正在为自己的信念负责,为自己的信念负责在放弃信念或先入为主想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谈论了来自我们外部的其他人的信念。在关于“羞耻感”的谈话中,我提到了一种感受的内化过程。信念也是如此。你的信念可能来自你所经历到的重复出现的情形。例如,小时候的你会经常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愿望,但是每次这样做的时候,你都会被责备或者被羞辱。这样的孩子会形成的信念可能是表达我的感受是错误的,也是可耻的,甚至孩子可能会进一步认为:“我对拥有感受或愿望感到可耻”或者“我错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信念不是来自于你想要寻求关注或爱,而是来自长辈把他们的观念强加于你,以及长辈不尊重你的经历。摆脱这种信念的方法是有意识地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在这种环境中,你不会被评判、谴责或羞辱。
从刚刚所分享的内容以及在刚才追溯信念起源的小练习里获得的关于你的个人经历中,你能有所理解的是问题并不是与束缚了你的信念有关,而更多与你的动机或个人经历有关。重要的不是信念,而是信念的来源,而你,才是信念的来源。 这就意味着若要让转化发生,重点不应该在于信念本身,而在于你自己。
是“你”想要被爱、被认可、被尊重……并且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采纳了某种信念,并顺势而为采用了一种行为模式。
这种认识一旦发生,将从你的头脑中彻底根除信念,因为你现在正在处理信念的根本原因。当我们将我们的觉知带到产生任何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所需要处理的部分给予支持时,转化就这样发生了。

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信念方法是,把信念的表现画出来,这种方法也可以化解信念。我鼓励你在家中尝试这种不同的方法,看看它能带给你什么。首先用颜料或彩色蜡笔画一幅画来代表你的信念,让潜意识引导你的手来描绘。完成绘画后,在下面写下这幅画所代表的你的信念。然后看着这幅信念图,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画这幅画的时候是容易还是不容易?
在画画时,我有怎样的情绪浮现?
在画画时,我有怎样的想法或回忆浮现?

完成所有以上环节之后,可以开始跟你的信念代表进行对话;在看着你的信念代表图像时,把涌上心头的任何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是的,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古怪,但是无论怎样都要尝试一下,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出现。

到目前为止,我只谈到了有意识的信念,即我们可以轻松识别的信念。然而,还有另一种类型的信念,一种较为隐蔽的类型,我称之为“无意识的信念”。无意识的信念是一种在我们的内在颇为活跃的信念,虽然我们全然知道它跟现实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类型的信念通常基于恐惧而生,并起源于儿童早期,那时候我们还无法真正将错误与真实区分开来。
对黑暗的恐惧或对鬼魂的恐惧是很多人共有的感受,虽然这些恐惧并没有现实意义。也可能是父母出于好意,希望孩子表现好一些,他们会用一些恐怖的故事或咒语吓唬自己的孩子,会说一些引发恐惧的话,比如“要是你再闹事儿,狼会把你抓走”或女孩子们会经常听到的话:“不纯洁的女孩永远嫁不出去,要远离男孩子们。”
这样的故事或咒语将深深地潜入孩子的潜意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即使孩子已经忘记了小时候听到的这些话,但这些故事或咒语仍将在他身上发生作用,并影响他的行为。
关于这个部分你能理解并有所共鸣吗?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发生在你身上?
辨识和消除这些信念并不容易,因为它们显然并不处于意识层面。 然而,通过质疑我们的行为,我们将能够温柔地把这一信念带回到我们的意识头脑中,然后像处理其他任何信念一样处理它。请记住,将意识带入我们的信念并表达信念的内容可以让转化毫不费力地实现。
为了让你的信念更加清晰,你可以在前面的过程中添加几个步骤。
首先你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我的信念是什么?
我从哪里获得了这种信念?

一旦有了你想要探索的信念,并且你能辨识出在哪里获得了这样的信念,你就可以寻找到该信念附带的相关思想形态。比如我以“我没有价值”这一条信念为例。与这一信念相关的思想形态可以是:“没有人会爱我”,“我将永远孤独”,“我永远也找不到好工作”或“我永远也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这些都是我们在头脑形成的与最初的信念有关的想法,这些想法也可以变成信念本身。为了根除这些想法,我们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与这一信念相关的思想形态是什么?”
此外,当我们相信某件事时,我们倾向于按照该信念行事,因此,如果我相信“我没有价值”,我在生活上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可能是孤立自己、处在无助和沮丧的状态中,也可能是相反的状态,比如努力证明我是有价值的,会变得坚强并且很有活力。
为了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行为方式,我们可以使用以下问题:“相信自己的信念是怎样影响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的?” 在进入最后一个话题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坚持这一信念或这些信念的动机是什么?”
下面这一练习包含五个步骤:

我的信念是什么?
它从何而来?
与该信念相关的思想形态是什么?
相信自己的信念是怎样影响我在日常生活的行为的?
我接受这一信念的动机是什么?

虚假总会在清晰面前消散于无形。也因此将觉知带入我们的信念和思想形态,可以毫无痛苦地消除信念成为可能。

通过这次谈话和分享的练习,现在你掌握了一串宝贵的钥匙,可以挑战并消融你的信念,从而重新获得真实自我的活力与自由。
在回答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之前,我要感谢各位的耐心和专注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 2020年5月5日

视频会议_关于羞愧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的一个关于羞愧和从羞愧中解脱的视频谈话的译稿。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我们每周的Zoom聚会;
今晚我想要谈论一下关于羞愧和消除羞愧的方法。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许多人都生活在羞愧中并且因为潜藏的相关面向而痛苦。对许多人来说羞愧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部分以至于他们甚至都无法想象有一天他们可以从羞愧中解脱。这可能就是你的念头的形式并且你可能认为你注定永远都会感到羞愧了。要记得它仅仅只是一个念头并且通过今晚的谈话你将会有机会通过它的不同面向理解羞愧和意识到把自己从羞愧中解放出来是有可能的。
在我们人生中的某些时刻我们都曾经经历过羞愧并且可能比我们通常记得的更早;但是它真的是羞愧还是某些被贴上了羞愧的标签的东西呢?在许多情景当中,作为一个孩子,我们都曾经体验过我会称为的‘天然的羞愧’。
‘天然的羞愧’实际上是地球上所有人类都共有的一个内在建立的健康机制,它帮助我们理解作为人类我们是有局限的存在。
即使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的头脑有一个强烈的倾向要去否认它的限制,试图超越目前已知的事物,科学和技术就是这份对于超越或者更多的持续追寻的很好的案例;事实仍然是我们是局限的;我们在身体和头脑层面是有局限的存在。面对一场台风,一场地震或者当前的新冠疫情以及我们的限制性将会给到我们当头棒喝。

我们最显著的限制是我们的身体限制。我们的身体结构只允许特定范围的动作以及无论我们的头脑可以如何创新,我们都同样在头脑层面是受局限的,即使我们想要否认这一点,但是天然的羞愧就是在这里提醒着我们的这个自大的倾向。
一个年轻的孩子遇见一个陌生人将会自动体验到天然的羞愧,因为害羞和意识到‘我不知道’象征了谦卑,真相和‘天然羞愧’的表达。谦虚,害羞,尴尬,谦卑和谦逊都是‘天然羞愧’的所有面向;一份让我们与智慧保持一致的内在感受。

羞愧的另一个面向,常常被心理学家称为‘有害的羞愧’则不是内在建立起来的;它是被传递到我们身上的,或者更多是被外界的养育者,我们的长辈,我们的老师,我们所谓的朋友还有整体来说被社会通过它的约束和禁忌倾泻到我们身上的。正是这个‘有害的羞愧’而并不是‘天然的羞愧’才是对人类来说有害处的,因为有害的羞愧在一个人的内在创造了一份深深的无价值感。
对于你们中的那些已经参加过连接我们的内在小孩的人来说,你们可能记得在那个工作坊中我们确实花了一些时间在处理羞愧的感受和它在我们内在展示的不同方式以及羞愧产生的感受和行为模式。
在今晚的这个谈话中我想要更多进入到‘有害的羞愧’这个话题的细节中,首先通过去看一下羞愧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存在中的,我们如何能够辨识出它以及羞愧产生的行为模式是什么。一旦羞愧是如何运作的对我们来说变得清晰了,我们将能够找到方法将我们自己从羞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我谈论羞愧之前,我想要关于内疚说几句,主要是因为内疚和羞愧常常被混淆因为内疚感看起来和羞愧感非常相似。
一个人可能对于做了某件事情感到内疚,这件事情在她的评估中是错误的,然后这份内疚可能或者也不可能产生一份羞愧感。
内疚和羞愧之间的基本区别是内疚涉及到做错了某事或者失败了某事的认知,然后羞愧是从对自己或者另一个人做的某件不光彩,不恰当或者荒唐等的事情的认知中萌生的痛苦的感受。
当一个人对他们自己展现的行为感到不对的时候,他们就在经验内疚。
当一个人对他们作为一个人本身感到不对的时候,他们就在经验羞愧。
羞愧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但是内疚是关于我们的行动,行为或者行为的失败,或者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通过运用一些具体的内疚相关的沟通工具是有可能轻松地将一个人从内疚中解放出来的。

区分已经做完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有害的羞愧’

♦ 什么是有害的羞愧?

跟‘天然的羞愧’相反,天然的羞愧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局限以及跟我们的环境保持同步和一致,而‘有害的羞愧’是一份无孔不入的感受,它在我们内在创造了深深的无价值感和挫败感。有害的羞愧在我们内在创造了一个分裂,因为它倾向去控制我们做的或者说的所有事情;这意味着一个基于羞愧的人会保护自己不向另一个人敞开,并且对自己也会采用相似的行为。
就像其他所有的感受和情绪一样,羞愧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感受,是一个来了,产生了作用,然后又离开我们的东西。但是当羞愧被内化了,它就不再以一种短暂的感受存在了,而是成为了我们的特性。我们对羞愧认同,就跟一些人认同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受害者或者一个‘全知者’一样。我们带着这些认同在社会中生活;它们是我们的‘社会面具’。然后根据我们所处的情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或者跟我们的朋友,我们会戴上不同的面具。
你对这点有没有触动?
这在你听来熟悉吗?
利用展示的图标,你有没有辨识出一个或者多个你根据眼前的情景所戴的面具?

人格类型 - 行为模式

这个内化的过程完全不是一个有觉知的过程,它独立于我们的意愿和知识发生;当一个感受随着时间不断被重复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内化了这份感受。
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事情是在她孩童和青少年的时候,她被好多次许诺了某些东西,但是当承诺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总是会有拖延。当然这个对那个孩子来说会带来悲伤和沮丧,但是在这些最显著的感受下面,它同样还产生了一份背叛和抛弃的感觉以及一份强烈的不被理解的感受,然后转而这又产生了孤独感。尽管这些感受都是无意识的,他们在这个人的内在却是活跃的,并且因为这个状况在数年当中不断被重复,这些背叛、抛弃和孤独的感受就在她的潜意识头脑中扎根了下来;它们内化了,然后这个人就对孤独感认同了,然后她永远都得不到许诺给她的东西的事实就变成了她的宿命。
抛弃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中被理解,而不仅仅只是在生理层面。打个比方;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从来都没有被允许过表达你的愤怒或者你的泪水,而是被要求压抑这些情绪,然后就会有某个时刻你会拒绝这些感受就好像它们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一样,就好像你有这些感受都是‘错误的’;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或者拒绝了你自己的某个部分,然后那个部分就变得羞愧了。羞愧被内化了;你对于有这样的情绪或者感受变得羞愧了。并且当一个孩子开始有性相关的愉悦感的时候尤其会如此。
‘我是一个错误,我不应该存在,我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我是肮脏的’都是基于羞愧的信念,它们都是抛弃的产物。即使它们可能顽固地深植在一个人内资啊,它们仍然知识念头的形式,要么是被其他人给到我们的,要么是来源于对事实的扭曲的感知,或者是一个由我们的头脑形成的很快成为一个信念的结论;如果我得不到我被许诺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一定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我是一个坏小孩’。
当认同感建立的时候,这个感受就从我们的认知层面消失了,而是去到了我们心理的某个潜意识部分。我们不再能以一个感受的形式辨认出它。我们仅仅认为我们就是如此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只有当我们发现一个感受是如何地在粉碎我们,我们是如何地受到那个感受的支配,这时候我们才会对我们已经内化了一个感受以及变得对它认同而变得有觉知。
要辨识出我们的认同是不明显的,它确实需要很大一部分的觉知,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是这些认同已经成为了类似第二张皮肤或者更多的是已经成为了我们无形的保护皮肤。
所有内化的感受变成有害的感受是因为它们遮蔽了我们的真我,它们遮蔽了我们的能量,我们的自发性以及我们区分的能力。但是羞愧和惊吓是目前为止最有害的两个。
一件需要记住的事情是认同是一个致命的疾病,比新冠病毒更加致命,是因为它在我们内在创造了一个虚假认知的自我并且掩藏了我们真实的自我或者真我。正如在上个月关于真实的谈话中提及的,这个假我是我们保护机制的不幸产物,而因为内化也是一个生存机制,所以我们都是有可能变得认同的。我们无法逃避这个内化的过程,它变成了许多类型的上瘾以及关系中的互相依赖的来源。我们无法逃避它,但是好消息是我们可以从中解放自己。

♦ 在身体层面辨识出羞愧,我如何知道我是羞愧的?

当我们面对羞愧或者任何与之相关的其他感受的时候,辨识出这个感受在我们的身体上是如何表现的是很重要的。在系列音频‘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中(第12天,第7个音频)我详细地谈论了关于羞愧是如何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的,所以我想要你们再去听一遍那个谈话,然后运用在那个系列中包含的引导式静心作为让自己从羞愧中解放出来的练习。

羞愧的5个主要运作模式(羞愧来自哪里?

→ 被给与的羞愧(来自他人的羞辱)
在大多数情况中,羞愧来源于被他人羞辱,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和学校肯定是两个主要的羞辱会发生的地方。我很确信你们中的许多人曾经不止一次被一个老师因为在学校的活动中犯了一个错误而被羞辱,或者指责,以及因为在学校里成绩不好而被父母羞辱?
羞辱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用来在力量上凌驾于他人的手段。它可以以羞辱的言语或者鄙视的眼神的形式出现,并且所用的预期也可以带有羞辱的意图。我很确信你们中的每一位都知道很多羞辱的用词,因为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为了获得一些力量,为了在学校的同伴面前显得自信和强大,我们都学习了这些羞辱性的用于。羞辱性的用于通常被作为一个嘲笑或者愚弄他人的方法。学校操场是一个常见的羞辱会发生的地方。
赞许或者表扬的话语同样也可以成为羞辱的来源,进而带来羞愧。

→ 作为教育工具的父母的羞愧
父母也是羞愧的携带者,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有时候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们运用羞愧作为教育他们孩子的手段。为了推动孩子在学校里有好成绩,他们可能会说:‘我对你的学习成绩感到羞愧!’或者‘这样糟糕的学习成绩,你在让我蒙羞!’跟另一个孩子比较也是一种让人羞愧的方式。
这完全是操纵并且它会通过增加第二层次在孩子的内在加强羞愧感。

→ 整合的羞愧
当羞愧被整合成为某个个人的东西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信念。一个曾经以为被告知她是愚蠢的,丑陋的或者肥胖的或者瘦削的被无数次羞辱的人将会开始把这个整合为她自己的基准。它变成了她所相信的标准,然后她在生活中的态度就会围绕着这个她是愚蠢的或者丑陋的信念。她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如此多的人都对她这么说,就好像她犯了错或者没有理解一些东西。身体的羞愧影响了许多人,特别是女性。
羞愧潜入到了信念的下方,羞愧已经变成了一个信念。羞愧暗示着我们跟系统和格格不入;我们并没有按照应该是的标准去行为。当我们对我们作为一个人是谁以及如何感到不对的时候,我们就在经验羞愧。

→ 情绪虐待
情绪完全关闭,不展露他们的感受或者情绪的父母,是基于羞愧的人,然后因为这样他们将没有一个健康的投射效应,他们并不认为孩子有权利有;结果是孩子将不能够辨识出他自己的感受,更有甚者这些基于羞愧的父母通常会阻止他们的孩子去表达他的感受,他们会有这些念头的形式是表达任何的感受或者情绪都是错误和羞愧的。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心理抛弃的形式,然后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下这个结论:‘我有这些感受一定是错误的’或者‘我为有这些感受而感到羞愧’然后因为他表达了他的感受而被责怪,他就会认为‘我是不值得他们的爱的,因为我有这些感受’。
还可能发生的是当父母的一方在物理上不见了,要么是因为工作,离婚或者死亡,这个孩子就被剥夺了父母一方的参照,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么就会理想化这个失去的父母一方,要么就会因为这一方父母的消失而责怪他自己,掉入到羞愧的陷阱当中。一个小孩有可能会有这类型的念头:‘如果爸爸离开了妈妈,如果他们离婚,那一定是我的错’。这个孩子会感到内疚。然后会为没有表现良好而自责,正是这份自责将会转变成羞愧。

→ 性和性别相关的羞愧
在许多国家当中,作为一个女孩而不是一个男孩,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羞愧的来源,然后孩子必须去承受这份父母的羞愧。作为一个不被想要的孩子,同样也是对孩子来说的一个重要的羞愧的来源。我们是被性别定义的有性的存在,每一个孩子,男孩或者女孩会对他们的性器官感到好奇,特别是当展示它们或者谈论它们变成了一个禁忌的时候。一个小孩子对于裸体是不害怕也不羞愧的,但是当他渐渐长大,然后特别是由于父母的羞愧,掩盖裸体就变成了一个标准,展示裸体不仅仅变成了一个标准,还变成了罪恶的和羞耻的。没有告知孩子关于性是什么以及性是如何运作的父母,就会把他们的孩子留在一片糊涂当中,困惑当中,特别是当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女孩子们面对她们的初潮以及她们胸部的发育通常会感到不知所措,男孩们对于他们的阴茎也是同样如此。如果没有被正确的对待,这些都是羞愧的来源,然后当面对性行为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带来许多的担心,不满,以及大多时候是羞愧。
当性侵发生的时候,特别是发生在一个年少的时候,羞愧就被根植在了这个人最深的核心深处,然后对这个人来说,在未来要拥有健康和满足的性生活就变的是困难的。所有被虐待的孩子,无论是男孩或者女孩,将会保留一份肮脏的以及永远都被污染了,他们已经变得不纯洁了,然后由于侵犯造成的羞愧感,对于这些人来说要去谈论和表达出跟他们的性侵经历相关的感受将是非常不容易的。

羞愧造成的行为模式

前面我提到了,我们在社会当中根据不同内化的感受所运用的行为模式或者面具,然后因为羞愧是被指责,不被认可,被责怪或者被嘲笑,换句话说是被羞辱带来的直接结果,它就造成了典型的羞愧相关的行为模式,例如傲慢或者服从,当然还有它们的反面:叛逆以及虚假的谦卑。羞愧还会产生许多其他的感受或者行为,例如图表中展示的这些。

PPTs羞愧”的感觉   相关联的感受

用来避免羞愧的策略

羞愧当然是最难面对的感受,然后因为这样,我们已经发展出了避免经验到我们内在的羞愧感的策略。它当然还在那里,但是隐藏着,就好像它不存在一样。
辩护我们的动作或者行为常常是羞愧相关的;就好像不想要承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或者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感受。假装与我们是的样子不同是掩盖我们羞愧感的一个常见方式。
根据一些父母,男孩子不应该害怕以及当然不应该哭泣,然后为了避免因为害怕或者哭泣带来的羞愧感,男孩们和之后的男人们倾向于否认他们的恐惧以及不要流任何的眼泪;他们变成战士,战斗者,高山的攀登者,试着以他们能够的任何方式证明恐惧对他们没有掌控力。
这些常见的策略当然大多是无意识的,然后我们倾向于真的认为羞愧不是我们心理组成的一部分,然后它确实是的。

将我们自己从羞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方法

从羞愧的捆绑中走出来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它们需要很多的勇气,坚定和耐心。
为我们的失误和犯错承担责任当然是其中一种阻止有害的羞愧束缚我们的方式。然后当羞愧已经捆绑了我们,理解它的组成和它束缚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方式将成为一个帮助的工具。
但是主要的羞愧解放装置是谈论它,然后表达所有跟羞愧的情景或者状况相关的感受。

在今天的这个谈话中,我试图在羞愧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束缚我们上带去更多的明晰;我同样很确定关于羞愧以及它是如何跟我们所有的其他感受相互关联的有许多可以探讨的点,然而主要的点还是在于我想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想要将我们自己从羞愧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辨识出和接纳我们的羞愧。没有其他的方式。没有辨识,接纳和表达,羞愧将继续束缚我们。
我从经验和跟人们的工作当中知道这是一条困难且漫长的过程,然而却是收获颇丰的道路。不仅仅你将会让自己从羞愧的束缚中解放,你还将重新获得你天生的喜悦以及在爱和满足中行进你的生活。

那我们本次对话暂时到这里,这样我就能回答你们之前提出来的一些问题。感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聆听,我将会非常开心下周能再次见到你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_2020年4月21日

视频会议_关于关系

以下文字是在Zoom平台上的一个关于关系和依赖的视频谈话的译稿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周Zoom聚会,
今天晚上我想要谈论一下关于关系的本性以及它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含义

我们通常会认为关系仅仅是关于我和另一个人的,并且有时候我们甚至把它缩小为伴侣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伴侣关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为之挣扎的。我从你们中的许多人当中听到你们在你们的人际关系当中是多么的焦虑,不开心和难过,以及你们有多么希望能够有一些改变会发生。
关系中有不满意会出现是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且在我看来通常情况下这些原因都被忽略了,因为关系的本性并没有被清楚的理解到。
带着这一点认知我想要首先更加明晰一下关系的本性,然后去更进一步的看一下到底是什么让人际关系如此有挑战性。

你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它,但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牵涉进入到跟我们周围以及我们内在的一切事物的关系当中。我们通过我们的五感跟外在的世界连接,并且通过感知,想法和感受跟我们的内在世界连接。每一次当我们跟外在或者内在的某个事物建立连接的时候,每一个时刻当我们把我们的目光或者某个其他感官放在某一个事物上面的时候,一段关系就被创造出来了。
观察一下你跟你的身体,跟你的感受,或者你的想法,或者跟你外在的某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街上通过的一辆汽车,你周边的一个状况或者是电影里的一个演员。
你有没有观察到一段关系的发生呢?
如果你有的话,你可能已经观察到大多数时候它是一段喜欢的/厌恶的关系?
然后如果你没有的话,下一次在你的关联当中带入更多一些的觉知。

关系有可能是片刻的,比如看见一只鸟在空中飞过或者是在一个问题上沉思,或者它有可能会持续一生,比如从我们出生到死亡我们都在跟我们外在的世界以及我们的身体,头脑和感受发生着关联的这一个事实。在两种情况下都有一段关系产生了,并且随之而来的是想法,感受和感知。我们有可能喜欢我们看见的或者感知到的,或者我们有可能不喜欢它,这在现在并没有什么关系。在此刻重要的事情是觉察到有一段关系正在发生;这才是需要理解的关键点因为互相的连接或者关系是生命的本质。

在这个地球上,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连接的,不仅仅是跟我们外在的直接肉眼可见的东西,同样还有跟我们身体和心理内在的不可见的东西。
我们能够活着,仅仅是因为树木和植物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树木和植物能够活着,是因为人类和动物们在制造着二氧化碳,并且所谓的食物链不过就是互相联系的一个连续共同体。
作为人类,我们能够行动感受和思考,仅仅是因为在我们内在成百万化学分子反应之间的互相联系;我们是关系的活生生的展示。由于互相的联结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从出生到死亡关系都在持续不断在我们内在以及我们外在的环境中展示出来。生命是一个持续关联的过程并且关系存在于我们感官所及的每一处,但是通常我们并没有觉察到他们,然后还理所当然地认为事情就是他们存在的这样子的。

什么是关系的本质?
关系的本质就是这股神秘而巨大的使得生命有可能性的力量,不仅仅是我们已知的地球上的生命,还是整个浩瀚宇宙的生命。一些人称它为‘意识’,一些人称它为‘神圣的存在’,还有一些人称它为‘爱’。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爱’可能是更加易懂的,因为我们能够更直接的跟它产生关联。我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时刻都以某些或者其他形式都体验过爱,并且我很确信的是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有你喜欢的,你爱的,一个物体,一株植物,一个动物,一个人或者你自己的一个部分,或者你喜欢的某个品质。
爱不仅仅是基础,基石,还是那个绑定和整合了生命中一切事物的物质。爱是互相连接的无形组成部分;爱织就了关系,因为爱在万事万物中;正是爱构成了我们,并且让我们得以生活。
核心上我们只能够从爱出发进行联结因为我们就是爱,但是表面上事情变得略微不同主要是由于我们肉身的本性。然后这个肉身在我们未来的关联和关系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人类肉身层面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生来就是依赖的;这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事实;就如同同样无法被忽视的是我们生来就有资格或者更确切地说有能力变为自给自足或者独立。这个事实不仅仅只限于我们人类;我们跟动物世界共享这一点,至少是温血动物物种。
很显然的,一个婴儿离开了他母亲的喂养和对他健康的照顾就无法生存。婴儿和孩童为了感受到安全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身体的接触,然后当他们渐渐长大,帮助他们获得自信的就是对他们行为的支持和认可。对于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多数时候,他都处在对父母的依赖中;为了成长为一个完全成熟和独立的成年人,他需要他养育者的支持来满足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在我们生命的最开始,父母或者养育者是需求的提供方。为了让我们成熟和变得自给自足,他们需要提供我们一切东西,范围从食物到居住地,从认可到支持,从温暖到关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依赖性是正常且自然而然的;这是他安全感的来源,即使孩子们很快地发展出了他们的自主以及在他们的行为快速变得独立了,他们还是需要回到和重新联结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自然而然的随着我们长大,这份依赖会倾向于渐渐消失,我们自然的去向独立,直到我们离开家,然后开始有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当中,互相依赖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将占据主要地位,因为这一份独立很多时候仅仅发生在生理的层面。大多数人会持续心理上的依赖,还有对于一些人来说有物质上的依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那些基础的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之所以大多数关系以及特别是人际关系会变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挣扎的来源的原因。

前面我有提到过我们可能喜欢或不喜欢我们看见或者感受到的,这个事实并不是有太大的关系。当我们考虑到关系的本质的时候这是正确的,但是当关系正在被体验的时候,喜欢和厌恶就变的非常重要了。人们变化的心理就成为了他们在跟某些事物或者某人或者他们相关联的时候的主要关注点。
我们跟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感受和跟我们的想法之间关联的方式主要是受我们的喜好和厌恶的驱使,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我们如何跟外在世界关联的指示。审查一下你自己,你是如何跟你最亲近的那些东西相互关联的;你的身体,你的头脑,以及你的感受。你关于你自己的身体,你的想法和你的感受有多少评判,有多少喜欢和厌恶呢?
我确信一定有很多!
并且这仅仅是关于你;从你自己到你自己
好消息是实际上所有的这些评判这些喜好和厌恶都是被其他人被你的父母,被社会赋予给你的。它们并不是你的,所以带着一些些的觉知就很容易能够放下它们。

人际关系
正如你们非常知道的,关系不仅限于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同样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并且正是在这里它们倾向于带来更多的挑战,并且变成了我们沮丧和不幸的主要来源。在这次谈话当中,我会把孩子父母间的关系放在一边,因为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参加过我们不同的与内在小孩相关的工作坊,并且对于在这一类关系当中运作的机制都很有觉知。

除了跟我们自己以外,作为成年人,我们主要跟三类不同的场景相关联;家庭,工作和社会场景,然后在这些每一个场景当中我们都倾向于会遇到跟关系相关的一些困难。作为这个跟关系相关的谈话的一部分,一个小小的练习将会帮助到你,带去给你在每一个场景当中遇到的问题更多的觉知。
正如你们看到的一样,写下这些场景,在每两个之间都留出足够大的空隙。

跟我父母,跟我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跟我孩子或孩子们的关系
跟我同事,我老板或者员工的关系
跟我朋友们的关系
跟我自己的关系

然后花一些时间问你自己这个问题:“在跟我的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的关系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无论对你来说有什么是相关的,然后如果你并没有在一段亲密关系或者伴侣关系中,用你最亲近的家庭成员。
一个困难可能是:‘跟我的妻子丈夫,我有被理解的困难。’
看一下在这段关系中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你遇到的困难,然后把它们列举出来。尽量不要去有选择性的;从最强烈的到最小的,去写下每一个你遇到的困难
然后当你写完了一个关系以后去到另一个关系。

‘在跟我孩子的关系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跟我婆婆或者岳母的关系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跟我兄弟,跟我姐妹的关系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 ‘在跟我同事,跟我老板或者跟我员工的关系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继续列举出在每一个跟你相关的场景当中你的困难。
浏览这些不同的关系场景的时候,无论那个关系场景是什么,你有可能会发现的是出现了同样的困难或者说非常相似的困难。你将很有可能发现的是反复循环的:恐惧,羞愧,嫉妒和挫败。
为什么是那样?
会这样是因为在任何关系开始的时候占主要位置的连接的渴望,很快就会渐渐消失为想要有利于那些大声呼叫着要被满足的未满足的需求。因为关系的本质,互相的连接仍然在那儿,但是因为它已经如此深的潜入到了心理的无意识部分当中,它变得几乎无法被洞察出来,然后现在对关系中的双方来说,出现在表层的是那些仍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主要是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和被包含在内的需求。但是很多时候,需求不会它自己直接的显示出来,而是通过我先前提到的态度或者感受间接的显示出来;主要是恐惧,羞愧,嫉妒和挫败。

在跟其他人工作的状况中,我有注意到这是许多人的经历,并且它同样也是在我人生的某些时刻的经历。
不久以前在一个个案当中,案主告诉我她害怕她的婚姻将会崩塌,因为他的伴侣决定单独住出去,因为他没有办法理解她的需求。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从他的伴侣那里来的指责和持续不断的羞辱让生活变得无法忍受。然后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对于权威的恐惧和这份恐惧造成的不安全感阻碍了关系。
我很确信你们能够跟这些案例产生关联,它们甚至可能是以某种形式或者其他的形式与你的情况相符。它们听起来有没有一些熟悉,并且跟你是如何跟你的直接环境中的不同的人进行关联的方式是有共鸣的呢?
尽管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这些人都从关系中受到了折磨,他们却没有办法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才能为他们的问题找到一个适当的或者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然后当你跟一段特定的关系中你的问题进行连接的时候,你有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
你还有可能发现 ‘跟我的妻子/丈夫,我有被理解的困难。’
这就是当我们倾向于把我们的关注力和责任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会出现的情况。它来自于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的依赖性的旧有习惯;另外它还帮助我们从我们自己的需求出发,去跳过了承担责任。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有它的好处,它帮助我们把我们的喜好和厌恶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它让我们免于任何的不完美,并且让我们能够宣称我们让另一个人有所不同和让另一个人符合我们的喜好的权利。
如果我的伴侣,我的孩子,我的婆婆/岳母,我的老板是不一样的就好了!如果他们可以改变就好了!我的生活将会轻松许多和愉快许多。
这难道不是一个你有听到过的,或者你自己有发出过的循环往复的抱怨吗?

是的,如果他们能够不一样的话,你的生活当然会更愉快;但是这不是现实的情况,这不是事实。想要另一个人跟他现在是的样子是不同的,就好像是住在一个幻境当中,是在期待某些奇迹,它同样还是浪费精力和时间。但确实有些人很享受期待这样。这个把关注力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倾向,只可能导致沮丧,责备,愤恨和愤怒,并且伴随着一份深深的无力感,绝望和孤独感。
一个更有成效,但是并不一定是更简单的方式,是把关注力转向自己,为了能够去辨识出我们自己的困难,我们自己的需求以及我们抛在别人身上的投射。
与其说:‘跟我的妻子/丈夫,我有被理解的困难’;审视一下,是不是这样说更加确切:‘跟我的妻子/丈夫,我有让自己被理解的困难。’
以这样的方式,我把关注力放到‘我’上面,然后就有一些事情可以去做了。我可以做一些事情让我关于我自己的需求更明晰一些,这样就能够被理解了。我变得对我自己的需求负责任,然后这会在关系中产生一个巨大的不同,因为那将不再有任何的责备,任何的侮辱,任何的伤害。
在前面的谈话中,我有给过你们一些导向这个方向的练习。我希望你们已经做过这些练习,并且现在已经能够去辨识出你的需求是什么,并且更进一步的敢于去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表达出他们。

与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相关的首要问题在于它们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被展现了出来。然后这就是首先需要被顾及的一点,因为这些扭曲的方式在关系中,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伴侣,社交或者工作关系中都是一种病症。出于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的行为,比任何一种其他的生理疾病都更加具有危害性,因为它们会在一段关系中创造伤害并且真正能够毁灭一段关系。
关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喜好和厌恶的另一个显著的问题是,他们会创造一份依赖。尽管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仍然行为方式像孩子一样。我们想要我们的伴侣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在我们的伴侣身上,我们常常会投射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或者我们生命当中其他的重要的人物。大多数伴侣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当中,每一方都依赖另一方去满足他自己的需求。
一件需要被记住的事情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大多数时候已经变成是无意识的,并且创造出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行为模式,一个外在的行为。大多数的行为模式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外在展示。这是在各种不同的内在小孩工作坊当中,为了能够带给我们心理层面的这些阴影部分更多的觉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指出来和强调的一点。

我们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出发去行为,为了能够让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通过无意识的采纳了一种行为模式,一个我们扮演的角色。为了让他的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人表现的像一个照顾者,一个讨好者或者一个拯救者,或者会扮演一个受害者,一个暴君,一个操控者或者一个逃避者的角色。角色或者行为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重要的点在于要去辨识出角色背后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成长功课当中有觉知的角色扮演,在恢复一个人健康的人格上有它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当中,行为模式常常是互补的,它们互相补充;打个比方,同伴中的一方是一个讨好者或者照顾者的角色,而另一方是一个受害者或者乞讨者的角色;有一份互补性在那里,然后它对双方都很有用,这段关系看起来是和谐的。但是实际上它只是表面的和谐,双方的基本需求都没有被真正辨识出来,因而没有被真正满足。
也有可能发生的是,行为是完全反方向的,打个比方当我们有一个负责任的或者可靠的人跟一个幻想者或者是逃避者在一起的时候,那么双方都会有麻烦并且会持续不断的互相争斗和责备;这段关系就行不通。
在任何一段人际关系当中,双方都出于他们的需求而行为,即使他们有可能有完全一样的需求,例如被重视,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或者被理解。这让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另一方。尽管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这个人成长起来的心理环境,所以他们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
无论在工作中,在你的家庭氛围中,或者跟朋友在一起,我很确信你都能够去辨识出这些情景,对你来说是如此的熟悉,并且从我听到的来看,这样的情况造成了不幸和沮丧。你们中的很多人,仅仅只是去忍受,但却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与我们自己的需求和解
好消息是总是有一个解决方案的并且我确信你们是知道这个解决方案是什么的。但是问题是:‘我准备好了去迈出必要的步骤吗或者是我更喜欢呆在一种不舒服的,但是却是已知的安全感或者是舒适圈当中呢?’
如果你真的想要你的人际关系能够运转良好,是和谐并且是有爱的一个关系,你将必须要去跟你自己的需求和解。
通过这个我的意思是,第1点是要去辨识出在你的行为背后的主要需求是什么,然后关于这个,通过我们前面的谈话和在最后建议的练习,你已经有一些关于如何去做这一点的信息了。
第2点是去理解另一个人没有义务去满足你的需求;那不是他的角色。就好像去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那也不是你的角色,除了当你是在一段父母/孩子的关系中的时候。

你将必须能够跟你自己的需求和解,这样的话呢你就能够首先在你自己的内在建立一份真正的成熟,并且从这份成熟出发去连接,而不是从未被满足的需求出发。你的依赖性将会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直到一份真正的成熟被建立了起来;直到你停止把你不平衡的内在世界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首先照顾好你自己的需求将一定会改变你的人际关系中运作的机制,并且他还有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产生一份正面的影响。

在我们结束这个谈话之前,我想要提及的是如果你想要明晰在任何一段你牵涉进的关系中你的这一部分,你可以运用在这个谈话以及前面的谈话当中所建议的练习,还可以用到这个问题:
‘在这段XXX(要具体)关系中,我想要什么?’

为了在伴侣关系中带去明晰和理解,还可以跟你的另一半去练习特定的伴侣相关的沟通练习,如果他或者她是愿意并且感兴趣的话。这确实需要一份来自双方的坚定的承诺,这样的话呢它就不会演变为一个拳击比赛。
练习这些伴侣相关的沟通练习的建议和前提条件是,你们中的双方都在进行成长的功课并且都参加过了个人成长相关的工作坊。如果这是你的情况的话,跟我联系来获得指导方针。

我在这个谈话中的目的是给到你们一个关于关系是什么以及关系可以是什么样的一份更广阔的理解,这样的话你去连接的方式就能发生改变,然后你的生活在未来就会变得更加愉悦,更加和谐。要记住‘任何关系都可以成为满足你自己需求的滋养的来源,喜好和厌恶都不再存在。’

感谢你们在这段短暂的关系中耐心和专注的聆听。在回答你们提前已经提出来的问题之前,我们现在先做一个短暂的休息。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_2020年4月7日

视频会议_被理解的需求

以下文字是Zoom平台上关于被理解的需求的一个视频谈话的义稿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周聚会。
接着我们上个星期的提问和回答,今天晚上呢,我想要谈论一个每一个人都渴望的特殊需求:被理解的需求。

我会试着尽可能的清晰这样的话呢你就能够理解我所试图传达的意思。
然后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立即就感到一个渴望, 渴望我对于分享我称之为’这个工作’的热情得到理解。通过这些谈话,并且特别是这一次的谈话,我试图传达给你的并不是那么多关于指引或者是知识,即使会有一些关于存在在我们所有人内在的这个东西的热情;对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是什么的好奇心的这份热情。我想要你们理解的是让我好奇并且充满热情的东西是关于是什么让我们活着以及我们如何能够解构那些我们内在虚假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真正是的生命本身就能够绽放出它全部的潜力。

被理解的需求总是关于我们内在带有的某些东西,它一直在呼唤我们去揭开它,把它带到明面上来,这样的话它就能够结出果实并且被分享出去。
在今天这个谈话的最后我将要建议做的那个练习当中,你将会有机会去理解并且更好的知道关于你自己的什么部分一直都渴望被了解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就是本次谈话的主要聚焦点。
记住在这个工作当中,一直是关于我们的并且永远都不是关于另一个人或者我们外在的某些东西的。

但是首先我想要在需求欲望渴望)之间做一个区分,这样的话呢我们在这个点上就能够明晰。
什么是需求?
一个需求是每个人内在的一个基本功能;它对于一个人能够过一个健康的生活是必须的。就如你们大多数人应该知道的我们带着三个的基本需求来到这个世界:被喂养被保护以及被照顾。这些是我们的存在需求,没有他们的话我们将不能够生存。
当我们生长和发展,我们的需求也同样长大和发展意思是他们的范围变宽了,并且变得更加聚焦或者是更加的具体。这之后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有这两类的需求。
身体需求例如对食物,对活动,对休息和玩耍的需求。这些通常被称为是客观需求
以及
心理需求例如被接纳,被支持,被尊重和被理解还可以列举其他一些,这些通常被称为是主观需求

这些心理需求或者说主观需求对我们的生长来说跟身体需求同样重要。但是区别在于当它们在我们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时代被满足或者是被滋养了以后,它们就倾向于平息了下去并且不再在我们最关注的事情的首要位置。它们会平息是因为自信,自我价值感和成熟已经自然而然地生根了。
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些心理需求都没有被满足,并且这个人会保持不成熟,幼稚,即使是她可能已经40,50岁了或者是更年长,并且这成为了不健康关系的根源,在这样的关系当中每一方都在无止境和持续不断地要求另一方满足他的需求,因而就创造了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所以我将会在我们四月份的下一个聚会当中谈论关于互相依赖的关系。

身体需求是关于拥有的,为了能够活着并且生活下去我们需要有空气,食物,水,温暖,休息,玩耍,保护(衣服,住所)繁衍和性爱。他们对于我们的肉身来说是必需的。
然而心理需求是关于的。他们聚焦于我们的内心和本质的成长和幸福,实质上就是爱和接纳。因此,被爱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列举一些的话包含了:被接纳,被看见或者认可,被理解,被支持,被陪伴,被包含在内,以及被重视。

需求

通过内在的工作以及适当的理解,当我们变得扎根在我们的本质存在中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减少或者甚至是完全放下我们的心理需求,但是要忽视或者是消除掉我们的身体需求却将是不可能的,因为身体需求对我们的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欲望
当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不仅仅它们会在我们内在创造一个让我们像乞丐一般行为的深深的空洞,而且它们还会生发出渴望和欲望。
欲望是渴望导向的,并且完全是心理层面的,即使它们可能会通过身体层面来表达他们自己,因为它们是对我们外在某个东西的一份渴望(渴望要)或者是希望成为跟我们自己本身不一样的样子(渴望去)。

渴望要以及渴望去

渴望要力量,要名声,要知识,要性爱或者要认同,当然是一些主要的渴望。即使是要觉醒的渴望,或者是对于上帝的渴望,也主要是一份心理上的渴求。
渴望去拥有,去讨好,去获得某些东西,去超越其他人,去伤害,去想要一个孩子或者去掌控(自己或者他人)。

欲望

欲望的种子是什么呢 ?
在古代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因为一个需要而出生的,这个需要使延续血缘或者是种族,或者仅仅是为了给父母和长辈养老,并且这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仍然如此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地区。这是对安全感的需要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一,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并且在今天大多数人不是因为一个需要而出生,而是因为一个渴望;渴望要一个孩子渴望发生性关系渴望繁衍渴望成为一个母亲或者一个父亲或者甚至是通过生一个孩子来满足被其他人尊重或者赞美的渴望。
要注意,无论我们是因为需求或者是因为欲望而出生,某些东西感觉起来都不对,意思是爱是缺失的。鲜少有人是诞生于爱的。
我提到这个是因为,诞生于一个需求,欲望或者诞生于爱,这是不同的。他给到这个孩子的存在一个印记并且这个印记将会影响到他的生活,这个影响是通过创造出跟他父母的心理环境相关的行为模式。
最初是一个生存的需求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力量的欲望或者是获得或达到某些东西的方法。

但是哪里能够找到欲望的根源呢 ?
欲望的根源能够在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对于完整的渴望中找到。在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对于合一的欲望;跟我们的本质合一。我们是诞生于本质或者‘没有受干扰的意识’的,并且这个对于合一的渴望就好像是一个无意识当中将我们从无意识层面拉向意识层面的驱动力。
欲望的问题在于他们会在个体的内在创造一个心理上的紧张并且因此会有一份痛苦;这好像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会造成的结果一样,并且佛陀所谈论的正是欲望和心理需求的消除。欲望减少一些是可能的,但是需求少一些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直都会有身体的需求,这也是任何灵性或者成长功课的目的。

被理解的需求
现在关于需求和欲望之间的清晰已经被建立了,我们就来更具体的看一下被理解的需求。
在我们有的所有心理需求当中,一些是基本的,一些是表面的。被理解的需求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那个,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天性当中。
被理解意味着什么?
被理解不仅仅意味着所说的话被理解了。是的这是重要的但是这仅仅只是表层,基本的部分是在于一个人要感觉到她的个体性,她是谁的独特性受到了承认。并且这是有重要性的,是因为这份承认允许生命流动起来。
我们是生命,生命流经我们并且当生命被承认的时候它就会绽放。看看一个需求被理解,需求被满足的小孩子;他立马就会感觉到满足而且一个笑容就会从他的内心升起。
被理解对于我们的生长来是必要的,跟我们的身体需求一样必须;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被理解不仅仅是必要的,同时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在之前的一个谈话当中,我有提及到我的顽固,以及从某个人那里来的这份认出是如何帮助我去理解关于我自己的某些我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当我上一次谈论的时候我没有提及的是在我被因为这个顽固抓到现行的时候,我开始问我自己:‘这份顽固真正是关于什么的,通过这份顽固我在试图展现什么,’并且慢慢的我开始意识到实际上所有我需要的只是被理解并且当然是不要被评判。所以我继续带着这个问题,‘关于我自己的什么是还没有被理解的呢’,我跟这个问题待在一起,然后很快的有一些答案就出来了:‘我需要连接,我需要联系,我需要感觉活着,让我活着吧!’

当然啦这个答案是跟我的个人故事以及我父母害怕我到处跑和探索这个世界的事实相关联的,这个事实让他们对我的行动保持了一个紧张而严厉的控制。
我需要的连接更多的是在互相理解的微妙层面,一份承认,承认对于作为小孩儿的我来说,允许我的活力去流动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就会死掉。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确实是死于悲伤因为我没有被允许让我过剩的活力以他想要的方式去表达他自己。无意识的我在他上面遮盖了一层毯子并且成为了那个我父母特别是我爸爸想要的好男孩。
这是我的经历,但是我非常确定你们中的许多人同样有相似的困境,区别可能仅仅在于环境上的差别。某人告诉我关于我的顽固这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份关于我真正需要的东西的理解;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触发点。让我意识到关于我自己的某些至今都没有被任何人甚至是我自己理解的东西!

被理解的需求有两面并且每一面自己又是两面性的。
被某人特别是被我们的父母理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必需品。但是最重要的是理解我们自己并且这是最主要的因为如果我们都不能理解自己,如果我们都不能理解我们内在深层的渴求,我们如何能够将这个需求或者是渴求表达出来或者是被理解呢?
这就是我前面谈论到的两面性,如果我们不表达出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渴求,我们如何能够让自己被另一个人理解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不首先清晰地表达我们的需求任何人都不能理解我们。
作为孩子父母是那个被认为能够去认出和满足我们的需求的人。但是通常情况下,问题在于他们自己都都没有去辨认出他们自己的需求,所以他们如何能够辨识出他们孩子的需求。这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一个孩子不能够概念化和明确传达他的需求或渴求,对他来说清晰地去表达他的需求就变得困难,他就只能够把他们通过行动表达出来。
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理解被理解已经变成是我们的责任。要理解我们这并不完全掌控在另一个人的手中清晰地传达我们的需求或者我们想要什么,以及以一种能够被接收到并且被理解的方式去把它传达到另一个人那里,这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为了那样我们确实有必要去知道我们深深渴望的是什么,但是为了找到他通常是一段漫长并且曲折的道路因为我们深深渴望的已经在很久以前就被埋葬在了我们的无意识当中。
我刚刚讲的可能会让你对于为什么我总是提到并且坚持转化三部曲更加清晰:辨识,接纳和表达就像是转化的一把钥匙,同时还有当一个人来做个案的时候我总是会强调要问他:‘你想要什么?’
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或者我们需要什么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当我们能够表达出我们的需求并且并被另一个人理解我们的独特性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愉悦,满足和放松以及当我们没有被理解我们变得失望,消沉,挫败或者甚至是愤怒和报复性。
看到这两个面向的重要性被理解让你自己被理解

我很确信关于需求或者欲望以及理解还有更多可以被谈论的,但是现在我想要建议我们把刚刚谈论的东西进行练习。
练习是简单的,并且你能够把它带回家里,所有你需要的仅仅是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
这是你将需要去问你自己的问题:
关于我自己的什么还没有被理解?
用这些相应的聚焦点:

•  作为一个孩子被我的父母
• 作为一个成年人被我的父母
• 被我的另一半或者男朋友/女朋友
• 被我的老板(如果你有的话)
• 被我的同事(如果你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话)
• 被我的朋友
然后最后却并不是不重要的一点是:
• 被我自己

把这些不同的指令列举出来,在每两个指令之间留出大大的空间, 这样的话你就能够写下从你的问题里面出来的东西。
流程很简单, 你大声的问出问题然后让他在你的内在共鸣一会儿:
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关于我的什么东西没有被我的父母所理解?
你有可能会想要重复几遍这个问题,为了’唤醒’你的潜意识头脑。不要急着试图去找到一个答案,让这个答案来到你的身边,你的潜意识头脑已经知道它了。它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冒泡的表面上来以及被你的一时头脑所注意到。
记住: 问题,然后是暂停或者静静的等待,然后在那份静静的等待当中某些东西就会出现,它将会是你问题的答案。它可能会以一段回忆一种感受或者一种感觉的形式出现。所有都是ok的。然后简略的用这些话把它写下来:(在这个案例当中)没有被我的父母理解的是… 然后是你的发现。

要让你的回答是自发性的,不要让你的头脑通过它的分析,寻找或者努力进行过多的干扰。是好奇的和玩乐的。你最有可能找到的通常情况是正面的,但是他、它有可能是一些会带来泪水或者一个强烈的情绪的东西,有所准备并且知道有这个需求或者渴求是完全ok的,甚至即使是你对它有羞愧感或者羞于去表达它。无论什么情况,暂时你只是把它写下来,所以如果羞愧感出现就允许它 !

练习的第二个部分, 
问你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在第一部分中你辨识出来的关于你自己的东西)没有被…理解?’
我对我的需求是清晰的吗?
我有没有清晰的表达我的需求或欲望?

就像前面早些时候提到的,有时候我们没有被理解仅仅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需求不清晰或者没有把它恰当的表达出来并且认为或者有一个信念是另一个人要或者必须理解我们,把一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当作是理所当然的。
这个小练习同样也可以跟一位搭档一起做。并且对于你们中的一些对觉知密集闭关不熟悉的人,这就是在闭关当中的沟通形式:辨识,接纳和对一个不评判的倾听搭档进行表达。跟一个搭档去分享关于你自己还没有被理解的东西是更为有效的,这个意思是当你去表达你的问题以及因此表达了你的折事的时候这个事实就被某一个人听到了并且这恰恰正是你在寻找的东西;你的事实被一个人所理解;你作为一个整体被理解。

被一个人理解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孩子和青少年。它带来平和放松和满足同时还有一种被重视的感受,一种存在的感受。他带来自信和成熟。
这是好的并且被需要的,但是理解自己是更重要的,并且这才是我想要通过这次谈话真正传达的一点。因为当我们理解我们内在发生了什么我,我们就开始发现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开始发现关于我们有什么是被缺失的以及我们如此渴求的是什么。
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如果你遏制自己去表达自己以及更确切的是表达你的需求,你永远都不会被理解。

因为我们的聚会即将接近尾声,我想要鼓励你们:“敢于!并且特别注意去尽可能全然的,跟随你心意的去表达你自己,这样的话理解就会产生并且满足感会充盈你的内心。”

感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聆听。在回答你们已经提前提出来的问题之前我们做一个休息。

带着爱,
诺肯佐拉  

线上聚会 -2020年3月24日

视频会议_关于真相和真实

以下的文字是一个在Zoom上进行的视频谈话的文字版,这次谈话是关于在成长中以及特别是内在小孩的工作当中真相和真实的重要性

亲爱的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这一次的沙龙,
在上一周的沙龙当中提到过的一样,今天晚上我想要跟你们聊一下关于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以及在特别是在内在小孩的工作当中真相真实的重要性。

1. 在内在小孩工作的框架中,真实是关于什么呢?

真实是别人应该告诉我们的一些东西吗?是我们应该相信的什么吗?是某一些特定的我们需要说的话或者是我们需要采纳的特定的行为吗?
不!这些都不是,真实跟念头,信念,或者我们外在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当在,我们内在感是我们内在的感受以及被表达出来的东西之间有一份直接的连接的时候,真实就在一个人的内在生发了出来。换而言之,就是当你是你表达的时候。
你可以在幼小的孩子身上看到这个正在发生,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的言语,准确的表达了他们内在世界的节奏或者是本质。在他们的自发性当中,他们就是真实的直接的呈现。
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很少如此。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成年人倾向于跟他们的内在世界失去了连接,在他们的言论或者行为以及他们的内在世界之间很少有相关的连接性,这意味着他们总是处在对他们自己的否认或者是不坦诚当中。这一个失衡当然不是有意为之的,他是在无意识层面产生的,然后这个结果就是一个虚假自我的形成。
这个虚假自我造成了成年人远离他们的内在世界,远离他们的真我,并且这倾向于产生了一个不幸福感,并且这个不幸福感还总是伴随着一份痛苦和苦涩。
内在小孩这一概念的工作的目的在于消除这个假我,这样的话本我或者真我才能够出现。换一句话说就是,对内在小孩的工作,有助于从虚假趋向真实,从否认去向承认,并且更深层地去向接纳。
这有可能是对一个人来说能够去做的最困难的任务了,因为虚假是如此重要的存在着,深刻的潜入在我们内在,变得非常困难去辨识出它是什么,一份虚假,一份多层次的虚假。
当我们试图去穿越它的多层面的时候,这个困难变得更为具有挑战性,因为要想重新通往我们的真我,只能够通过使用我们的虚假作为一个工具来穿越假我的不同层面。仅仅是因为假我是我们眼前有的唯一实际的存在。
了解了这一点,重心通往我们的真我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并且也有可能你会好奇:“怎么可能利用假我来消除假我呢?”

相信我,这是可能的。
这是可能是因为作为生命个体,我们被赋予了智慧分辨力
智慧是去获得、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分辨力是去进行区分、区别不同的能力。没有这两者,我们是没有办法在这里谈论的,我们是不能够生存的。这两个都是我们的驱动力以及保护机制,并且为了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生存,我们所有人都在运用这两个特质。
我谈论的这个智慧跟智商的程度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想要附加一点,智慧和分辨力并不是仅限于我们人类的,他们是生命本身天然就有的,他们是生命的基础,生命的核心元素。生命能够存在,仅仅是因为这两个法则,智慧和分辨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在这里谈论它,我们是不可能存在的。看看你周围的生命,就能够去辨识出他服务于生长和繁荣的智慧和他分辨的能力。
当我们试图去穿越假我的种种层面,并且去往我们的真我的时候,当我们试图通过假我的各个层面去穿越假我的多层面并且通往我们的真我的时候,这两个原则,智慧分辨力将会是我们可依赖的并且能够支持我们的盟友。
这个谈话以及接下来的练习,将会让你看到这两个特质如何能被使用去清除掉困惑并且收获清晰。

但是先讲第一点

2. 什么是假我以及假我是如何产生的呢?

假我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存在,他是在无意识的层面产生的,这就意味着它是独立于我们的个人意愿的,他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去减少本能的欲望和痛苦的感受产生的焦虑,这些痛苦的感受来自于创伤性的事件、不恰当的教育以及没有事实依据的信念。
假我是我们保护机制的一个不幸的产物。

小孩子在本质上就是纯真、脆弱和依赖的,他们对于生活和他们周遭的环境没有很多的了解,因此,他们当然需要适当的指引、支持和方向能够让他们去向成年。但是一个小孩子有一份内在的感知,一份知道对他来说什么是对的或者什么是不对的这份天生的知道。尽管他没有办法将它概念化,但是一个小孩儿可以感知到和感受到周遭的直接环境发生的能量层面的变化,这份洞见就是智慧分辨力在进行运作。
随着教育以及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有挑战性的情景,一个小孩开始丧失他辨识什么对他来说感觉起来是对的或者什么感觉起来是不对的能力。更有甚者,他常常没有被给予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是不得不服从或者跟随他的长辈告诉他的东西。为了能够在生活中生存下去,一个小孩倾向于把他的养育者或者长辈告诉他的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带着这样子的形式给到成年人他的信任:“他们是我的父母或者长辈,所以他们肯定懂得更多”。
这样做的时候,年复一年,这个小孩开始否认他自己的感受和他对于真实的感知,而是去相信其他人的,渐渐的他无意识的丧失了跟他真我之间的连接,并开始从一个讨好的自我、一个假我出发去行为,为了能够让他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不仅仅开始无意识的从假我层面去行为,并且他对于假我的认同开始慢慢潜入,这个认同有力量去蒙蔽我们,并且遮盖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分辨力。

3. 我们如何能够辨识出假我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辨识假我是非常容易的。加我滋生于评判而不是事实,他滋生于比较以及没有事实依据的信念,它滋生于恐惧和控制,情绪而不是感受才是假我更为喜欢的领土。
即使是面对事实,假我可能也会宣称说,这不可能是真的。假我会倾向于一概而论和搜集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都跟我对着干”,或者“我恨所有的人”,是一些假我会说的座右铭。

如果如果我有一个信念是,整个世界都在跟我对着干,或者没有人爱我,或者我的伴侣,朋友或者家庭都恨我,那么关于这个我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并且我会忽略掉所有与之相反的证据。所有的这些,细小的证实性的证据碎片,都伴随着我们的易怒,被小心翼翼地在各种各样的情景当中搜集了起来。这就是假我在运作。

给你举一个例子,不久以前,在一个个案当中,有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我是不被支持的机制当中,并且她跟她生活当中许多她没有被支持的情景联系了起来,表达她的愤怒,表达她对于没有得到支持的愤怒和绝望,当她的情绪发泄结束了以后,我问她,上一次你感到被支持是什么时候?她无法准确的描述任何感到被支持的情景,她对我的问题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被支持过,没有任何人曾经支持过我”。

这是一个典型的假我的模式,她无法辨识出在那个当下,我正在支持她去清理它的问题。当我向她指出这一点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会儿,并且意识到确实是的,在这个当下的情况当中她正在被支持。那时候发生的事是,她完全沉浸在了她的假我当中,以至于忽略了眼前的事实,她的智慧和分辨力都被假我给蒙蔽了,都被假我和她的保护机制给蒙蔽了,因为那就是假我的样子。一个保护机制。
为了让这个人能够从她的这个蒙蔽性的机制当中走出来,并且重新通往分辨力和事实,她仅仅需要一点点推动力。在那之后她就能够意识到确实是这样的,我在生活当中的不同的时刻都有曾经被支持到过,并且她能够回忆起这些支持的时刻。
一份放松和喜悦就突然出现了,然后她感觉到更真实了。

另一种对于假我来说存在的方式是,让自己维持在一个故事当中。讲述故事是目前为止对于假我来说持续不断的一个推动力。当有人来到这样的内在小孩的工作当中,他们开始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那些伤痛,侮辱和他们的失望,他们的愤怒,或者是那些阻碍他们生活的行为模式,他们希望从他们各种各样不想要的痛苦的感受当中解放出来。
勿庸置疑他们的故事是真的,他们并没有在编造,这些痛苦的情景确实发生了,并且他们确实受伤了,但是讲述关于这些伤痛的故事,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疗愈发生,因为故事本身,他不是跟这个人的真相关联的,他总是跟这个人有关的
当一个人在谈论她的问题的时候,他通常是出发于他的思维头脑谈论的,并且这个思考的头脑总是跟感知和感受分离的。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说一些跟我们的内在感知或者感受没有连接的东西的时候,他并没有办法真正的说服这个人的真相。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是这份连接不是。
当这个发生的时候,我们从一个虚假的自我出发去谈论,一个感知分离感的我,这就都是假我在运作。

当然啦,谈论发生的事情敞开了一个出口,并且能够帮助卸下那些过于沉重的负担,这是一个有必要的步骤,并且在谈论了他的故事以后,有可能会感觉到更加的放松,这是好的一点。但是呢,他没有办法对这个人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因为它都是出发于一个虚假的自我。
当内在感受到的东西和表达出来的东西之间有一份链接的时候,转变就产生了,并且当这份链接发生的时候,不仅仅这个人他会感受到真实的,声音也会变得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真实有一个声音。
并且有可能你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有过这样子的体验,打个比方在静坐当中去表达一个感受的时候。去表达,并且你持续的表达同样的感受,但是仍然没有感觉完整,就感觉好像这个感受没有尽头,你注定了要永远带着这个感受一样。但是,在某一个时刻,当你持续去表达的时候,有一份连接在你的内在发生了,这个表达就完全改变了,感觉起来就好像你是第一次去表达这个感受一样。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份自由,完整和完成的感觉。我终于做到了,我终于表达了长久以来我都试图去表达的东西。
这个对你们来说有没有发生过呢?

 4. 从小我中走出来

从小我中走出来,意味着往后退一步,这样的话,分辨力就能够出现,运用智慧和分辨力去质疑,去询问,去质问你的信念,你的念头和你的评判,这是能够卸下假我面具的关键所在。一个人需要保持好奇心,同时有质问精神,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捕捉到自己正在讲述关于你的问题的故事,或者是有一个对其他人或者对你的评判的时候,记住!讲述故事和评判他们都是对于事实的扭曲,而感受和事实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通过记起这一点,你将能够挑战你的假我,并且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在进行分辨,你在把虚假跟真实区分开来,而因此能够更加接近你是谁的那个真相?
关于真实真相,有更多可以谈论的东西,但是暂时呢,我想要建议我们把刚刚谈论的东西进行练习。
这个练习很简单,你可以把它带回家中去,所有你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笔记本和一根笔。

在一页纸上列出你关于你自己有的一些念头或者是信念
打个比方:

  • “没有人爱我“
  • “我总是犯错“
  • “我不值得爱我“
  • “我永远做不到”
  • “我比其他人更聪明”,

它可以是负面的或者是正面的陈述。
一旦你列出了关于你自己的五条念头或者是信念,以升序的方式排列它们,从对你来说最不强烈的到对你来说最强烈的,然后在两条陈述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
现在拿出第一条,大声朗读几遍。这样的话相关的情景就能够来到你的意识层面,然后用几句话在那个陈述的下面写下这些情景。
一旦,你完成了这一点,问你自己这个问题:“没有人爱我,这是真的吗?” 或无论你的陈述是什么。
重复这个跟你的陈述有关的问题几遍,提问,质问询问以及保持好奇,“这是真的吗?难道没有某些时刻我是被爱的吗。某些时刻是有人爱着我的吗?”
然后简要地写下这些,你感受到过被爱的时刻或者是情景。把他们写在你没有感受到被爱的情景的对面。

闭上你的眼睛,然后暂停一会儿。
现在睁开你的眼睛,然后看着两边,你能够真的说没有人爱你吗?当你意识到。不。这不是真的,我确实在一些时候有被爱过,你的假我的面纱就被揭开了,你就进入了对你自己真实的真相当中。
真实并不是什么,非比寻常的东西,真实仅仅是什么是真的,并且当你表达这个事实的时候,你就是真实的。
你可以过一会儿在你自己的时间里继续做这个练习,现在我想要给到你们提问的时间,如果你关于这个话题或者这个练习有相关的问题的话。

我们现在接近了这个沙龙的尾声,我想要用这几句话来总结一下:“重要的并不是你呈现出来的样子,重要并且能够给到你的生命意义的是成为你真实的样子。”

谢谢你们的耐心和专注的倾听。我们现在在回答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前先暂停一会儿。
提问时间。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20年3月10日

微信沙龙_心智-情绪-身体的关系

下面的文字是在微信平台上发表的一篇关于“理清个人议题及心智-情绪-身体的关系” 的演讲的转录。

亲爱的在觉醒道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次微信沙龙,
今晚我想澄清一下为什么理清个人议题是困难的以及心智-情绪-身体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有人这样提问:
“我已经做了许多个个案处理我被抛弃的议题,但我仍旧处在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中。为什么会这样?”

转化之路通常始于,但不总是始于,试图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得他们踏上这趟旅程。可能是关系中的冲突、离婚、抑郁、疾病或亲人的去世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决这些情况,不知如何生活,如何继续生活。他们可能处在困惑甚至惊吓的状态,为了理清他们的困惑,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希望他们的议题能够得到解决。
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常见的方式,是找咨询顾问或治疗师咨询,试图通过智力层面上的理解去解决问题。这样似乎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前行的途径,因为我们的头脑,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思考的头脑,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通过智力层面的理解来度过生活的。
因此,智力层面的理解是一种理想而又美妙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领悟和解决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任何情况。我们思考的头脑以其逻辑的方式和智力的理解帮助我们前进,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旦我们理解了一些事情,放松和自信就会随之而来,我们就会重新获得前行和创造的能力。然而,我们没有看到的是,智力层面的理解只处理表面现象,而不涉及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往往存在于潜意识中,甚至在我们大脑的无意识部分。
智力层面的理解的一个隐秘的方面是,它也与我们大脑的另一部分相连,并为之服务; 爬行动物的大脑负责并监控我们身心系统的所有重要功能,如呼吸、心跳、消化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存。
我们在生活中的所有行为模式都强调了生存机制。例如,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感受到了威胁。当我们哭的时候,可以让我们的心从过于沉重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因为沉重的负荷会危及我们的生命。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我们的行为模式都是这种生存机制的间接反应。
总而言之,智力层面的理解只是涂盖问题根源的一剂膏药;是的,它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前行,但不处理问题的根源。它只是帮助我们暂时感到安全。
为什么会这样?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个因素。
其一:议题的根本原因没有被看见,因此没有得到处理,其二: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是以生存为导向的,会把它不能消化的东西搁置一边。
但这还不是全部,我们的神经系统也导向健康与活力,因此它尽其所能地将尚未消化的东西带到意识层面,好让这些议题能被依次处理,我们能自由而真切地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发现自己会处于类似的情境,类似的行为模式;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人生况味。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尽管你已经处理了一个议题,但它依然会通过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形式在你的生活中反复出现。
你有没有观察到这点?
原因很简单,问题的核心或根源,还没有被充分地看到,而且,与问题有关的最初感受也没有从问题的发源地表达出来;我稍后将对此作更多的说明。
Rose来找我是因为她和男友的关系突然结束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以下是Rose的叙述:
“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男朋友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我,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我的前男友也是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我。我怎么了,为什么男人不能和我在一起超过几个月? 我不可爱吗?我有问题吗?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可靠。我当然会嫉妒另一个女人,谁不会呢?她比我好,比我漂亮吗?她有什么是我没有的?我感到羞愧和内疚,因为我不够强大,没有本事让一个男人一直在我左右。我该怎么做,像我母亲那样,追着男人跑,求他留下来陪我吗?我7岁时,父亲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我母亲时,母亲就是那样又跑又求。我不想丢脸,不想最终像母亲那样郁郁寡欢。

我讨厌这个人! 他就是个混蛋!
我也恨我的父亲抛弃了我的母亲,让我们陷入悲惨的生活。我也恨我的母亲,因为她太软弱,不能为她想要的挺身而出。我的生命最终会像她一样吗? 我们的家族命运注定要这样吗,我注定要孤苦一生吗?”

尽管Rose事实上是在和我谈论她的遭遇,但她完全陷入在她自己的故事里,感觉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在自言自语;只是在愤怒地重温她的人生剧情,试图获得一些理解和认可,证明她没有错,这不是她的过错。除了这个层面上的沟通,她不能再深入了。
然而,在内心深处,她携带着她是错的、软弱的信念,同时还有强烈的负罪感,不配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但是她无法连接这些感受,也没有留意到她已经成了信念的受害者。她只是用她的理性思维试图弄清楚她的处境。
那么,为了让Rose能更清楚地看到她的处境,从她的信念里走出来,她需要做些什么?
她需要明白,她不仅是她的理性思维,我们不仅是思考的人,我们也是有有感受和情绪的情感人。每个人都有感受,我们遇到的每一种生活状况都会触发至少一种感受。
当我们观看日出日落,或是看到星夜的无边无际,我们感到敬畏,并为眼前的美景所感动;当我们看到心爱的人,我们会涌起一片爱意;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被虐待,我们可能会感到悲伤或愤怒;当我们成功取得一些成就,我们会感到快乐,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伤心,甚至羞愧。
就像彩虹一样,感受的范围很广,它有不同的深浅,也有细微的差别。
感受不是问题;当我们无法表达我们真实的感受时,问题就出现了。尤其在童年时代,如果在一些情形中我们不被允许表达情绪,或是因为害怕被评判、嘲笑而羞于表达,就会造成我们内在的伤痛,然后这些感受会坠入我们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它会滞留其中,直到有一天我们有能力去处理。
问题在于压抑,而不在于感受本身,当我们压抑我们的感受时,它会在我们的内在制造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不仅是不舒服的、痛苦的;它也创造了一些人所说的“情绪之身”或“痛苦之身”。除非我们开始照顾这个“情绪之身”,否则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不温不火、半死不活、毫无乐趣。
我们如何照顾这个“情绪之身”?
只是简单地允许与我们的感受相连接,让感受自我表达。如前所述,我们的神经系统是有智力的。我们天生就有表达感受的能力,而且我们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情绪”只不过是感受的爆发;它是一种动态的感受,是感受的可见部分。人们可以把它比作冰山的可见部分;表面上是情绪,底部是感受。是感受产生了情绪,而不是相反。所以我们可以用情绪来引导我们回到感受,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与这种感受在一起时,转化就会发生。
然而,有些人陷入情感是很普遍的。 他们认同自己的情绪,相信这就是他们的本意,并且通过情绪化,也就是说沉迷于情感,戏剧性地使用情感,从而获得他们想要获得的认可或目的。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与孩子在对某事不高兴或非常想要某物时发脾气是非常相似。这种情绪在没有任何意识、没有任何觉知的情况下存在,因此将人束缚在情绪的枷锁中,而不是获得释放。这就是典型的“戏剧女王”的态度,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扮演受害者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这不是正确的途径。
为了将一个人从“情绪/痛苦之身”解脱出来,则需要有意识地将这种情绪与最初感觉这个感受的人连接上,大多数时候,这种感受与我们曾经是的那个小孩有关。当这种联系发生时,我们会感到与自己的一种真正的连接,这给我们能量的带来了转化;我们感到自由,内在更开阔、更放松,随之而来的是快乐和满足。
例如,如果这是我小时候的一种被遗弃的感受,我需要让自己“落入”到曾是孩子的那个空间,从一个孩子的空间, 而不是现在的成人的空间去表达这个感受。
A. Janov 博士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谈到了与“三种意识线”相联系的“感受树”。正如你在下图中看到的,每条意识线都指向我们大脑的特定部分。

当我们表达一种感受的时候,大脑的特定部分就如下图所示。

在之前提到的Rose的例子中,她是从她的大脑皮层,成人思考大脑来说话的。因此,她的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要做到这一点,她需要从第二行,表达她被抛弃的感受,那时候她6岁,她的父亲离开了她的母亲。“走回”伤痛的源头确实需要时间,只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已经形成了防御机制,以保护我们不受压倒性情绪的伤害;因此,需要一个接一个地“解锁”这些阻抗。这需要勇气和决心。

Alan不久前来拜访我。Alan曾经是一个6个月大的早产儿,由于他不是父母想要的女孩,父亲不断的羞辱他,同时还有母亲的忽视,他承受了很多痛苦。从他记事起,焦虑、持续的担忧、恐惧和抑郁伴随着他的日常。为了生存和平衡他受伤的心,他跟他的感受断开了,跟他身体的感受也失去了连接,把他的头脑当作避难所。
正因如此,对于艾伦来说,他很难从心智导向的途径中获得充分的受益。如果他能通过以身体工作为导向的途径来开始他的旅程,他将获益更多。通过这样做,他将绕开他头脑中已经形成的阻抗。众所周知,身体比头脑更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的个案咨询里,我会鼓励来访者去感知她身体里正在发生的,让身体说话或者表达任何它觉得正确的。
要知道,承载记忆并不是我们大脑的特权,就像我们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我们也有一个情绪大脑,它位于我们的腹部,更确切地说,位于我们肠壁上。可以理解为,生物能量用来释放在体内积累的创伤感受,从而在身体中产生更自然更健康的流动。此外,人们还发现,我们身体的所有微小细胞都承载着过去快乐和创伤的记忆。就像电脑硬盘存储信息一样,我们的细胞也存储信息,它们从卵子受精后在母体子宫中形成的第一个细胞开始,系统地记录记忆,直到身体死亡。这种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细胞不仅承载着我们个人感受的记忆,而且它们还记录了我们在母亲子宫里度过的9个月里母亲的感受,并对我们的信念系统以及之后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不幸的是,不像电脑,我们没有删除键来清空或清除我们细胞的记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允许我们的感受和身体之间有一种关爱的连接,以便真实地面对这些“不被支持”的记忆,这样转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因此,重要的是让我们喋喋不休和主观评判的大脑变得更安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重获让身体说话的能力,让我们的身体引导我们通向那些让我们内心痛苦的记忆。
它是关于跟“如是”在一起,而不是与我们怀念的或想要的在一起;它是关于允许不知道,它是关于让生命在我们内在流动,如它想要的那样,不被干涉;信任我们会从放开中受益。这需要勇气、坚毅,以及最重要的对自己不评判的态度。

我想通过这样回答这个提问的人来结束我的谈话:“因为觉得不够好、不够能干、不值得被爱,很多人会带着一种愧疚感生活于世。但这些愧疚感只是被同化的信念,它们没有存在的真理。”
我们天生可爱,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是“”,因此我们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疗愈的能力,问题在于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哪里。
感谢你的倾听。我们现在暂停一下,然后回答大家的提问。

带着我的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9年11月

微信沙龙_责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这份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的文字是在微信平台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这份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的演讲的转录。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次微信沙龙,
今晚我受邀谈一谈:“责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这份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让我们首先考虑大家通常对责任和负责任的理解。
通常当我们谈及责任时,我们指的是那些依据社会环境所强加的惯例或者习俗而采取的行为方式。
比如,驾驶规则,规定一个人不应该偷盗或以任何方式虐待他人的法律。我们认为安全驾驶是我们的责任,不伤害他人是我们的责任,遵守我们生活的社会规则和法律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我们没有负起这些责任,我们会感到内疚、会被责怪,被法院处罚甚至是被监禁。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系列广泛的惯例、规则和法律,以确保其公民的社会福祉,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些惯例、规则和法律,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对此负责或者承担它的代价。

此外,在抚养孩子或赡养老人方面,也存在一些我们通常称之为责任的,它们未言明却被普遍接受的。即使是孩子,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长辈们要求他们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按照一些被称之为“教育”的社会约定俗称的规则行事。
诚然,所有这些普遍接受的态度、规则和法律,都是确保人们能顺利并和谐生活所必需的。然而,没有看到的是,所有这些被称之为责任的态度都是由社会约定所驱动的,因此它们并不能使真正的责任感升起。他们更多的是在履行义务、职责和问责,因为当一个人不遵守这些协议和规则时,这可能会成为对他人的一种冒犯或非法行为,这可能让这个“不负责任”的人产生内疚、羞愧感甚至受到惩罚。
虽然这些普遍被称之为责任,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外在的责任”,因为它们是由习惯、法律或社会标准规定的。由于它们不是出自于一个人的理解,它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形成一种义务式地遵守被强加的惯例、规则或法律的义务来奴役我们;我们成为顺从的人,而非真正负责任的个体。

考虑到我上面提到的,那么“真正的”责任是什么,责任意味着什么?
负责任意味着回应的能力,它是回应-能力。为了能根据手头的情况作出回应,需要内在的自由。责任和自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内在的自由就不可能有任何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也不会有内在的自由。

诚如你们所知,也如你们所经历的,我们经常受到各种信仰、限制性条件和行为模式的支配。这些信念,限制性条件或行为模式就像是一层面纱,遮住了我们的能量和对生活做出回应的能力。它们囚禁我们而非让我们自由。
我们乐于去认为我们可以自由地思考或做我们想做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所谓的自由是肤浅的,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可以辨识出,在现实中,我们是不自由的,是被各种与我们人格相关的思想和信念所驱动的。除非我们开始清空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所携带的信念和想法,我们是不可能负起责任,以负责任的方式去行事。
下面伊芙的例子展示了另一个我称之为隐匿的外在的责任。
伊芙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在她童年的早期,她不得不忍受父母的离异和妈妈离开家庭与另一个男人开始新的生活。伊芙认为是因为她,妈妈才离开了家。她认为这是她的错,因此对于母亲抛弃她和她的父亲,她感到内疚。从那一天起,她不仅承担起了成为自己父亲的母亲的责任,以替代他失去的妻子,而且每当她母亲因不依法行事而惹上麻烦时,伊芙也觉得自己有责任来救她,她有责任帮助她的母亲走出困境。伊芙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们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们也在敦促伊芙承担这些责任,他们说:“这是你的母亲,你必须帮助她,这是你的孝道;这是你的责任。” 
伊芙的家人和朋友都被这种社会约定所驱动,根本没考虑到伊芙本人。他们只关注外在的责任。因为伊芙有这样一个被遗弃的议题,她认为母亲离婚是她的错,所以她采取了必须对母亲负责的信念和态度。在许多方面,这使得伊芙的生活变得复杂,充满了戏剧性。
伊芙的案例很有趣,因为她不仅在不必要的时候承担了责任,这给她带来了麻烦;但她的态度也让别人不去承担他们自身的责任。奇怪的是,直到现在,她不同的男朋友都是不能对自己负责的男人。

请记住,作为人,我们是生命的一个显化,我们生来时没有念头和制约;随着我们成长,我们有了这些念头和制约,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丢弃它们,重获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这就是负责任开始的地方;当我们努力使自己摆脱所有这些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携带的想法和制约时,就开始负起责任了。我想说,这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如果我们想成为负责任的个体,第一步就是让我们从信念、限制性条件、投射和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这一点上,我想强调的是,从我们的信念、投射和制约解脱出来,并不意味着改变它们让它们变得不一样或变得更好;而意味着不再通过它们进行自我认同。
清晰这一点,认同才是问题,而非信念或制约。
在前面提及的伊芙的例子, 伊芙开始意识到她的行为模式, 并表达出她真正想表达的(痛苦和被抛弃的愤怒),她意识到她对责任的理解实际上来自于她渴望和妈妈待在一起。因此,她的责任不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责任,而是她内在强烈的无意识渴望的扭曲回应。当她能表达出她的真实,她承担起了自身的责任,结果是她获得放松和自由,她现在能够清楚地看到,她承担这些责任实际上是她不想要被抛弃的另外一面。

当我们不再认同信念、投射或制约时,我们获得了内在的自由,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责任感就会开始产生;这是一份与惯例、规则、法律无关的责任感。这是一份由一颗自由的心所驱动的责任感,而非由思考的头脑所驱动。这将不是“外在的责任”,不是从外部强加的责任,而是从我们存在的核心所升起的一种责任感,为了区分我称它为“内在的责任”。这就是内在自由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或是发自内心的责任。
我们能够明智地回应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任何情境,因为我们不再认同组成我们人格的信念、制约或行为模式。我们对情境的反应可能不符合外在的惯例和规则,但它将符合我们的内心,对他人的体贴,以及爱。当我们按照自己的心,带着爱行动,当我们与爱调频,这就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变得鲜活起来的地方。

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外在的责任”为基础运作时,我们的关系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为外在的责任不包括爱,它在乎有用和有效。在生活中,我们倾向于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入侵、强加给别人,而不是成为体贴的和尊重的。在许多方面,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暴力的和不尊重的;主要是因为它是基于需求、欲望和投射。
检试一下与你的配偶、你的孩子、你的长辈和你的朋友,你是如何沟通的,以及他们是如何与你沟通的。
此外,由于欲望、需求和投射,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处于依赖他人的状态。大多数关系,无论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是成年与长者的关系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你和你的伴侣或孩子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它必然会给双方带来不快,你对情境的回应也只能来自于对外在责任的理解。
我邀请你在你参与的不同的关系中,检视你自己是如何行动的,以及你的角色是什么。

你可能会争辩说我们都是相互依存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正确的。人不能独自生存,他需要其他的同胞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如果我想吃东西,我需要找一个能为我提供食物的人,如果我想在我的头顶有一个屋顶,我需要有人为我盖一所房子。我们都属于一个生存而又迷人的生命链的一部分,在这个生命链中自然(行星、植物和树木)、动物和人类都是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依存是生命本质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本质。
然而,这种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无关。
相互依赖是不成熟的结果。不成熟是指当我们还没有在情绪上成熟,当我们经由情绪来生活,当成年的我们,表现的行为却像5岁或6岁一般,害怕被抛弃、被拒绝、被伤害以及最重要的是想要被爱。
当我们从父母那边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我们试图从配偶或孩子那里得到。我们寻找一个“灵魂伴侣”、“白马王子”或“完美情人”,我们期望他,能提供给我们所渴望的一切,满足我们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无条件地爱我们。问题是,这样的人并不存在,因此最终我们跟一个和我们一样被需求和欲望困住的伴侣在一起。由于我们没有这样理想的伴侣,通常我们会把愿望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将他们囚禁在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中。我们变得相互依赖,因为我们在情感上是不自由的。只要我们是相互依赖的,我们就不能真正负起责任,我们只能基于“外在的责任”来运作。
另一方面,当我们从情感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与我们“内在的责任”连接时,我们将诚实和温柔带入到我们所有的关系中;我们的关系变得和谐,充满爱。它们是基于没有偏见和公平的交换。
将我们从情感的制约、投射和需求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中以“内在的责任”的状态来生活,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外在的责任” ,这份选择在我们手中。结果可能是一样的。如果有需要,我们将遵循社会的惯例或规则;不是因为勤勉地服从,而是因为我们觉得遵循这些惯例或习俗是正确的。
一位禅宗师傅说过,“自由是能在红灯前停下来的能力”。
他的意思是,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内在的态度,而非外在的态度。

当我们以一颗自由的心和自由的头脑来生活时,我们给所有的关系带来真诚。我们回应的能力也跟我们智慧的声音协调一致,而非依据我们思考的头脑。我们回应的能力将觉知和爱带入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想以这个结束此次谈话:“这份重获内在自由和成为成熟的成年人的选择权一直在我们手中。这只是一个关于为我们自己这个独特的生命设定优先级并体贴我们自己的问题。”

谢谢你们专心的倾听。现在我们先暂停一会,然后回答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

带着我的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9年9月

微信沙龙_人格类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下面的文字是在微信平台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格类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演讲的转录。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微信沙龙,
今晚我受邀来谈一谈:“人格类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我们研究人格类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人格类型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类型的存在始于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对我们的心理和情感环境的一种反应。他们试图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没有错。
正如你所知,作为一个孩子,我们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被看到我们是谁、被支持、被尊重以及最重要的得到陪伴。简而言之:被爱)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受伤,随着这颗受伤的心伴随而来的是绝望以及期待
因为我们对被爱的需求是如此的深植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这种需要对我们当前环境的现实起着遮蔽作用。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不能看到现实是什么,相反,我们一直渴望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使我们成为绝望期待的受害者。
期望如果我像父母想要我那样行为的话,我的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开始发展人格类型或行为模式。请理解这一发展发生在我们心灵的无意识部分;这不是说孩子对自己说:“为了满足我的需要,我会这样做”,不是这样的。这种发展是我们那总是趋向生存的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

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性格类型或行为模式实际上和本质上是,围绕我们所生活的心理和情感环境组织起来的一种生存机制。例如,如果我们生活的心理和情感环境是基于恐惧的,我们会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受害者悦者的人格类型。如果我们的情绪环境是基于愤怒或暴力的,我们会倾向于形成一种叛逆斗争的性格类型。请理解这是一种趋势,而不是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会有很多例外。
正如PPTs所示,性格类型有很多,但可以根据,作为一个孩子时,我们如何在情感上与环境相关联,将他们分为4大类。请注意,这个列表并不完全穷尽。

人格类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

然而,尽管这些性格类型是为了试图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正如你自己肯定经历过的那样,它们很少起作用。
为什么它们不起作用?
他们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他们不是直接、开放的要求;它们都是用迂回的方式来要求我们想要什么,并建立在期望的基础上。此外,他们微妙地携带着憎恨的能量;有时以一种明显的方式,比如当我们生气或叛逆的时候;然而,大多数时候,在我们心理的某个无意识部分,隐藏着憎恨。

记住,正是期望需求被满足,才会创造出一种人格类型或行为模式,而不是其它;所以我们可以说性格类型就像建立在稀薄空气上的肥皂泡。它们没有现实,它们只是一种手段,希望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它们从来没有成功做到这一点。问题是,多年来,我们倾向于认同这些性格类型,却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变成了一个受害者-暴君取悦者,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扮演这些角色是为了掩盖内心的伤痛。这些角色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且还掩盖了我们的生命力和真实的个性。正因如此,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为它们阻止了我们怀着一颗开放的心,纯真地生活。它们让我们生活在一种以存活为目的的人生,使我们的生活受到限制和控制。

正如前面提到的,所有的人格类型都给我们的生命能量蒙上一层面纱,以保护我们不去感受内心的伤痛。然而,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放开我们所处的性格类型,就要去认识这些性格类型是如何驱使我们去生活的。
我们如何表现出想要被爱的渴望?
我们经常不止使用一种人格类型,而是在两种或三种人格类型之间波动。

例如,有些人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他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不公平,整个世界都跟我作对,没有人爱我,我觉得很受伤,我很孤单,没有人关心我;这都是他们的错。
那个人会花很多时间哭泣,试图引起注意:“看看可怜的我,我有多受伤。”
然而,在这种受害者的态度下,隐藏着一个伪装的暴君,因为怨恨和愤怒就在不远处。通过无休止的哀悼,受害者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他处在强烈地“不”中。“不,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什么你就得给我什么;如果我很痛苦,那就是你的错。
一边哭泣流泪,一边要求自己的需求被满足。

这两种态度都会把别人赶走,别人都会拒绝这样的人。这跟受害者想要的完全相反。谁愿意承受一个受害者不断的悲伤?谁又愿意忍受暴君不断的指责?没有人,除了拯救者/救助者,这是另一种常见的基于恐惧的人格类型。
拯救者/救助者会做任何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如此的渴望被爱,被欣赏和他的价值被认可,以至于他愿意牺牲自己,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得到这些。他的主要工具是取悦,说是。取悦是拯救者的另一面。他不知道如何说“不”,他就像一个擦鞋垫,你可以把你的脚擦在他身上,他仍然会说谢谢你使用他。
拯救者不忍心看到别人的痛苦,因为这反映了他自己的痛苦。他是一个伪装的取悦者!就像取悦者是伪装的拯救者。他取悦是为了得到认可、赏识,也是为了拯救“这些可怜的人”。在取悦者拯救者身上都有一种微妙的优越感。通过他们这样做,他们采取了一种轻视的态度,认为自己比你优秀。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你自己的家庭中(父母或核心家庭),夫妻关系往往受这些性格类型的支配,这导致了夫妻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甚至孩子之间的误解、困惑甚至仇恨。

当我们被一种人格类型带走,并与之认同;它遮蔽了我们的洞察力,我们辨别事物的能力,看不见眼前的现实是什么。
因此,我们需要辨识和理解我们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属于哪种人格类型,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这种人格类型所掩盖的需求和伤痛。通过照顾我们的需求和我们受伤的心(辨识、接纳和表达),人格类型将会逐渐消失,因为它不再被需要了。
就是这么简单!

我想用这句话来结束这次简短的谈话:“重要的不是你看上去是谁;真正重要的并能带给你生命意义的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感谢您耐心和细心的聆听。在回答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前,我们先短暂休息一下。

带着我的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9年7月

微信沙龙_了解自己之旅

以下的文章来源于一次关于了解自己之旅的微信沙龙的文稿

亲爱的在觉醒道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参加本次的微信沙龙,

今晚,我受邀跟你们聊一聊《了解自己的旅程》这个话题,带着以下问题 什么在觉醒以及为什么人格层面的功课对于了解真正的我们自己是如此重要?”
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但是我会尽可能清晰并到位地阐述。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我们的人格以及我们称之为的真我或者本性是如何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人格比喻成是一座漂浮在本性或者真我上的冰山。这座冰山的表层象征着我们人格的意识层,包括行为模式(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行动和做出反应的),我们的情绪世界以及我们的思维架构。稍微下面一点的是潜意识层,那里储存了我们关于我们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想法和信念以及一些还没有被觉察到的感受。
在这两层下面的是无意识层,无意识层同样也是有多层次的,在无意识层的上面部分则存有我们所有感受、想法和信念的根源。
以上所有就是我们人格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的无意识层并不停留在那里,当我们继续深入无意识层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主要生命功能(呼吸,心跳等),这些生命功能被我们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创伤所影响。
但是这些不是我们人格的部分而是我们的人性的部分,并且深层上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而人格是这片本性海洋上漂浮的冰山和组成部分。

理解了这点以后,你就可以辨识出我们的人格实际上就像海面上的波浪。它跟海洋一样都由同样的海水组成,跟海洋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只不过是海洋的另一种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
当波浪(我们的人格)开始脱离于海洋独立思考并且开始认同自己的身份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这是“我”,我是波浪,海洋是跟我不一样的别的东西。
这个现象在一个孩子2或3岁的时候自发出现,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识别“这是我”并且这个识别不断受到他的周围环境的大力强化。
所有一切都变成了二元性。有“我和妈妈”,“我和爸爸”,“我和你”。并且渐渐的这个我成为了所有其他我以外的一切围绕的中心。
对照一下你自己,这是否是你的经历呢?

能够完全识别出这一点已经是觉醒道路上的巨大一步了。

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我认同”,而觉醒是对于这一自我认同的消除。而因为这一自我认同的出现伴随着人格的形成,因此为了对随之带来的念头、信念和想法进行自我认同消除我们有必要首先在这个层面进行工作。既然在人格中我们还保留着各种各样影响了我们人格构成的创伤性事件,那么这些创伤同样需要被关注和疗愈。而由于我们带有的其中大多数创伤和信念都形成于孩童时期,因此内在小孩的工作在去除自我认同中就成为了必要的一步。
内在小孩的工作会有助于消除我们的一些念头和信念,但是最重要的是它会给我们手上的心灵带去平和,而当我们的心是处于平和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就会随之而平和,而一个平和的头脑和心灵对于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来说是有必要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你对了解自己和觉醒于你的真实本性感兴趣的话,我强烈建议你进行内在小孩的功课。当我们想要开始觉醒之路的话,这几乎是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你已经确切理解了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一切,你会认识到为何内在小孩和人格的功课会如此重要。
同样重要的一点事要理解在人格层面我们还是生活在想法中的,我们的头脑是如此活跃,而觉醒跟我们想的是什么,我们的念头或者我们的信念没有一点儿关系,它是关于体验的,关于直接体验我们是谁。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最主要的是为了避免一颗受伤的心,我们倾向于压抑体验我们的感受,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通过我们的头脑在生活。我们的头脑就好像一个控制者一样阻止我们去体验感受,因为感受被头脑认为是对我们生命的威胁。我们的头脑帮助我们停留在某种舒适层中。我们不完全开心却也不完全不开心,我们倾向于待在这个灰色区域。
这个工作首先是关于走出我们的念头和信念组成的头脑设置,去感觉和感受我们内在正在发生什么。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把觉知放到是什么上。因此培养觉知是通向觉醒的一个必需步骤。觉知是把无意识的东西带到意识层面来,这样它就可以被处理接着离开我们。而一旦我们队我们的内在空间更熟悉了,我们就有能力去注意到在头脑活动、情绪活动、感受活动以外,还有某些东西,某些可以被称作寂静或者是平静的东西。
然后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到觉知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寂静或者安静一直就在身体紧张感的下面,在感受或者想法的下面。
这份寂静或安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组成我们的那个东西,无论我们做任何行为或者采取任何行动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它一直就在那里。
这个认知需要在一个体验层面产生,它需要是你自己的体会,而不仅仅是像此刻这样的头脑层面的理解。
一旦对于一切下面潜藏的寂静和安静的这份体验式的理解产生了,下一步就是去允许跟这份寂静和安静的融合。而为了让这个融合得以发生,需要将注意力慢慢转向觉知本身,去承认:“我就是这个觉知”。
请理解我觉察到某些东西和我就是觉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持续不断觉察到某些东西,无论它是外在的或者是我们内在的,这个理解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但是必须要非常清晰的是我们对我们在觉察是有觉知的,并且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就是觉知本身。在体验层面来阐述的话就是,我们承认我们没有看见只是看见正在发生,我们没有听见只是听见正在发生,我们没有说话只是说话正在发生。
这个只有在当“我”的概念消失,当对于我以及我以外的什么东西的自我认同消失的时候才会发生。那个行为者,那个觉察的人消失了,而在那消失中,觉醒却发生了。
问题在于你无法去做到它,你无法强迫它发生。当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它就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道法把奉献和臣服作为他们的主要教学重心。

总结一下,觉醒就是当你通过体验理解了你就是觉知本身的那个时刻。请同样理解这并不是尽头。觉醒并不是最终一步。抱歉让你们失望了。一旦你对实相或者本性觉醒了,无论你给它冠以什么样的名称,你都需要浇灌这份觉醒,意思是不断深化你在其中的融合,而这是没有尽头的。但是在觉醒发生之前,人格层面的工作是必要的一步。
这就是为什么我鼓励你们不仅要参加针对清理人格层面的工作坊,还要参加闭关,在闭关中你会通过在一个安静环境中的自我探寻更直接地进入到寂静和安静的领土中。

感谢你们的耐心和倾听,本次沙龙的下一个环节是回答你们中的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
带着我的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9年3月

微信讲谈_人格&内在小孩

以下的文章来源于一次有关人格和内在小孩工作微信沙龙的文稿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次微信沙龙,
今晚在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系列音频的背景下,我受邀去聊下为什么内在小孩工作对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格是什么,为什么大部分人格会有各种各样的议题阻碍其发展为健康完整的人格。
我们的人格正如编织一块布,它不只是由一种线编织而是由各种各样的线编织而成。这份编织始于我们很早的童年时期。我们人格的这块布不仅由很多线头编织而成,而且还有很多打结、破洞的地方,因此衍生了一颗沉重的心,不平衡的情绪,身体紧张感和不开心感。
重新获得一颗健康喜悦的心以及平静安定的心态需要去理解这份编织是怎么进行的,从而这些结可以被打开,洞可以被补上,逐渐建立一个完整健康成熟的人格。为了拥有这颗平静的心,进行内在小孩工作则非常有益。
大家可能会想,那这也正是今晚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内在小孩工作是最有效的方式。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简单的来说没有其他的方式,因为童年时期的经历让我们的心沉重,形成不平衡的人格。内在小孩工作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和理解我们的人格,理解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并让我们的情感世界重新获得其自然健康的流动。
内在小孩工作非常有益于帮助我们重获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因为它考虑到我们情感世界的各个不同面向(这些面向正是我们人格建立的基石),并帮助我们重新与它们连接。但当我们在说及人格时,我们指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指的是多层次并相互关联运作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我们意识层头脑和无意识层头脑中运作的思维模式,观点,信念和各种感受、情绪。
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人格比作浮在海洋上的冰山。
在表层的意识层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以及我们的情感世界。
在下面的潜意识层储藏的是我们对自己以及周遭世界的观点和信念,以及一些并未意识到的感受。
在此两层下面的是无意识层,它也是多层次的。而这层的上部分正是储藏在我们内在各种感受、观点和信念的根源。
以上都是我们人格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的无意识并不止于此。当我们进入无意识层的深处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主要生命功能(呼吸,心脏跳动等)也会受到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创伤的影响。但这些生命功能不是我们人格的部分,而更多是我们人性的部分。且在非常深处并包含以上所有层面的是我们本质的海洋,漂浮在其上的冰山也由其组成。

我们的人性

现在大家可以开始理解我们的人格并不是那么简单直接的,它很复杂,由多层面,且携带很多议题和未被化解的冲突。如拼图游戏一样,要完成一幅画我们需要辨识出每一块以及其互相的关联。而这正是内在小孩工作的内容:一个辨识、不认同和表达的过程。
在我们人格表层的性格特征是我们受教育、童年时期与父母或抚养我们长大的长辈互动关系中形成。而我们的情感世界、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和信念支撑着此性格特征。因为内在小孩工作帮助辨识、连接并表达这些内在的冲突。让内在冲突的根源浮现到意识层,被看到,被如是的接纳,而这正是重新获得完整健康的人格的有效方式。

比如在你的伴侣关系中,
你的搭档没有给你你想要或期望中的关注。你感到沮丧、怨恨甚至非常愤怒,开始指责他,与其争吵,认为他应该给你觉得自己应得的关注。如果你再近距离的看下这个情形,你会发现其实关键点并不是你的搭档应该满足你的期望,而是你有一个期望,而这个期望是基于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而衍生:想要被陪伴,被照顾的需求。这个需求源自于童年时期。因为一些原因,你的父母无法给你你想要、需要的关注;他们忙于工作,没有关注到你,让你感到不安全,不被爱,不被关心。
所以即便作为成人,这份想要被关心,想要关注的需求仍然在你内在很活跃,且稍有机会就会浮现到表面。但它不是以直接的而是迂回的方式展现,因为你与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造成的痛苦的连接切段了。但这份痛苦仍然存在。但因为你不得不前进,不得不长大,你找到了一些方式把这份痛苦放到一边,并采用一些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尝试让你的需求得到满足。你会变得需要很多,很依赖他人,或取悦他人。但大家自己可能也体会到,这些方式很少能真正满足你的需求,因为你的搭档也在同一条船上,有同样的行为模式,且你的大多数行为都与原始的需求脱节。

内在小孩工作将会帮助大家辨识出自己的需求,重新连接与这些需求相关联的感受,并表达出它们,从而一个更为健康的我,更为平和的我能够浮现。你的人格会得到改变,你将变得更加成熟,因为你不再基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去行事,而更多是基于一份对自己有爱和理解的态度去做事。
内在小孩工作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如实的看到我们行为模式的根源,且允许表达出与这些行为模式和原始需求相关联的各种感受。当一些东西能充分的表达出来,并和内在的真实情况调频一致时,这些感受将被融化,将逐渐消失,并带来放松、平静和成熟。
我在其他的谈话中有提到到达成熟需要3个组成部分:

→ 辨识
→ 接纳
→ 表达

我早先提到,我们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基于童年时期在与父母或抚养我们长大的成人的关系中衍生而来,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更为成熟健康的人格,照顾好那些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产生的未化解的内在冲突是非常重要的。
内在小孩工作的结果是帮助大家拥有一个不基建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欲望上的人格,而是建立在如是接纳实际情况上的人格。你将能真正成为你生命的主演,而不是个只能对生活情境自动反应的傀儡。
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再有任何感受或情绪;你会有感受和情绪因为它们是人的一部分,但这些感受和情绪将不再基于未化解的内在冲突而出现。
为了总结回答下 « 为什么内在小孩工作对拥有健康完整的人格非常重要?» 这个问题,我想引用内在小孩工作先驱人物Arthur Janov博士的一句话。

« 内在小孩工作是为了帮助我们哭出我们曾经无法哭出的泪水,从而我们能笑出我们曾经无法笑出的欢笑。»

谢谢大家的耐心和细心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8年10月

公开课_沟通圈

下面的文章是针对沟通是如何运作的公开课的演讲文稿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次晚间讲座, 
今天我受邀聊下 « 沟通是怎么运作的 »

我们每天都会和他人互动,尽力沟通出我们的念头、感受、情绪或需求,并带着想要被理解,这个微妙但却很重要的意图。看似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唯一目的是想要被理解。的确我们需要理解,我们需要自己的需求、渴望被理解,且最重要的被理解我们是谁。我们想要被理解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被理解在这也意味着被认同,被认可,且不被评判。当我们被理解时,魔法则会发生,我们会感觉喜悦并满足。
这难道不是你的体验吗?

但情况总是这样吗?答案通常是不。大多时候和他人沟通的结果往往都是不满、沮丧,随之而来的是指责和怨恨。它也可能会带来一份很深的悲伤感,并伴随着“我永远不会被他人理解。”的念头,且此念头最终可以演变为信念。
这难道不也是你的体验吗?
为走出此不健康圈,我们要么寻找更好的沟通方式,要么学习心理市场上推广的各种沟通技巧,试图让自己的沟通更有水准。但这很可能会误导人,因为大多数这些技巧都比较狡猾,且只是为了销售而推广。他们并不考虑人本身,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找到据点来销售。

沟通需要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即互相尊重的角度来进行。一份沟通至少需要2人,一人向另一人表达自己,想要满足他的需求,不论其需求是什么。它可能是需要表达一个想法,或者需要获得物质层面或非物质层面的东西,如尊重或认可。
需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完全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并被接受和理解后的满足感。
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在沟通圈中都有其责任。一方需要尽可能诚实且清晰的表达,另一方需要真正倾听和理解对方分享的内容。敞开是有成果的沟通的关键。
一个良好的沟通圈需要‘A’能够辨识并向‘B’表达他想要的,而‘B’能够接受和理解‘A’想要的。‘A’认出并感觉其被理解;那么此沟通圈则完成了。
总结来说,有效的沟通圈需要以下元素:

→ 辨识
→ 表达
→ 接纳
→ 理解
→ 认可
→ 满足

下方的图可能可以让大家更加理解良好的沟通圈是怎样的。

一个理想的沟通圈

1 → 意识到我们想沟通出内在的一些东西(辨识
2 → 准确表达辨识出的东西(表达
3 → 被他人接收和接受到(接纳
4 → 被他人理解(理解
5 → 被他人认可所要的东西(认可
6 → 意识到被他人完全接受并理解 (满足

满足感更多来源于意识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被完全表达出来,并被他人理解和接收到,而不是需求本身得到满足(如获得苹果)
这样的沟通方式正是觉知密集闭关中的沟通技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如此强有力。但很不幸的是良好的沟通很少发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条件限制过滤网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大多数时候的沟通圈看起来更像是这样:

一个普遍的沟通圈

在这个沟通圈中,我真正想要的是被爱,但我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它被我条件限制的头脑过滤掉了,所以我以为我要性,但因条件限制我无法敞开表达,于是我要一个拥抱,希望它能发展到性。因为我的伴侣也有他的条件限制过滤网,所以他无法理解我的需求,所以增加了沟通圈的含糊性。他依据他的条件限制过滤网进行回应。他会把“一个拥抱”理解成 “一个微笑”,因为他的条件限制,他无法给出拥抱,所以他只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微笑。
所有这些过滤都会叠加,导致扭曲或错误的沟通,带来沮丧而不是满足感。是,在某种程度上沟通是有发生,有了一些进展,沟通圈也发生了,但结果离满足还相差甚远。令人悲伤的是,我们大部分的沟通圈都是这样的,从而制造各种误解、悲伤、沮丧、憎恨、嫉妒和报复。我们在伴侣关系和社交关系中都可以看到此现象。这难道不也是你的经验吗?

我们都经历过这些扭曲的沟通,并因其重复发生给我们带来沮丧感。这份沮丧感会累积发展,让我们最终相信:“我永远都不会被理解” 或 “没人理解我!” 良好的沟通圈会给人带来满足和喜悦,而扭曲的沟通也会留下其情绪的痕迹。错误的沟通也是一些人愤怒和怨恨的主要原因。
那认出这些后,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个不健康的沟通圈呢?我们能怎样改进我们的沟通方式得以让自然的满足浮现,而不是沮丧和怨恨呢?
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意识,更加觉察到我们想怎样沟通,想沟通什么,我们在和谁沟通。通常我们并不是在真正沟通而是我称的言语痢疾;不停的说。我们的头脑只是在简单的跟随一个内在冲动,然后不断的倾倒话语。另外,我们并不是真正在与他人沟通,或向他人沟通,而只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打转,就好像我们在和自己说话,只是用他人作为一个投射支持而已。
意识到这点后,我们可以在沟通中让自己暂停片刻,以在我们时刻活跃的头脑中制造一个停止,在这个停顿的间隙中,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想要尝试说的究竟是什么?我真正想沟通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能让我们考虑到在内在运作的过滤网,能让我们从无意识的说话转到有意识的沟通。

这是关键点;有意识的沟通,带着觉知,沟通出我真正想沟通的,同时意识到我是在和另外一个人沟通,不是机器。
我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带我们进入健康沟通的第一步,辨识。知道我真正想沟通的是什么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上面的例子中,真正想要沟通出的是想要被爱。
然后则真诚的表达,诚实的沟通出我们的状况以及我们的感受,这份真诚和诚实会让对方敞开。当我们停止装成另一个自己,立刻一个能量的面纱则被掀起,理解则能产生。当然很明确的是我们无法让他人变成一个理想中的倾听者,但当我们自己可以真诚和诚实的沟通时,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它会制造一份敞开,而敞开带来理解。

为了让大家亲自理解在这讨论的内容,一些相关的实际操作性的沟通“配对”练习将被用到。

通过练习,你可以从自身经验中意识到真诚和诚实是我们沟通中最主要的元素,当敞开和如是接纳也在时,一个健康的沟通圈则会发生,且两人都可从中受益。
我们需要充分理解的一点是满足并不取决于需求或欲望得到了满足。我们早先提到了,满足其实来自于意识到想要表达的东西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并被他人充分的理解和接受。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需要或渴望某些东西时,在未被满足的需求上则会制造一份能量的紧缩,而当我们能够完成沟通圈,这份能量上的紧缩则会离开我们;因为表达、接受和理解发生,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清楚的沟通出我们想要沟通的事情。
所以总结下这些步骤:

知道我想要沟通的(辨识
尽可能清晰并真诚的沟通出我想要沟通的(表达
他人接受到并理解我的沟通(理解和认可
我感觉被理解,满足感自然升起(满足

可能发生的是因为一些原因他人无法理解或听不进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敞开的话,我们可能可以接受情况就是如此,而在这份接纳中沟通圈会自我完成。每当我们和他人沟通时,我们需要带着此意图有意识的经历这几步。当然需要事先做些练习才能掌握要领,所以我鼓励大家练习这些简单的沟通练习,让自己更加熟悉健康的沟通圈。一旦熟悉了健康的沟通圈时,我们则可以深入下去进行其他具体的沟通练习。

把觉知带入到你的沟通中不仅会带来满足感,也能帮助完结过去无法完结的沟通,完结那些在身体心智系统制造各种紧张的错误沟通。完成沟通圈的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在处理的是欲望的完结。 一个健康的沟通圈等同于一个欲望的终结。

感谢大家耐心和仔细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2018年7月 杭州

公开课_行为模式和信念

以下文章是一次关于如何转化行为模式和信念的公开课的文稿。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期微信沙龙。
今晚我受邀聊下 « 如何转化我们的旧有模式和信念?»

在自我成长或灵性道路上,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转化是自然发生的;我们无法制造转化;转化不在我们手中掌握,且不受我们控制。但我们的确可以做很多事得以让转化发生。这也是今天晚上我们去看以及体验的地方;让转化发生可进行哪些步骤。
可能一开始需要理解的是行为模式和信念紧密关联在一起。一旦有一个行为模式,那信念也必定离的不远。

信念是接受到一个观念或念头并认为其是正确的,或秉持其为观点;一些我们相信的东西,不论它们是否有真实性。当我们相信一个信念时,我们确信我们相信的那个就是真相。
行为模式是在我们生活环境中运作的方式。行为模式大多基于我们过往的经历来管理我们的行动。其实我们很少真正的行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是条件反射,我们的回应大多都受我们的信念所驱动,不论我们对这些信念是有意识的还是没有。这也就意味着在行为模式和信念间有直接的联系和关联。

行为模式本身没有错误;它们只是一个念头或信念的结果。但通常我们发现这些行为模式很不恰当。它们并没有服务于我们,反而反作用于我们。所以一份想要改变或转化,让我们不再受阻的自然渴望会升起。
可能你有尝试改变过自己的一些特定行为模式,并做出过努力。但它真的起效果吗?
可能一段时间可以。但早晚你又会感觉掉进原来旧的坑里还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我也刚提到了,因为我们的行为模式是由我们的信念所驱动的。
所以与其花时间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不如去看下那些支撑行为模式的信念。

• 如果我的信念是吃肉是错的,那我的行为是我会成为素食者,也很可能会评判那些吃肉的人。
• 如果我的信念男人要优越于女人或相反,那我的行为会倾向于轻视女人或男人。
• 如果我的信念是离婚是丢脸的,那我的行为会倾向待在一段令我并不满意的关系当中。
• 如果我相信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可能会悲观。

这些只是几个例子。接下来我想邀请大家参与一个小练习并从自身经验中体验到转化信念和模式的不同步骤,而不是仅仅听信我的话。

→ 现在花些时间去找出来你携带的一些信念,当下最明显的几个,3个或4个。
→ 现在在这个简短的清单中,找出一个最强烈,对你最重要的信念。
→ 当你做完,你可以停下,去看下那个信念:比如“我相信。。。”
→ 当你这么做时,留意到和这个信念相关的,来到你脑中的任何念头。
写下它们
→ 做完后,现在找出当你相信这些信念时,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这个第一步能够让大家对自己的信念更加有意识,辨识到这些信念是怎么在你生活中运作的。
我们无法转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所以变得有觉知或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第二步是关于去理解信念是从哪来的?我是从哪采纳这个信念的?通常,即便不是所有的时候,我们从他人、父母、朋友、老师那儿采纳各种各样信念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一定是对的,因为他们年长,在社会上有地位。(这又是另一个信念)

→ 是什么让我相信我所相信的?
找出你具体的信念,以及你是怎么采纳它的。
→ 这个信念是来自于其他人,还是因为曾经经历的特定情形衍生了那个信念。

再次,你越能够在信念的根源上获得明晰,转化则越容易发生。
如果这个信念是来自于其他人,那很明显它原本不是你的,它只是你采纳的一个念头而已。所以现在你可以问自己的问题是 : ‘为什么我要采纳那个信念?’
采纳这个信念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些什么?

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有可能它是因为你曾想要取悦某人或某团体,不论这个团体是什么:家庭,学校还是社区,想得到其认可和接纳。
找出你的动机将能逐渐消融你的信念。

• 举个例子:
• 我的动机是:我想得到父亲的赞同和认可,所以采纳他关于他对女人的信念能够让我和他站到一边,并给我安全感。
• 或者我的母亲在婚姻中担心金钱问题,诅咒存在没有给到她她应得的那个可以给她好收入的男人。而你的动机是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爱和关心,所以你同意了她的命运和坏运之说。

现在如果你的信念是由你曾经历的一个情境而衍生的;比方说:孩时,你曾经常表达你的感受和你的渴望,但每次要么被批评,要么被羞辱。
你的信念可能会是表达我的感觉是错误和丢脸的,有可能会发展为:‘我有这些感觉和渴望是很可耻的。’
在这个情形中,你的信念不是直接来自于你想要寻求关注或爱的人本身,而是来源自于他人强加你或不尊重你的经验。
走出信念的方式是允许自己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你的感受和渴望,一个你不会受到评判,不会被指责,被羞辱的环境。

从刚述说的内容以及大家在这个追溯信念来源的小练习的自身体验中,你可以理解到问题的重点并不是在你认为抓着你不放的信念上,而是在于你的动机与你的经历。
这也就意味着为了让转化发生,这份追溯并不是要关注在信念本身上,而是关注在 ‘你’ 身上。
关注在你想要被爱,被认可,被尊重等等的事实上。。。为了能够让自己获得这一切,你采纳了信念,随着衍生了行为模式。
当这份辨识发生时,它会彻底把信念从你的头脑中清除,因为你在处理的是你信念的根源。当我们把觉知带入到任何现象的根源中,并给予支持,照顾到任何需要被照顾到的东西时,转化则会开始运作。
我们的信念驱动我们的行为模式,因此直接处理行为模式不会有太大效果。是,可能一点点改变会发生,但只要根源没有被看到,这些行为模式还会继续紧抓着我们的生活。
记得,99%的时候这些你携带的信念,都不是来自你真正亲身体验到的实际情况;而只是被外界强加到你身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其实让转化发生,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件易事。

→ 记得下面几个步骤:
→ 我有哪些信念?
→ 和这个信念相关的具体念头有哪些?
→ 相信这些信念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事?
→ 我是怎么采纳到这个信念的,我采纳这个信念的原因又是什么?

幻相总会在明晰面前瓦解掉。当我们把觉知带入到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念头中,转化则会毫不费力的发生。

说到这,我需要提下两种信念;有意识的信念和无意识的信念。当然无意识的信念更难发觉和化解。
为了让大家理解无意识的信念是什么,我给大家举个我个人的例子。
当我9岁时,我病的很重;我的左腿发现了一种病毒,它正在吃掉腿部的骨骼结构。医生们在谈论切割左腿以阻止感染扩散。当时的疼痛非常剧烈,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发烧和昏迷状态。但我可以听到周遭人说的一切,我切实的听到医生和我的父母谈论到切掉我的腿的可能性。
不久我被送到医院做手术,但不幸的是我在手术台上醒过来了,感觉被完全的吓到,我大喊大叫,不知道到底怎什么,我感觉不到我的左腿,我怕他们正在切的过程中。随后他们给了我另一剂镇定剂让我安定并处于无意识状态。
过了一些时候待我醒过来的时候,我意识不到他们是切了我的腿还是没有,因为我的整个腿都在石膏中并且我感觉不到腿的觉知。
我的父母告诉我医生并没有切掉我的腿,但我真的无法相信他们。只待到后来有些感觉回到我的腿上时我才可以亲眼看到我的腿还在那,他们没有切掉它。我花了7个月的时间恢复到正常走路。
意识层面上我知道我的两条腿是在那的;但无意识层面上,而这是我多年后才发现的,我还携带着他们要把我的腿给切掉的信念。而因为这个信念,我的整个左侧身体锁紧?来表达“不”,我不想要我的腿被切掉。即便我可以看到,感觉到事实是我的腿在这,运作的好好的,很明显它没有被切掉;但这个无意识的信念“他们要切掉我的腿”在背景中仍十分活跃,并在我的身体上制造了很多的紧缩。
因为与这个无意识信念交织在一起的恐惧和惊恐,我在心理和身体层面上工作了好久才进入到此无意识的信念中。当我发现我有这个信念,它在我内在很活跃时,我惊讶的发现我尽然携带了这个信念这么久。同时因为很深的理解发生了,一份释然也随之产生。
不仅仅这个信念被看到,它的根源也被看到了,而在身体上积压的紧张感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

我提到这个例子是因为从我亲身经历中我得知当我们想过上一个更加健康、更加自然的生活,照顾好我们携带的有意识的信念,以及再更深入些照顾好那些总是纠缠我们潜意识头脑的信念是受益匪浅的。
与人工作让我理解到把一些不想要的,无法忍受的信念埋藏到我们潜意识头脑层的角落里是我们每个人心智的惯常伎俩。直到等有机会去明晰它。生命或存在总是以健康、成长为导向的,即便让春天来临需要花上数年的时间。

结束这次谈话,我想鼓励每个人质疑你们的每个信念,一个接一个质疑,用我在此谈话中描述的步骤,这样让你的生命变得丰富,变得不一样,变得更健康;让你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仅仅是做个信徒。

感谢大家的耐心和细心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8年3月

公开课_人格和真实本性

以下文章是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音频系列谈话的节选文稿。

亲爱的朋友们,
下面这篇文章是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系列音频最后一期音频删减版的文稿。

全然的临在

我想澄清下内在小孩工作上可能会出现的误解以及 “我们的真实本性” 。内在小孩的概念是帮助我们是在人格层面,即‘小我’层面做工作。这个工作主要关于

  • 明晰组成我们人格的不同元素
  • 理解我们在生活中运作的各种行为方式
  • 走出无用的评判和过时的行为模式
  • 将有爱的关注和关心带入到我们受伤的部分

重获我们童年时期被遮盖住的活力、自发性、创造力

内在小孩工作能够帮助我们过上与我们真实志向相一致的生活,并绽放出我们对生活固有的热情;它能帮助我们获得一个对自己有爱,从而也对他人有爱的态度;此外,它还能帮助我们渗透到另一个维度;一个超越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自己的维度。
我们称之为的“人格”其实只围绕和聚焦一个参数,即是“我”。所有一切都围绕并涉及 到这个“我”

  • 我和我的想法
  • 我和我的感觉
  • 我和我的身体及其极限
  • 我和我的念头,评判,信念和期望
  • 我和我的所属品(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妻子/丈夫,我的小孩,等等)

当我们开始能够体验到“我”存在,“我”在这里,这是“我”时,这个“我”的感觉会变得更加有力;
这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自我的态度,而是从直接经验的层面上体验到这种非常扎实的“我”的感觉, 同时带着力量和对生命的敞开,以及活着和存在的喜悦感。
内在小孩的工作可以带给大家这些体验并能最终帮助大家带着这种我存在、我在这、这是我的感觉生活。

但当我们对人格达到这个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或许生命比人格领域要多的多,可能人格领域并不是我们生命的终极目标;可能还有更广的存在。当内在感觉不完整,什么东西缺失了时,这份质疑也会升起。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自然出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我”到底是什么?”或“我究竟是谁?”
当这样的问题自然浮现出来,而不是因为遵循“认为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是恰当、适合的”等类似的理念或信念时,进入一个不同的维度则开始发生。它是纵身跳入我们通常称的“灵性”之旅;通往“灵性道路”的大门得到开启,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真正是“谁”,是“什么”,对我们真实本性、我们本质的探寻也开始了。

在第一期音频连接我们的内在小孩中我提到了我们的本质。

我们的本质

我有提到当一个孩子诞生时,他是未受干扰的意识。这个新生命是纯然的接纳,纯粹的静止。这个新生命通常会被称为佛性、真实本性或神性等。活力、喜悦、接纳和寂静是我们“本质”的组成部分。本质是我们的第一层,其他层均由其衍生而出。
这也是灵性之路的真正重点所在:重获与我们本质的连接,从我们的本质中生活,而不是从这个“我”中生活。所以当我们在“灵性道路”上时,我们不是在找寻一个在我们之外的东西,甚至说也不是一个在我们之内的东西,而更多是重获与我们本质连接以及由此生活的能力。

当我们进行“内在小孩”工作时,我们意在重获活力、喜悦,以及孩时这种“我是”的自发性,让我们可以在敞开和创造中生活。为了重获这份“我”的真实感觉,我们需要辨识、丢弃和放下不是我们的东西:比如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评判,那些我们采纳的观点和信念,那些为了遮盖我们的伤口而采取的一些行为模式。
同样,通往我们真实本性的心灵道路也是关于辨识、抛弃不是我们的一切,这样从本性中生活,而不是从这个“我”的感觉中生活可以成为一份切实的直接体验。
质疑这个“我”是所有灵性教导的目的,为此,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本我探寻”方法得到发展。本我探寻即意味着探寻我们称为的这个“我”的真实性。

请大家不要混淆内在小孩工作和重获与我们本质或真实本性的连接并由此生活的能力。内在小孩工作和本我探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即我们作为人的人格领域和超人格领域;虽然这两个领域不同,但它们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合一或真实本性。
正如需要勇气和诚信踏上内在小孩工作,直面并疗愈童年时期积累的创伤一样,本我探寻也需要你的勇气和诚信,以及对真相坚定不移的渴望,才得以让合一和真实本性显现。
对合一或真实本性的探寻是内在小孩工作的自然延续。所以有些人说内在小孩工作是通往真实本性必要的桥梁。
可能现在会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到达那?”什么是“本我探寻”?又如何进行“本我探寻”?

我们早先提到,本我探寻实则就是探寻我们称为的这个“我”的真实性,以此发现“我”的真实本性;换个问法就是:“它是真的吗?”这个“我”是切切实实的实际情况吗?
这就是本我探寻;对真相的探寻,而这份探寻需要我们有勇气纵身跳入当下的实际情况,放下我们认为的或想象中的现实。
我们倾向于执着这个“我”是因为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也因为我们内在的恐惧,担心“如果没有这个“我”那我将是谁?”“如果没有了“我”的故事那我将是谁?”
我们和这个“我”生活在一起;自记事起便从这个“我”中生活。我们觉得这个“我”是理所当然的;但从未质疑过它的真实性,没有意识到这个我的感觉其实制造了一份分离,制造了二元对立,而这份分离和二元对立正是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

大家没有意识到总有“我”和“我之外的东西”吗?

  • 我和你
  • 我和我的身体
  • 我和我的头脑,观点和信念
  • 我和我的感受,我的情绪
  • 我和我的故事,这个“我”的故事
  • 对一些自认修行很高的灵修者还有:我和我的觉知

理解这个持续的二元对立是本我探索的第一步。本我探寻的诀窍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我” 上并质疑其真实性,而不是放在“我之外的东西”上。
本我探寻是关于抛弃什么不是“我”,如同拨洋葱般,不是这个,不是这个,不是这个,直到没有什么可再被抛弃时,合一或真实本性则将自我显现出来。
这是一个充满回馈的旅程,一个值得踏上的旅程,这也是我对大家的一份邀请。内在小孩工作可以帮助你重获一份力量感,一份对生命的敞开,以及简单的活着的喜悦。同时大家可以参加我带领的觉知密集闭关来继续这趟旅程。
在这些闭关中,我们将用到一个由日本禅宗传统衍生而来的特定的本我探寻方法,引导参与者直接体验合一或真实本性。

简单感觉下什么对你来说是正确的;记得当你让自己的心引导你前行时,你永远不会被误导或走错。
带着爱,
诺肯佐拉

2017年11月 杭州

唯有真相才能解放

参加长时段密集闭关的一大好处是我们持有的一些信念或预先设想的观念能从根本上被撼动,甚至被永久地根除。就真相而言,一个人工作的问题本身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在参加这个为期2周的密集闭关前,我一度认为当我 ‘抵达真相’、那个 ‘终极真相’时,我将因此获得解放,并从所有的头脑限制中解脱出来。但首先,我必须达到“成为真相”那点。

几年前,在一次3天的密集闭关中我体验到了‘成为真相’,但那个体验却没能实际地解放我。它最多让我确信了真正的我即是真相,并赋予了我辨识真相的能力—不论是通过我自己表达出还是通过他人表达出而辨识到。我体验并理解到:当内心所感与表达相一致时,真相则在此人身上临现。即,当你就是你所表达的时。
然而我仍一度认为,若要获得解放,我 ‘必须是真相’ 之终极意义。

好吧,这被证明是个‘真正的’ 预先设想的观念。我在这2周的密集闭关中疾走着——为了能直接体验真正的我,我表达出在每个当下,因保持直接体验本我的意图,在我觉知中升起的每个真相——我的问题是‘我是谁’,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真想能解放’,与此同时我明白了当真相被说出之时我也解放着自己,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的简单真相。

在理解的那一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阵笑声迸发而出——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于将真相变成了一个对象,一个在解放发生前必须达到的目标。
这是两方面的解脱——并没有作为某种解放的先决条件存在于某处以待达到的 ‘真理’;我只要在每个当下表达出真相即可在此时此地获得解放。一阵笑声绽出,我明白了我才是解放自己的那个工匠。
这是怎样的享乐和解脱啊!
这一理解着实给了我向心智更深层次前进的动力,以及对一切都如其所是的那样好的信心和信任。这也使我更清楚地理解了‘看过程,而非结果’或者‘过程即结果’的涵义。


更多待续 
感恩并合十向你们致敬!
诺肯佐拉

微信沙龙_困在我们的情绪中

以下文章是一次关于从情感的纠葛中解放的微信沙龙的文稿。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期微信沙龙,
今晚我受邀在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系列工作坊的内容下去聊下:« 我们是怎么被困在自己的情绪中的?»

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特定的情绪中,且看似这个情绪不想离开你。比方说时常愤怒、怨恨。不论生命让你遇到什么情境,愤怒总在你内在咆哮。或悲伤似乎成了你的生活伴侣。它也可能是恐惧、羞愧或内疚,就像你已经知道这个情绪好久好久了;几乎像是你生来就有这个情绪一样。
其实并不是我们困在那些情绪里,而更多是困在维持那些情绪的感受里。就如同感觉像是一个无形的网捆绑住我们一样。
作为一个提醒,我想提下‘情绪’只是一个感受的迸发;它是运动中的感受,是感受可见的部分。你可以把它比作是可以看见的冰山部分。即便看似是这个可见的部分引发了关系上的问题;但实则它并不是真正的根源。根源在内在的感受中。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外在情绪上做工作,想要减少或消除它,可能会有些影响,但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曾尝试过想要改变和一个情绪关联的行为模式或至少想要尽可能的调节它们,并也最终了解到其实不论你多努力的尝试改变或控制这个情绪的束缚,它在你内在仍很活跃;任何时侯一个特定的按钮被按到,这个感受和其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将你淹没,你感觉被困在其中,无助、无力、不知该怎么办。

所以问题来了:‘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会被这样困住?’‘为什么我成了这些情绪的奴隶?’

我们仍被困住或被束缚是因为我们没有直面感受。我们通常做的都只是去控制它,以使它不太干扰到我们。但我们很少花时间去质疑这些感受;去找出它们的来源,去理解产生它们的真正根源。
我们被困在情绪的束缚中是因为我们无法直面自己的感受。但表面上看似是我们不想面对这个情绪或感受,而实际情况是这是一个内置的自动反应机制,它把认为会威胁到我们生存的东西放置到一边。
所以我们在此并没有什么说话权;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动反应,就如呼吸、变老一样。我们内在的一切都是以生存为导向,所以一旦我们的神经系统认为一个情形对我们的生存具有潜在威胁,它会把其放置一边,以保证我们能尽可能正常的运作。
你可以说它是一个适应机制。我们会适应环境;这不仅针对人类;在自然中的一切都遵循这个法则。从植物到动物,所有一切都要遵循适应环境的法则才得以生存,才能繁衍下代。
我提到这点是因为作为人太多时侯我们有我不够好这样的念头;我们应该不一样,我们需要很努力的去改变。而正因这个信念,内疚和羞愧感潜伏到我们内在。
其实这些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不是我们刻意要这样的。但好的是我们有个内置的健康调节系统,这让转化有了可能性。
那些感受的根源被搁置在我们心智的无意识层内潜伏着,等待着被消化的一天。但要想被消化掉,它需要敞开,来到意识头脑层,能够有意识的被感受到,被如是的认可,从而最终消融。存在总在不断的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走出那些束缚,但我们却很少抓住这些机会。大多数时侯我们把这些机会当成了阻碍。这些感受本身并不是问题;这些感受是当时一些痛苦的情形带来的结果,所以我们若尝试去修整这些感受则不会带来任何结果。
而若能有意识的接纳那个情形,对它说‘是’则能带来丰硕的果实。这有时的确是困难的,因为最初的事件被隐藏的很深,而我们内置的健康调节系统常无法正常运作。
所以我们会有种被困住,成了这些感受的奴隶的感觉。看似除了与其做抗争或忍受,我们没了其他的选择。所以我们会有种被困住,成了这些感受的奴隶的感觉。看似除了与其做抗争或忍受,我们没了其他的选择。
恐惧执着将我们持续困在不健康的动能里。

理解这个机制,理解不是我们刻意将自己困在感受中能够帮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内疚感,并鼓励我们去看自己能怎样照顾好这些给我带来问题的一些感受。
这份态度的转变:不再想要立马摆脱这些感受,而是接纳它们,让其告诉我们它们想告诉我们的一切,能够允许我们内置的健康调节系统逐渐恢复正常运作。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我们不需要做的太多,而更多是允许,但这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最起码在一开始。
一旦我们有这份意愿,愿意去理解我们心智的状况,去敞开地看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一个不同的生命则开始运作。逐渐对抗消失,爱照射进来。
的确需要花些时间发现这些感受的根源,并从这些情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但疗愈的过程已被启动,转化将会发生,同时带来清明和成熟。一个人会变得更加成熟。

提出 ‘我们是怎么被困在自己的情绪里的?’ 这位朋友很可能有这样的第二个问题,如 ‘我该怎样从这个情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我刚提到了笼统的方向;放下想要立马摆脱这些感受的欲望,如是的接纳当下的状况。这是一个必要的态度转变,而这也已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你走出了自我评判,进入到对自己更加有爱的关系中。
为此,你需要练习我在以前的谈话和工作坊中提到的:
转化三部曲’

 辨识(当下的状况)
 接纳(目前的情况是这样)
• 表达(需要被表达的)

辨识是首要的,因为我们无法处理我们自己还意识不到的东西。我们需要理解自己携带了哪些评判,它们从哪而来。在我们内在徘徊的那些感受是什么,又是什么引发了它们。
接纳目前的情况是这样能够打开理解之门,理解如果我们想要重获更加健康的状态,我们需要最终放下这些评判和感受。
最后,表达能够帮助我们释放内在卡住的能量。这份表达有不同的形式,不仅仅是情绪的释放。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它可以通过言语的分享,写作,绘画,舞蹈,不同的身体工作技术等进行。

一个人走在这条转化之路上是不易的,支持有其必要性。如参加工作坊或进行个案可以带来支持。外界的支持在一定的阶段很有其必要性,因为我们的头脑很容易迷惑住我们,所以能有一个先走在这条道路上的过来人的支持,能够鼓励及激励我们放下自己的恐惧,积攒必要的勇气信任我们自己,信任生命和存在。
因为最终只有信任;信任是一切;接纳即是信任信任即是接纳,这两个词表达的是同一实相。

谢谢你们的耐心和细心的倾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7年10月

身為人就像一間客棧

身為人就像一間客棧
每天早上都有新來的客人
歡樂,憂愁,惡意,
一些短暫的覺知, 像是意想不到的訪客。
  歡迎他們且與他們同歡樂!
就算他們像一群心碎之人, 傷心狂暴的掃光了你屋內的傢俱, 仍然要以榮耀對待每一位客人。
他可能在清光之後為你帶來嶄新的喜悅。
黯淡的想法也好,羞愧的感覺也好,怨恨的敵意也好, 要在門口以微笑和他們見面,並且邀請他們進來。
不管是誰來都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 因為來訪的每一個客人都是彼岸派來指引你的嚮導。

魯米 Rumi

微信沙龙_西方心理学与东方静心

以下的文章是一次关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静心的微信沙龙的文稿。

亲爱的在路上的朋友们,
欢迎来到此次微信沙龙。
今晚我受邀去聊一下:« 如何结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静心回归我们的真实本性?»

有些人可能记得在杭州之前的一次沙龙中我有聊及过这个话题,但现在让我们再去回顾下重点,不仅能让当时不在场的朋友有所了解,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
可能大家记得我在上个微信沙龙中阐述了静心和静心技巧的区别。
我总结下我所说的:所有的静心技巧都为了帮助进入内在合一和完整的状态,此状态可被称为:静心、真实本性、佛性、神性、本我、寂静的觉知等。很多指向同一‘经验’的词汇。
这些方式和技巧极少给予我们所称的人格重要性,因为我们的真实本性和人格层面实则毫无关系。
东方的这些方式认为我们所称的人格是一个我们需要去超越的幻相。更好的说是,其认为认同于人格是一个幻相。

因为我们是显化为肉身的人,所以在这些工作坊中,我安排设计了聚焦身体、情绪、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上的工作,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压抑在他们生活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头脑其实也在参与到了此过程中,不仅在智力上去理解发生了什么,同时也为参与者所经历的一切带来明晰。因为同时我们也是 ‘灵性’的存在,所以我在所有的工作坊中都加入了动态静心这个动能式静心。动态静心是个完美的静心技巧因为它将心理、人格层面以及灵性层面编织在一起;前三个阶段关于身理和人格层面,后两个阶段关于灵性层面。
当人格层面有了一定的明晰后,则可以进入到更深入的方式,即觉知密集闭关中。

相反,当代西方的一些方式则非常重视人格。我说当代是因为在过去,主要10-13世纪及之前,西方也侧重静心,而不是人格。伴随着17世纪,知识、技术的发展和转变的发生,更多的重心被放在个人及个人如何更好的生活上,首先物质上,其次心理上。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和住所被满足,焦点则转向满足心理上的需求,这也引起了心理分析运动的发展。心理学涉及处理人的健康幸福感,感受、情绪以及观念、想法,而东方的方式绕过了这些,仅关注在本我或真实本性上。西方方式认为是理所当然和真实的东西,东方方式给予极少的关注,有时甚至否认它。

了解这些后,你可以开始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 东方静心
• 西方心理学

总结来说:
东方方式阐明我们不是身体,不是这些感受,也不是头脑。我们超越这一切,我们是纯然的意识。我们的真实本性就是意识。它表明这份因认同我们的身体心智系统时产生的分离只是一个幻相,我们需要看穿这个幻相,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西方方式提出唯一真实的就是身体-心智系统,如果我们想开心的活着,我们则必须从身理和心理上照顾好它。
西方心理学就其本身而言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基础的痛苦议题,这已非常具有价值,但对于探寻真实本性而言,仅靠西方心理学则不足够,它需要加上本我探寻的方式或一些静心技巧,以便能对真相敞开。

这两种方式截然不同,甚至看起来互不相容,完全对立。如白天和夜晚,黑与白一样。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让你能更好的理解这个表面上的对立、分裂,我们可以拿道家阴阳太极图为例,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们看起来是对立的,是因为我们对于‘实相’的认知某种程度上是扭曲的,狭窄的。我们要么仅关注这一面,要么仅那一面。而这样做时,我们将自己困在了二元对立中,忽略了这两面在圆中其实是合一的。关键是这个圆,而不是这一面或那一面。同样,通往真我之路也需要涵盖这两个面向:显化为人的我们以及未显化的面向。

→ 从一个层面来说,我们是这个看似独立、分开的、不同于‘他人’的身体-心智系统。
→ 从另一层面说,我们是不排除一切,包容一切的绝对真理和未知(我们的真实本性)。

每个显化为肉身的人都来源于‘无物’,来源于‘绝对真理’,也终将消失在‘无物’中。在你出生前,你并不是以物理实体存在着,你离世后,身体腐朽,你又回归到 ‘无物’中。
即便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段你也是这个‘无物’的显化,就像波浪是海洋的一种呈现而已。
作为人,这个肉身意味着在 ‘同一屋檐下’的三个面向:

→ 身体和感官感受
→ 感受和情绪
→ 思考的头脑

我指的‘在同一屋檐下’的意思是:这份觉察着这三个面向的觉知。这也是我刚才提到的道家太极图;阴阳合二为一。
作为人,我们是这一切:觉知,身体,感受,头脑。
‘静心’的状态包容这一切。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探索真实本性时,不应排除其中任何一个面向。
我们是多层、多面向的。每一层不仅都有其一席之地,有其功能,且彼此不可分割。
但当我们只认同于其中一个面向时,我们则错过了整体。正如如果我们忽视一个面向,则会造成对实相的误解。
你可能会问,那实相到底是什么?
实相是整体,是合一,是一,它不可分割,也不二元对立。换句话说,实相包容万象,它包容表面上看似的分离,包容看似我们认同的这个称之为‘我’的实体。

要领悟这点,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从我们直接能够触及到的事物开始。而直接可以触及、感知到的是我们的身体-心智系统。身体,感觉,头脑是可以直接触及到的,即便最终我们需要超越它们进入我们的真实本性。西方心理学对通往真实本性的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帮助我们去理解我们的内在运作机制、心理上的阻塞以及我们痛苦的来源。在放松身体、了解感受情绪及其表达,以及利用好思考的头脑让它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及拓宽我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我们就是生命本身,但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这个毋庸置疑的实相。
当持续处理身体、感受、头脑这三个领域时,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官感受之间的关系将被逐渐看的更加清晰,而随着这份观察和明晰,不认同会开始发生,从而创造了让更为广阔的事物-即真相浮现的空间。
当我们不再参与到对观念和信念的认同中时,自然的觉知的体验会发生,因为觉知是我们的真实本性。这两个词指向同一真理,指向真实的我们。

如果我们从另一端,从 ‘灵性’这端入手,危险是我们很可能会进入到梦境中,进入到漂浮不扎根之地,就像一直躲在山顶,完全切段与这个现实的世界的连接一样。这其实是 ‘灵修精神分裂症’。
它会感觉像是在朝着不可触及,不可到达的顶峰攀登。
就如当你饿时,只去聊聊食物是完全无法满足你饥饿感的。你必须得先吃食物。只有当你保证了最基本的食物,你才能吸收更加细微的营养。也如在你还没学习拼音字母前你没办法写本书出来一样。
这是为什么我非常强调进行人格层面的工作,因为它是通往静心的门径。大多数人由于其童年经历等,都被困在很多的情绪的结节和思维模式中,处理人格层面也因此变得非常有必要。它能给内在腾出更多的空间;而在真相能自我显现前,你的内在必须有足够的空间。

我使用的各种动能式静心技巧,尤其是动态静心,则是帮助我们清空道路,让静心的状态升起的方式。
大多数人都做过飞机,都有意识到飞机起飞后需要穿越很多云层,才能到达无限的蓝天。
真实的你是这蓝天,但你却被困在一些云朵里。而对某些人来说,这些云朵会显得更加的黑暗和动荡。
但不论怎样,它们都只是云朵,最本质的你是这片蓝天。
要领悟到这点,一些清理和明晰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回到这个 ‘如何’问题上:« 如何结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静心回归我们的真实本性?»

在上次微信沙龙上聊及到我开展的工作时,我有说过:因为我们不仅是显化为肉身的人,也是 ‘灵性’ 的存在,所以需要在这两个领域同时进行工作。
我开展的不同工作坊适合于我们所处的不同人生阶段。作为成人,大多我们扭曲的行为都来源于幼时的创伤。所以在 ‘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 系列工作坊中处理童年时期的制约与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步。

因为我们是显化为肉身的人,所以在这些工作坊中,我安排设计了聚焦身体、情绪、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上的工作,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压抑在他们生活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头脑其实也在参与到了此过程中,不仅在智力上去理解发生了什么,同时也为参与者所经历的一切带来明晰。因为同时我们也是 ‘灵性’的存在,所以我在所有的工作坊中都加入了动态静心这个动能式静心。动态静心是个完美的静心技巧因为它将心理、人格层面以及灵性层面编织在一起;前三个阶段关于身理和人格层面,后两个阶段关于灵性层面。
当人格层面有了一定的明晰后,则可以进入到更深入的方式,即觉知密集闭关中。

当我们做人格层面的工作时,我们一定不能忘了我们不仅仅 ‘只是那个’人格。在灵性层面工作时,我们也一定不能忘记我们同时也是显化为肉身的人。
我们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身理层面和灵性层面实则没有分离。它们是合一的。
同时在这两个层面进行工作能够支持到一个持久的改变和转化发生。而这组合安排的两个主要要素是:承诺接纳

→ 承诺让自己能跟当下的内在工作保持一致。承诺创造自由。
关于这点,我引用下苏菲神秘学家Aziza Sa’id的话:

‘当你对自己的道路做出承诺,当你把自己交托给你的成长之路时,奇迹就会发生…障碍会离开你的道路,高山在你面前会变成矮坡,天空会在你上方敞开,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被转化。’

→ 接纳会创造一个支持和良好的环境让转化发生。

参加这些工作坊是一个你可以从实际操作中切实体验的机会,让你能够从真实的体验中理解该如何结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静心回归到我们的真实本性。因为你将能触及到组成人的整个范畴;你的 ‘存在’。
作为总结,我想要鼓励任何内在渴望持久性转化,任何渴望回归真实本性的人,积攒勇气来参加这些工作坊和个案(个案会提供到更个人化的支持)。

最后,回到你的真实本性需要是你的首要焦点,而不是仅关注在尝试解决你生活中可能有的一些议题上而已。

谢谢你们的耐心和细心的聆听。
带着爱,
诺肯佐拉

杭州,2016年7月

与一杯茶的邂逅

当我在台湾的时候,我有欲望想更多地了解各种不同的茶。一个朋友带我去了家“茶行”,在那里我可以问关于茶的问题,还可以品尝不同的茶。一切都那么地顺利,我学习了什么是“白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还观看了泡茶以及上不同的茶的艺术。
我们的“茶师父”在准备各种各样的茶给我们品尝。事实上,这与品尝葡萄酒的经历非常类似 – 观色、闻香、慢慢地让茶渗出。观看“茶师父“准备这些茶,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水煮沸后要放在一个小瓶中冷却,这样的话茶叶就不会遭遇骤热,然后将冷却后的水倒在玻璃容器中的茶叶上,一边将水完全倒在茶叶上一边茶叶在慢慢“醒过来”,将第一次泡的茶水扔掉,然后在茶叶里再加水去显现茶叶的品质。不时地,她会揭开这个玻璃“茶壶”的盖子去闻里面的芳香。
当那个“正确的时刻”来临的时候,她才会将茶倒在我们的小杯子里让我们去闻、看和品尝。

真的是一种仪式!所有使用的那些“工具”和“容器”。。。我们体验了白茶、绿茶、普洱茶和更多的发酵茶比如乌龙茶,直到她问我们是否想品尝一种古老的茶叶,有80年的老茶。
古老的茶叶,80年?
我很吃惊,我们是在说茶叶还是白兰地? - 好吧,让我们来试试。。。
第一口只是还可以的感觉,不是太令人愉悦,可能是因为我们之前所体验的所有其他茶,可能是因为这是“第一道”。

我们的“茶师父”给我们倒了第二道茶,颜色上稍有点深,像琥珀。我花了点时间去闻它并开始慢慢地啜饮。
突然,我所有的感官都开始警醒,有些东西发生了。一种邂逅正在发生;就好像那茶在跟我说话,就好像那茶有灵魂。那再也不是茶了,不是好喝的饮料了,它成了一个朋友,一种交流正在发生。
我不是在喝茶 – 那茶也不是在被我喝 – 那儿再也没有我也没有茶了 – 那是一种融合,一个整体。
那是一个至福的时刻,神圣的时刻,寂静的时刻!

所有我能清晰明白地说的是:“那茶有灵魂”。那茶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我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意,因为它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神圣的时刻。
那是怎样的一种的体验啊,不容易找到言语去表达那发生过的一刻,尤其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任何茶- 或者任何饮料都能传递类似的体验吗?最可能的是,我猜那取决于我对“那一刻”有多敞开。之前所有的茶、整个的过程、放松的状态都为这个体验的发生开辟了道路。尽管如此,这个“老家伙”还是很不同寻常的,如果错过它会是多么地可惜。

向“老家伙”致敬,我向你鞠躬“老家伙”,向你内在的佛性致敬。
充满感激的

带着爱,
诺肯佐拉
台中,台湾,2007年9月

觉知密集_公案

在日本临济宗流派中,像谜一样的问题被称作“公案”,用来激发寻道者找到内在的真相。公案无法透过逻辑回答;答案只能被体验到。当你的头脑为了搞懂它而筋疲力竭时,就有可能经验到这个答案存在性的真理。同样,觉知密集闭关用到的传统的问题如:“我是谁?”或“我是什么?”都指向一份“存在的”体验。更具体的问题如:“爱是什么?”也被用来体验我们本质的一个品质,一个面向。
像这样问题般的本我探寻能够让参与者对他的信仰,事先设定的念头,关于他特定面向的头脑模式保有觉知。当他充分的沟通出当带着直接体验他的问题时发生的状况,明晰就会出现。伴随着明晰和清明,放下则会产生。

在3天密集闭关中会用到的问题
谁在里面?→ 告诉我谁在里面
我是谁?→ 告诉我你是谁
我是什么? → 告诉我你是什么
生命 → 告诉我生命是什么
他人→ 告诉我他人是什么

在更长的密集闭关中会用到的问题
和上面一样以及:
放松 →告诉我放松是什么
信任 → 告诉我信任是什么
性 → 告诉我性是什么
美 → 告诉我美是什么
爱 → 告诉我爱是什么
真实→ 告诉我真实是什么
自由 → 告诉我自由是什么
独自一人 → 告诉我如果你完全独自一人会怎样
意识 → 告诉我意识是什么
无 → 告诉我无是什么
真实本性 → 告诉我你的真实本性

« 所有这些都是关于丢弃,不是这个,不是这个,直到最终没有什么可以被丢弃了—爆炸般的感觉就会产生。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任何想法。继续直到空无。»

禅宗故事…
« 我听说过一个叫东洋的小男孩和他静心的故事。
他那会只有12岁,但他很想师父给他一些东西去沉思,去静心。所以一天晚上,他去了禅宗大师Mokurai那,轻轻得敲了下锣以表示他来了,然后虔诚安静得坐在大师面前。
过了很久,大师终于开话了,说道:
东洋,示范我看下双手击掌的声音。
东洋拍了拍双手。
很好,大师说。现在示范我看下一手拍掌的声音。
东洋沉默了。最后他鞠了个躬,回去静心寻找答案。
第二天晚上,他又来到师父面前,用一个手拍了下锣。
这不对,师父说。
第三天,东洋又来到师父钱,用一个手弹奏三味线。
这不对,师父说。
东洋一次又一次带着新的答案来到师父面前,但师父还是一次又一次得说“这不对”。

好几夜,东洋都挖空脑袋尝试新的声音,但每个答案都被师父否决。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艰涩,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第11个晚上东洋再次出现在师父面前,这次东洋还没开话,师父就说:那还是不对的!

接下来整整一年,他费尽心思尝试任何可能发出的声音然后又随之一一丢弃他们。当没有任何好被丢弃的答案时,东洋像爆炸般得突然顿悟。当他体验了虚无后,他再次回到师父那,没有敲锣,就安静得坐下并鞠了个躬。这次他什么都没说,周遭一片寂静。
然后师父说, 所以你听见了那个无声之声了!»

奥修,节选于 A Cup of Tea
第215封信

觉知密集_闭关日程表

觉知密集闭关日程时间要求较高。这样严格的时间安排为了确保一个安全并支持的环境,在此所有的学员都能够放下其他顾虑担心,全心专注在他们的探寻上。每天早起晚睡。每天都会有近10组的沟通练习(配对)。
它和其他静心活动,如动态静心,静默散步,工作静心,用餐和休息静心穿插在一起。在这样的方式中,一天24小时都在意图体验本我。

第一天晚上
20:00 - 21:00 → 简单介绍
21:00 - 21:40 → 配对1
21:45 - 22:00 → 小点心 + 15 分钟的睡前静心
22:00 - 06:00 → 睡觉静心[8小时]

每天日程
06:00 - 06:15 → 起床
06:20 - 07:00 → 配对 1
07:00 - 08:10 → 动态静心 [包括讲解共70分钟]
08:10 - 08:50 → 配对 2
08:50 - 09:30 → 早餐和淋浴时间r [40分钟 – 9点25分响铃]
09:30 - 10:15 → 工作静心 [包括讲解共45分钟- 10点10分响铃]
10:15 - 10:55 → 配对 3
11:00 - 11:40 → 配对 4
11:45 - 12:55 → 动能式静心或静默散步 [包括讲解共70分钟]
13:00 - 13:40 → 配对 5
13:40 - 15:00 → 午餐和午休 [1小时20分钟 – 14点55响铃]
15:00 - 15:40 → 谈话和问答
15:45 - 16:05 → 静坐
16:10 - 16:50 → 配对 6
16:55 - 17:35 → 配对 7
17:40 - 18:20 →动能式静心或静默散步 [包括讲解共40分钟]
18:20 - 19:30 →晚餐和休息 [1小时10分钟 - 19点25分响铃]
19:30 - 20:10 → 配对 8
20:15 - 20:55 → 配对 9
21:00 - 21:15 → 呼吸或体操练习 15分钟
21:15 - 21:55 → 配对 10
22:00 - 22:30 → 小点心 + 15分钟睡前静心
22:30 - 06:00 → 睡觉静心 [7个半小时]

最后一天下午
13:40 - 15:00 → 午餐和午休[1小时20分钟 – 14时55分响铃]
15:00 - 15:40 → 配对 6
15:45 - 16:25 → 静坐
16:30 - 17:10 → 配对 7
17:15 - 17:35 → 整合配对
17:35 - 18:00 → 结束语

两个永恒的故事...
« 佛陀释迦摩尼开悟前的那个晚上,他坐在一棵数下说:“如果我不开悟的话,我这辈子就坐在这棵数下不起来。我已经尝试了任何方法!我受够了!我就永远坐在这;这棵树将成为我的死亡。”一个完全的决定。在那刻,他完全放下“决策恐惧”,做了一个完全的决定。就这样静心吧!而就在第二天黎明曙光升起的那一刻,他开悟了。»

«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苏菲神秘学家巴巴•谢赫•法里德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年轻男人,他看到法理德在恒河里洗澡,于是走上前问他怎么才能找到上帝。巴巴•法里德拉着他,领着他走进水里,当他们走得够深的时候,法理德把这个男人压到水里,直到他差点断气了才放他上来。
“你这是要干吗?”他大口得喘气,难以置信法理德这么对他。
“当你像在水下那么渴望氧气一样渴望遇见上帝时,你就能找到他。” 巴巴•法理德回应道。»

« 渴望应该强烈到你把你的所有都赌上。寻求真理的热情应该是完全的,没有一个疑问可以让你动摇。绝对的强烈才会带来真相。它可以发生在任意时刻!只要你需要成为内心那个强烈的火花。
决定需要完全。当然,这是艰巨的,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一次。寻求真理必要付出代价,你要把你整个存在放在祭坛上,没有其他可选的代价。这是你唯一需要牺牲的东西。»

奥修,节选于 The Search
第六谈—训牛

觉知密集_闭关系列协议

在觉知密集闭关中,所有的学员都被邀请遵守一系列协议,意在确保一个安全的环境,并支持到每个参与者的进程。
这些协议是关于保持静默,放下外界所有的干扰,让每一个人把其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在内在探索上。
最后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协议也关于确保一个安全、不加评判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信任得对自己和他人敞开。

系列协议
我邀请你们每个人阅读下面一组协议,便于自己和其他参与者更好得参与整个过程。

在此觉知密集闭关中,请保持静默并隔离。
这意味着:

  • 在沟通练习中时要保持静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分心并支持到他人。任何时候有需要可以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 避免与其他人身体接触,以及所有性行为,无论是与他人还是独自进行。
  • 考虑到他人。对他人,包括工作人员保持灵活、包容。

觉知密集闭关期间

  • 放下任何个人打扮行为(美化行为),如剃须/或化妆、佩戴珠宝手饰等
  • 禁用手表,闹钟,手机等….我们会安排早叫以及通知你们参与所有活动。我们要求您能准时参加所有活动。
  • 放下日记,书籍阅读,收听或观看任何音频或视频设备。
  • 禁服用咖啡因,尼古丁,酒精或嗑药。
  • 事先让工作人员知道你服用的处方药,或是任何会阻碍你完全参与整个过程的身体不适等状况。
  • 觉知密集闭关中的餐饮以素食为主。请仅享用我们提供的餐饮,不要携带额外的食物。如果你携带额外食物或任何让你‘感觉好’的东西,我们要求您存储这些物品,禁用他们。务必告知工作人员任何你不可服用的食物。
  • 放下其他日常生活中练习和纪律,承诺在课程中你会全心并尽可能精准得去练习授予的技术。

保密原则
在沟通练习中,请不要评判你的搭档任何说过的事情,不论是口头还是非口头的
在密集闭关外,请不要讨论任何关于他人进程的事宜。

请举手表示你承诺遵守所有上述协议。
谢谢。

苏菲的故事…
« 承诺创造自由。
当你把自己交托给一个运动,你用全身去运动。
当你把自己交托给一个感觉,你的热情会给你的话语带来力量。
当你把自己交托给一个舞蹈,你的感觉会超越极限。
当你把自己交托给你的道路,你会全心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长。
魔术就会发生。
障碍会慢慢远离你的道路,高山在你面前会变成矮坡,天空也会为你展开,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被转化。»

Aziza Sa'id

觉知密集_沟通技术

这个类似现代禅宗的沟通技术于60年代后期经查尔斯•伯纳发展,此沟通技术内容和意义远远超过你第一次接触它时的感觉。它像是一支阴阳之舞,不断和你的搭档转换倾诉和倾听的角色,同时也是你内在反思与沟通的转换之舞。
此沟通技术具其男性一面,带有目的性=> 给出指示,接而带着目的,意图直接体验本我,沟通和感谢。
另一面更女性,臣服,敞开=> 接纳并毫无评判的倾听,不管脑中,情绪上或身体上有何反应,保持开放。

就像在生命之舞中,作为或不作为都是这个技术的一部分,且不作为这部分在此技术中更为重要;正是这种不作为,而不是作为为我们揭开真相。
密集闭关中通过在每个当下练习这种技术会带领你超越你任何你梦想要去的地方。

沟通技术步骤
(每5分钟随着铃响转换角色)

位置
2个人在彼此感觉舒服的距离内,面对面坐下。一个先作为接纳方,另一个作为主动沟通方。

指令
由接纳方先给出指令:‘告诉我你是谁’

接受
沟通方接受来自接纳方的指令。

内观
沟通方通过在每个当下接触他的实际情况去直接体验其本我
他在当下尽可能去感觉他是谁。
然后,带着意图去直接体验它。

沉思
带着直接体验本我的目的,不论脑中,情绪或身体上有任何反应,保持开放。

沟通
接下来沟通方告知接纳方,内观时发生的实际情况,不添加任何东西或撇开任何东西。

倾听
作为接纳方,你只需要看着对方,认真倾听并完全接受对方的倾诉,不要发表任何评论,点头支持或以任何方式评估。

继续
作为沟通方,他持续这个进程,继续沟通,直到5分钟后铃声响起。

致谢
当转换的铃声响起,作为接纳倾听方请说:‘谢谢’。感谢他的搭档对这个原始指令的回答。

转换
接下来沟通方给接受方指令。角色转换。

结束
配对练习在终止铃声中结束。

提示和注意事项
尽可能得去练习这个技术,并接受它。 不要企图在一开始完全掌握它,而是通过慢慢练习去领悟其要领。

这个技术也可以周期转换角色进行。也就是说,当说话方完全倾诉完时,角色才开始转换。这样就只需要一次终止铃响。这样的周期转化其实是更为自然的方式,但是它要求两个搭档必须非常专注并熟悉这个技术,避免脑袋分神,失去觉知。所以对初学者,5分钟响一次铃会更加容易,这样给他们一个安全有效的时间,在此他们可以去沉思并沟通,除了其意图,不用去关心其他东西。
在此特别感谢查尔斯•伯纳对此沟通技术的发展和支持。

禅宗故事…
« 修女千惠已经修行多年,但怎么也无法开悟。一个夜里,她用旧桶提着一桶水往回走时,她专注得看着满月折射在水桶水里的倒影。突然提水桶的竹竿断了,桶也摔破。
水慢慢流出来,月亮的倒影消失不见—千惠顿然开悟,并写下下面诗句:

« 在这条和那条路上,我一直都努力让水桶完整,
希望脆弱的竹条永远不要折断。
突然桶底碎开。
水没有了,水中的月亮也消失不见
空无在我的手中 »

« 当开悟发生它就这么发生了。你没有办法命令它,你也没有方法去让它马上开悟。当然,你可以尽你可能去做些事情,可是不论你做什么,它们都不会是开悟发生的一个原因。你所做的一切不会带给你开悟,而是为你准备好接受开悟。它来就这么来了。你做得一切就是简单得为它做好准备,准备去接受它,并在它来时认出它。
它发生了…但是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就会错失它。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每个吸气和呼气都能给你带来开悟,因为开悟就是存在。但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认出它,看到它。»

奥修,节选于书籍  The Secret of Secrets
第17谈--A little bit of sky

觉知密集_闭关动能式静心

觉知密集闭关中,动能式静心帮助学员更快穿越身体和情绪上的障碍,从而安住在静心的空间和觉知中。它们同时也帮助在身理活动和非身理活动间创造一个平衡。
在觉知密集闭关中的所有活动: 工作,吃饭,走路,休息和睡觉都指向成为观察者这个方向,并放下我是 ‘行动者’ 这个错误的感觉。
这些动能式静心将帮助我们通往那个方向。他们叫‘动能式静心’,与其他更加被动式静心如毗婆舍那 禅宗打坐相反。奥修(1931-1990),印度导师,在70年代发明他们。

在觉知密集闭关中使用的几种动能式静心
动态静心将在每天早晨第一组沟通配对后进行。它帮助能量的运动,并提供压抑的感觉和情绪一个释放的空间。它帮助我们扎根在性能量中心,即生命能量中。这个静心的静默阶段是体验成为观察者的良好契机。

阅读更多有关此静心介绍和其不同的阶段

曼达拉静心通常在密集闭关前两天的正午时候练习。这个静心有助于我们打开丹田,并把能量从丹田输送到眉心轮。此静心有助于促进注意力,安住在永恒的静止中。它也是帮助我们与我们的意旨保持连接的好工具。

阅读更多有关此静心介绍和其不同的阶段

昆达里尼静心是傍晚的动能式静心活动。它消除白天积累的紧张,为寂静开创一个崭新的空间并让其扩张。在沟通配对中从那样空无的空间中倾听搭档即是真正的倾听。

阅读更多有关此静心介绍和其不同的阶段

奥塔若吉静心将在最后一天正午练习。40分钟的舞蹈让我们和自己更加亲密的接触,喜悦和庆祝的感觉会自然浮现。这个静心也是一份邀请,邀请参与者“在舞蹈中消融”,从而进入到只有舞蹈存在的空间中。

阅读更多有关此静心介绍和其不同的阶段

禅宗故事…
«一个伟大的哲学官员瑞科,有一次让怪诞禅师南森向他解释瓶中鹅的旧公案。
瑞科说道:“如果一个人把小鹅装到瓶子里,并一直喂它到发育完全,到那时如果不杀死它或打破瓶子,怎能让这个鹅出来呢?”
南森双掌重重的拍了下,大声喊道,“瑞科!”
“是的,禅师。”那位官员吓了一跳。
“你看”南森说,“鹅出来了!”

« 其实它关乎于看到;关于保持觉知,保持清醒。关于醒过来。如果你在梦里,那只鹅永远都在瓶子里;如果你醒过来,你会发现那只鹅其实从未在瓶中过。»

奥修,节选于 The Goose is Out
第1谈-The Goose is Out!

觉知密集_闭关静默活动

静默对任何向内的旅程来说都是巨大的帮助和支持。在觉知密集闭关中,参与者除沟通练习(配对)环节,其他时间都需保持静默
所有的活动:工作,吃饭,走路,洗澡,休息都在静默中进行,都是支持这份内在探索的静心时间。

静默活动中有一个是‘工作静心’。在40分钟内,每个参与者都会被分配去做一个简单的任务。重点不在这个任务本身,而在于‘谁’在做这个任务以及做时的品质。
一个禅宗大师曾说,当你在清理房间或者洗餐盘时,其实是你自己得到了清理。当把注意力都放在你的动作上,你动作的完整性则清理了你自己,而作为附属产品,房间或餐盘也得到了清理。
当你练习静默得去做你的小任务,同时继续保持直接体验手中的问题能够助于获得活在当下的能力;一份能够被容易带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禅宗故事…
« 一休的一个徒弟前来拜见他。这个徒弟已经练习静心很久了。那天,外面在下雨,他进屋前,他把鞋和伞都放在了屋外。
表达敬意后,一休问他把伞放在了鞋的哪边。这是什么问题?你不会期望大师来问这么世俗的问题,你肯定期望他能问你神,你的昆达里尼是否在上升,你的脉轮打开得怎样。他们一定会问很重要的关于灵性方面的问题。但一休却问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没有一个基督圣徒曾问过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耆那教的和尚曾问这样的问题,也没有一个印度哲人曾问过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有是那个一直和佛同在,一直活在在佛里的人,一个即是佛本身的人才能问的出。一休问他伞放在了鞋的哪边。鞋和伞跟灵性有何关系?如果你也被问到同样的问题,说不定你会感到恼火。这是个什么问题?但这个问题里却包含了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他问神,问昆达里尼或脉轮,那才是胡言乱语,那才是没有意义。但这个问题却有很深的意义。
这个徒弟已经不记得了,谁会在乎把鞋放到哪或是把伞放到了鞋的左边还是右边呢。谁会在乎?谁会那么注意那把伞?谁又去想着那双鞋呢?谁会那么仔细。但就因为这,这个徒弟被一休拒绝了。
一休说:“回去再静心7年再来见我。”
“7年?”这个徒弟说道,“就为了这么点小错误!”
一休答道:“这不是一个小错误,错误根本不分大小。而是你没有静心般得活着,仅此而已。回去吧,静心7年后再回来见我。”»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细心,对任何事保持细心。不要在任何事之间划分区别;那的确是小事,但那就是灵性。这取决于你。关注,细心,任何事都成了灵性。不关注,不细心,什么都不是灵性。
灵性是你赋予的,是你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当像一休这样的禅师触碰他的伞时,这把伞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神圣的。静心的能量就是炼金术。它能够将基础金属炼为黄金;它就这样一直将基础的东西转为为更高的东西。而在顶峰,任何事物都是神圣的。这个世界就是天堂,这个身体就是佛。
带着轻松的觉知去做生活里每一个细小的事情。当你在吃时,你就完全去吃,完全的去咀嚼、去品尝和去闻。触摸你的面包,感觉它的质地。去闻这块面包,闻它的气味,咀嚼它,让它融入到你的存在,保持意识,这样你就一直在静心。这样静心则不会和生活分开。
当静心和生活分离时,肯定是哪出错了。就好像生活是负面的,一个人开始想着去一个寺庙,或是去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山洞里面,远离生活,因为在他开来生活好像是静心的干扰源。而事实是,生活并不是干扰,生活是静心的契机。»

奥修,节选于 ‘Take it Easy’
第26谈-A Way of Life